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简明正史——汤显祖 冯梦龙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3 13:26:22 0


汤显祖(1550—1616)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所居称为“玉茗堂”。十三岁时,曾跟从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读书,对具有异端思想的李贽十分敬佩,受到他们反正统宋学的思想影响。二十一岁考中举人。二十八岁赴京考试,首辅张居正曾吩咐儿子去和他结交,他不愿意,这次考试他没有被录取。三十一岁又曾赴京考试,又推辞与张居正儿子交游,这次考试也没有被录取。三十四岁,考中进士。这时张居正已经逝世,辅臣申时行、张四维都想拉拢他,他却不接受,于是在第二年被派往南京任太常博士。三十九岁,调任南京詹事府主簿。四十岁,升为南京礼部主事。他所结交的好友有邹元标、李三才、丁此吕等,都是当时勇于批评朝政的东林党人。四十一岁,他在邹元标家又结交了紫柏(达观)禅师,而紫柏以禅宗思想反对朱熹哲学出名。这些人都曾给他以各种不同的思想影响。

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四十二岁。他有感于朝政的腐败,就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他弹劾申时行擅权专政,任用私人,使得言官唯唯诺诺,不敢提出正直意见;而奸猾之徒,却夤缘而上,步步高升。他以吏科都给事杨文举、兵科给事中胡汝宁的升迁为例来说明,因此他被贬谪为广东徐闻县典史。然而事实证明他没有错,后来杨文举和胡汝宁都被罢官,他被调为浙江遂昌知县。当时苛捐杂税已经十分严重,神宗却还派出许多宦官为督矿专使,分赴各地去敲诈勒索。汤显祖称这些太监为“搜山使者”,还曾写了一首感事诗,连带讽刺了神宗:“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晋京接受察核后,索性弃官回临川闲居。万历二十九年(1601),他被正式罢官。政治上的失意和早年所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使他在晚年出现消极情绪,并组织过一个称为“栖贤莲社”的佛会。万历四十四年(1616),他在家乡因病逝世,年六十七岁。

汤显祖一生的最大成就在戏曲创作,大约在三十岁时写成《紫箫记》,三十八岁前后写成《紫钗记》,四十九岁写成《还魂记》,即《牡丹亭》,五十一岁写成《南柯记》,五十二岁写成《邯郸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其中又以《牡丹亭》最为著名。

《牡丹亭》全剧共为十五出,通过描述杜丽娘和柳梦梅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既热情歌颂反对封建传统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也对封建礼教窒息和摧残青年男女的罪恶进行揭露和鞭挞。杜丽娘为宋代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才貌出众。阳春某日,她在游园后梦遇英俊少年柳梦梅,一见钟情,并因日夜思念而病亡,葬于梅花庵旁。死前,她自画肖像一幅,并题词“他年得傍蟾宫客,不是梅边是柳边”,置于太湖石畔。三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投宿于梅花庵,见到杜丽娘画像,顿生爱慕之情。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随而复生。但是,代表封建势力的杜宝却竭力反对他们二人的结合,一直到柳梦梅考中状元后,有情人才终于成了眷属。汤显祖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故让杜丽娘感而复生。他反对当时格律派专门讲求音韵、格律,故能突破当时成习,以意兴为主,而且写得曲词优美,文采斐然。当时就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汤显祖所写《紫箫记》和《紫钗记》,都取材于唐人传奇《霍小玉传》。《紫钗记》是《紫箫记》的再制品,突出霍小玉和李益对爱情的忠贞,同时揭露权贵欺压弱小的罪恶。《邯郸记》根据沈既济《枕中记》改编,《南柯记》根据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改编;前者通过卢生的梦境,写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态,后者则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官吏们的相互倾轧,而同时也流露出佛老消极无为思想。这些作品虽说不及《牡丹亭》著名,然而仍被人称赞为“布格既新,遣辞复俊”,“技由天纵,非由人造”。就连他在曲坛上的对手,也承认他的作品“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汤显祖进行文学活动时,以沈璟为首的格律派的主张极是盛行。沈璟的创作不及汤显祖甚远,然而他们拘泥于《南宫九谱》和《曲律》,就将汤显祖的作品按声韵格律改动后加以演出。汤显祖大为反对,认为不能因声韵格律而影响作品的意蕴。他写信给演出者,坚持要他们以原本上演。当时的文坛上,拟古派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汤显祖独独推崇宋代诗文来相抗衡。他的观点与稍后的公安派袁氏兄弟相类似,也认为前后七子的作品不过是汉史唐诗的改头换面而已。虽然他没有提出系统的文学理论主张,但是以自己的创作实绩,表明了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不足取。

汤显祖除著名的“四梦”剧作外,另有诗一千余首,文五百余篇。他的诗文虽然不及剧作成就大,但是当时的著名老诗人徐渭读了他的一些诗后,就曾引为同道,以“执鞭今始慰平生”这样的热烈诗句,向这位尚不认识的后辈表示钦佩。他的诗文,虽然反映阶级社会现实的作品不多,但是如“精华豪家取,害气疲民受”这样的句子,也颇引起后人的注意。

冯梦龙(1574—1646) 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直隶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家世不详。有一兄,名冯梦桂,善画;一弟,名冯梦熊,太学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从小有才情,阅读十分广泛,曾经受到李贽思想的影响。他在生员中享有声名,但是科场却并不得意,没有考中举人。此后他放荡不羁,出入游冶场所。曾与名妓侯慧卿相好,并有白首之约,结果却为侯所离弃,据说从此断绝青楼之好。而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注意通俗文学。

万历三十二年(1604)至三十七年(1609)间,冯梦龙曾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七人组织文社。后来又与袁于令等人结为社友,社名“韵社”。冯梦龙在这些人中,据说“一时名士推盟主,千古风流引后生”,是比较有威望的。万历三十九年(1611),熊廷弼担任督学时,执法很严,不符合要求的生员被罢黜了不少,但对冯梦龙却很赏识,给以甄拔,而且二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不过,冯梦龙并没有借此而在仕途上得到发展,他这时仍醉心于通俗文学方面的工作。他搜集、整理和刊行了几种民间歌曲集(《挂枝儿》、《山歌》),还编选过两本笑话集(《笑府》、《广笑府》),对通俗小说和戏曲都很注意。他把罗贯中的《平妖传》由十回增补成四十回。他所写的《双雄记》,时人认为既遵守格律,又时出隽语,也适宜于演出。他同时更定数十种传奇,流传至今的有《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精忠旗》、《杀狗记》等十四种。

冯梦龙对功名一事,大约也并未完全忘怀,所以对《春秋》也曾不断地进行研究。万历四十八年(1820),他受楚黄“田公子”的邀请,去为贵家子弟讲授《春秋》。他曾将所讲的内容编撰为《麟经指月》刊行问世。后来于天启五年(1625),又完成《春秋衡库》。当时的户部尚书李长庚以精通《春秋》自负,他在《春秋衡库序》中却说:学习《春秋》有三难三快,《春秋衡库》一出,就解决了三难,加强了三快,对此书评价很高。后来冯梦龙又曾编撰了《别本春秋大全》、《春秋定旨参新》等数种。

天启元年(1621)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时,可能曾经邀冯梦龙随军工作。后来广宁兵败,熊廷弼被罢职听候审讯,冯梦龙也连带丢职而回到家乡。好在家乡的父母官,也对他十分尊重。天启六年(1626)三月,魏忠贤矫旨逮捕已闲居在家的原吏部员外郎周顺昌,群情激愤,殴死派来的旗校,冯梦龙也曾参与其事,但后来追究起来时,因吴县县令陈文瑞的庇护而幸免。在家居这段时间里,冯梦龙仍注意通俗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太霞新奏》等书相继完成。他认为小说可以“与康衢、击壤之歌并传不朽”,可以作为“六经国史之辅”,甚至比《孝经》、《论语》更能感动人,更能起教育作用。

冯梦龙所编撰的这许多书中,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三言》共收录短篇白话小说一百二十篇,题材广泛,内容复杂。其中有歌颂友谊、爱情以及赞扬循吏的,也有鞭挞骄横、奸恶以及谴责佞臣的;有许多精华,也有不少糟粕。这些作品,有一部分为宋元旧时话本,都经过冯梦龙的润饰;也有一些为当代人所写。但现已无法断定其中哪些是冯梦龙所拟作。

崇祯三年(1630),冯梦龙进入国子监,成为一名贡生。大约于次年,破例被授为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升为福建寿宁知县。据清代所修《寿宁县志》记载,冯梦龙任知县时,“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以礼”。据说当时福建五十七个县,知县都没有冯梦龙这样清闲,也都没有冯梦龙这样能干。他在县志中被列入《循吏传》。他在任上,写诗,研究戏曲,并完成了《新列国志》的增补工作。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明王朝北京政权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推翻,冯梦龙曾表示十分悲痛。这年五月,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为南明福王,冯梦龙集刊了《甲申纪事》一书,曾希望朱由崧能成为中兴之主。后来福王覆灭,朱聿键在福州即位,他又寄希望于这位唐王。他不顾年迈,为组织抗清力量,奔走于浙闽之间。他又编辑了《中兴伟略》一书,表示出自己的这种强烈愿望,然而,他所得到的仍是失望。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他突然死去,年七十三岁。有说因愤慨致病而死,有说于军中不幸遇难,现在无法确定死因。

评:由于正直,汤显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只能弃官返乡。然而由于《牡丹亭》,他不仅成为当时剧坛上的盟主,而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反对了格律派和拟古派。明代失去一个官僚,但是历史赢得了一位著名戏曲家、文学家。

冯梦龙重视通俗文学,认为可以与儒家经典相并传,而其对人的教育作用甚至超过儒家经典。这种见解,在当时显得极为大胆,而实际上也反映出通俗文学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已有了广泛的传播。冯梦龙所编的短篇小说集杂有封建糟粕,然而如果用历史眼光看,毕竟应该充分肯定其所包含的菁华,不论就艺术方面说,还是就思想内容方面说,都是如此。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774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