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简明正史——陈献章 王守仁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3 13:26:14 0


陈献章(1428—1500) 字公甫,号石斋。新会(今属广东)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

陈献章九岁入乡塾学习经书,希望走科举做官的道路。正统十二年(1447),他二十岁,考取广东乡试第九名举人。第二年入京参加礼部会试,中副榜,选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1451),他二十四岁,赴京会试落第,读书做官的愿望受到挫折,于是转而讲求学问。他二十七岁时,闻著名学者吴与弼在抚州(今属江西)授徒讲学,就赶赴江西拜吴为师。吴为程朱理学信徒,陈献章随从学习半年多以后,回转白沙,继续闭门读书,体验程朱的修行方法。然而他总感到收获不大,“心”和“理”总是不能相互吻合。于是认为只凭读书格物去求理,不能解决问题,而必须从静坐中求取自得。经过十年体验,陈献章“舍彼之繁,求吾之约”,逐渐摆脱程朱那套繁琐框框,形成了自己的所谓“学贵乎自得”的一套学习方法。

成化二年(1466),陈献章三十九岁,再次赴京入国子监读书。由于写了《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一诗,诗中称“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尊崇朱熹为宗主;又称“顾兹一身小,所系乃纲常”,对封建纲常的许多方面做了道学家的表白,因而受到国子监祭酒邢让的赞赏,被认为真儒复出,名震京城。当时的一些名士如罗伦、章懋、庄简明正史——陈献章 王守仁、贺钦等人,都争着和他交游。成化五年(1469),陈献章四十二岁,再次赴礼部会试落第,于是回新会白沙授徒讲学。此时,由于名气已大,因而各地来跟从求学的人极多。成化十五年(1479),陈献章五十二岁,曾受到广东布政使彭韶上疏推荐。过了三年,又受到两广总督朱英上疏推荐。宪宗下诏征用,于是他又再赴京城。成化十九年(1483)五月,吏部奉旨考试后录用,他借口有病,不去参加考试。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就给宪宗上了一封《乞终养疏》,以体弱多病和母亲年老为理由,乞求放他回乡。宪宗批准他的请求,同时授给他翰林院检讨的头衔。这年年底,他回到了白沙。此后他虽然还曾多次受到推荐,但是并没有外出做官,而只在白沙授徒讲学。而由于他的名气大,门生多,因而地方官吏对他极为尊重。如巡按广东御史熊达,特意在白沙建筑了一座“嘉会楼”,让他接纳四方求学之人。弘治十三年(1500),他七十三岁,年老患病,在白沙死去,门生和地方官绅参加葬礼的很多。

陈献章治学既然十分看重“自得”,所以他读书也就十分强调怀疑。他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而由于强调怀疑,他也就主张静坐而深思。他说:“学劳扰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为学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他这些体验,类似禅宗的顿悟,不过也不同于佛教的出世,他强调不能离开日常的事理。他就是用这种静坐涵养的方法得出他的“道心合一”的见解。

陈献章尊崇朱熹理学。朱熹曾将“理”和“气”相比,认为“理”是“生物之本”;陈献章论述“道”和“气”的关系,认为“道超形气”,“道为天地之本”,二人的观点极为相似。只是朱熹认为“理”是独立于宇宙万物之先的绝对存在,而陈献章却认为“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万理、万物都是我心的产物。所以,陈献章的观点又不同于朱熹,而跟陆九渊的“心即理”、“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的说法相类似。

陈献章早年跟从吴与弼学习时,就曾“叹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心想“取向所汩没支离者洗之以长风,荡之以大波”,但是,即便在治学方法上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以后,他对理学仍然十分崇信。在封建纲常以及义、利和心、物等关系的问题上,他跟程、朱的观点极为一致。而所出现的某些差异,正表明他逐渐从理学向心学过渡。

王守仁(1472—1528) 余姚(今属浙江)人,字伯安。由于曾隐居会稽的阳明洞,且创办过阳明书院,故世人尊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守仁十一岁随父亲进北京,在父亲严格管教下,从塾师读经书。十五岁时能骑射。随父亲出游居庸三关后,曾多次想上书朝廷,为国靖难;被父亲斥责为“狂”,才罢。十七岁时到洪都(今江西南昌)完婚。结婚之日,他闲步到道教铁柱宫,遇一道士正在趺坐,就上前叩问养生之道。接着,和这道士闭目对坐练功,忘记回去,直到岳家遣人四处寻找,第二天早晨才将他找到。十八岁时,送夫人从江西归余姚,途中听一名儒说起,朱熹的格物穷理是学成圣人的方法,就十分向往。二十一岁在北京通读朱熹著作后,曾对着竹子苦思冥想,希望能格出个道理来,但是不仅未见成效,且连身体也支撑不了。后来又读朱熹所说“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受到启示,改变了学习方法。不过,由于体质差,仍旧感觉自己并无做圣贤的禀赋,因而曾有过遗世入山的思想。

王守仁难违父命,继续苦读经书,二十一岁考中乡试。此后两次参加会试,接连落第。但是他不以落第为可耻,而认为落第而心里难过才可耻。二十六岁,他开始学习兵法。凡兵家秘籍,都深加研究。他认为仅能骑射搏击,不足以报国,还必须熟知兵韬谋略。

弘治十二年(1499),王守仁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据说这一次本可考上状元,但被别人走了后门,因而只得了个进士及第。及第后在工部任职,和当时“七才子”的领袖李梦阳、何景明等人交游。他所写的诗文,享有盛誉。弘治十四年(1501),在刑部任职,奉命到安徽审案。事毕,往九华山游览,访问了几个以谈仙闻名的道士。第二年,回到北京后,觉得沉溺于辞章也不是正道,就请求回浙江绍兴养病。他在会稽山的阳明洞筑室,修炼导引术。据说,经过一段时间修炼,取得一些效果,人们还以为他已经“得道”了。但是不久以后,他又觉得这也只是“簸弄精神”,而并非真道;而且当他每想到离俗出世时,又割不断与祖母、父亲的感情。于是他决定走出阳明洞,再为世所用,从此他专心儒家所提出的“圣人之学”。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变化,程朱理学的作用已经衰退,他就考虑怎样把朱熹的格物理之法转变为格人理,以便对自己的身心有所受用。这样,他就探求起“身心之学”。

弘治十七年(1504),王守仁三十三岁,奉命主持山东乡试。他在策问中提出“老佛害道,由于经学不明”的命题,表明他所常常考虑的仍是如何使“圣学”昌明。第二年,他在北京正式倡言“身心之学”,并且开始授徒讲学。当时人们大多认为他是立异好名,使他感到孤立。恰在此时他遇到了湛若水,二人相互切磋,湛若水的一些见解使他受到了启迪。于是他批评起程朱理学“支离决裂”,将“心”和“理”分而为二;而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物的“主宰”,一切从“吾心”出发,“吾心”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可以说,他继承了南宋陆九渊“心即理”的观点,而同时又有所发展。

正德元年(1506),王守仁三十五岁。当时的武宗皇帝年纪尚幼,太监刘瑾专权肆行,弄得朝政极为腐败,直言上疏的大臣都受到了迫害。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却不顾安危,冒死上疏,直斥刘瑾是权奸,请求武宗宥恕言官。刘瑾发怒,矫旨将他廷仗四十,贬谪到贵州龙场任驿丞。

正德三年(1808),王守仁抵达龙场。此地当时十分原始落后,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驿中仅驿丞一人,马二十三匹。他自思得失荣辱皆能超脱,只有生死一念常存心中。于是造了一个石椁,在处理简单的日常公务后,就日夜端坐其中,沉思默想圣人处此状况以何种方法对待。忽然一日,自觉大彻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过去求理于事物,误也”。再经过一年多的思索,写出了《五经臆说》。不久,他在龙场成立龙冈书院,主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很有名声,连湖南省都有人远来入学。正德四年(1809),他应贵州提学副使之邀,到省城去讲解知行合一之学。他批评朱熹把“知”和“行”割裂开来的观点,认为这是世上空谈性命风尚的成因;他主张“知行合一”的说法,就是为了于实际有所补益。

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因刘瑾已经被处死,因此得以离开龙场,升任庐陵知县。七个月后,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起,历迁吏部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十一年(1516),升任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在这几年中,他一边从政,一边和门人探讨学问。他努力把学术用于实行,主张实施“仁政”,提倡“明德”、“亲民”。他一方面希望为官者都能以身作则地遵守封建纲常,以安天下之民;另一方面也要求农工商贾各勤其业,相生相养,大家都安分守己。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抵达江西。当时江西、福建、广东都有农民暴动。他到任后,立即实行“十家牌法”:编十家为一牌,每日由一家按牌审查,遇有可疑的人即刻报官;隐匿者十家连坐。他训练丁壮,整顿官军,实行信赏必罚。对于暴动的农民,他运用灵活的计策,有时攻剿,有时招抚。经过一年多时间以后,将农民暴动平定下去。他奏请朝廷,在要害地区设置福建平和县、江西崇义县、广东和平县。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还在赣南各地订立乡约,兴办社学。他被升任副都御史。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王守仁奉命前往福建勘处叛军。行至江西丰城时,听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就立即返回吉安,和地方官员商议对策。他一边上疏告变,一边传檄四方,号召各地起兵勤王。他利用假情报、反间计使朱宸濠不敢发兵。等到朱宸濠率兵六万指向南京,途中围攻安庆时,他已聚集了兵力,就采用围魏救赵之计,不顾安庆,而率众直捣朱宸濠的老巢南昌。朱宸濠被迫回师。双方激战于鄱阳湖,最后朱宸濠被擒。这事前后经过只有三十五天,王守仁采取军事行动不到半个月,应该受到重赏。但是,武宗想借机南巡,又想借机宣扬武威,就让宦官派人索取朱宸濠,想先释放回鄱阳湖,然后由武宗用兵再把他擒获。王守仁不从,受到诬陷,几乎遭到杀身之祸。后来经过别人从中帮助申辩,才被派回江西任职。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死去,世宗即位。世宗原想召王守仁到北京任职,被辅臣阻止,就封他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书。这一年,王守仁五十岁。数十年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心学的深入思考,这时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他所讲的“良知”,即是“天理”;“致良知”即是通过修养工夫而使天理得到明白或恢复。他把这看成是他的学说的核心和灵魂。他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他认为这也标志着他学说和修养的成熟。如果掌握了他的“致良知”学说,就好比“操舟得舵”,“虽遇颠风逆浪”,也“可免没溺之患”。

嘉靖元年(1522),王守仁五十一岁。二月,父亲病逝。他守制尽孝,因哀痛过度而病倒。九月,江西御史程启充获得朱宸濠给宦官萧敬的私信,其中有“守仁可任江西巡抚”的话,就上疏建议削去王守仁的封爵。户科给事中汪应轸和刑部主事陆澄替王守仁辩护,才获免。当时又有人攻击王守仁的学说是异端,妨碍正统的朱熹学说的传播;然而前来从学的人却很多,嘉靖三年(1524)竟达到高潮。会稽郡守南大吉拜他为师;海宁人董萝石已经六十八岁,颇有诗名,跟王守仁一起讨论几天后,强拜入王守仁门下;王艮、杨仕鸣、孟源、黄弘刚、刘邦采、刘文敏等人都远道而来从学。王守仁讲学时,环坐而听的曾达到三百多人。

嘉靖六年(1527)五月,王守仁受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出征广西思恩、田州。他请求辞免,没有批准。这二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不服流官统治,群聚起事。总监姚镆曾用兵讨伐,没有效果,所以朝廷再派王守仁前去。王守仁到达广西后,采取招抚政策,因而这二地的动乱不战而息。他任用少数民族为官吏,并建立学校,兴办南宁书院。在归途中,他出其不意地又平定了断藤峡等处的暴乱。因而他曾被人认为文武兼备,但是也有人攻击他挟诈专兵。

王守仁的身体一向虚弱,曾经患过肺病。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又发作,而且病情加重。他上疏乞求回乡养病,但是来不及回到家乡,十一月底就在江西南安去世了。年五十七岁。临终时,身边的门人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毕停止了呼吸。

评:陈献章一生未曾做官,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在明代学术思想史上,由于上承周、程、朱、陆,下启王阳明,故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他的思想的形成,表明程朱理学一统局面的结束。从他以后,心学逐渐风行起来。到了嘉靖、隆庆以后,继续笃信程朱理学的就寥寥无几了。

王守仁年轻时先学习程朱理学,后来曾受到佛老思想影响,最后以“吾心”为宇宙本体,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行合一”学说,并以“致良知”为核心构成庞杂的心学体系,成为理学的一个支派。他的政治经历曲折复杂,有过正直的行动和“仁政”的主张,也有过难以避免的镇压起义的罪恶。他的思想不仅在国内对后世有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在东邻国家,也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774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