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王朝解读——战败的耻辱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0 11:22:10 0


战败的耻辱公元前129年,匈奴人大举入侵中原,攻到了上谷郡。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和李广等人兵分四路,各率骑兵万余名,赶赴边塞。匈奴的军臣单于探明了汉兵的情况,知道四名将军中最难对付的是李广,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沿路布置好埋伏,命令部下活捉李广。匈奴兵多势盛,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李广的人马被打散,李广自己也受了伤,被匈奴兵俘虏了。匈奴兵见到李广深受重伤,昏迷不醒,就把他放在一张网上,把网挂在两匹马之间,就这样把李广拉回了匈奴大帐。

途中李广清醒过来,拼命跃起,骑上了一匹匈奴的战马,把原本在马背上的匈奴兵踢了下去,又抢走了他的弓箭,一蹦向南急驰,匈奴派了几百名骑兵追赶。李广一面使劲夹住马肚子,催马快跑,一面回转身来,拈弓搭箭,一连射死了几个追在前面的匈奴兵。匈奴兵眼看赶不上李广,只好眼睁睁让他跑了。李广会合了部下的残兵败将,返回了雁门关。但是,李广惨败,兵将损失严重的消息传到了京师,汉武帝顿时大怒,本来想将他问斩,可是又想到他德高望重,屡立战功,就让他交纳了赎罪金,贬为庶民。几年之后,因为匈奴又在边境骚扰,汉武帝才又重新起用李广。

射中石虎多少年来,李广一直在北方边境防守。因为李广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叫人摸不准他的路子。所以匈奴人给他起一个外号叫“飞将军”。李广做了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害怕古代风景画飞将军,所以一直不敢进犯。据说,有一次李广回来晚了,天色朦胧,他和随从一面走,一面提防着老虎的袭击,忽然瞧见前面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他连忙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手下的兵士见他射中老虎,拿着刀枪跑上去捉虎。他们走近一瞧,全愣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石虎,而且这支箭陷得很深,几个人想拔都拔不出来。大伙儿真是又惊奇,又佩服。李广走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得进去呢?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对准那块石虎又射了几箭,箭碰到石头,只进出火星儿,却再也射不进去了。但就是凭这一箭,人们都传说飞将军李广的箭能射穿石头。

拔剑自刎后来,汉武帝又派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去进攻匈奴。李广向卫青请求担任大军的先锋队,卫青不许,反倒命令他从荒凉的东道行军,限期会合。卫青率领汉军追杀匈奴大军,在赵信城时,捕获并斩杀了一万九千余名匈奴兵。而此时李广的军队却因为道路险恶而迷失了方向,从而延误了军机。卫青指责李广故意拖延军务,按律当斩。李广十分悲愤,他流着热泪对将士们说:“我自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从没贪生怕死过。想不到今日却因为迷途而误了军期,现在却被大将军如此催逼,我已年过花甲,哪能再受这样的屈辱!”说罢拔出配剑引颈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悲惨地死去了。将士们看到平素里爱兵如子的李将军竟死得如此悲壮,不禁都失声痛哭起来。附近的百姓们知道了这个噩耗,也都是泪水涟涟。

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他英勇善战,成为匈奴贵族心目中可怕的劲敌。虽然李广没有被封侯,可他在将士、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却是难以磨灭的。大将军卫青一个彪炳青史的人物,原来是私生子,真是英雄莫问出处。

一个私生子卫青是汉武帝时出击匈奴的著名将领。有人说,他之所以能够当上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是因为他的姐姐卫子夫赢得了武帝的宠爱,当上了皇后。于是,在当时的京城长安中有歌谣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意思是说卫氏一门的显贵全靠了卫皇后。当然卫青也不例外。但是事实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实际上,在两汉时期,许多左右朝政的外戚的确都是靠裙带关系窃居高位的,但是卫皇后的家人称霸朝廷却是另有原因。这其中包括卫青、霍去病,他们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为如此,即使后来卫皇后失宠,二人在朝廷的地位也丝毫未受影响。

卫青的母亲是平阳侯家中的帮佣,她和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下了卫青。后来,因为他的母亲感觉供养他非常艰苦,就把他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但郑季的夫人根本看不起卫青这个私生子,让他到山上放羊,郑家的几个儿子也不把卫青看成手足兄弟,随意苛责。卫青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受尽了苦难,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你现在穷困,将来定为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就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又因为他怨恨郑家对他没有一点亲情,所以就自己决定改姓为卫,从此与郑家完全的断绝了关系。

平步青云的机会公元前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确实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但却不是他发达的惟一原因。如果仅仅是这个原因,那么,卫青就有可能在皇宫中当一辈子的侍卫了。

卫青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从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这次用兵,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和李广分为四路出击。卫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则有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高兴,加封他为关内侯。从此,卫青开始在北击匈奴的大业中崭露头角。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在这次战斗中,卫青率领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立下了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在紧接着的战斗中,卫青又抓获了匈奴的右贤王,俘虏了一万五千多人和几百万头牲畜。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灵,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拼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他们三人怎敢接受封赏?”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窦如意等。

后来,卫青又率领着汉朝的大军,多次进击匈奴人,最终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的大将军,朝中官员无不巴结奉承。这时,平阳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候中选择丈夫,许多人都说大将军卫青合适,平阳公主笑着说:“他是我从前的下人,过去是我的随从,怎么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说:“大将军已今非昔比了,他现在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也都封了候,富贵震天下,哪还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汉武帝知道后,失笑道:“当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现在他又娶我的姐姐,这倒是很有意思。”于是当即允婚。时迁事移,当年的仆人就这样做了主人的丈夫。这样一来,卫青与汉武帝亲上加亲,更受宠信。但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

黯淡的晚年后来,汉武帝对霍去病恩宠日盛,霍去病的声望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过去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许多故旧,都转到了霍去病门下。卫青门前顿显冷落,可他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

公元前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像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霍去病少年得志同样也是一个私生子,却创造了更大的功绩。

又是一个私生子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奴婢,在与平阳县衙役霍仲孺私通后,生下了霍去病。

霍去病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了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

后来,霍去病的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并被立为皇后。卫氏家族从此平步青云。到十六七岁时,霍去病已经长成了一个相貌奇伟、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青年。汉武帝很赏识他,派他做了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

这时,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匈奴屡次入侵,汉武帝一改以前的和亲政策,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几次领兵攻打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少年请缨公元前123年春,汉武帝再次组织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这一年,霍去病刚刚18岁。他听说舅舅又要出征,便跃跃欲试急不可耐地向汉武帝请战。汉武帝见他少年英武,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骠姚校尉,由卫青挑选了800名骁勇矫捷的骑兵归他指挥。霍去病率领着这800骁骑一往无前地向北奔去。莽莽草原,人迹全无。他们不知不觉地走了好几百里,将近黄昏,忽然发现前方远处有一片黑点。霍去病判断应是匈奴的营帐,当即命部下衔枚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过去。匈奴兵根本没古代风景画想到汉军会这么远地杀来,顿时一片混乱。霍去病身先士卒,首先闯入匈奴营帐,800骁骑也个个勇猛无比,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

这次战役,霍去病功居第一,其他各路有胜有负。卫青将战争的经过报告了汉武帝。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加赞赏,大大夸奖他以800骁骑斩杀了2000多名敌人,又封他为冠军侯,并给了他许多赏赐。

战绩卓著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霍去病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地区出发,孤军深入沙漠,去寻找匈奴的主力,伺机作战。霍去病的军队一路顺风,势如破竹。他们先穿越了今甘肃省山丹地区东南的焉支山,深入达千余里,遇见了匈奴大军,短兵相接后,他们杀死了匈奴的两个王,活捉了浑邪王的太子和相国,就连休屠王平时祭祀用的金佛像也成了他们的战利品。

紧接着,霍去病又带兵第二次出击,孤军深入到祁连山腹地,与匈奴军队会战。这一仗,又擒获了匈奴王、单于、王子、相国共百余人,取得了很辉煌的胜利。汉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5400户。从此,霍去病的声望日益显赫,地位日益尊贵,几乎与舅舅卫青相当了。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这对匈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匈奴人非常惋惜,他们悲伤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为了铲除匈奴对大汉侵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决定再一次派卫青、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精兵,分两路夹击匈奴军队。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卫青从定襄出塞,北进1000多里,与匈奴伊稚斜单于所率主力相遇,经过激战,大败匈奴单于,斩获19000多人,一直追到真颜山赵信城才胜利班师。

汉武帝原来的计划是由霍去病专力对付匈奴单于,所以给他配备的全是经过挑选的精兵强将。霍去病率军从代郡出发,大胆地重用匈奴降将赵破奴、复陆支、伊即轩等,在大沙漠地带纵横驰骋,行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间河,与匈奴左贤王相遇。汉军发动猛攻,左贤王大败而逃。这次战役,活捉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匈奴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歼敌7万名。匈奴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去病率军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德尔山)。为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积土增山,举行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狼居背山附近)举行祭地禅礼,并登临瀚海(今贝加尔湖),刻石记功,然后凯旋还朝。

古代风景画霍去病因功加封食邑5800户,并与舅舅大将军卫青一起被拜为大司马。从此以后,匈奴向北向西迁到更偏远的地方去了,长城内外一片和平气象,人民安居乐业。

传说在河西战役期间,汉武帝特地从京城送来一坛美酒,霍去病没有独自享用,而是将酒倒入泉水中,让全军将士饮用,后来,此泉就称为酒泉,当地也就以酒泉命名。

霍去病一生曾四次领兵出塞攻打匈奴,共歼敌11万多人。他平时少言寡语,战场上却勇猛无比。他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常常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却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何必定拘古法呢?”他是凭借战场上的直觉指挥战斗的,随机应变,闪电式行动,使他百战百胜,成为名扬后世的一代名将。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屡立战功,获得了高官厚禄,但他把个人的享受搁在一边,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河西战役胜利后,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卓越战功,特意命人在长安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住宅,叫他去看看是否满意。霍去病谢绝了汉武帝的好意,气概豪壮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传语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辉一生的写照。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对于这位青年名将的过早离去,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汉武帝特地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像祁连山的坟墓,并发动陇西、北地等五郡的匈奴人民,身穿黑甲,把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护送到墓地安葬。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苏武牧羊苏武的身上真正地体现出了汉民族的高尚气节。

匈奴人的口是心非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实力最为强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多次派出大军进击匈奴。尤其是他先后两次派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去攻打匈奴,使匈奴人元气大伤,从此退回大漠以北,不敢再骚扰汉朝的边境。自此以后,汉匈双方几年都没打仗。然而,匈奴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他们变换了许多狡诈的手段欺骗汉朝朝廷,心里还是想着等自己恢复好了再随时进犯中原。

于是,为了争取军队修整的时间,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当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时,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没有办法,汉朝便也只得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苏武被擒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攻打匈奴时,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就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祸从天降,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导致了苏武后来九死一生的生活。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差点客死异乡。原来,在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苏武牧羊张胜对这个计划表示赞同,但是他却没有向苏武报告这件事。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干大怒,下令就地幽禁全部汉使,还让卫律审理此案,并让他劝降苏武。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苏武很是冷静,他对卫律说,我是汉使,要是辱没了国家的使命,活着也没有颜面回祖国了。说完,苏武拔出佩刀就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了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那个虞常到也是一条有骨气的好汉子,尽管他受尽了种种刑罚,却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曾经说过几句话,拼死也不承认汉使跟他同谋。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就让苏武好好养伤。等到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于是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窑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毫不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苏武没有用,就把他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周围一个人都没有,惟一和他作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汉室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苏武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这期间,苏武的好友,李陵投降了匈奴,他曾经是苏武的知音和至交。李陵也受单于的委派,前来劝降苏武,可苏武坚决拒绝了李陵的游说和劝诱,告诉他,不要再说了,没有意义和结果的。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派使者来向汉朝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此时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就连忙向汉朝使者道歉:“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40岁。他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自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都说他是个有骨节的大丈夫,真英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是家喻户晓的汉代一对令人羡慕的鸳鸯。

凤求凰卓文君,是今天四川一带的人,她出生于当地一名叫卓王孙的富户家中,是卓王孙宠爱的女儿。据说卓文君相貌俊美,而且精通音律,是不可多得的才女。她十几岁就嫁了人,不幸的是,结婚不几年,丈夫就死了。当时才十七岁的卓文君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心情自然非常郁闷。她被父母接回家,从此长住在娘家。

一天,卓王孙宴请当地县令王吉,王吉带来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介绍说是他的朋友,此人就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他住在当时的蜀郡成都。司马相如自幼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总是结结巴巴的,但他爱好读书写字,还喜欢击剑,最擅长的是文章辞赋。因为仰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所以改名为司马相如。这天,他原本不想来赴宴的,而且是沾别人的光,可又听说请客的卓王孙家有个绝色的美女,这才强打精神,来到了卓家。

或许,这就是命运,命中注定,卓文君要和司马相如相识。宴请中,酒过三巡,司马相如已略有醉意,此时王吉请他抚琴,正是对了他的心思,身为大才子,又精通音律,此时不展现更待何时?于是,司马相如轻轻拨弄丝弦,优美的《凤求凰》在他指下奏出,也敲开了卓文君的心。卓文君从内室轻轻挑帘一望,演奏乐曲的是位俊美的翩翩公子,于是心中不免思量,不知不觉中竟喜欢上了这位飘逸儒雅的客人。而与此同时,司马相如也发现了竹帘那头的天仙美女,果然绝色。于是,便曲调一转,在琴声中暗送秋波,聪颖的卓文君顿时领会,二人相约,夜晚幽会。这次幽会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定下了百年之好,又怕卓王孙不同意,年轻人在冲动之下,决定私奔。卓文君的出走,果真令卓王孙十分愤怒,本想立即派人去追,可又想想,人走也走了,与事无补,只好随她去了,不再追究。

私奔二人私奔之后事情为大家所熟知,身无分文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穷困潦倒,不得不又回到了故乡。二人一合计,便在集市上卖酒。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的确可以维持生计,而且确实有很多人慕名前来买酒;二是可以羞一羞卓王孙的脸皮,没准他还会拉这小夫妻俩一把。在王吉的帮助之下,他们买好了一处酒舍,由卓文君亲自做酒,司马相如充当伙计,而且穿上破衣烂裤满街招摇。更有市井之民说,卓文君的衣裙都遮不全身体,颇有出卖色相的嫌疑。果然,卓王孙听说私奔的女儿回来了,还衣不覆体地在集市卖酒,十分生气,并且深深引以为耻。这时,由卓文君的家人出面劝说,分给司马相如夫妻二人家童和钱财,缓和了两方的关系。于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购买了车马,置办了田宅,一时又恢复了往日富庶的生活。酷吏—张汤一生使用严刑峻法的张汤终于也被皇帝逼着饮下了一杯毒酒,毫不被人怜悯地死去了。

小时候显现的才能张汤的父亲曾任长安丞。7岁那年,父母外出,他因为贪玩不顾家,结果厨房的肉被老鼠叼光了。父亲回来后严厉地批评了他。张汤决定惩办“盗肉贼”,他先是进行“侦察”,接着“捕拿”:在一个洞口张好网,另一个洞口采取烧柴灌油的方法,老鼠果然一一落网。张汤又挖出洞内的残肉做“罪证”,然后,一拍惊堂木,历数“罪犯”的“罪状”,最后,对老鼠处以极刑——就地打死。他的父亲看到后暗暗高兴,知道他有审理案件的才能,于是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职。为长安吏,任职很久。

张汤政坛得意周阳侯田胜是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弟弟。他在任职九卿时,曾因罪被拘押在长安。张汤一心帮助他,对他关怀备至。他在释放后被封为侯,与张汤交情极深。田胜经常引见张汤遍雪后景像见各位贵族,使他的名气大增。后来,张汤担任给事内史,因为办事无误,由内史宁成推荐给丞相,调任为茂陵尉,在陵中处理事务。武安侯田纷为丞相时,征辟张汤为丞相史(丞相府幕僚),不久,又向皇帝推荐他,任为侍御史,办理案件。在处理陈皇后巫蛊的案件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因此,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

他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务必依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的官吏尤为严格。不久,武帝以张汤明法令,擢其为掌管全国刑狱的廷尉,赵禹迁为掌山海池泽税的少府,皆居九卿之位。两人关系密切,张汤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赵禹。但是两人交谊虽深,而志趣不同。赵禹为人廉洁奉公,性情倨傲,自从任官以来,舍第中从未有过食客。公卿相继邀请赵禹,赵禹却从不回报,其用心在于杜绝知交、亲友及宾客的邀请,以便坚持自己的主张。他收到法律判决文书都予以通过,也不复查,以便掌握官属们过错。张汤却为人狡诈,玩弄智谋驾御他人。开始时担任小吏,虚情假意地与长安的宫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及至官达九卿的职位,收纳和交结全国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心中虽然并不赞许对方,然而表面上仍表现出敬慕之情。

当时皇上偏爱有文才学问的人,张汤断决大的案件,一定预先为皇上区别断案的原委,凡是皇上肯定的,就确定为成法,作为延尉断案的法律依据,以显示主上的英明。奏事受到斥责,张汤便向皇上拜谢,他还揣摸皇上意图,引证廷尉正、监、掾史的正确言论,说:“他们本来曾为臣提出来建议,如果圣上责备臣,认为臣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臣下愚昧,只及于此。”因而错误常被原谅、有时向皇上奏事,受到称赞,便说:“臣下并不懂得这样向陛下进奏,而是某个廷尉正、监或掾史写的奏章。”他欲推荐某人,常常这样表扬此人的优点,遮掩缺点。他断决的罪犯,若是皇上欲图加罪,他便让廷尉监或掾史穷治其罪;若是皇上意欲宽免其罪,他便要廷尉或掾史减轻其罪状。在判断刑事案件中,如果此人是皇上想要治罪的,就将此案交给断狱严刻的属官去办;反之,如果案中此人是皇上想要释放或从轻发落的,就将此案交给断狱轻平的官去办。他所想要治罪的,即使是有权势的豪强,必定“舞文巧低”,引用严刻的法令条文,多方罗织其罪;他所想要开释的,即使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虽然具文上奏,按律应当治罪,他却常在皇上面前为之开脱,往往得到从轻发落或无罪开释。

张汤对于高官,非常小心谨慎,常送给他们的宾客酒饭食物。对于旧友的子弟,不论为官的,还是贫穷的,照顾的尤其周到。拜见各位公卿大失,更是不避寒暑。因此,张汤虽然用法严峻深刻不公正,却由于他的这种作法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而那些严酷的官吏像爪牙一样为他所用者,也依附于有文才学问的人。丞相公孙弘多次称道他的优点。在处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的案件时,都穷追狠治,彻底审理。武帝欲释放严助和伍被。张汤与武帝争论说:“伍被本来就曾谋划反叛之事,而严助亲近交结出入皇宫的陛下近臣,私自交结诸侯亦如此类,不加惩处,以后将无法处治。”武帝因此同意将伍被、严助治罪。他以审理案件排挤大臣作为自己功劳的表现,多像这样。从此,张汤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

杀身之祸田甲本是张汤当小吏时的朋友。他见张汤的权势太盛,就指出其过失,告诫他不要结怨太多。但是张汤却不以为然。后来,他当了七年的御史大夫,果然遭到杀身之祸。

河东郡人李文曾与张汤有隔阂,不久担任御史中丞。为了泄愤,多次在上奏的文书中寻找对张汤不利的证据,都没有得逞。张汤有个心爱的属吏名鲁谒居,知道张汤对李文不满,便指使他人上奏影射李文有图谋不轨的奸邪之事,武帝将此事交给张汤处理,张汤将李文处以死罪。实际上他心里明白此事是鲁谒居所为。武帝问起这件事说:“告发李文图谋不轨的事是怎么引起的?”张汤假装吃惊的地说:“这大概是因李文以前的熟人怨恨引起的。”

古代风景画这时有人盗走了孝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丞相庄青翟上朝,与张汤相约一起谢罪。到了武帝面前,张汤暗想,只有丞相在四时到各皇陵拜祭,此事只应由丞相请罪,他自己并不参与其事,没有必要承担责任。丞相谢罪后,武帝派御史审查这件事。张汤还想奏报说丞相知道盗钱之事,丞相庄青翟深感恐惧。于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因此准备打击张汤,以罪名陷害他。他们派属吏逮捕审讯了张汤的友人田信等,说张汤向武帝奏报提出建议,田信都事先知道,因此屯积取利,与张汤平分。他们还说张汤有其他奸邪之事、这些话很快传到武帝那里,武帝向张汤说:“我有什么打算,商人都事先知道,加倍囤积货物,这都是因为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张汤听后,没有谢罪,还惊讶地说:“肯定是有人这样做。”武帝果然认为张汤心中险诈,当面撒谎,派使臣带着簿籍以八项罪名指责张汤。张汤一一予以否认,不服。于是武帝又派赵禹责备张汤。赵禹见到张汤后,责劝张汤说:“你怎么还不明白呢?你审讯处死了那么多人,如今人们指控你的事情都有根据,圣上想让你自己赶快妥善处置自己,好平息这些案子。你又为什么要多次对证呢?”张汤这才明白了皇帝的心意,于是上书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的功劳,从刀笔吏起家,因得到陛下的宠幸而官至三公,没有任何可开脱罪责之处。然而阴谋陷害张汤的,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于是自杀身死。

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产业。他的兄弟之子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被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遂用牛车装载他的尸体下葬,只有棺木而糠有外椁。武帝知道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因此将三位长史处以死罪,丞相庄青翟也被迫自杀。武帝很为张汤之死惋惜。晋升了张汤的儿子张安世的官职。大侠郭解大侠郭解,纵情任性,最终难逃一死。

少年侠客郭解,字翁伯,河内轵(今河南济原南)人,是汉代著名的相士许负的外孙。他的父亲就是因为爱好行侠仗义,在汉文帝时被诛杀。到了郭解这一代,他并没有吸取父亲身亡的教训,或者说郭家的血液里就流动着激情澎湃、酷爱冒险的因子,郭解仍然随心所欲地纵情任性,为所欲为,很像是后代武侠小说中亦正亦邪的人物,如此特立独行,在民间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但是,在一个控制严密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需要的是任由摆布的听话顺民,而不是这样极有个性和主张的知名侠士。因此,最后名声太大的郭解就因此被皇帝下令处死,就连他的家人也没能逃过这个劫难。

郭解长得短小精悍,貌不惊人,但是他的性格沉静,为人勇悍,从不喝酒。郭解年轻时也曾经像他的父亲一样,心狠手辣,恣意杀人。他有时候肯舍命帮助素不相识的人去报仇,但有时又干些藏匿好人、打家劫舍、铸钱掘堟的事情。谁也搞不清他为人究竟是好是坏,是正是邪,只知道他不听从任何人的命令,所作所为全是凭着自己一时的心意。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郭解忽然出入意外地一改前行,从此开始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而不自恃功劳。本来他已经在当地有了不小的名声,因为这种人人乐见的改变,他在当地的声望更高了。

公平处事据说,郭解有一个外甥在与人喝酒时,仗势欺人,强行向对方灌酒,却被对方一怒之下杀死了。郭解的姐姐来求郭解给自己儿子报仇,但是郭解因为还没有把事情搞清楚,所以没有答应。他的姐姐因此大为愤怒,把儿子的尸体陈尸街头,想借此来羞辱郭解。后来,那个杀害郭解外甥的凶手自己归来,将实情告诉了郭解。郭解不仅没有加罪于他,反而还说,这是我的外甥做得不对,就把他放走了。随后,他又默不作声地埋葬了外甥。郭解如此公正,深得大家敬重,当地百姓越发依附于他了。

郭解有一次出门,见有个人姿势不端地坐在路旁,很不礼貌地看着他。郭解的门客看见了很生气,就想上前杀了那个人。郭解说:我在家乡得不到尊重,这说明我的修行还不够呀。暗地里,他叮嘱当地的尉吏说:“这个人我很敬重,到“践更”时不要为难他。”(“践更”是当时的一种徭役。)结果在这以后,每月一次的践更,拖了好几个月,都没有人去找那个人。那个人觉得很奇怪,找人一问,才知是郭解求人替他解脱的。于是,他袒胸露腹地前去向郭解谢罪。郭解此举,更是得到乡里少年们的倾慕。

那时候。郭解所居住的邻县雒阳有一对互相结仇的人,县里的豪杰多次从中调解,他们始终不听,不肯放弃冤仇。郭解听说后,就连夜赶过去见那对仇家。那两个人最终听从了他的劝解,放弃了恩仇。郭解这时才长出了一口气,说:“我听说雒阳诸公在这里调解,您都不听,幸而现在您听了我的话。但是,在雒阳地面上出了这样的事儿,反而由我劝解开了,恐怕有点不合适。我还是尽快离开这里的好。”于是,他连夜悄悄地离开了雒阳邑。

郭解处世恭俭,在本县从不乘车,到邻郡去为人办事,也是能办则出,不能为则不为,从不为难人家。因此,当地的许多富家大族都很依赖他,争相请他做事,那些四处亡命者也多从远方来投奔郭解。而县中那些崇拜郭解的少年和旁近各县的豪杰,也经常把自己的大车送到郭解家,以备那些投奔郭解的人使用。

武帝的命令武帝的时候,朝廷下令要迁徙豪富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以便于朝廷的控制。郭解的家里其实很穷,甚至连买柴的钱都没有,但也在迁徙之列。大将军卫青听说过郭解的名声,就主动为郭解向武帝求情。武帝听了卫青的话,却说:“郭解身为一介布衣百姓,能使大将军替他说话,可见他并不贫穷啊!”于是,郭解仍旧被迁徙到茂陵。在他临行之日,县里前来送行的人非常多,可见郭解在当地的影响之大。后来,他到了陕西茂陵后,关中的豪杰无论听没听说过他的名字,都纷纷前来与他结交。

郭解一家被迁徙到茂陵,本来是朝廷的诏令,可是郭解的侄儿却非常鲁莽地把当地县吏的头扭断了。后来,县吏的父亲杨季主也被人杀了。杨家有人为了这件事向武帝上书,可是又被那些仰慕郭解的人杀了。接连出了几件这样的事情,武帝听说了,就下令逮捕郭解,并且命令一定要抓住那些杀人犯法的人。接受了皇帝的命令来办案的人到了郭解住的地方,郭解的门客一致声称郭解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事情,还齐口称赞郭解的贤德。但是,这时却有一儒生说:“郭解专门做这些奸邪的事,以至于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又哪里称的上是贤人呢?”这话一下子就触动了众怒,书生不久便被郭解的门客们杀死,凶手却不知去向。办案人查明以后,于是回报武帝说郭解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无罪的。但是,当时朝中的御史大夫公孙弘却说:“郭解虽然不知是谁杀了人,但他身为布衣百姓,任侠行权,收罗众多门客,让这些人因为一些小冤小仇就动辄杀人,这罪更重于他亲自杀人,当属大逆不道。”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郭解全家都被诛杀了。巫蛊之祸有人利用汉武帝迷信鬼神的心理,操纵了一幕巫蛊的闹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56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