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历史解析——叛乱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4 13:03:26 0


金融崩溃对依靠中央资源配置维持运作的北方地区的打击最大。崇祯初年,这些地区是最先遭受饥荒的。财政紧缩使士兵和驿丞失去了粮饷。许多人干脆弃职,逃到边远地区,依靠出卖劳动或落草为寇,以维持生存。当崇祯元年(1628)春,干旱降临边缘省份陕西时,他们中的一些人便揭竿而起,由此掀起了一场横扫帝国全境的长达17年之久的叛乱风潮。

一次次的兵变和对政府粮仓或州县衙门的成功偷袭,使那些不再理会明政权而将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们获得了进行更具野心的军事征服的信心。在他们中有两位叛军将领指挥了大批追随者,并各自建立了短暂的王朝,那就是李自成(1606—1645)和张献忠(1606—1647)。他们两人都来自旱灾频发的陕西省中最为贫困的北方地区。天启七年(1627),李自成在一个驿站谋到了一份差事,但两年后驿站被裁,他也随之失业。此后,他当过税吏,投过军,最终成了流寇。张献忠早年有许多颇具戏剧性的故事。他满脸的麻子,说明他在孩提时期曾染上天花,但保住了性命。他在少年时期被逐出家门和村庄,根据一则轶闻记载,原因是他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同窗。这则故事真假莫辨,但张献忠上过学确有其事,因为据在其屠川时期见过他的两个耶稣会士的记载,张本人能断文识字。对一个火爆的青年人来说,军队是最安全的地方,因此,张献忠参了军。投军期间,他被指控违抗将官命令,犯上作乱,尽管这一指控可能是不公正的。据说,还好有另一位将官伸出援手,使他免于问斩,但张仍然被逐出了辕门。除了打架什么都不会的张献忠,在崇祯三年(1630)的夏天,踏上了他这类人唯一能够选择的另一种职业道路——落草为寇。

李自成和张献忠属于徘徊在社会边缘的青年人,在此后数年中的华北地区,正是这样的青年人不断聚散组成各种匪盗帮会之地。这些帮会逐渐形成松散的军事组织,在此过程中,他们建立根据地、收取赋税,并抵抗明朝派来镇压他们的军队。最终,没有一个农民起义将领成功地建立起稳定的政权。即便是那些建立了民政机构的,也不能长久地扎根在一个地方,有时是因为别的地方出现了新的机会而开拔,有时则是为了躲避镇反军队而出逃。直至17世纪30年代中期,这些北方军队穿过河南和安徽,进入长江流域。崇祯十一年(1638),李自成和张献忠都遭到了明朝军队的严重打击,吃了几个大败仗。要不是国家在这一关键时间点上承受的负担太多,他们便不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然而,他们的确卷土重来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用两年的时间再造了各自的游击政权,并做好了封土称王的准备。然而,他们都没有获得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完全控制权。他们都在华北边缘迁移,从河南到陕西,甚至南下湖广,一切都取决于明朝军队的动向。崇祯十七年(1644)初,张献忠在攻取南京失败后南下湖广,并准备西进至四川盆地。而李自成则攻克了古都西安,并在那里建立了顺朝——尽管所谓的“顺”是指李自成顺天承命,还是天意顺从于李自成的意志,还没有定论。是年冬,李自成对山西省发动了全面进攻。在那里,他的目光进一步东移,投向了防御空虚的北京城,并做出了大胆而令人始料不及的决定——突袭首都。

二月二十八日(4月5日),崇祯皇帝发布了勤王的总动员令,但得到的响应太微弱,不足以保卫京师。三月十八日(4月24日),李自成的军队攻陷了北京,皇室退居紫禁城深处。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砍杀了自己的女儿,随后自缢于紫禁城后的煤山。皇帝的死讯震动了王朝上下。阴历三月十九日,这个日子永久地烙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在新王朝的统治下,人们不能自由地哀悼崇祯的死。它必须被升华为另一种纪念形式,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几年后,整个江南地区兴起了一种太阳崇拜,而它的纪念日正是每年的阴历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消息传到了正在山海关抵抗满人的戍边将领吴三桂那里。吴三桂决定孤注一掷。他向山海关外的满人首领多尔衮提出了一个建议:双方暂时放下敌对情绪,为了更大的荣耀和巨额的回报,多尔衮将协助他反击占领首都的反贼。对于吴三桂而言,这是为了应对突发危机的权宜之策;但是对于多尔衮来说,这便是钉在明朝棺木上的最后一枚钉子。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联军,李自成在四月二十九日(6月3日)仓促登基,次日便仓皇撤离。第二天,满人进驻紫禁城,宣布清朝奠基。一年后,李自成死于逃亡途中。

与此同时,张献忠退守四川,并建立了大西国,这一臭名昭著政权的恐怖统治仅维持了两年。根据后世的说法,张献忠做的唯一一件良心未泯的事,就是在他大举屠川前,允许他在四川发现的两名耶稣会士自由地为当地人施洗。顺治三年十月(1646年11月),被满人逐出四川的张献忠仓皇北奔。顺治三年十月二十七日(1647年1月2日),被满军俘获、立斩。

明朝覆亡由许多段历史交织而成:它既是发迹于东北边境的大清帝国的扩张史,又是14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最大规模的内乱史;它既是明朝走向分崩离析的历史,又是人类气候史上的重要一章。它们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却又交织成同一部历史。如果1641年初黄河流域没有发生影响70%人口的大疫的话,这一地区便不会防御空虚,那么,李自成的叛军还会有可乘之机吗?这是我们可以追问的问题之一。什么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财政破产?是叛乱?是满族军事强权?还是天气?如果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的话,那么答案会让我们在看到部分真相的同时失去更多。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一紧要关头,正是上述事项的综合作用拖垮了明朝政权。与其思索是什么最终毁灭了明王朝,不如问一个更加令人困惑的问题:明政权是如何维持到最后一刻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809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