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简明正史——也先 宗喀巴 锁南坚错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3 13:26:12 0


也 先(1407—1454) 亦称额森,蒙古族瓦剌(卫喇特)部首领。明朝初期,瓦剌部居住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也先的祖父马哈木于永乐六年(1408)向明朝政府贡马请封。第二年,明朝政府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后来瓦剌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于永乐十年(1412)攻杀鞑靼部首领本雅失里,向明朝政府多所要挟,并扣留使臣。永乐十一年(1413)冬,马哈木等拥兵饮马河,假意扬言欲进攻鞑靼部阿鲁台,实则准备袭击明朝边城。永乐十二年(1414)夏,成祖亲率大军北征,进驻忽兰忽失温,瓦剌三部一起来迎战,被明军打得大败,一直追击到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图拉河)。

永乐十三年(1415)春,马哈木派遣使者来北京贡马谢罪,并放回了原来扣留的使臣。不久,马哈木去世,马哈木子脱欢袭封为顺宁王。宣德九年(1434),脱欢袭杀鞑靼部首领阿鲁台,悉收其部。正统初,脱欢又杀瓦剌部的贤义、安乐两王,于是蒙古瓦剌、鞑靼各部皆归脱欢统领。脱欢欲自称可汗,但部众多有反对,于是他不得不拥立脱脱不花,而自为丞相。脱脱不花系原来元皇室的后裔,因多数蒙古人愿以成吉思汗子孙作蒙古可汗,所以当一些大部落的首领在各部之间的战争中抢得权力以后,往往拥立元皇室后裔作傀儡。这些傀儡,就成为蒙古族各派之间权力争夺中的工具和牺牲品,“自顺帝(妥欢贴木尔)之后,传爱猷识理达腊,至坤帖木儿,凡六辈,相代瞬息之间,且未闻一人遂善终者”。当时脱欢虽在众议的逼迫下,表面上推奉脱脱不花,“实不承其号令”。

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子也先嗣,自称太师淮王,仍以脱脱不花为可汗,实际上只是一个空名而已。向明朝政府朝贡时,脱脱不花和也先各自派遣使臣,“主臣并使”,明朝政府也两边应付,赐予的财物都很优厚。当明朝对麓川用兵时,也先拼命扩张势力,首先向西北方向发展,“结婚沙州、赤斤蒙古诸卫”。到正统九年(1444),竟置甘肃行省,并授罕东诸卫纳格(喃哥)等为平章。

正统十年(1445),也先发兵裹胁沙州、罕东及赤斤蒙古等,围攻哈密卫,向明朝所封的忠顺王倒瓦塔失里开战。他俘虏了忠顺王的妻、母,后放回哈密,并逼胁忠顺王到瓦剌去。倒瓦塔失里数次派使者向明朝政府告难求救,但明朝政府只是“敕令诸部修好”,却不发一兵一卒前去救援。从此,哈密卫就为瓦剌所控制。也先在“役属西北诸部”的同时,又把他的势力向东方发展。正统十一年(1446)也先率兵攻打兀良哈三卫,明朝政府坐视其“破兀良哈,胁朝鲜”。这时也先的势力,向东扩展到辽东地区,向西伸展到今天的新疆、青海等地。

随着瓦剌势力的扩张,明朝较有远见的官员都预感到也先必将起兵攻掠内地的威胁。早在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在奏疏中就指出:“迤北贡使日增,包藏祸心,诚为难测。”因此他建议整顿兵制,杜绝私役军士,及时训练京边官军,充实军粮等。王振看了奏疏,认为是在指责自己,立即将刘球逮捕,并私自派锦衣卫指挥马顺于狱中杀害了刘球。

也先还通过进贡向明朝政府索取财物,正统四年(1439)以后,瓦剌每年来北京的贡使达二千余人。大同地区每年对“贡使”供应费用达三十万两。这些贡使进入内地以后,“往来多行杀掠”,对沿途人民的骚扰十分严重。当明朝政府所赐财物不能满足他们时,就“辄造衅端”。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也先遣使二千余人进马,诈称三千人”,向明朝政府邀赏。瓦剌的贡使冒领赏赐,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一向受到王振的庇护。这次王振却叫礼部按贡使实有人数给予赏赐,并轻易减去马价五分之四。贡使回报了这一情况后,也先勃然大怒,借口明朝使者去瓦剌时曾答应嫁公主给也先的儿子,这次贡马是聘礼,而明朝失信,“答诏无许姻意”。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向明朝进攻。东路攻辽东,西路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另一支由也先亲自率领进攻大同。

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锐甚,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前线的败报传到京师,英宗在王振的鼓惑与挟持下,统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结果在八月十五日于土木堡被瓦剌军打得大败,英宗也成了俘虏。同年十月初一日也先拥挟着英宗再次进攻明朝,十一日进逼北京城下。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北京旦夕可下,但经过五天战斗,进攻皆被击败,又听得明朝的援军将集,恐断其归路,遂于十五日夜拔营北遁。

也先不断发动对明朝的战争,不仅山西、京畿等地连年遭受战争的破坏,蒙古各部族也深受其害,并使得汉蒙两族之间的交往和贸易中断,失掉了通贡和互市的好处。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趋激化,反对也先的人越来越多。当时也先掌握大权,兵最多,脱脱不花虽为可汗,兵较少,阿剌知院兵更少。“其合兵南侵,利多归也先,而弊则均受”。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也先率兵进攻明朝京师时,脱脱不花所部并未入关。当瓦剌军遭到失败退到塞外时,脱脱不花和阿剌知院遣使来献马议和,“皆撤所部归”。

在上述情况下,也先只得和明朝讲和,于景泰元年(1450)八月送英宗回北京。也先与脱脱不花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脱脱不花不愿继续受也先的挟制,要作事实上的蒙古可汗,为了得到明朝的支持,就与明朝政府加强联系。而明朝政府也想利用脱脱不花来削弱也先的势力,因此对脱脱不花所贡马则厚酬其值,对其使臣也另眼相看。这就更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但也先力量强盛,景泰二年(1451)也先进攻脱脱不花,脱脱不花败走。也先追杀了他,将他的人马牲畜掠夺一空。

景泰四年(1453)夏,也先宰白马九黑牛五祭天,自立为大汗,以其弟为太师。给明朝政府的国书自称“大元田盛大可汗,末曰添元元年。田盛犹言天圣也”。明朝政府给他的复信则称“瓦剌可汗”。瓦剌贵族自马哈木被封为顺宁王以来,祖孙三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营,传至也先终于成为蒙古大汗。

也先成为蒙古大汗以后,就把征服明朝作为他的主要目标,“令彼南迁,与我大都”。景泰五年(1454)二月,兵部尚书于谦奏称:“各处边境自去年十月至今,累报烟火,或称也先欲来南边打围,或称也先在沿边下营。”“意外不测之患,难保必无。”可见当时瓦剌军队随时有深入京畿的可能。正当明朝政府加紧防备也先南侵时,也先却为其部下阿剌知院所杀。阿剌知院与也先原来就有矛盾。当也先称汗后,阿剌就想承袭也先太师的职位,对也先说:“主人衣新衣,幸以故衣赐臣。”也先没有同意,而以其弟平章阿失帖木儿为太师。这使阿剌非常恼怒,终于在景泰五年(1454)八月寻机杀了也先,也先时年四十八岁。

宗喀巴(1357—1419) 本名罗桑扎巴,藏族,出生于宗喀(今青海湟中县)。宗喀巴的父亲元末时任达鲁花赤。

宗喀巴七岁时在夏琼寺出家,受沙弥戒,跟随当地噶当派的著名僧人敦主仁钦学习,在藏文、密法、显教经论方面奠定了基础。洪武五年(1372)宗喀巴十六岁时到西藏求佛法,在那里他认真钻研了各种佛教经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西藏,明时称乌斯藏。藏族主要分布在今西藏以及甘肃、青海、四川等省部分地区。西藏地区盛行喇嘛教,内部有很多教派,互相争夺统治权。元世祖忽必烈封花教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并以其为西藏的政治首领,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八思巴死后,元朝政府赐号为“大元帝师”,从此,他的徒弟承袭为大宝法王的,都称为帝师。明朝建立后,仍沿袭元朝制度对其进行统治。洪武二年(1369),明朝政府在平定陕西后,即派使臣到西藏地区广行招谕,宣布承认元朝所授僧侣的封号,接着又派遣陕西行省官员许允德到西藏,传令推举元朝故官赴京授职。于是乌斯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于洪武六年(1373)亲自来到南京,被封为“炽盛佛宝国师”;他属下原来受元朝所封的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六十人,也被明朝政府各授为指挥同知、佥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万户等官职。明朝政府从洪武四年到六年,陆续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乌斯藏、朵甘卫指挥使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行政机构,并颁给印信和官服。洪武七年(1474)升朵甘、乌斯藏两卫为都指挥使。

明朝政府陆续在西藏地区共封授了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和阐教王等八个主要的王和法王。他们大都有一定的份地,接受明朝政府的管理。明朝政府还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僧官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各等级。法王是最高级僧侣,奉明廷封授,法王以下的各级僧官也都由明廷任免。

宗喀巴进行宗教活动时,正是明朝洪武、永乐时期,当时西藏喇嘛教僧侣与封建领主勾结,垄断寺院,生活腐化,公开娶妻,酗酒淫荡。宗喀巴看到这种情形,决心进行宗教改革。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统治者札巴坚赞虽属噶举派(白教),但他对宗喀巴的宗教活动却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

永乐七年(1409)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在札巴坚赞的支持下,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主持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祈愿会,从各地赶来参加的僧侣超过一万人。这个大会的召开,使宗喀巴成为西藏喇嘛教界最有地位的人。会后,宗喀巴在拉萨之东约五十里旺古尔山旁创建甘丹寺,从此,逐渐建立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格鲁派。它禁止僧侣娶妻生子,崇尚苦行;对于佛经的研究极为重视,建立有系统的、规模很大的教学组织;要求僧侣穿黄衣戴黄帽,因此又称为黄教。宗喀巴的宗教改革,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教派的长处而创立的。

宗喀巴在西藏的宗教改革活动,也得到明朝政府的支持。永乐五年(1407),明朝政府派使者到西藏赐予金册。永乐十二年(1414),宗喀巴派他的弟子释迦也失进京朝见,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后来加封为大慈法王。永乐十四年(1416),宗喀巴弟子扎希贝敦在拉萨西修建了哲蚌寺。永乐十六年(1418),释迦也失在拉萨北修建了色拉寺。与原来建立的甘丹寺,合称格鲁派拉萨三大寺。这三大寺为格鲁派以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永乐十七年(1419),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在噶丹寺圆寂(逝世),年六十三岁。宗喀巴死后,按照宗教的说法,他的两个大弟子世世转生,叫“呼毕勒罕”(藏语意为化生),传其衣钵,这两个弟子即为后来的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锁南坚错(1543—1588) 亦称索南嘉措,三世达赖。他出生于拉萨附近的堆垅地方。嘉靖二十五年(1546),锁南坚错四岁时,哲蚌寺僧将他作为灵童迎归供养,七岁时受了沙弥戒。十一岁时,法台索南扎巴卸职,僧众公推锁南坚错为哲蚌寺第十二任法台。锁南坚错于二十二岁时受了比丘戒,以后前往札什伦布寺讲经,又应色拉寺僧众的邀请,担任该寺第十三任池巴。

经过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努力,格鲁派在西藏、青海已广泛传播。蒙古俺答汗率部进入青海时,锁南坚错在当地已很有声望,万历四年(1576)俺答汗派使者赴西藏邀请他来青海。锁南坚错应邀于万历六年(1578)夏到青海仰华寺与俺答汗会晤。俺答汗尊称锁南坚错为“圣识一切瓦尔齐达赖喇嘛”,“达赖”为蒙古语,意为大海,表示尊敬。“喇嘛”为藏语,上师的意思。这是达赖喇嘛称呼的由来,以前两世达赖并无达赖喇嘛的称呼,是以后追加的。

其时蒙古族还信仰萨满教,蒙古人死后,按其贵贱等级,要将妻、奴仆、乘马以及财宝殉葬。俺答汗和锁南坚错会谈中,明确申明废除这种残忍野蛮的风俗,并由俺答汗命令宣布。还废除了萨满教宰杀牲畜举行血祭的陋习,并用佛像来代替萨满教崇拜的翁衮(神偶)。这样就使蒙古风俗变得和卫藏一样。这些做法,深得蒙古人民的拥护,黄教从此迅速在蒙古族中传播,而锁南坚错在西藏、青海和蒙古等地的声誉日隆,被称为“活佛”,形成“诸番莫不从其教,即大宝法王及阐化诸王亦皆俯首称弟子”。

明朝政府听说锁南坚错到了青海,知道俺答汗对他很尊重,便要甘肃巡抚与其通好。万历六年(1578)冬,锁南坚错来到甘肃,受到了优厚的待遇。在会晤中,甘肃巡抚根据明廷的意见,要他劝俺答汗率部返回蒙古去。锁南坚错欣然接受了这个嘱托,并给明朝宰辅张居正写了一封信说:“有阁下分付顺义王(俺答汗)早早回家,我就分付他回去。”“我和阐化王执事赏赐,乞照以前好例与我。我与皇上和大臣昼夜念经,祝赞天下太平。”张居正接到他的信与礼物后“不敢受,闻之于帝。帝命受之,而许其贡”。

万历十一年(1583)锁南坚错又到青海塔尔寺讲经。同年俺答汗去世,第二年锁南坚错被请去蒙古为俺答汗诵经祈祷,一路上讲经说法,深受蒙古人民的爱戴。万历十三年(1585),到达依克沙巴地方,调停了三个蒙古部族之间的战争。次年到达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为俺答汗举行了隆重的祈祷仪式。在此期间,锁南坚错在顺义王撦力克的支持下大力传播黄教,并在归化城内建立了锡热图召寺。万历十五年(1587),锁南坚错又应察哈尔部首领图们汗的邀请前去讲经说法。

万历十六年(1588)顺义王撦力克向明朝政府推荐锁南坚错,神宗即派遣使者去蒙古邀请他来京师讲经。锁南坚错接受了神宗皇帝的邀请,即启程赴京,不幸于途中染病,于这年三月二十六日在内蒙卡欧吐密圆寂(逝世),年四十六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774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