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简明正史——李东阳 杨廷和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3 13:25:25 0


李东阳(1447—1516) 字宾之,号西涯,原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曾祖父时迁居京城。天顺八年(1464),十八岁,考中进士;选拔为庶吉士。成化元年(1465),授任编修。成化十年(1474),升为侍讲,后来又升为侍讲学士、东宫讲读官。

弘治四年(1491),参与编纂《宪宗实录》完成,升为太常寺少卿,同时仍兼着原来的职务。第二年,发生旱灾,孝宗征求意见,李东阳摘录《孟子》中的有关章句,附以自己对时政得失的看法呈上去,孝宗表示赞同。弘治七年(1494),他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入内阁专门从事起草皇帝的命令。第二年,开始参与内阁机务。后来,升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弘治十七年(1504),重新修建阙里孔庙完成,李东阳被派往祭祀。他回来后曾奏上一疏,将路上所见到的旱灾情形和老百姓的困苦状况,都如实地加以反映。接着说道: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全都耗尽;势家豪族,田连郡县,仍旧请乞不停;织造内官,放纵群小横行,使得小官小民,不得安宁;而皇帝所下的很多诏旨,都因被牵掣而没有完全实行。所以他请求孝宗将内外诸臣过去的奏章拿出来,仔细地选择其中的好意见,果断地加以实行。孝宗读了奏疏,颇为同意。李东阳还常乘孝宗召集阁臣面议政事的机会,和首辅刘健等尽心尽力地提出建议或规谏。可是第二年孝宗就去世了。孝宗去世前,曾召见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位阁臣,在病榻上把太子朱厚照托付给他们,希望他们能辅助朱厚照成为贤明的君主。他们三位接受了孝宗的临终嘱托,但是没有能够做到。朱厚照即位后史称武宗,宠信太监刘瑾等,成为明代著名的一个昏君。

武宗自幼喜欢玩乐,爱好骑射。即位不久,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位顾命大臣就上疏诤谏,武宗不听。于是三人就请求辞职回乡。由于此前讨论处置刘瑾问题时,刘、谢二位的言词激烈,李东阳比较缓和,所以刘、谢二位被批准了,而李东阳一人被留任下来。李东阳认为可耻,再次上疏请求辞职,仍旧没有被批准。他设宴为刘、谢二位饯行时,不禁掉下泪水。刘健严肃地说:“为什么要掉泪?如果当时也竭力诤谏,就会和我们一样,一道上路。”李东阳默然。而这时,刘瑾更受武宗的宠信,焦芳也被引入内阁帮着干坏事,忠直的臣子差不多都被贬谪或除名了。李东阳虽然被升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只能应付他们,避免他们加罪陷害。曾有过这样的事,李东阳奉命编《通鉴纂要》,编成以后,刘瑾让人挑出笔画上的小毛病,把几个誊写官除名,还想借此牵涉到李东阳。李东阳感到处境十分困难,只得通过焦芳和张綵从中斡旋,才算无事。

正德二年(1507),尚宝卿崔璿、御史姚祥、主事张玮被巡逻士卒所诬陷,逮捕起来在长安门带枷示众。李东阳曾上疏营救,才减轻处罚。正德三年(1508),给事安奎(一作方奎)、御史张彧触犯了刘瑾,被颈上带枷,李东阳曾上疏营救;都御史杨一清被逮捕入狱,李东阳也曾上疏营救。有个姓梁的山东人,自称过去曾捕获盗贼七十人,有关的官员接报告后,就准备用新规定来处罪这七十人的旧案。李东阳上疏进言,如果这样做,一百年以前的案子都要重新查究,事情就乱了,于是这事才作罢。刘瑾为了要使政敌倾家荡产,设立“罚米法”,起初只罚一二百石,后来逐渐增加到一千五百石。李东阳婉转地劝阻,刘瑾不听。后来刘瑾要在各府州县设预备仓,李东阳进言,罚米运送到边仓,多劳少益,不如运送到当地的预备仓。这样,也总算减省了运输之劳。刘健、谢迁、刘大夏等人几乎遭受杀身之祸,都是依靠李东阳的出力而得到解救。所以,李东阳在朝廷里暗中保护好人还是有功的。但是,看重气节的人都指责他。侍郎罗玘修书劝他早日退休,甚至不愿再对他自称门生。李东阳接到信后,只是低头长叹。

内阁大臣中,焦芳已跟太监结成一伙;王鏊虽然正派,但是还不能和刘瑾匹敌,李东阳就再联合杨廷和,以增加力量。可是不久王鏊辞官,接替他的是刘宇、曹元,二人都是刘瑾的同伙。这样,李东阳的力量就显得更加单薄了。正德五年(1510)秋天,刘瑾被处死,李东阳上疏自责:“我在内阁工作,职责和刘瑾相关。刘瑾将皇帝交下撰写的敕令,或者提出相反意见,或者任意加以窜改,或者带回家中让别人代笔,结果弄得真假难分,无从辨析。我虽然曾委婉地作过些纠正,希望能有所补救,但是因循隐忍,损害也是很多的,所以也应当罢黜。”武宗却挽留他,后来还升了他的爵位。御史张芹弹劾他,武宗发怒,削了张芹的俸禄。李东阳再次请求退休,武宗仍是不许。这时候焦芳、曹元已经被罢官,刘忠、梁储进入内阁。而由于张永、魏彬、马永成、谷大用等人仍在掌事,武宗照样耽于玩乐。李东阳在朝廷上虽然不少次上疏诤谏,却始终没有被采纳。

正德七年(1512),武宗心血来潮,准备把宣府边军五千人调入京城,而将京军五千人调往宣府,每年春秋季节轮番更替。内阁商议时,李东阳等认为不可这样做,其他大臣以及言官们也都进言谏阻。可是武宗的意思已经定下来了,派太监催促从速票拟,非要在当天夜里批出不可。李东阳等就专门上了一疏,陈述京、边官军这样互调,是无事而动,有伤国威,难免引起惊疑,而且靡费极大,甚至可能“患生于肘腋”。他们表示不能接受这项诏命。可是第二天,武宗却从内宫降下圣旨。于是江彬等人就将边兵调入京城,派入豹房。李东阳过去数次请求退休都没有被批准,这次再请求退休,终于被批准了。四年后他去世,年七十。

李东阳擅长诗文,字也写得十分漂亮。由于他的地位高,声望大,因而追随他的人很多。在诗歌方面形成一个流派。因他是茶陵人,所以文学史上就把他这个诗派称为茶陵派,归入这派的有彭民望、谢铎、张泰、陆钺等。

杨廷和(1459—1529) 字介夫,新都(今属四川)人。十二岁考中举人,十九岁时先于他父亲成进士。正德间升入内阁,因在讲筵时指斥佞幸,触犯了太监刘瑾,一度被调官南京。后来又被召回,升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而这时候刘瑾更加骄横,和大臣焦芳、张綵二人内外勾结,杨廷和与首辅李东阳周旋其间,只能做点补救工作而已。正德五年(1510),安化王朱寘简明正史——李东阳 杨廷和发动叛乱,以讨伐刘瑾为名。杨廷和等草拟了赦诏,擢升边将仇钺,对乱党进行离间。仇钺果然将朱寘简明正史——李东阳 杨廷和擒获。接着,太监张永揭发了刘瑾的罪行,刘瑾被处死。于是杨廷和又因功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后来又因推荐人才,平定刘六、刘七以及赵简明正史——李东阳 杨廷和等人的造反活动,特升为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到了李东阳退休,杨廷和就成了首辅。这时候的武宗常常不临朝治政,只是纵情巡游大同、宣府、延绥等地,耽误了许多政事。杨廷和多次诤谏,当面向皇帝陈述了广开言路、通达下情、调还边兵、革除宫市、罢去皇店、遣出西僧、减省织造等十多条建议,却都没有被采纳。皇帝巡游到宣府,杨廷和上疏请皇帝回驾,皇帝不理。杨廷和与大学士蒋冕赶到居庸,想出关面请,武宗命令谷大用守住关门,二人只得回来。后来武宗准备回驾,命令群臣必须制造旗帜和幕帐,在沿途迎接。杨廷和借口这是乡间习俗,不宜用来对待皇帝,没有照办。

御史萧淮揭发宁王朱宸濠的造反阴谋,钱宁等人包庇朱宸濠,而诬陷萧淮在挑拨离间。杨廷和建议派遣贵戚大臣带着诏敕前去审理,没收宁王的护卫和屯田。但是所派去的官员还没有到达,朱宸濠已经公开造反。皇帝正想外出巡游,就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筹备亲自率兵去征讨。杨廷和等大臣竭力劝阻。武宗命杨廷和起草大将军南征檄文,他不肯。武宗发怒,就找借口指责他偏私同乡人。杨廷和请罪,并请求辞职,皇帝不准许。杨廷和托病不处理公务,武宗自管传旨起兵南征。

武宗南征的时间很长,将近两年。朝廷中的事由杨廷和主持,都处理得比较稳妥。他曾经上了数十疏,请求皇帝早日回驾,皇帝全都不听。这时,叛乱的事早已经平定,朱宸濠也已经在通州被处死,而武宗却病得不行了。正德十五年(1520)十二月武宗回到京城,第二年三月间就在豹房里死去。武宗没有儿子,由谁继位成为问题。杨廷和拿出《皇明祖训》做依据,说:“兄终弟及,谁敢不遵照着办?兴献王的长子,是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照伦常秩序应当立为皇帝。”少师梁储等都表示赞成。皇太后懿旨一如杨廷和所请,于是继承帝位的问题就这样解决。

从武宗去世到世宗即位,杨廷和总揽朝政三十七天。在这段时间里,杨廷和用颁发武宗遗诏、皇太后懿旨和世宗登极诏书的办法,对旧政做了不少改革。其中用武宗遗诏做的改革有:召入京师的边镇官兵撤回原地;革去皇店;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工以及各方进献的女子一律遣散;释放无辜被囚禁的人;停止京城里并非当务之急的工程;把宣府行宫里的金银财宝收归内库,等等。用皇太后懿旨名义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收捕平虏伯江彬。当时江彬拥有重兵,自知作恶多端,天下憎恨,就想乘机谋反。杨廷和与大学士蒋冕、毛纪等设计,借坤宁宫安置兽吻,让江彬进宫行礼,传懿旨将他逮住,接着将他处死。用登极诏书解决的问题最多,正德期间遗留下来的政治腐败现象差不多都加以清理整顿。当时裁撤的锦衣卫、内监局旗校工役就达十四万八千七百人;减免漕粮一百五十三万二千多石;那些以中贵、义子、传升、乞升等等名目得官的,大半都被罢斥。杨廷和的这些改革,深得人心,大受人们的称赞。只有那些失去既得利益的人,才恨他入骨,甚至想乘杨廷和上朝时行刺他。于是特诏派一百名士卒卫护杨廷和。

明世宗朱厚熜登基,礼官所拟定的一些有关文件里,都按照皇子继位的格式处理。世宗不高兴,认为按照遗诏只是来继位,而不是成为皇子来嗣登。世宗还想称他的生身父母为帝后。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一起上奏,以“前代入继之君,追崇所生者,皆不合典礼”为理由,希望世宗能以程颐的《濮议》为准则,继承帝位而不尊崇生身父母。而世宗却以观政进士张璁奏疏中说的“当继统,不继嗣”做依据,下了手敕。杨廷和将手敕封还。有关史料表明,杨廷和在这个问题上曾先后四次封还皇帝的批示,上的奏章几乎达到三十次,令皇帝恼恨在心。于是言官史道、曹嘉就弹劾杨廷和放肆,不遵守人臣礼节。但杨廷和并不屈服,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并把张璁安排到南京去任刑部主事。

明世宗热衷于斋醮,杨廷和竭力诤谏。江左连年歉收,中官仍旧请求派遣官员督促织造,不少官员进言停止,皇帝不听,杨廷和等就拒不草拟敕命。在这以前,杨廷和曾多次上疏请求退休,这时又坚决请求,皇帝同意了。给事、御史多人请求挽留杨廷和,皇帝不加理睬。杨廷和去了以后,世宗就按自己的意思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杨廷和的儿子杨慎率领群臣伏阙哭谏,被杖罚后贬谪云南。接着,有人诬陷杨廷和及其次子兵部主事杨惇、婿修撰金承勋、同乡侍读叶桂章等等相互请托营私,于是全都被捕入诏狱,经过审讯而没有依据,才被释放了。

嘉靖七年(1528),《明伦大典》完成,世宗下诏,要定继承帝位时参与诤谏的群臣之罪。而认为杨廷和“谬主《濮议》,自诡门生天子、定策国老”,按法应当处死,姑且削职为民。第二年六月,杨廷和死去。过了很久,世宗向大学士李时问起太仓里还有多少储粮,李时回答说:“可以支持数年。这全是由于陛下登基诏书裁革冗员所得的成效。”皇帝叹息说:“这是杨廷和的功绩,不可埋没他呵。”到了隆庆初年,杨廷和被恢复原有的官爵,赠衔太保,谥号文忠。

评:明武宗昏庸,宦官擅政,老臣和正直之士多被斥逐。李东阳周旋其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他曾经多次上疏诤谏,而且尽力营救许多无辜受害者,应当予以肯定。他的诗作虽被认为独成一派,却仍未能摆脱台阁体的影响。

武宗统治末期,有皇族叛乱,有农民起义,然而明代仍得以维持下来;武宗死去,世宗还没有即位,这段时期里没有大的政治波动,而一些措施深受人们的称赞,这不能不归功于杨廷和的努力。世宗曾将杨廷和削职为民,但最后也不得不承认杨廷和之功不能抹煞。旧史书评价杨廷和“有经济之远略”,“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应该说是比较公允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77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