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王朝解读——刘邦入咸阳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0 09:30:15 0


刘邦抢先一步进入咸阳,约法三章,深得人心。

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6年9月,子婴杀了赵高,派了5万兵马守住饶关(今陕西商县西北)。

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兵在饶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作为疑兵;另派将军周勃带领全部人马绕过饶关正面,从东南侧面打进去,杀死守将,消灭了这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进了饶关,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秦王子婴带着秦朝的大臣来投降了。子婴脖子上套着带子(表示请罪),手里拿着秦皇的玉玺、兵符和节杖,哈着腰等在路旁。

刘邦手下的将军主张把子婴杀了,但是刘邦说:“楚怀王派我攻咸阳,就因为相信我能待人宽厚;再说,人家已经投降,再杀他不好。”说完,他收了玉玺,把子婴交给将士看管起来。

这样,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王朝,仅仅维持了15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

差点被富贵迷失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各人都拣值钱的金银财宝拿,闹得乱哄哄的。只有萧何不希罕这些东西,他先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关户口、地图等文书档案都收了起来,保管好。

刘邦在将士陪同下,来到了豪华的阿房宫。他看见宫殿这么富丽,幔帐、摆设好看得叫人睁不开眼睛,还有许许多多的美丽的宫女。他在宫里呆了一会儿,心里迷迷糊糊的简直不想离开了。

这时候,他的部将樊哙闯了进来,说:“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翁呀?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使秦朝亡了,您还要这些干吗?还是赶快回到军营里去吧!”

刘邦不听他的话,说:“让我歇歇吧。”

恰巧张良也进来了,听到樊哙的话,对刘邦说:“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樊哙的话说得很对呀,希望您听从他的劝告。”

刘邦是一向很信任张良的,听了他的话,马上醒悟过来,吩咐将士封了宫殿,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

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召集了咸阳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的残酷的法令害苦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惊慌。”

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

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高兴得不得了。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将士,刘邦好言好语地劝他们把这些东西拿回去,他说:“粮仓里有粮食,你们不必费心了。”

从那时候起,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人们都巴不得刘邦能留在关中做王。

鸿门宴会无好会,宴无好宴。

刘邦危在旦夕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一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威震诸侯,被拥为上将军。刘邦趁机于公元前206年攻入关中,占领咸阳,秦王子婴杀了赵高。刘邦将秦的最后一支力量消灭了,子婴投降了刘邦。

刘邦在张良等的提醒下,吩咐将士封了宫殿,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驻扎下来。他派兵古代铜器把守函谷关,以观动静。

项羽的大军到了函谷关,见关上有兵守着,不让进去。并听守关的将士说:“我们是奉沛公的命令,不论哪一路军队,都不准进关。”项羽非常生气,于是命令将士猛攻函谷关。强将手下无弱兵!又因刘邦兵力不多,没费多大功夫,项羽就打进了关。项羽乘胜前进,直打到新丰鸿门驻扎下来。

刘邦手下有个左司马名叫曹无伤,想投靠项羽,便偷偷地派人到项羽那儿去告密,说:“这次沛公入咸阳,是想在关中做王。”项羽听了气得瞪大眼骂刘邦不讲理。

项羽的谋士范增听了也很气愤,他眼珠一转,对项羽说:“刘邦这次进咸阳,听说不贪图财货和美女,其野心可不小啊。现在若不消灭他,将来后患无穷。”

项羽下决心要把刘邦的兵力消灭。这时,项羽有兵马40万驻扎在鸿门;刘邦兵马只10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距只40里,兵力悬殊。刘邦处境十分危险,真可谓危在旦夕。

无意间的通风报信项羽的一个叔父项伯,平素与张良友好。他担心双方交战,张良会遭难,就连夜骑着快马到灞上找张良,劝张良逃走。

可张良此时是刘邦的谋士,他不愿离刘邦而去。于是,就把项伯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大吃一惊,问张良该怎么办才好。张良与刘邦分析了双方的力量,认为不能硬拼,只能保存实力。刘邦又得知张良曾救过项伯,项伯才免一死,这次项伯是以恩相报。于是刘邦请张良陪同,会见了项伯,再三解释自己没有反对项羽,没有自己称王的意思,会见时还与项伯联了亲。

项伯同意与刘邦做亲家,走时再三叮嘱刘邦亲自到项羽那边去赔罪,回去后,为刘邦说了许多好话。

项庄舞剑这样,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一百多个随从,到鸿门拜见项羽。

项羽设宴招待刘邦一行人。刘邦拜见项羽,谦恭地说:“我与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料想到能够先进了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令人高兴。现在有人说我的坏话,使您生了气,和我产生了隔阂……”

项羽见刘邦这样低声下气对他说话,原来满肚子的气也烟消云散了。他老老实实地说:“这都是你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

酒席上,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即范增,朝南坐;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着坐。

席间,范增一再向项羽使眼色,并举起他身上佩带的玉块,示意项羽下决心,趁机杀掉刘邦。可是,项羽只当没看见,仍旧喝酒谈话。

范增看项羽不忍下手杀刘邦,找个借口出去叫来了项羽的堂兄弟项庄。他对项庄说:“咱们大王待人不够狠心,你进去到席前给刘邦敬酒,敬完酒,就请求舞剑以助兴,趁机将他杀掉。否则,你们这些人都要成为人家的俘虏!”

项庄便进去敬酒。敬酒完毕,他说:“大王跟沛公饮酒,军营中无以为乐,请让我舞剑来助助兴。”项羽说:“好啊。”说时迟,那时快,话音未落,项庄就拔剑舞起来。舞着舞着,慢慢舞到刘邦面前。

项伯看出项庄舞剑的用意是在杀刘邦,于是他说:“咱们俩人对舞吧。”说着,也拔剑起舞,他总是用身体遮掩着沛公,就像大鸟的翅膀一样。项庄始终也刺不到沛公。

樊哙吃肉张良见形势紧张,机智地告个便儿,离开酒席,走到营门外找到樊哙。樊哙得知里边情况危急,他急得跳了起来,一边说:“请让我进去,与沛公死在一起。”

说着,樊哙一手提着剑,一手持着盾牌,直冲向军门大营。

大营门口的卫士,交叉举着戟,非常森严,令人胆寒。他们阻止樊哙进去。只见樊哙侧着他的盾牌,用力一撞,卫士跌倒在地。樊哙用力揭开帷幕闯了进去,他朝西站着,眼睛瞪得大大的,连眼角都要裂开了,头发都怒气冲冲地竖了起来。

项羽一见,不由地按着剑,忙问:“这是什么人?到这儿干吗?”

张良也跟着进来了,替他回答:“他是沛公的侍卫,叫樊哙。”

项羽说:“好一个壮士!”接着,吩咐左右赏他一杯酒,一只猪腿。樊哙叩头致谢,他一边喝酒,一边气愤地说:“当初,怀王与将士们约定,谁先进关,谁就为王。现在沛公先进了关,可并没做王。他封了库房,关了宫室,派军土把守,天天等将军来。劳苦功高,没得到赏赐,将军反倒想杀他,这是走秦王的老路啊。”樊哙站着把酒一口饮干,然后用剑在盾牌上切着猪腿吃。

项羽看了,称赞道:“真是位壮士!能再喝吗?”樊哙粗声壮气地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难道值得推辞吗?秦王有虎狼一样的狠毒心,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施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人都反对他。如今,您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我私下以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

项羽听了,无言以答,只说声“坐吧”。于是,樊哙坐在张良身边。坐了一会,沛公起身去厕所,趁机招呼樊哙出来,张良也跟了出来。

沛公出去后,项羽派人去叫。沛公说:“刚才出来,尚未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虑及细微小事,讲大礼不必计较琐屑礼节。现在,人家是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肉,为什么要向他辞行呢?”

于是,他们决定离去。刘邦留下礼物,交给张良,要张良向项羽告别,他自己带着樊哙从骊山抄小道跑回灞上,机会失去就不会再有。

刘邦走了好一会儿,张良才进去向项羽辞行说:“沛公酒量小,喝醉了酒先回去了,叫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对,送给亚父”。

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席上。范增却非常生气,把玉斗摔在地上,并用剑击得粉碎,说:“唉!真是没用的小子,不值得替他出主意!夺走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了。我们这些人就要做他的俘虏了啦!”

经过这场紧张的鸿门宴斗争,刘邦化险为夷,项羽失去了夺天下的良机。这以后,双方关系暂时缓和下来。

陈平的计策急于想自立门户的刘邦如何逃离项羽的控制呢?

分肉如同治理天下陈平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陈平的哥哥见陈平喜欢交游,便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劳动,使陈平有时间出外游学。有一年,陈平的家多正逢社祭,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

陈平却丝毫不为人们的称赞所动,而是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一定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可见,陈平是从小就胸怀大志。

慧眼识英雄陈平先是在魏王手下,后来又去为项羽效力,但是一直得不到项羽的重视,郁郁不得志。后来,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才华横溢的陈平就处于“身在楚营心在汉”的矛盾之中了。

正在这时,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阳,等于软禁。刘邦问计于张良,可张良也身陷敌营,一筹莫展。这时,他们想到了陈平,张良决定孤注一掷,暗中去找陈平。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张良向陈平直言了来访的意图,陈平思考片刻后,说:“要从项羽身边救出刘邦,首先要‘调虎离山’,必须让范增离开项羽几天,不然怎么也不行。”

第二天,陈平就向项羽建议说,请项羽给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送他到郴州去养老,这样项羽就可号召天下了。陈平的话,正中项羽的意。不久,范增上朝见项羽,项羽对范增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接着,把陈平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说了一遍,说是自己想起来的,范增立即附和说:“大王,这事儿还真得解决,宜快不宜迟。而且,这事儿还就得我去。”但是范增毕竟也是谋士,他在临行前向项羽提出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项羽答应后,范增才走。陈平估计范增走远了,就趁着早朝奏上一本说:“现在国家刚安定下来,必须节约。可是现在诸侯们全都聚集在咸阳,每路兵马都不下四万人,军粮的负担极重,若不赶快让诸侯们回国,恐怕老百姓就负担不起了。”项羽一听,大吃一惊,马上传旨:天下诸侯,路远的给10天期限,路近的给5天期限,在限期内作好回国的准备;惟有刘邦留在咸阳,陪王伴驾。

弃暗投明项羽扣住刘邦,也在陈平的意料之中,陈平趁各路诸侯返国的机会,授意张良,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于是,刘邦依张良之意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省亲。项羽犹疑不决,张良故意说:“不能叫刘邦回乡省亲,不然他也许就在沛县称王了。您不如派遣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去,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陈平也乘机上奏:“陛下既封刘邦为汉王,也已经布告天下,臣民共知,却不让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吧。人家也许会说,陛下一登位便说假话,那以后执行法令,也会阳奉阴违了。不如听张良的话,把刘邦的眷属当人质,留在咸阳,遣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项羽想了很久,终于同意了。刘邦心里欢喜无比,回营后立即拔寨起程,终于逃出了咸阳。陈平早就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此后不久,他也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

他想起在汉王手下的魏无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自己也去投奔刘邦。天快黑时,他逃到了黄河边,他请船夫送他过河。陈平上了船,从船舱里又出来了一个船夫。

他想这两个人可能是水盗,以为他身上带着珠宝,想图财害命。陈平为人机灵,浑身是计。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马上脱了衣服,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也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什么声音,知道他身上什么贵重东西都没有,也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一场凶险,竟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到了刘邦的军中,陈平经过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谋,并命他监督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纷纷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重用。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陈平,便也心生疑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陈平这寥寥数语,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说的在情在理。

刘邦听了,顿时打消了疑虑,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萧何月下追韩信谁能想到当初的一个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能够叱咤风云呢?

胯下之辱韩信,是秦末淮阴(今江苏省清江市西南)人。在他的早年,家境贫寒,是布衣之族。因家里贫穷,他自己又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所以,当时的乡官没人推荐他去做官,甚至当个杂差也没有人用。他生来就不善务农,更不会做生意赚钱。这样,他只得常常到亲戚或熟古代铜器人家去吃闲饭。他到过的多数家庭都不喜欢他,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秦末人民生活很苦,大多家境贫寒。

后来他投靠到淮阴下乡这地方的一个亭长家里。接连住了几个月,天天在那里吃闲饭,亭长的妻子很不高兴,可是,又不好直接赶他走。怎么办呢?亭长的妻子就每天早早起来做饭,做完饭,他一家人在床上就吃完了。这样,韩信来了,饭也没有了。一连几次,韩信便知道其意图了。这明明是在赶他走,于是,韩信十分恼火地离开亭长家。他想,即使饿死,也不再登亭长的家门。

韩信离开亭长家,成了流浪汉。他信步走到大街上,人们都轻蔑地看他。后来,他来到城外一条河边,他想去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正在这里洗衣服,其中有一位大娘见他面容憔悴,心想:到了吃饭时间还坐在这里,他一定没有饭吃,也一定饿了。于是,将自己带的饭分了一半给韩信吃。韩信很感激,因为韩信此时已无处去,他一连十几日都来这里钓鱼,这位老大娘也天天分些饭给韩信吃。韩信连连向她道谢,并一再向她表示将来要很好报答。这位大娘听了,很生气,并对韩信说:“堂堂的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看你可怜,才分给你饭吃,哪里想得到你的报答!”

韩信听了,一时无言以答,但心中很不是滋味。

因为韩信家里穷,又没有什么本事,乡邻及当地的年轻人大多看不起他。

当时,淮阴这个地方有个屠夫,身强体壮,他看韩信走来,便迎上来有意要侮辱韩信,他挑衅地说:“你虽长得高大,好带刀佩剑,实际上,你是个十足的胆小鬼!”旁边的几个年轻人,见韩信不作声,也都笑韩信。

这个年轻屠夫,见韩信仍不作声,逼近韩信,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刀;你要是怕死,就从我这胯下爬过去!”

这个年轻屠夫,说着,叉开双腿,用手指点着,让韩信爬。韩信咬紧牙,使劲握着刀柄,上下仔细打量了这个年轻屠夫一番,仍未作声。结果,还是从他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看热闹的人很多,有的同情韩信,也有的笑他胆小如鼠,懦弱无能。

民心所向鸿门宴之后,项羽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咸阳城,在咸阳城内大肆屠杀起来。项羽不仅处死了秦王子婴,杀了秦国八百多个贵族,还将气势恢弘装饰华丽的阿房宫一把火烧掉了,大火足足烧了三个多月才熄灭。项羽还收罗了秦宫中的美女和财宝,准备带回老家彭城慢慢享用。关中的百姓看到项羽这样的做法很是失望。有人建议项羽说,留在关中,称霸天下。可项羽见咸阳的宫殿已被自己烧得面目全非,很是丑陋,不愿留在这里,打算班师东归。可项羽又不愿这样轻易地离开关中,因为刘邦还在灞上,如果自己一走,刘邦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盘踞在关中为王了,这是项羽所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于是,项羽派人到楚怀王处,请示楚怀王,灭秦之后当如何处理政局。按照楚怀王原先和刘邦及项羽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也就是说,应当封刘邦为关中王。可项羽对楚怀王这样的做法十分不满,于是他将楚怀王降为义帝,把有功将士和原六国贵族封了十八个王,自己称西楚霸王。项羽最担心刘邦跟他争天下,于是把刘邦封在偏远贫穷饿巴蜀和汉中地区,称为汉王。项羽也真是够狭隘,自己都得了天下,军事力量无人能及,还只是当个西楚霸王,不敢自立为天子,他这样的短见,也许就注定了他要把天下输给刘邦。

刘邦对项羽封自己为汉王十分不满,可自己的兵马太少,难以与项羽的庞大军队较量。于是他只得暂时忍耐,带领自己的队伍,来到巴蜀和汉中地区。一路上,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将沿途的三百六十里栈道全部烧毁了,一是表示自己无意再东归与项羽争天下,二是防止敌军通过栈道来袭击自己。

人才岂能流失刘邦来到了南郑地区后,拜萧何为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封为将军。他决心借此机会养精蓄锐,广招人才,伺机和项羽一决高下。然而,他的手下都很不喜欢蜀汉地区,都想回老家,因此几乎每天都有人逃走。

一天,有人来报说,丞相萧何也逃走了,刘邦闻听此言焦急万分,像失了魂一样。结果,三天过去后,萧何终于满面风霜地回来了。他拜见刘邦时,刘邦悲喜交加,他责问萧何道:“别的将士思念故土而逃亡情有可原,丞相怎么也逃跑了?”萧何连忙回答道:“我与大王风雨同舟,情若手足,我怎么可能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刘邦忙问是何人逃亡,萧何答道:“韩信。”刘邦听了这话,不禁感到莫名其妙,因为现在每天逃走的人难以计数,而韩信现在还只是一个小人物,身为丞相的萧何为什么要不辞辛苦、披星戴月地去追他呢?

原来,这个韩信是秦末淮阴人,自幼家境贫寒,但刻苦学习,盼着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起初,在项羽的叔叔项梁起兵后,韩信投奔了他的军队,但是项梁并没有发现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封他一个小小的军官。项梁死后,韩信又跟随了项羽,他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但是均未得到采纳,使他大失所望。后来,刘邦做了汉王,韩信认为投奔一个失势的人,自己必能得到重用,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弃楚奔汉了。

在韩信前往蜀汉地区的途中由于栈道已被刘邦全部烧毁,他不得不历尽艰苦跋涉,才来到南郑,找到了汉营。在汉营中,韩信有幸和萧何有过几次交谈,深得萧何的赏识。萧何认为韩信乃大将之才,多次向刘邦推荐他,可刘邦并未重用韩信。韩信看到自己的雄才大略在蜀汉还是得不到发挥,就悄然收拾了行装,准备离开此地。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如失至宝一样,急忙骑了快马去追。这一路扬鞭急驰,拼命地追赶,直到月亮升上天空,萧何还没有追到韩信。萧何此时已是人困马乏,真想睡一觉再继续追,可他又担心第二天更追不上韩信了。正在萧何为难之际,吹过一阵凉风,他顿时精神大振,于是,乘着月光,策马扬鞭,终于在寒溪一带追上了韩信。于是,便有了“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汉朝四百年”的典故,并且流传至今。

登坛拜将刘邦听萧何回来汇报说是去追韩信,很不以为然。他说:“现在逃走的将军那么多,没听说丞相去追过谁,单单追韩信,是什么道理?”萧何趁机说:“将军易得,可举国无双的将才难找,韩信就是这个难得的将才。如果大王只想长期居住在汉中,那么就用不着韩信;如果大王依旧想夺得天下,就非韩信不可,缺了他,大王的愿望恐怕难以实现了。”刘邦闻听此言,大为吃惊,遂听从萧何的建议,甚至沐浴斋戒,恭恭敬敬地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得到了这样至高无上的待遇,心中平衡了很多。拜将仪式过后,他谢过了刘邦,并向刘邦详细阐述了自己关于楚汉双方条件的理论,他认为汉王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刘邦非常信任韩信,让他指挥将士,操练兵马,把汉军训练得勇猛善战,且军容整齐。东征的条件渐渐成熟起来,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没有当初“萧何月夜追韩信”,可能也就没有刘邦的几百年汉室江山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麻痹对手会给自己创造胜机,但是如何麻痹很难。

熟悉周围环境楚汉相争之际,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被迫放弃了在关中称王的机会,久居在巴蜀和汉中地区,心里很是窝火。他决心养精蓄锐,以待时机,好和项羽一决高下。此时,一直在项羽手下不得势的韩信来投奔刘邦,有了这个用兵如神的大将,刘邦如虎添翼,更加积极的准备出蜀的事,一心想早日打回关中去。就在刘邦万事俱备,准备出蜀的时候,他听从了韩信的建议,演出了一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好戏。

原来,早在韩信投奔刘邦的途中,他就发现进蜀汉的栈道已经被刘邦入蜀时都烧毁了,从关中到南郑几乎无路可走,幸好韩信知道还有一条绕道陈仓到达巴蜀和汉中地区的偏僻路径。于是,他历经了艰难险阻,终于沿这条路找到了刘邦大军驻扎的地方。

公元前206年8月,韩信已经为刘邦训练出了骁勇善战的将士,汉军思念故土的感情也日益深重,终于刘邦决定挥师东进。韩信结合自己进入蜀汉时的经验,决定借道陈仓出兵,而且他估计,由于陈仓路途艰难,所以很少有人敢冒险走此道,驻守在那里的雍王章邯基本没有什么防备,便于攻打。

经过周密的思考和理论上的论证之后,刘邦认为韩信提出的借道陈仓的路线具备可行性,于是,韩信为刘邦策划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以声东击西的计策来麻痹项羽的军队。随后,汉王刘邦命韩信率领大军悄悄地离开了南郑,只留下丞相萧何镇守,负责收税征粮,供应军饷保证后方的供给。

明与暗的相互配合所谓“明修栈道”,就是韩信命令樊哙、周勃等少数人马去修复原先可以进入蜀汉的栈道,限期三个月完工,让项羽和他的谋臣们以为刘邦要等栈道修复好了才出巴蜀和汉中,而实际上此时汉军已在奔赴陈仓的路途中了。

当初刘邦进入巴蜀和汉中地区时,下令烧毁的栈道有三百多里,而且高低不平,地势很是险要。烧毁容易重建难,韩信命令三个月修复栈道谈何容易,更何况当时正好赶上盛夏季节,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恶劣的天气给栈道的修复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樊哙和周勃带领着士兵们每天冒着酷暑劳作,整日奔忙,时间紧,任务重,口粮又不够吃。士兵们一个个困苦不堪,很是难挨,更加思念故土,于是一时间怨声载道。

当刘邦拜了韩信为大将军,又沸沸扬扬地修复起栈道的时候,刘邦准备兴兵东征的消息也传到了雍王章邯的耳中。章邯一方面派人打听栈道的修复进展情况,一方面调集重兵,堵住了栈道东边的出口,以防刘邦修复好栈道后从自己的领地通过。章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修复栈道的上面,严守出口,将栈道监视得严严实实。可章邯没有料到韩信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突袭了陈仓,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此时章邯正在和众人饮酒取乐,得到韩信突袭陈仓的消息大为吃惊。按说雍王章邯也是一名擅于用兵的老将,可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也不免惊慌失措,乱了阵脚。章邯连忙调集兵将,赶赴陈仓迎击汉军。可这时章邯的兵力已经抵挡不住久居蜀汉、归心似箭的汉军,其结果当然是汉军冲出陈仓,胜利地实现了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声东击西的计划,章邯兵败,随后在废丘自杀身亡。

随着雍王章邯的覆灭,韩信大举进攻,夺下了塞王马欣、翟王董翳两人的城池,这两个王也先后投降。这样,刘邦很快平定了三秦地区,继而占领了整个关中地区。

公元前205年,刘邦和项羽两支军队进入了相持阶段。刘邦扼守在成皋,拖住了项羽,他让韩信率领大军渡过了黄河,开辟河北战场,从而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韩信接受了这个任务后,挥师渡河,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横扫河北,灭了齐国,屡战屡捷,建立了辉煌的战功。

风景画鉴赏蒯通论天下文人的命运系在自己的舌头上,运气好则显赫一世,运气不好则性命难保。

不做叛徒的韩信韩信攻占了临淄,项羽命龙且率军20万前往救援。龙且看不起韩信,结果兵败身亡。此后,齐地大部分被韩信平定。那时侯,韩信真是很得意的。他兵强马壮,请刘邦封他做个假王,刘邦在陈平的劝说下,干脆就封他做了个真王。

再说项羽接到消息,说龙且兵败身亡,知道大事不好,就派人去鼓动韩信脱离刘邦。他派去的人叫武涉,据说有三寸不烂之舌。武涉见到韩信,对他讲了一套刘、项、韩三分天下的道理。还挑拨说,一旦项羽被消灭,韩信也将被刘邦收拾掉。韩信对刘邦还是很忠心的,他对武涉说,没有刘邦的信任,他不可能有今天,所以死也不会背叛刘邦的。韩信再拒蒯通武涉走了之后,齐人蒯通也想用三分天下的道理去说服韩信。蒯通懂一点相术,他对韩信说:“看你的面相,最多也就封侯,而且有不祥的征兆。但看你的背相,那可是贵不可言。”韩信听不懂,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蒯通便说道:“以前大家刚开始造反的时候,考虑的只不过是怎样把秦朝给消灭了。如今楚、汉相争,使天下之人肝胆涂地,无数男儿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上。项羽从彭城发兵,转战克敌,乘胜席卷之势威震天下,但是他终于在荣阳、成皋一线被缠住,顿兵于西山之下而不能前进,至今已有三年。刘邦率10万之众,据守在巩、洛一带,凭借着山河之险,每天数战,经常吃败仗。无战功可言,可以说是智勇全无。现在老百姓都精疲力尽了,满腹怨言,却没有人可以解救他们。按照我的看法,这样的形势,一定要有大智大勇的人出来,才能平息天下的这场大祸。

蒯通说了这一通,话锋一转说:“如今项羽和刘邦的命运,都操在你的手中。你助汉则汉胜;你助楚则楚胜,但如果按照我的意见,最好的办法是对他们双方都有利,使他们都可以生存下去,这就是你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样,日后谁也不敢妄动。以你的大智大勇和你拥有的军队,再以齐地之富饶广大,燕、赵又俯首听命,从楚、汉兵力的空虚处牵制住它们,为民请命,叫他们停止争斗,天下人都将风从响应,又有谁还敢不服从呢!”

讲完这一番话,蒯通又讲了一通韩信应该如何分地封王的道理,还说这是上天赐予的机会,如果不加以利用,反而会给自己惹祸的。可他的话并没有打动韩信。韩信对他说:“汉王对我非常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而背叛他呢!”蒯通说:“张耳、陈馀做平民百姓的时候,两人好得自称是刎颈之交,说是要生死与共。后来张耳怀疑陈馀,两人就闹翻了,最后张耳杀陈馀于抵水之南,陈馀身首异处。这两人的交情是天下无双了吧,但最终还是要相害。这是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人的贪欲和人心的变幻莫测。你现在想要以忠诚来换取汉王的信任,但总比不上张耳和陈馀当初的那份交情吧?何况你跟汉王之间的利害,都比张耳、陈馀这样的事情大。所以,你坚信汉王不会加害于你,那可是你的一厢情愿了。古时候,越国的大夫文种,救了越国,辅助勾践称霸天下,立了功,成了名,最后还是被勾践杀了。野兽都被猎光了,那猎狗就只好下锅。你跟汉王,论朋友不如张耳跟陈馀,论忠信不如文种对勾践。这件事你好好考虑考虑我听说:‘胆量和谋略使君主感到震惊的人,他的性命就危险了,功劳天下第一的人是得不到赏赐的。’如今你有震主之威,有天下第一的功劳,在楚,项羽不会信任你,在汉,刘邦也感到不放心。你想想自己该怎么办呢?”

韩信似乎也觉得蒯通的话很有些道理,说自己要考虑一下。几天后,蒯通又来找韩信,要他当机立断,说人应该多谋善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韩信还是犹豫,不忍心背叛刘邦。他最终还是没有听蒯通的话,蒯通知道事无可为,就离开韩信,从此装疯卖傻。

楚河汉界不经意间,楚汉之间的对决之幕已经悄悄拉开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52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