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简明正史——李时珍 宋应星 徐霞客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3 13:26:31 0


李时珍(1518—1593) 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代业医,父亲李言闻是当时的名医。李时珍因而从小就受到医药知识的熏陶。他十四岁补诸生,后来三次参加乡试都未中。二十岁时曾染上肺病,深感疾病缠身的痛苦,于是决心弃绝仕宦之路,而继承父业学医。

经过刻苦钻研,李时珍的医术达到很高水平。当时来向他求治的病人很多,而他为穷人治病,常常不收取费用,很受到群众的爱戴。三十三岁时,李时珍曾被征召到楚王府和太医院任职。他利用这个机会,阅读了很多在民间不易见到的医、药学方面的书籍,因而医学水平更为提高。而同时,他也发现历代本草内容谬误很多,而且分类杂乱,有的漏列药物。他认为药物书上存在这些错误和不足之处,势必会造成治病时的严重后果,于是立意编写一部新的本草。

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时珍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编写好这部著作,避免前人所曾发生过的错误,他除了继续精读医、药学古籍外,还非常注意对药物的实际考察,因而家乡的郊野山川成了他经常出没的处所。而为了采集标本,了解药物的原生状况,他还到过江西、南直、安徽、河南、河北等许多药物产地,深入观察,绘下图像。各种行业的人(包括农民、樵夫、渔民、工匠等等),有关药物的实际知识,他都仔细倾听,写下记录。据史料记载,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前后共读书八百多家,历时二十六年,经过三次修改,才于万历六年(1578)完成。不过,这部著作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在南京刊印时,他却已经逝世三年了。

《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分为十六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每部又分为若干类,如草部分山草、芳草、隰草……等十类;木部分香木、乔木、灌木……等八类。十六部共计六十二类。全书所记载药物共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每种药物都详细说明性味、产地、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理研究、药物鉴定等等,并且绘制成图,全书计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书中收载方剂共有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分别附于有关药物之后,用以说明该药物在临床上所具有的实际作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所记载的一万多种药物中,有三百七十四种是旧本草所未载,而由他新发现所增加的。如醉鱼草、半边莲等,即是他深入群众访问所得,并经实际应用检验而增添进去的。对旧籍中所记载的不准确或错误的部分,他也以科学的态度严正地加以指出。如有些旧本草书上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雄黄、芫花可以成仙不死,他不仅从药理研究上加以否定,还明白地指出封建迷信的危害性。如他在记述水银时,指出有些旧籍说它久服后可以长生不死,是极为荒谬的,自六朝以来,就有不少人服食后病残甚至丧生。接着,他还进一步郑重地说:历代方士谬种流传,那是不足怪的,但是本草是严肃的医药科学著作,岂可以跟着别人乱讲!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许多贡献,而且在植物、动物、矿物等方面都有可贵的记载,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据有人研究指出,明代的《群芳谱》、清代的《广群芳谱》等就是受到《本草纲目》的影响而编写的。后来又有一部著名的《植物名实图考》,也是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本草纲目》出版后不久,万历年间就传到了日本,接着又传入朝鲜、越南。十七八世纪传入欧洲,先后被翻译成拉丁、英、德、俄、法等等多种文字。达尔文在所著的《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就曾引用《本草纲目》关于金鱼颜色的形成,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一直到如今,《本草纲目》仍为中国和世界许多国家所重视。李时珍被尊为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宋应星(1587—?) 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时举人。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1638)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十四年(1641)任亳州知州。明亡后,回到家乡,不再做官。他大约死于清顺治年间(十七世纪中叶)。

宋应星生活的年代,正当明朝处于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末世。士大夫追求功名利禄,学风趋于空疏,以侈谈身心性命为能事,对于实用知识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抱着鄙薄的态度。宋应星出身于小官僚家庭,自身所担任的又是地位不高的地方官,因而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下层群众的生产状况,对实用生产技术知识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在任职分宜教谕时期,他着手编写和刊行《天工开物》一书。在自序中,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充分反映出他对当时一些士大夫热衷于科举而轻视生产所怀的不满情绪。

《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三编,共十八卷,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作物栽培、养蚕、纺织、熬盐、制糖、酿酒以及陶瓷、舟车制造、烧制石灰、造纸、采矿、兵器等许多方面。我国古代一向重视农业生产,认为是立国之本,因而农书的编写和刊刻,并不少见;而由于轻视工商,故系统记载手工业的书籍却极为难得,自春秋末《考工记》以后,就数宋应星所著的这本书了。

《天工开物》全书在“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指导下,以最关系民生日用的衣食方面为研究重点,而所记录的多方面的工艺技术,有一些却是属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如关于造纸技术、采煤炼铁、自动爆炸水雷以及制曲时的微生物知识等等。宋应星对空气和声音进行了研究后,破除了从古以来的一些神秘说法,断定声音是由于空气的震动而产生的。他所提出的声音就是波动的某些见解,在理论上的贡献是极为难得的。

《天工开物》对各种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包括工序、方法等等,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而且附有插图两百多幅,便于后人对当时各种生产工具及其制作获得切实的理解。其中如关于陶瓷、纺织生产的记载,至今仍然是研究明代社会生产水平的宝贵资料。宋应星注意到环境变异对作物的影响,书中讲述肥料、品种、土壤、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是很有益处的。

《天工开物》一书于崇祯十年(1637)初次刊印后,曾再刊印过一次,但是不久即失传,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由日本转手重印。此书在国内由于封建统治者鄙薄科学技术而受到冷落,而在国外,除日本翻刻外,十九世纪中叶有法文摘译本,后来又有日、德、英文等多种译本,成为世界性的科技著作。

宋应星博学多能,不仅在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方面很有成就,而且对天文、音律以及哲学都有研究。他除了《天工开物》以外,还有《论气》、《谈天》、《野议》、《思怜诗》等多种著作。他在《论气》中说:“盈天地,皆气也。”意思说充满天地之间的都是气(物质),并举出许多自然现象和事例来说明。他在《谈天》中曾对日食的现象作了比较科学的解释,他认为“纯魄与日同出,会合太阳之下,日方得食”。这是说,当月球(纯魄)与日球同时出现,在太阳光之下相会合,月球挡住了地球上人们的视线,于是才产生了日食。他曾写过一首讽刺当时封建统治者散布迷信说法和采取愚妄举动的诗:“两仪道合暂韬光,枉责群阴伐鼓忙。万劫历元千载秘,何因直待此时彰。”诗中“两仪道合暂韬光”一句即是指的日食现象。

宋应星的政治观点富有批判精神。他不仅在《天工开物》中随处流露出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而且在所著《野议》里,对当时现实政治中各方面的问题,也都加以评论。他认为:“治乱,天运所为,然必从人事召致。”激烈抨击封建统治者的腐化堕落,尖锐地指责豪富之家通过高利贷巧取豪夺。他所写的诗,有不少篇即以此立意,如:“青苗子母会牙筹,吸骨吞肤未肯休。直待饥寒群盗起,先从尔室报冤仇。”虽然诗里把农民起来造反诬蔑为“群盗”,但是针锋所指,谴责的对象却是十分明显的。

徐霞客(1587—1641) 名弘祖(清代避乾隆帝弘历讳,改“弘”为“宏”),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省)人。他的高祖徐经,曾和唐寅一同考中举人,后来因事被取消了举人资格。徐霞客从小酷爱阅读记载山川名胜的书籍。长大后,不愿应科举考试走仕宦之路,而有志于考察名山大川。他母亲思想开放,鼓助他外出游览。他从二十一岁游览太湖开始,每年春、夏、秋三季外出,冬天在家侍奉母亲,习以为常。

徐霞客外出游览,陪伴的只有一个仆人,或一个和尚;带着一根手杖,一个背包。他不带别的行装,也不带粮食。他能忍受几天的饥饿,能徒步走好几百里路。他能攀上悬崖绝壁,能够毫无顾忌地穿过深山竹林。他口干时喝溪涧里的水,有时就在溪涧里洗澡。有一次坐小船遇着大雨,浑身湿透,有人劝他躲雨,他却说:“这好比山涧里的水突然冲下来,冲击到肩上背上,实在是很适意的。”

江浙地区的名山好水,徐霞客不仅全都游览过了,而且有去过两次、三次的,也有去过更多次数的。有一次,他从天台山、雁荡山游览回来,经过一个朋友家小住。朋友问他:“你登上雁荡山的最高峰吗?”他含含糊糊地回答。而第二天天亮,他竟失踪了。过了十天,他又出现了。原来他因去雁荡山而没有登上最高峰,负气再去游览一次。这一次,他还特意走小路,手拉着藤萝攀上大龙湫;再走三十里路,到达雁湖;又再登石级十几里,看到正德年间白云、云外两个和尚所居的圆形草屋;又上去二十多里,这是雁荡山真正的最高处了,只觉天风逼人,见到周围麋鹿成群走动。当晚,他就在麋鹿围绕中住下,而且接连住了三个晚上,然后才下山回来。徐霞客游览名山大川,好胜心表现得特别强。

不久,徐霞客游览了黄山、白岳山、九华山、庐山;还到了福建,登临武夷山,泛舟九鲤湖;又到了湖北、湖南,朝拜了武当山;往北游览了齐、鲁、燕、冀各地,去过洛阳,登上嵩山和华山。到达华山西峰下的青柯坪时,突然心有感触,想到该赶忙回去探望母亲。当他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病危,正在盼望着他回家哩。

徐霞客为母亲服丧期满后,更加随意外出游览。他又南下福建,游尽闽南、北各地的名胜。还登上广东境内的罗浮山,参拜了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建塔的曹溪。然后北返,又去陕西,登上华山和终南山;又西南下,登上峨嵋山。他跟随山里的人一起采药,夜间一起住在山洞里;曾经八天吃不到熟热的东西。当时适逢少数民族酋长奢崇明率兵闹事,他才返回。接着,又去游览恒山;又去了九边要塞之地。回来时,曾到江苏常熟的拂水山庄去看望颇有文名的钱谦益。钱谦益后来写文章回忆起来说:“徐霞客看起来沉默柔弱,但是一说起山川名胜,就兴致勃勃。天下地理形势,他熟悉得如同手掌中的东西一样。旅途中所写的游记,文笔生动,形象鲜明,即使才华横溢的文人也无法写得比他更好。”

崇祯九年(1636)九月,徐霞客又动身西游。一个法号静闻的和尚希望登上位于云南境内的鸡足山,去朝拜迦叶菩萨,要求跟随他一道去。他们上路后,不幸在湘江船上遇到强盗,静闻受重伤而死。徐霞客把静闻的遗骨装在匣子里背着,泛舟过了洞庭湖,登上南岳衡山,游遍七十二峰。再到四川攀上峨嵋山,向北经历岷山,一直到达松潘。又往南过大渡河,攀登瓦屋、晒经等山。再沿金沙江,到了西南地区的边界以外。然后又由金沙江乘船到澜沧江,向北沿着盘江,经过丽江,抵达云南境内。这一路上所经过的,大都是少数民族地区;而贵州、云南一带的可观景点,他差不多也都游览过了。登上鸡足山后,他把静闻的遗骨埋葬在迦叶寺内,算是帮助静闻实现了宿愿。

徐霞客由鸡足山向西,出玉门关几千里,到达昆仑山;又走了几千里,到了藏民居住地区。然后回到云南南部,再辗转返回家中。就这样,徐霞客一生有三十多年外出游览,走遍了祖国的大半河山,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后来他病了,有朋友去探望他时,他说:“汉代的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但是他没有一览昆仑山;唐代的玄奘和元代的耶律楚材游历过西方,但是他们都奉着皇帝的命令。我却以平民百姓的身份,拄着手杖,穿着麻鞋,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而且还登上了昆仑山,游历了西域。如果我能与上述三人并列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了。”

徐霞客外出游览,根据观察所得,按日写下了文章。他死后,由季会明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中关于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的详细记录,有科学价值;对西南边区地理所提供的资料,世所稀见;而有关石灰岩地貌的记述,早于西方人一个多世纪。他所做的分析和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大都比较符合科学原理。所以,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他的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至于这部书的文笔,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钱谦益所赞誉的话以外,许多人都认为可以和柳宗元的一些文章相媲美。

评:李时珍为了治病救人,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最后编写成《本草纲目》。此书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时珍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探索精神,他的科学态度,以及他所取得的辉煌成果,都是值得人们敬仰的。

宋应星是我国中世纪末期的科技专家。虽然他无可避免地也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是他的自然哲学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因素,以及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所表现出的批判精神,令人不能不为之惊叹。而他在科技方面的代表作《天工开物》,不仅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世界科技史上一部值得珍视的百科全书。无怪他在外国科技史专家的著作中被誉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家”。

徐霞客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不仅事业成就让人钦佩,他的性格特点也颇令人感动。《徐霞客游记》是他的旅行考察记录,既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也有令人赞叹的文学价值。前人曾有评为“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也有认为是“古今一大奇著作”的。总之,这是著名旅行家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

<meta charset="UTF-8"> 二十五史 简明读本(全15册)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77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