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晚明史—— “冲冠一怒为红颜”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3 15:22:36 0


明清鼎革之际,复社诗人吴伟业写了《圆圆曲》这首广为世人传诵的叙事歌行,抒发了对于世事沧桑的独特感受,透过一介武夫吴三桂与绝代佳人陈圆圆的因缘,寄托明亡的哀思。诗的头几句,就把吴、陈的悲欢离合故事,放在改朝换代的大背景下展开: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诗的末尾,申述了他对吴陈因缘的评价,也点明了这首诗的政治含义: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陈圆圆(陈沅)字畹芬,姑苏名妓,声噪一时,关于她的艳闻逸事,文人雅士津津乐道。

一则说:“姑苏女子圆圆(冒襄注:字畹芬),良家女子也,色艺擅一时。如皋冒先生(冒襄)尝言:妇人以姿制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鬟,难其选也。蕙心兰质,澹秀天然,生平所觏则独有圆圆耳。崇祯末年,戚畹武安侯(田弘遇)劫至别室中,侯武人也,圆圆若有不自得者。”

另一则说:“圆圆陈姓,玉峰歌妓也。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崇祯癸未岁(十六年),总兵吴三桂慕其名,赍千金往聘之,已先为田畹(田弘遇)所得。时圆圆以不得事吴怏怏也,而吴更甚。田畹者怀宗(崇祯)妃之父也,年耄矣,圆圆度流水高山之曲以歌之,畹每击节,不知其悼知音之希也。”

以上二说,都指出陈圆圆为田贵妃之父田弘遇从江南带到北京,金屋藏娇。许重熙进一步补充说:“先是,十六年春,田皇亲游南京,挈名妓陈沅、顾寿而北。田还京病死,三桂使人持千金买陈沅。闯(李自成)入京师,权将军刘宗敏系吴襄,索(陈)沅不得,拷掠酷甚。三桂闻之,益募兵至七千,据山海叛闯。闯杀(吴)襄家属,而系襄东行。”

以上是较为流行的说法。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以为陈圆圆是周皇后之父周奎所得,送入宫中侍奉皇帝,夺田贵妃之宠。例如钮秀说:“明崇祯末,流氛日炽,秦豫之间关城失守,燕都震动,而大江以南阻于天堑,民物晏如,方极声色之娱,吴门尤甚。有名妓陈圆圆者,容辞娴雅,额秀颐丰,有林下风致。年十八,隶籍梨园,每一登场,独出冠时,观者魂断。维时田妃擅宠,两宫不协,烽火羽书相望于道,宸宫为之憔悴。外戚嘉定伯(周奎)以营葬归苏,将求色艺兼绝之女,有母后进之,以纾宵旰之忧,且分西宫之宠。因出重资购圆圆,载之以北,纳于椒庭。一日侍后侧,上见之,问所从来。后对左右供御鲜同里顺意者,兹女吴人,且娴昆伎,令侍栉盥耳。上制于田妃,复念国事,不甚顾,遂命遣还。故圆圆仍入周邸。”也有人说,陈圆圆入宫后,被田贵妃退回田弘遇家,吴三桂在田家遇见陈圆圆。

从吴伟业《圆圆曲》看来,梅村先生综合了前后两种说法,请看他的诗句: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尽管说法歧异,但有两点是一致的:一是陈圆圆乃多才多艺的绝代佳人,二是吴三桂对他颇为痴迷。

关于前一点,当时的风流公子冒辟疆(冒襄)在回忆录中写道,崇祯十四年慕名拜访陈圆圆,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欲仙欲死:“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是日演,弋腔《红梅》,以燕俗之剧,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口,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

关于后一点,沙定峰《陈圆圆传》说得很详细:京师危急时,陈圆圆向田弘遇建议,当此衣冠易虑、远近崩心之际,应该结交一名将帅作为后援,最佳人选莫过于吴三桂将军。吴三桂奉召入京,可以倾情结交。田弘遇有点为难,与吴三桂素无来往,突然厚利结交容易引人怀疑。陈圆圆说,听说吴将军一向仰慕田府的歌舞,何不以此纳交于吴?田弘遇欣然同意,于是设家宴款待吴三桂,管弦乐队奏出曼妙音乐,陈圆圆翩翩起舞,美不胜收。当吴三桂告辞时,田弘遇问:假设流寇逼近,将奈何?吴三桂率直地说:倘若田公能以圆圆见赠,公无恙,国亦无恙。田弘遇当即答应,吴三桂携陈圆圆离去,两人如胶似漆亲昵百般之时,朝廷传来严诏,促其出关。吴三桂本想携圆圆同行,父亲吴襄在京督理御林军,劝留圆圆于府中,三桂依依不舍离京出关而去。

吴三桂,字长白,扬州高邮人,辽东中后所籍。父吴襄,字两环,武科起家,官至都指挥使,镇守宁远。崇祯十七年正月,吴襄奉调入京。三月初,吴三桂接到皇帝圣旨,放弃宁远,率兵勤王。三月上旬,吴三桂从宁远撤退,十六日进入山海关,二十日抵达丰润,获悉京城已经陷落,便收兵退回山海关,率父老子弟望南痛哭。

李闯王进京后,刘宗敏羁押吴襄,索陈圆圆不得,用酷刑拷掠。吴三桂获悉后,把李自成派来接收山海关的两万军队尽行砍杀,止剩三十二人逃回。李自成深知吴三桂的分量,父子两代长期镇守宁远,“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彝丁突骑数千,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遂派遣降将唐通与文武官员二人,于三月二十九日带了犒师银四万两,以及吴襄的家书,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吴襄的劝降家书其实是牛金星写了底稿,逼着吴襄誊清的,通篇说理多于抒情:

汝以皇恩特简,得专阃任,非真累战功、历年岁也,不过为强敌在前,非有异恩激劝不足诱致英士。此管子所以行素赏之计,而汉高一见韩、彭即予重任,盖类此也。今尔徒饬军容,顿兵观望,使李兵长驱直入,既无批亢捣虚之谋,复乏形格势禁之力。事机已去,天命难回,吾君已逝,尔父须臾。呜呼,识时务者亦可以知变计矣!昔徐元直弃汉归魏,不为不忠;子胥违楚适吴,不为不孝。然以二者揆之,为子胥难,为元直易。我为尔计,不若反手衔璧,负锧舆棺,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而犹全孝子之名。万一徒恃愤骄,全无节制,主客之势既殊,众寡之形不敌,顿甲坚城,一朝歼尽,使尔父无辜并受戮辱,身名俱丧,臣子均失,不亦大可痛哉!

唐通带了这封家书赶到吴三桂军营,当面对他说:老总兵(吴襄)新主(李自成)十分优礼,专待将军共图大业,以作开国元勋。又说:新主好贤,太子完善。吴三桂信以为真,打算归顺大顺政权,行军至永平沙河驿,接到从北京打探情报的细作报告,李自成在北京对勋戚大臣拷掠追赃,吴襄也未能幸免,凑足五千两银子交出。与此同时,吴襄派亲信赶来,把京中真实情形一一转告。吴三桂听说后怒发冲冠,誓言君父之仇必以死报。而后派往京城的探子陆续返回,报告吴襄已被羁押,家财已被籍没。还自我宽慰:只要他回到北京,家财必然归还,父亲必然释放。当他得知妻子陈圆圆已被大将刘宗敏霸占时,终于忍无可忍,拔剑掷案,大喝一声:“逆贼如此无礼,我吴三桂堂堂丈夫,岂肯降此狗子,受万世唾骂,忠孝不能两全!”于是从沙河驿纵兵大掠而去,顿兵山海城。

这就是吴伟业所说“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由来,细细揣摩,其中不乏文人墨客渲染夸张成分。吴三桂“冲冠一怒”,不仅仅为了一个红粉知己,更着眼于报君父之仇的政治伦理。当初他与唐通谈判时,提出的唯一条件只有五个字:得东宫即降,并没有说得陈圆圆即降。这种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在给父亲的回信中流露得淋漓尽致:

不肖男三桂泣血百拜,上父亲大人膝下:

儿以父荫,熟闻义训,得待罪戎行,日夜励志,冀得一当,以酬圣眷。属边警方急,宁远巨镇为国门户,沦陷几尽。儿方力图恢复,以为李贼猖獗,不久即当扑灭。恐往复道路,两失事机,故尔暂稽时日。不意我国无人,望风而靡。吾父督理御营,势非弱小,巍巍万雉,何致一二日内便已失堕?使儿卷甲赴关,事已后期,可悲可恨!侧闻圣主晏驾,臣民戮辱,不胜眦裂。

犹意吾父素负忠义,大势虽去,犹当奋椎一击,誓不俱生。不则刎颈阙下,以殉国难,使儿缟素号恸,寝戈复仇;不济则以死继之,岂非忠孝媲美乎!何乃隐忍偷生,训以非义,既无孝宽御寇之才,复愧平原骂贼之勇。夫元直荏苒,为母罪人;王陵、赵苞二公,并著英烈。我父嚄唶宿将,矫矫王臣,反愧巾帼女子。

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之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这就是吴三桂的忠孝观。“冲冠一怒为红颜”,也应由此获得索解,君父之仇是凌驾于儿女情长之上的。

吴三桂立即行动,一举全歼李自成派驻山海关的唐通八千兵马,及其后援白广恩部。这一战,表明他“移檄讨贼”的开始。

为此,他发布洋洋千言的讨贼檄文,亮出的头衔赫然是先帝册封的“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团练总兵官平西伯”,向全国宣布,此举是为了“兴兵剿贼,克复神京,奠安宗社”,明白无误地喊出这样的口号:“请观今日之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他以不共戴天的姿态向李自成宣战:

闯贼李自成,以幺麽小丑纠喝草寇,长驱犯阙,荡秽神京。弑我帝后,禁我太子,刑我缙绅,戮我士民,豺狼突于宗社,犬豕踞于朝廷。赤县丘墟,黔黎涂炭,妖氛吐焰,日月无光……凡为臣子,谁无忠义之心?汉德可思,周命未改。忠诚所感,明能克逆,义旗所向,以一当十。请观今日之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

毫无疑问,吴三桂是以明朝皇帝钦差官员的身份,号召明朝遗民为光复而战斗,这种政治态度,决非“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儿女情长可以涵盖的。

北京方面得知吴三桂不受招抚,要为帝后复仇的消息,顿时彷徨失措。当时人如此描述这一动向:“贼闻关东兵至,咸涕泣思归,无有斗志。有客行市上,触贼刀背,遂为牵去……群起问能做字否?曰能。出瓦砚秃笔,争握之曰:‘我辈不解字,若为代书。我辈父母妻子在陕,生死未卜,聊寄家书以慰之。作贼不过多财,得亦无由寄,从征辛苦,何以家为?悔为李闯所误。左良玉老于战争,恐旦夕江南兵来,又闻吴三桂入关且急,我等哪能敌?李闯相驱至此,尚不知死所。’言之各泣下,争出腰间环钏碎银缄之。有寄山西、陕西者,寄父寄子寄妇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816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