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简明正史——唐王朱聿键 张煌言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3 13:26:04 0


唐王朱聿键(1602—1646) 亦称隆武帝。先世唐定王朱桱,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封于南阳。崇祯五年(1632)朱聿键袭封唐王爵位。崇祯九年(1636),清兵内犯,京师戒严,朱聿键率护卫军北上勤王,违反了朝廷不许地方藩王擅自出兵的规定,被严旨切责,废为庶人,囚于凤阳高墙(关押宗室的监狱)。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朱聿键获赦,命徙于广西平乐府。第二年五月,福王政权覆灭。朱聿键行至杭州,遇到靖虏伯郑鸿逵和户部郎中苏观生,遂一同前往福建。七月初,南安伯郑芝龙、巡抚张肯堂和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奉戴唐王朱聿键监国于福州。二十七日即皇帝位,改福州为天兴府,年号隆武。封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龙为平虏侯,郑彩为永胜伯,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苏观生为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张肯堂为兵部尚书。

隆武政权在福建建立后,当时两广、江西、湖广等地的抗清组织,也多承认它的领导地位,其辖地与权威比浙东鲁监国政权大得多。唐王好学通典故,很想有所作为,把复兴明朝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即位不久就下诏要亲率六师进行北伐,由于郑鸿逵的阻挠没有实现。唐王在生活方面也注意节俭,从杭州到福州途中,他告诉地方官“除下程小饭,该县官备办外,一切支应”及“无益等事,俱各免行”。福建驿递本备有坐驾大船,他却不用,“惟乘民间所用之船”。即皇帝位后,唐王又规定“宫中不许备办金银玉各器皿,止用磁瓦铜锡等件”,衣服也“止用寻常布帛”。在政治上他发现有些地方老百姓受到官吏的贪虐,因此他给外出巡按御史规定了十六字的方针:对一般平民为“先教后刑,先请后发”;对贪官为“小贪必杖,大贪必杀”。隆武政权建立时,清兵已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有些地区形成往来攻夺,而清兵所到之处,老百姓都被迫剃发。唐王看到这些情况,特别戒饬所属部队:“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此十字务须切记。”

当时与隆武政权并存的还有在浙东地区的鲁监国政权,同属明朝,本应同舟共济,共同对敌,但彼此之间的矛盾却不能调和。唐王即位后,曾给鲁王朱以海写信说:“朕无子,王为皇太侄,同心戮力,共拜孝陵。朕有天下,终致于王。”这封信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现在由我来当皇帝,我因无子,将来的皇位传给你。这种空言相许的诺言,当然不会使鲁王满意。后来唐、鲁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甚至发展到互斩来使的程度。如唐王派到浙东去犒师的陆清源,被鲁王方面的方国安部所杀。鲁王派到福建去的陈谦,也为唐王所杀。同室操戈,自然削弱了抗清的力量。

唐王虽然想兴复明朝,但掌握实权的郑芝龙却只关心个人权势,对唐王出师北征的计划处处进行牵制,使之无法实施。当时任大学士的黄道周看到郑芝龙“无经略志”,挺身而出,请求出师北伐。

黄道周字幼平,福建漳浦县人,天启时进士,崇祯年间因上疏弹劾杨嗣昌而被贬斥为民,弘光时任礼部尚书。他向唐王上疏说:从目前处境来看,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坐而待毙,何如出关迎敌”。唐王批准了他的请求,遂率门生中书蔡春溶及子弟等约千人编成队伍,隆武元年(1645)七月出师北伐。行军途中,不少群众也纷纷加入进来。黄道周的这支队伍,许多人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有的连武器也没有,只拿着锄头木棍,称作“扁担兵”。他的夫人率领一批妇女协助后勤补给工作,称作“夫人军”。黄道周深知自己所率队伍的这些情况,但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向前挺进。九月到江西广信,十二月到婺源,遭清军袭击,黄道周率部奋勇抗击,终因强弱悬殊,兵败被俘,解送到南京。他多次拒绝清朝的劝降,隆武二年(1646)三月慷慨就义。死后发现他所穿袍子里面血书“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旁写十六个小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表示了他以死殉国,抗清复明的信念。

黄道周失败后,唐王准备亲自率军北伐,要由赣入楚,“以收天下全局”。隆武二年(1646)二月,进驻建宁。郑芝龙怕唐王离开福建,丧失掉“挟帝以自重”的条件,便发动省中数万人要求唐王回归省城。唐王不得已回驻延平,而郑芝龙仍不断要求其回福州,唐王以“宁进死,不退生”自誓决不返回。但唐王驻在延平以后,却没有“由赣入楚”进行北伐的行动。当时金堡曾根据形势提出进军湖南,与何腾蛟荆襄十三家军联合抗清的计划。张肯堂也提出两路出征的计划,唐王由浙东亲征,张肯堂则以舟师由海道到松江,相互配合,进攻清朝。唐王虽表示同意,却没有付诸行动。

隆武二年(1646)八月,清军在占领了浙东地区以后就向福建进军。在这之前,清朝政府已写信给郑芝龙,“许以破闽为王”。郑芝龙向清朝表示“倾心贵朝,非一日也”。当清军渡过钱塘江后,郑芝龙即密切配合,借口防御海寇,把闽浙通道仙霞关守军撤回安平镇,使清兵向福建进军时顺利通过。隆武二年(1646)八月二十一日,唐王听说仙霞不守,即自延平逃向汀州。八月二十七日清军追至汀州,唐王朱聿键与皇后曾氏皆被俘。曾氏至九泷投水死,唐王死于福州,年四十五岁。至此,立国仅一年多的隆武政权覆灭。

张煌言(1620—1664) 字玄箸,别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爱习武艺,能射,好论兵事。弘光元年(1645)五月,南京为清军所破,弘光帝被俘。清兵继续南下,浙东地区广大爱国军民到处掀起反清风潮,张煌言参加了钱肃乐的抗清义师。这时,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与当地绅士陈函辉也起兵抗清。

朱以海,太祖朱元璋十世孙。先世封地山东兖州,崇祯时由朱以海之兄朱以派嗣封鲁王,崇祯十二年(1639)清兵下兖州,朱以派被执死。朱以海南逃至浙江台州。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朱以海袭封鲁王。弘光元年(1645)六月,清军攻下杭州后,浙江各地的明朝藩王多被招去。朱以海以患病相推辞,清朝使者逼他先缴印册。在陈函辉的鼓动下,朱以海杀掉清使,“誓众祭旗”,起兵抗清。当时浙东各支抗清武装,“头绪错杂,穷乡僻壤,无不骚动”。当鲁王起兵的消息传出,浙东各支义兵,“俱有拥戴迎立之意”。钱肃乐派张煌言于这年闰六月去台州,迎接鲁王到绍兴监国。鲁王监国后,张煌言先任修撰,后任兵部侍郎,“入典制诰,出筹军旅”。

鲁王政权控制的浙东与清朝控制的杭州地区,中间以钱塘江分界,钱塘江边就成为双方的战场。鲁监国元年(1646)夏,钱塘江地区久旱,江潮不至,这对所恃在舟船的浙东武装来说十分不利,而对清朝的骑兵却提供了方便。五月下旬,清军突破江防,浙东部队全线溃败。张名振保护鲁王朱以海到舟山,后来又有隆武帝部将郑彩从舟山迎朱以海到中左所(今厦门),张名振与张煌言随同前往。当时郑成功在厦门一带活动,郑为唐王旧臣,对鲁王朱以海仅“修寓公之敬”,唐、鲁矛盾的阴影仍笼罩在人们心头。郑成功初见张名振时存有怀疑,张名振脱去上装,露出了刺在背上的“赤心报国”四字,使郑成功深为感动,互相在交往中逐渐消除了疑虑,一致对敌。张煌言与郑成功之间的交往也很融洽。张煌言说:“招讨(指郑成功)始终为唐,真纯臣也。”郑成功说:“侍郎(指张煌言)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

鲁监国四年(1649)九月,朱以海由闽返浙。张煌言已先返浙,他所组织的部队屯扎于上虞的平冈,进行抗清活动,是当时浙东最强的三支队伍之一。鲁监国六年(1651),清军攻下了舟山,张名振保护朱以海再次到厦门。这时郑成功已遥奉永历年号。朱以海乃于鲁监国八年(1653)三月“自去监国号,奉表滇中(指永历政权)”,鲁监国政权结束。后来,朱以海流亡于金门、澎湖等地,最后于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死于台湾。

鲁监国政权结束后,张名振与张煌言等人仍领导着浙东军民坚持抗清斗争。永历十年(1656),张名振中毒去世,遗嘱将其所属部队交由张煌言指挥。张煌言把部队经过整编后,更为强壮,不断对清军攻击。尤其是永历十三年张煌言与郑成功联合率师北伐之役,更使清朝震惊。

永历十三年(1659)六月,郑成功自任招讨大元帅,张煌言任监军,率领十七万水陆大军,分八十三营,出师北伐,由崇明登陆,直逼南京城下。清总督郎廷佐困守孤城,无力抵挡,准备投降。当大军包围南京时,煌言建议先集中兵力攻取南京,再进军芜湖、徽州。但郑成功听说芜湖已降时,即命煌言率军去芜湖。张煌言所部“人不及万,舟不满百”,但军纪整肃,所过秋毫无犯,故远近响应,很快就收复了徽州、宁国、太平、池州四府,广德、和州、无为三州,当涂等二十四县。当他胜利进军到徽州时,听到郑成功南京兵败的消息,急忙退回芜湖,准备联合瓜州、镇江军防守,但郑成功已弃瓜州、镇江入海。张煌言孤军无援,在清军的围攻下,零落四散,只剩下数百人,最后仅剩亲信数人相随。他们自无为登陆,走偏僻山道,避开清兵,历尽艰难,终于到达天台。天台父老知道张煌言回来了,都非常高兴,奔走相告。张煌言有感赋诗:“正觉渔樵多厚道,不将白眼看途穷。”

张煌言遭此失败仍不灰心,在天台招集旧部,加以整顿。他将部队屯驻于天台的长亭乡,修筑海塘,开垦田地,以解决军队的给养,再谋大举。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率部渡海收复台湾,不久去世。煌言失去了患难与共的战友,非常悲恸。他想联络荆襄十三家军共同抗清,但因道路遥远不能如愿。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永历帝在昆明被杀,荆襄十三家军领袖郝摇旗、刘体纯也在巴东抗清斗争中阵亡,全国抗清形势趋于低沉。但张煌言并不因此而动摇他的抗清信心,多次拒绝清军的招降,清朝政府就逮捕了他的妻子董氏、儿子万祺。清康熙二年(1663)张煌言得知鲁王朱以海在台湾去世,感到大势已去,复明无望,遂遣散留剩下来的部队,自己与几个亲信退居南田悬澳(今浙江象山南)孤岛中。

清朝政府始终不放心张煌言这个危险人物,于是收买了原是张煌言部下的士兵,到普陀山充作和尚,伺察到张煌言的踪迹后,在半夜里引领清军从悬澳后山攀登而上,逮捕了张煌言,用一只小船由宁波押送去杭州。张煌言到杭州后,丝毫不为清朝的利诱所动,九月初七日就义于杭州城外的凤凰山下。坐而临刑,态度从容,抬头看见苍翠的凤凰山,叹曰:“好山色!”年四十五岁。

张煌言不仅是一个抗清志士,还是一个诗人。他以其亲身经历写成诗文,真情流露,很有感染力,有《张苍水集》留世。

评:唐王朱聿键在南明诸帝中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一心想兴复明朝,但因受制于权臣,不能有所作为。他关心政事,关心民间疾苦,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与鲁王政权之间,也仍不能摆脱争夺皇帝权位个人私欲的羁绊。而他在性格上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也使他行动不果断。正如路振飞给他指出的那样:“有爱民之心,而未见爱民之政;有听言之明,而未收听言之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773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