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历史解析——万历之渊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4 13:03:18 0


要讲述这个故事,我们需要回到万历皇帝统治的时期,即1572—1620年。与关于王朝衰落的标准叙事相反,皇帝个人的过失也许不是故事的起点。有史料表明万历皇帝优柔寡断且缺乏政治头脑,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放宽视界,将目光从庙堂上具体而微的纷争转向更广阔的图景。对于万历朝来说,这种更广阔的图景涉及两大方面的环境恶化。

第一次“万历之渊”发生在1586—1588年,这次环境崩溃的规模之大令明政权措手不及,最终酿成了明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灾难。明政权之所以能够挺过这次灾难,得益于首辅张居正在16世纪80年代开始的财政改革。通过追缴欠税并暂停未能完税的地方官员的升迁,张居正使明代财政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效率。直至1582年离世之时,他为太仓库(the Imperial Treasury)留下了充足的银两。这些储备帮助万历朝廷挺过了1587年突然来袭的灾荒。这次天灾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六年后,当一次大饥荒逐渐在河南省内蔓延开来之时,朝廷和官员们迅速做出反应,缓解了食物短缺,避免使这一地方灾情酿成区域性危机。

20年后,第二次“万历之渊”在1615年来到了。此前的两年,北方连年洪涝,而“万历之渊”的第二年起,气候开始变冷。一些地方的大旱和另一些地方的大涝奇异地交织在一起,掀开了“万历之渊”的序幕。万历四十三年(1615)秋,各地的救灾陈情如雪片般飞入朝堂。十月五日(11月25日),两位内阁大学士在总结各处有关救灾恤民的章疏时对皇帝说道:“事虽不同,总以地方灾、百姓流离、劫掠横行、饿殍载道,据实上闻,无非仰体钦恤之德,以邀浩荡之恩。”皇帝将其所言下户部议,户部议覆各地开仓赈济。

此次大饥,山东灾乱尤烈。据十二月(公历次年2月)山东巡抚上疏中所称,全省饥民多达90余万,加上盗贼蜂起,抢劫公行,赈济仓米已完全告罄。万历四十四年二月(1616年3月),山东举人张其猷上呈所绘《东人大饥指掌图》。实录中记到“各为诗咏之”,其中有“母食死儿,妻割死夫”之语,成为对整个大饥荒最生动的写照。

数月后,饥荒从华北扩大到长江三角洲,在次年蔓延至广东,又过了一年,西北和西南也发生了大饥荒。人们本以为,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了,谁知直至万历朝的最后两年,干旱和蝗灾仍然肆虐全境。在这一长串的灾害之后,也许还应加上万历四十六年(1618)和四十七年(1619)的大沙暴——这是西北森林采伐造成的后果。万历四十六年三月十一日(1618年4月5日),一场大规模的沙尘暴袭击北京,据《明史》记载,当日傍晚,“雨土,如雾如霰,入夜不止”。一年后,沙暴再次来袭,“从未至酉,尘沙涨天,其色赤黄”。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万历皇帝驾崩,与此同时,长时间的干旱和严寒终于结束。太子,即皇位的合法继承者,登基,年号泰昌。然而,不足一月,未等万历帝的梓宫放入陵寝,泰昌帝便一命呜呼了。于是,一场动摇国本的危机再次令朝堂陷入混乱。继统的过程并不复杂,但问题在于天启帝尚未成年,也没有确定辅弼的人选。在此后的七年间(1621—1627),朝政实际被大太监魏忠贤(1568—1627)掌控。政治气候每况愈下,自然气候却回复常态。天启朝的最后两年,气候较以往湿润,但没有出现严重的洪灾。天启年间,自然界唯一的非正常现象就是地震,几乎每年都有。

天启七年(1627),皇帝的早殇为天启年间的朝纲紊乱画上了休止符,这令文武百官大大地舒了一口气。天启帝没有子嗣,原本会引发另一场国本之争,但他年仅16岁的弟弟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许多人暗自庆幸,这次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挑起治国重担的君主。然而,世事无情,崇祯最终也没能力挽狂澜,逃脱末代皇帝的命运。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809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