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简明正史——潘季驯 杨镐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3 13:25:44 0


潘季驯(1521—1595) 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考中进士,授任九江推官。后来升为御史,巡按广东,实行均平里甲法,受到广东人的欢迎。升为大理丞,后又由左少卿升为右佥都御史。此后曾四次被派遣去负责治理水利,成为明朝在这方面的著名人物。

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第一次被派去负责开浚黄河新道。曾加衔为右副都御史。但是第二年,他就因守孝而离职。

他第二次被派遣去治水利是在隆庆四年(1570)。这一年黄河在邳州、睢宁决堤。他以原来的官职,被派去负责治理河道,堵塞决口,到第二年完工。但是由于船只往来时沉没了不少,遭到勘河给事中雒遵的弹劾,被罢职。

第三次被派遣去治水利是在万历六年(1578)。在这以前,他已官复原职,担任江西巡抚,后又升为刑部右侍郎。万历五年(1577),黄河在崔镇决堤,黄水北流,清河口淤积;淮河南徙,高堰的湖堤大部塌坏,淮、扬、高邮、宝应等地一片汪洋。大学士张居正深为担忧。河漕尚书吴桂芳主张恢复黄河旧道,而总河都御史傅希挚主张堵塞决口,两人意见很不一致。正巧吴桂芳这时死去,于是第二年的夏天,潘季驯被任命为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接替吴桂芳的工作。潘季驯到任后,和督漕侍郎江一麟到河上详细观察水势,最后得出结论:黄河故道湮没已久,即使开浚成原来那个样子,也比不上新河道的深广,所以应该“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而同时,黄河水浊,容易淤积;淮河水清,流势较弱,所以应该建筑高家堰以加强淮河流势,让“二水并流”,“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以达到“海口自浚”。于是他不顾朝廷上的各种不同议论,上疏神宗,提出治理黄河的六条办法:“塞决口以挽正河”;“筑堤防以杜溃决”;“复闸坝以防外河”;“创滚水坝以固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糜费”;“寝开老黄河之议以仍利涉”。他的意见得到皇帝同意。第二年十月,工程按照他的办法治理结束。共筑高家堰等河堤一百七十余里,缕堤一百四十余里,遥堤五万六千多丈;堵塞崔镇等决口一百三十处;建筑大坝两道,减水石坝四座;又将通济闸迁移到甘罗城南;淮、扬间所有的堤坝也经过修筑。从此以后,接连数年,黄河水道没有发生过大的祸害。

万历八年(1580)春,潘季驯因功加爵太子太保,升任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同年秋又升为南京兵部尚书。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召调为刑部尚书。这时候,张居正已经死去,家属都被囚禁,儿子张敬修也自缢而死。潘季驯因张居正的母亲已经年老,就请求朝廷特别给以宽赦;同时,他认为处理张居正案件过激了,弄得张居正家属已有数十人在监狱里瘐死。御史李植弹劾他跟张居正是同伙,有意包庇张居正,因而他被削职为民。万历十三年(1585),御史李栋、董子行先后上疏替他辩白,说他罪轻责重,结果二人都受到处罚。

潘季驯被重新起用,第四次被派遣去负责治理黄河水利,是在万历十六年(1588)。这一年,由于给事中梅国楼的再次推荐,他被起任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明朝从吴桂芳以后,到这时候才又设立了掌管治河的专门官员。第二年,黄河暴涨,冲入夏镇,毁坏农田房舍,居民有许多被淹死。潘季驯筑堤堵塞成功。万历十九年(1593),他被升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潘季驯四次奉命负责治理黄河水利,前后共二十七年。他总结经验,撰写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著作。根据他的著作和奏疏,可知他治河的基本方法是“束水攻沙”,即“缮治堤防,俾无旁决”,从而使水由地中,沙随水去。他重视河堤的修建,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缕堤以束其流”,“遥堤以宽其势”,“滚水坝以泄其怒”。他所讲的缕堤,筑于接近河滨的地段,用来约束河水,不使溢流;遥堤,筑于离河二三里处,用来防止洪水泛滥,不让侵及内地;滚水坝,用石块筑于靠近低洼地带,当洪水涨到一定高度时,通过滚水坝宣泄一部分,贮于低洼地带,不使河床水流量过猛。潘季驯不仅注意筑堤的地势,堤坝的高度厚度,而且还注意筑堤所用的泥土、石块。

潘季驯治理水利,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但已积劳成疾。他曾多次上疏请求退休,都没有得到准许。万历二十年(1594),泗州发生水灾,城中水深三尺,快要满到祖陵。当时许多人提出开泇河,开胶莱河,通海运等建议,潘季驯却采取了保守的态度,作不出好的决定。都给事中杨其休上疏,请求朝廷准许潘季驯辞官回去。万历二十三年(1595),潘季驯去世,年七十五岁。

杨 镐(?—1629) 商丘(今属河南省)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任南昌、蠡县知县。后升为山东参议,分守辽海道。曾和大帅董一元雪夜越过墨山,袭击蒙古炒花的驻地,获得成功。曾率众垦荒田一百三十余顷,每年积粮一万八千多石。升为参政。

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天,日本发动水陆军第二次进攻朝鲜。杨镐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去经略朝鲜军务。他尚未到达,就奏了十点意见,要求朝鲜官民捐献粮食等。并弹劾朝鲜君臣隐藏储蓄,不肯提供军饷,引起朝鲜人的不满。

这年九月,杨镐才到达朝鲜王京(今首尔)。这时候,副将解生等已和朝鲜军民多次打败了敌人,日军退到了蔚山。十二月,杨镐和总督邢玠、提督麻贵商讨进兵方略,决定将四万人分为三路,副将高策为中军,李如梅为左翼,李芳春、解生为右翼,一齐向蔚山进攻。日军退到岛山,在城外建筑了三寨进行固守。游击陈寅身先士卒,英勇战斗,接连攻破了两寨,第三寨也将攻破了。而这时候李如梅还没有赶到。李如梅是杨镐在辽东做官时的好友,杨镐不想让陈寅的战功居李如梅之上,于是立刻鸣金收兵。敌人从此闭城坚守,等待援兵来到。官兵将城包围起来,攻打十昼夜,仍旧不能攻破。时值寒冬腊月,风雪裂肤,官兵的士气渐渐低沉下来。而日军却日夜发炮,炮弹用毒液煮过,中弹后就无法救活。这样相持到第二年的正月,日军的援兵突然来到。杨镐很是恐惧,首先狼狈逃奔,各路军跟着溃退,士兵死亡将近两万。后来靠着副将吴惟忠、游击茅国器断后,日军才退去,但官军的辎重差不多已经损失殆尽。

杨镐和麻贵逃到庆州,仍是畏惧日军袭击,就把军队全部撤到王京。他们和总督邢玠假称打了胜仗,向朝廷报捷,士兵死亡将近两万的事压住不提,只说战死了一百多人。赞画主事丁应泰上疏列举失败的情形,弹劾杨镐的罪状数十条,但因权贵张位、沈一贯、赵志皋等人的庇护,仅仅罢免了他的官职。不久,中、朝军队终于打退日本侵略军,朝鲜战事结束,这时神宗又诏许他可以“复用”。

万历三十八年(1610),杨镐起用为辽东巡抚。他在镇安袭击炒花,御史田生金弹劾他挑动战争。当时辽东多有边事,他大力推荐李如梅,建议再用为大将,被给事中麻僖、御史杨州鹤所弹劾。他上疏申辩,请求退休,皇帝不理睬,然而他竟自回去了。

万历四十六年(1665)四月,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攻破抚顺,守将王命印战死。辽东巡抚李维翰急忙派总兵张承荫率领一万人前去救援,遇到后金军的袭击,张承荫和副总兵颇廷相等都战死。朝廷大为震动,认为杨镐熟悉辽东方面的情形,就起用他为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杨镐到达以后,申明纪律,从福建、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去征调军队,准备跟后金军大战一番。到了七月,后金军由鸦鹘关攻入清河,明军副将邹储贤战死。神宗颁赐杨镐尚方剑,可以斩杀总兵以下的官员。杨镐就处斩了清河战役中败逃的将领陈大道、高炫。这年冬天,各地征调的援兵汇集,连同原有的部队,合起来约有十多万,号称有四十七万大军。第二年正月,官军兵分四路,从东南、南、西、北四个方向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进攻。杨镐自任总指挥,坐镇沈阳。原定二月十一日誓师,二十一日出塞,三月二日在二道关会合后,一起前进。由于连日大雪,行军不便,而发兵的日期又已被泄漏出去,各路军的行动情况也都为努尔哈赤所探知。所以也有人认为这次不可轻易出师。杨镐将尚方剑悬于军门,发怒道:“国家养士,正是为了今日,如果临机推阻,只有军法从事!”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了。

三月初一,山海关总兵杜松率西路军出抚顺,沿着浑河岸前进,由于道路比较平坦,第二天就到达萨尔浒。杜松莽勇轻敌,平素以久经战阵、身多创伤夸耀于人。这次他急于想立头功,当得知后金军在界凡筑城,就留下部分军队驻扎萨尔浒,亲自率领二万多人渡过苏子河去攻打界凡城。努尔哈赤侦知这种情况,就先集中兵力攻下萨尔浒,然后乘胜直扑界凡,将杜松四面包围。杜松战死,西路军全军覆没。三月二日,总兵官马林率北路军队到达富勒哈山的尚间崖(萨尔浒西北三十余里),得知杜松战败,就扎下营寨固守。马林无将才,所率的士兵本来就不多,他分三处驻扎,更不免被后金军各个歼灭。游击龚念遂和监军潘宗颜英勇战死。马林怯懦,于战斗激烈时竟率部分士卒逃回开原。杨镐获知这些情况,急忙命令其余两路军停止前进。辽宁总兵官李如柏的南路军就地停止。而刘简明正史——潘季驯 杨镐的东南路军却已深入三百里,到了阿布达里岗附近,距赫图阿拉约五十里。当刘简明正史——潘季驯 杨镐企图抢登阿布达里岗制高点时,后金军却抢先登上。而另一支后金军又从侧旁袭击,明军大溃,刘简明正史——潘季驯 杨镐力战而死。同行的朝鲜军受包围,最后被迫投降。

这次萨尔浒之战,改变了明朝与后金(亦即是日后的清朝)的战略态势,是明清之间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战役中,杨镐指挥的四路军队,只有李如柏率领的这一路得到保全。其他三路,文武将吏前后死去三百一十余员,军士死去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名,失去的马驼甲仗无法计算。消息传到京城,大为震惊。御史杨鹤上疏弹劾,先被扣压下来。但不久,开原、铁岭又相继被努尔哈赤攻破。终因言官交章弹劾,杨镐被捕,囚入诏狱,论死。崇祯二年(1629)执行。

评:明代中、后期重视兴修水利,其中治理黄河尤为人所注意。当时著名的治河组织者和专家人数甚多,而论贡献潘季驯当数第一。他数十年辛勤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对于今天治黄工作仍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镐先后援师朝鲜,经略辽东,肩负重任,然而他带兵才能不高,德也欠佳。朝鲜战事虽然以胜利结束,但是他曾率先狼狈奔逃,而又假传捷报。辽东之战,失败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是他缺乏“知彼知己”之明,毕竟难逃其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77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