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大明王朝——所谓“仁宣之治”是怎么回事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3 09:21:26 0

所谓“仁宣之治”是怎么回事明初社会经济经过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仁宗在位时间虽短,其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都想做一个“守成令主”,力求社会的安定和统治的稳固,因而都采取了宽松治国、息兵养民的政策以取代洪武、永乐时期的严猛政治。他们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人民的负担,在经济方面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仁宗时停止了劳民伤财的买办、北征、下西洋等活动。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在政治上,提高了阁臣的地位,内阁制度确立起来,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政治比较清明。由于明朝政府实行了一些缓和矛盾的政策,因而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反抗运动。在皇室内部,虽然爆发了争夺皇位的“高煦之叛”,但立即被宣宗平定下去,没有酿成大的祸乱,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周边形势也比较安定。他们治国期间,成为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宽松、吏治清明的时期,历史上比之于西汉的“文景之治”,称其为“仁宣之治”。

所谓“弘治中兴”是怎么回事“弘治”是孝宗朱祐樘的年号,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颇有仁宣遗风,被称为“弘治中兴”。

孝宗即位后,着手改革宪宗朝的弊政,逮捕了危害朝政的术士李孜省与宦官梁芳,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开始整顿吏治,罢免了以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斥逐佞幸之臣,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并为于谦建旌功祠,使朝政一新。同时,注意修改法律,任用一些比较贤明、公正的官员,一扫宪宗时代特务横行的恶劣风气。

在内政上,孝宗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黄河在开封决口,孝宗急忙命户部左侍郎白昂率领五万人治河。三年以后,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他又命工部侍郎徐贯负责治理,使苏松地区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小时候的坎坷生活使孝宗一直体弱多病。但他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而且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宦官,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孝宗本人也被称为“中兴明主”。

宁王朱宸濠之乱是如何平定的朱宸濠(?~1521),康王朱觐钧的儿子,长久以来一直野心勃勃,极力谋求发展自己的势力,意图夺取最高权力。

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正式发动叛乱。六月十四日,他以庆祝生日为由,宴请招待地方官员,等地方官员到后,他却令埋伏在周围的侍卫将地方官员包围起来,声称奉太后秘密旨意,起兵入朝。江西巡抚副都御史孙燧和按察司副使许逵不从,都遭杀害。王纶、潘鹏等人都依从叛逆,然后朱宸濠任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任王纶为兵部尚书,集兵号称十万。七月初一,留下朱拱橼、万锐等留守南昌(今江西南昌),自己率军前往攻打安庆(今安徽安庆)。

当时的汀赣巡抚副都御史王守仁得知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后,立即与吉安知府伍文定等通知各府州县。王守仁则集中兵力攻打了朱宸濠的老巢南昌。七月十二日,便攻克南昌。当时朱宸濠正在围攻安庆,得知南昌被攻克,马上解围回攻。王守仁率军迎击。二十四日,两军相遇于黄家渡,叛军溃败。第二天又战,伍文定率军拼死作战,朱宸濠退保樵舍(今南昌东北),并将战船相连作为战斗方阵。第三天,官军以火相攻,朱宸濠大败。诸妃嫔都跳水而死,烧死淹死的士兵达三万人。朱宸濠和他的儿子、郡王等都被擒获。

由此,朱宸濠之乱完全被平定,历时四十三天。

鞑靼为什么不断侵扰明朝边境元亡以后,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到蒙古草原等地,继续统治当地的蒙汉各族人民,后来分为三大部,鞑靼就是其中的一部。

太祖、成祖、仁宗、宣宗时期,国力比较强盛,鞑靼虽然也时常侵犯边境,但都被打败,因此多有收敛。但英宗之后,国力开始下降,边防戒备日益废弛,军备力量也大不如前,而鞑靼族的势力却开始日益增强,因此,鞑靼族首领开始不断侵扰明廷边境,意图与中原抗争。边境之祸,便从英宗时期开始出现。

庚戌之变是怎么回事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鞑靼部俺答汗(1507~1581)率兵进犯大同,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椿战死。而大同总兵仇鸾惶恐害怕,竟采军师时义、侯荣的建议,用重金贿赂俺答汗,求他去攻打别的藩镇,不要入侵大同。

俺答汗受重赂后移兵东去,攻人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明军一触即溃,俺答汗长驱到通州(今北京通州),直抵北京城下。朝廷的文武官员十分恐慌,兵部尚书丁汝夔措手不及,急忙部署防守京城的事宜,调派边兵一万两千人和京营兵两万四千人分守宣、蓟等关口,又征募居民及四方应武举的生员约四万人防守京城,同时向各地求援。然而朝廷的援军虽约五万余人,但都畏怯不敢参战,而且朝廷的粮草供给又不充足,士兵都非常饥饿疲惫。

而当权的严嵩却要求诸将坚守城池不要战斗,并告诫他们说:在边塞打仗败了可以隐瞒,而在京郊打仗败了是无法隐瞒的,因此最好是坚壁勿战,守住自己的军队。就这样,听凭俺答汗在京城外抢掠男女、牲畜、金帛财物。最后,俺答汗仍由古北口故道退回。

俺答汗这次所率蒙古骑兵进围北京,骚扰京城达八天之久,因为这年是庚戌年,因此将这次事件称为“庚戌之变”。

明代的倭寇之祸是怎么回事从太祖时期开始,倭寇就对中国沿海地区不断进行侵扰,只是由于初期的朝廷注重加强海防,因此倭寇并未酿成大患。

然而,自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明廷国势日益衰弱,尤其到了世宗嘉靖时,不仅吏治腐败,将帅无能,而且海防废弛,浙、闽沿海的卫所、战船等剩下的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士兵只剩下十分之四而已,因此,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又开始猖獗起来。

嘉靖时期倭患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倭寇往往与中国海盗相勾结。他们或是大规模地进行走私贸易,或是联合起来在沿海地区进行劫掠,因此使得倭患日益严重。

何为戚家军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1528~1587)前往义乌(今浙江义乌)招兵,一时应募者云集。

戚继光综合体态丰伟、武艺精熟、聪明伶俐、力大如牛四方面对应募者进行严格挑选,在编选士兵时还坚持“三不用”原则,即居住在城市中的不收,曾经败于敌人的不收,对官府唯命是从的不收。由于乡民的积极响应,很短的时间内戚继光就招募到四千经过严格挑选的士兵。

戚继光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首先用卫国保家的思想教育士兵;其次加强军纪,严明赏罚;同时也十分重视武艺的练习。另外,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参照东南沿海的地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短长,戚继光创立了“鸳鸯阵”,使每一队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有机整体。

四千新军经过戚继光两个月的严格有效的训练,形成一支冷热兵器配合,步兵、骑兵与火器部队协同的新编制部队,成为打击倭寇的有生力量,被称为“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王朝援朝抗日的社会背景如何在明代,中朝两国一直友好相处,使臣往来频繁。当时,朝鲜正处于李氏王朝时期,政治上已经十分腐败,官僚营私舞弊,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世袭的官僚贵族勋旧派与新官僚士林派的党派之争,弄得民不聊生,政变不断,国力大衰。整个朝鲜武备松弛,统治者重文轻武,这恰好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侵略机会。

在日本,大将丰臣秀吉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基本统一了全国。丰臣秀吉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他乘朝鲜李氏王朝忙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先侵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亚洲。

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日本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昖(yán),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视大明为父国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断然拒绝。万历十九年完成日本统一的宰相丰臣秀吉,亲自坐镇名护屋城,并将其作为侵朝的总指挥部,在战略上丰臣秀吉采用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提案,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二十年,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太祖为什么要大封诸子为王明太祖朱元璋利用农民起义夺得皇帝宝座,为了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采用了两方面的重要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个是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具体做法就是分封诸王。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于是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亲王,分别驻守全国各战略要地,作为以皇帝为首的朝廷的藩屏。

具体分封制度是:

皇子封亲王,授予金册金宝,冠冕服饰车骑旌旗府第,仅次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不敢行对等之礼。

亲王的嫡长子,年满十岁,授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带车服相当于一品官员。

亲王其余诸子,年满十岁,授予涂金的银册银宝,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封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世孙。冠带车服相当于二品官员。

王世子及郡王其余诸子授予镇国将军,孙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为镇国中尉,五世孙为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都是奉国中尉。

分封的藩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分在内地,一类是分在边塞要地。

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在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达到一万九千人。

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其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十万之众,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塞、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其受到重视,军中大将皆受他们的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对军中小事可以自己决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在诸子之中独尊。

明代分封制度,固然在巩固国家政权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边塞防御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死后不久,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酿成“靖难之役”。

为什么说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太祖统一全国,很多战役都是由徐达担任主将。

徐达跟从太祖后,随从攻取了滁州(今安徽滁县)、和州(今安徽和县)。跟从太祖渡过长江后,攻下了采石矶,攻取了太平(今安徽当涂),又领兵攻取溧阳(今江苏溧阳)、溧水(今江苏溧水)、集庆(今南京),为太祖开辟了大块根据地。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鄱阳湖之战中,徐达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五年,以大将军身份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大获全胜。二十七年,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二十五万。又以征虏大将军身份率兵北上,先取山东,又攻克河南,太祖洪武元年(1368)攻克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攻占元都以后,徐达又率大军越过太行山直捣太原,打败元将扩廓贴木儿,攻下太原并进占大同,平定了山西。

洪武二年(1369),率军渡过黄河,攻克奉元(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伏羌(今甘肃甘谷)、宁远(今甘肃武山),降败李思齐。又攻克兰州、平凉(今甘肃平凉)、庆阳(今陕西庆阳)后又平定了陕西。

洪武三年(1370),又以大将军身份率军从潼关直攻定西(今甘肃定西),攻取元将扩廓帖木儿,拼死作战,大破扩廓帖木儿的军队。之后,又率军攻克沔州(今陕西沔县)、兴元(今陕西汉中)等地。

洪武六年(1373),又率领众将前往边塞,在答剌海战败敌人。后每年春季出征,冬末返回,形成常规。十四年,率汤和等人征讨乃儿不花。十八年病逝,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

徐达思考缜密,在军中号令一出就决不更改,诸将都敬奉他。他又善于安抚部下,与他们同甘共苦,因此士兵都很乐意跟着他,愿以死报效。他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列功臣第一,被太祖誉为“万里长城”。

为什么说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名将常遇春(1330~1369),字伯江,怀远(今安徽怀远)人,容貌奇特雄伟,善于射箭。

采石之战时,元军在牛渚矶上列阵,大军不能登岸。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常遇春驾小船持戈奋力冲向敌军,敌军抓住他的戈,他顺势跳上了岸,杀退一片敌军,众将趁势上岸,于是攻下采石、太平(今安徽当涂)。

攻打蛮子海牙时,常遇春驾着小船直冲蛮子海牙的军 队,将其冲成两半,左右出击,大败敌军。不久又受命守卫溧阳(今江苏溧阳),随从进攻集庆(今南京),所立战功最大。又跟随徐达夺取镇江(今江苏镇江)、常州(今江苏常州)。张士诚军将徐达围困在牛塘,常遇春攻破敌人的包围解救出徐达,并擒获了敌军将领。后又攻下了宁国(今安徽宣城)、马驼沙(今江苏靖江)、婺州(今浙江金华)。又调动军队包围衢州(今浙江衢县),用奇兵毁掉敌军的作战器械,俘获士卒一万人。

陈友谅逼近龙湾,常遇春用五股军队设下埋伏,大败陈友谅军。论战功位列第一。吕珍攻陷安丰(今安徽寿县)后,派强大的兵力来抵抗太祖的军队,太祖的左、右军都战败,常遇春率军纵横突击敌军,三战三捷,俘获的士卒兵马无以计算。彭蠡之战时,他带领诸将英勇奋战,喊声惊天动地,个个以一当百,大败陈友谅。在战斗过程中,太祖的船一度搁浅陷于险境,恰逢常遇春射中正冲向太祖的敌将张定边,太祖才得以脱险。战斗结束后,论功评为第一。

后围攻赣州(今江西赣县)时,太祖告诉他,攻克城池后不要乱杀人。于是常遇春将赣州包围起来,围攻了六个月,敌军财力耗尽,终于投降,果真没有杀人。太祖非常高兴,赐信褒奖勉励他。后讨伐张士诚军,大败敌军。

又和徐达率军北征,随从攻下山东各郡、汴梁(今河南开封)、保定(今河北保定)等地。攻打太原时,恰逢扩廓帖木儿的援军。常遇春夜晚偷袭,大败扩廓帖木儿。

元将也速进攻通州(今北京通州),太祖下令让常遇春回来守备。常遇春率兵在锦州(今辽宁锦州)大败敌将江文清,在全宁(今蒙古翁牛特旗)打败也速,又趁势攻取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俘获元兵一万人,但在返回途中突发重病去世。太祖听说后,震惊悲恸,亲自祭奠。

常遇春沉着勇猛,果断勇敢,摧毁敌锋,攻陷敌阵,从没有失败过,但又毫不骄人。人们把他和徐达同列为名将的行列。

李文忠在明朝的开国战争中立有什么功劳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朱元璋姐姐的儿子。十九岁时,以舍人身份跟随太祖援救池州(今安徽贵池),骁勇善战,后守卫严州府(今浙江建德)。

苗军统领杨完者率领数万人分水陆两路攻打严州,李文忠则率领轻兵击败了他的陆军,又把割取的敌陆军的首级放在漂浮的巨筏上,敌水军见到后都吓跑了。

张士诚侵犯严州,李文忠正面迎击,同时又派兵抄小道袭击敌军后面,前后夹击,大破敌军。一个月后,张士诚又来进攻,又被击败。李文忠又乘胜攻克分水(今浙江桐庐县内),从此张士诚不敢再窥视严州。

苗将蒋英、刘震以金华(今浙江金华)为据点反叛,李文忠派部将赶跑了他们,亲自安抚稳定金华的百姓。

谢再英叛变投降张士诚,并率军侵犯东阳(今浙江东阳)。李文忠与胡深迎战,带领一千骑兵在敌军中横冲直撞,大败敌军。后张士诚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今浙江桐庐东北),李文忠率朱亮祖等人前去救援。新城的守将派人告知他们说敌军势力强盛,应先驻扎军营等待大军。李文忠则说:“用兵在于策略,不在于人多。”便下令说:“敌人虽多但骄横,我军虽少但精锐,以精锐对付骄横,我们必定能战胜他们!”第二天亲率中军正对敌军主力,恰逢处州援兵也赶到,奋勇向前,搏杀冲击,所向披靡,大败敌军。所获兵器粮草几天都收不完。

大军征伐张士诚军时,太祖命他攻打杭州以牵制张士诚军。李文忠率领朱亮祖等人相继攻克了桐庐(今浙江桐庐)、丽谯(今属浙江)等地。

太祖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身份随常遇春出塞。常遇春去世后,奉诏代常遇春率领军队与徐达进攻庆阳(今甘肃庆阳)。驻扎太原后,获悉大同被困,前去救援,拼死奋战,大败敌军。三年拜授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分道北征,大破元军。太祖大封功臣时,认为他功劳最大,封他为曹国公,授予铁券。

洪武六年(1373),行军北平、山西边境,击败敌军。七年,派部将分道出塞,击败各路元军。此后,多次出兵守备边防。

李文忠器量宏大,临阵又无惧无畏,遭遇强敌更加威壮,而且爱好学习,常向人请教,通晓经书义理。

邓愈有什么战功而被封为国公邓愈(1336~1377),原名邓友德,现在的名字是太祖赐给他的。太祖起兵滁阳(今安徽合肥东北)时,前去归顺,授予管军总管一职。跟从太祖渡江作战,立下不少战功,后与胡大海攻克徽州(今安徽歙县),升任行枢密院判官一职,守卫徽州。

苗军统帅杨完者带兵攻打徽州,邓愈与胡大海合兵攻击,击破并赶跑苗军,又进军攻伐休宁(今安徽休宁)、婺源(今安徽婺源),追赶逃敌到淳安(今浙江淳安),又击破敌军援兵,攻克建德(今浙江建德)。过了一个月,又在乌龙岭击破杨完者,连续迁升任佥行枢密院事。

后移兵守卫饶州(今江西鄱阳)时,陈友谅多次侵犯,邓愈都击退了他。陈友谅抚州(今江西抚州)守将邓克明派使者到邓愈的军中假装投降以延缓攻势。邓愈得知内情后,趁夜率精兵攻人城内,邓克明大惊失色,连夜逃跑。邓愈则趁势平定抚州。恰逢陈友谅的丞相胡廷瑞献出龙兴路(今江西南昌),于是太祖便改为洪都府,让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守卫洪都(今江西南昌)。

后陈友谅率众六十万入侵洪都,邓愈分守抚州门,陈友谅亲自指挥部众来进攻,城墙倒塌将近三十多丈,邓愈一边修城墙一边战斗,三个月都没有解开铠甲,直到太祖率兵前来救援,才解了围。论他守护城池的功劳与其他将领攻克敌人的功劳相当。后又跟从常遇春夺取了吉安(今江西吉安)、赣州(今江西赣州)等地,晋升为江西行省右丞。自从太祖起兵,众将中早年显达的没有比得上他和李文忠的。

太祖洪武元年(1368),大军攻取中原,邓愈率兵攻取了南阳(今河南南阳)以北还没有归附的州郡,擒获史国公等二十六人,相邻州县也都相继投降,又攻下牛心(今湖北应山北部)等各山寨,平定周围地区。三年,跟随大将军出定西(今甘肃定西),大败元将扩廓帖木儿,攻克河州(今甘肃临夏),河州以西各部全部归附,论功封卫国公,授予可以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

邓愈为人稳重,办事认真细致,不惧危险劳苦,治军严格,也非常善于安抚投降归附的人。他攻克城池后,秋毫无犯,百姓都很爱戴。

汤和有什么战功而被列为开国功臣汤和(1326~1396),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跟从太祖攻克滁州(今安徽滁县)后,授予管军总管一职。当时太祖手下的很多将领与太祖都是同辈人,不甘愿身居其下,而汤和虽然比太祖大三岁,但对太祖非常谦恭,因此太祖非常喜欢他。跟从太祖攻击陈埜先时,左腿中箭,他拔出箭后继续战斗,非常勇猛,最终将陈埜先擒获。后又跟从平定集庆(今江苏南京),跟从徐达夺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

守卫常州(今江苏武进)时,张士诚的密探到处出没,但汤和防御非常严密,敌人始终不能窥探到军情。张士诚两次率军侵犯,都被汤和击退。汤和又率军攻打无锡(今江苏无锡),在锡山大破张士诚军,赶跑了莫天佑。率水军夺取黄杨山,击败张士诚的水军,升为平章政事。又征讨、平定江西各山寨,平定永新(今江西永新)守将周安的叛乱。跟从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在战斗过程中被飞炮炸伤左臂,太祖将他召回应天,伤口愈合后,他又接着前往战场,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

不久又与吴祯率军讨伐方国珍,攻下余姚(今浙江余姚)、上虞(今浙江上虞),夺取庆元(今浙江境内),又攻下了隶属各城,最终方国珍自己到军营前来投降,浙东全部平定。又与廖永忠讨伐陈友定,于太祖洪武元年(1368)将陈友定押送京城。

洪武三年(1370),跟从大将军在定西(今甘肃定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平定宁夏,立下战功。回朝后,封为中山侯,授予可以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十一年晋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

汤和沉稳机敏,身经百战,有勇有谋,每战又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朝廷的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开国功臣之一。

沐英有什么英雄事迹传世沐英(1345~1392),字文英,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少年丧父,跟随母亲躲避战乱,母亲又去世,被太祖和马皇后收为己子。年少时聪明敏捷,办事决断,太祖很器重他。

太祖洪武十年(1377),跟随邓愈征讨吐藩,立功显赫,授予可以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被授予征西将军,讨伐吐藩。在土门峡击败吐藩军,又取道洮州(今属甘肃临潭),俘获洮州首领阿昌失纳,又在东笼山筑城,拓展疆域数千里。

元军多次侵扰边境,洪武十三年(1380),沐英率军出塞,渡过黄河,翻过贺兰山,跋涉沙漠,擒获元将。第二年又从不同的道路出塞,大获全胜而归。不久又拜授征南右副将军,攻取云南。元将梁王派达里麻率兵在曲靖(今云南曲靖)抵抗,两军隔白石江相望。沐英便让军队装出要渡江的样子,暗地里却派奇兵从下游过江,到达敌人阵地后面,做出前后夹击敌人的阵势。敌军非常惊慌。沐英趁势挥军渡江,大败敌军,生擒达里麻,长驱直人云南。梁王逃亡而死。次年,太祖诏令留沐英镇守云南。

洪武十七年(1384),沐英降服曲靖酋长的叛乱,平定广南(今云南广南)各处的少数民族。二十年,平定浪穹部,奉诏从永宁(今四川叙永)至大理(今云南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座城池,以做军队屯田用。二十二年,思伦发率领三十万部众侵犯定边(今云南南河彝族自治区),沐英选骑兵飞马救援,兵分三路,将士奋勇而战,大败敌军。

沐英沉稳刚毅,喜好贤才,不随便杀人。镇守云南时,注意选拔官吏,督促农桑,开垦田地,疏通河流,使滇中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太祖曾对他说:“使我高枕而无南顾之忧的,就是你沐英啊!”他为朝廷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善长为什么能够居开国第一功臣的地位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很有智谋,预料事情大多都能料中。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投于太祖军下。闲暇时,太祖曾问他:“何时才能平定天下?”他则让太祖效法汉高祖刘邦,一席话给雄心勃勃的太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他悉心辅佐,很快就成了太祖的得力臂膀。太祖也不断委以重任,把他当作心腹。随着太祖的威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投到太祖军中。李善长则细心考查他们的才干,荐举优秀人才。并经常反映将士们的意见,使军中人人心情舒畅。李善长的到来,为太祖军的团结起了重要作用,也使太祖的主将地位日益巩固。郭子兴曾盛情邀请李善长到自己军下,被李善长谢绝。太祖因此更加器重他。

李善长的全力辅佐使得太祖可以全力攻占,并无后顾之忧。太祖起兵驻军和州(今安徽和县)时,亲自带兵出袭鸡笼山寨,只留下少量兵力给李善长让他留守和州。元军知道这一情况后便来偷袭。未料想李善长早有估计,提前设下伏兵。敌军一到,伏兵四起,使元军落荒而逃。太祖听到捷报格外高兴,表扬李善长说:“怎么能说你仅仅是策谋划计的文人呢,你今天的胜利真叫执戈的武将也不得不佩服啊!”

此后太祖率军连续征战在外,命李善长始终留守应天府(今南京)。李善长很快便使那里将吏和睦,百姓安居,生产发展,百业俱兴,充足的军需源源送往前方,为太祖开国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太祖称帝后,对李善长绝对信任。太祖洪武元年(1368)五月,太祖去汴梁(今河南开封)视察,留李善长在京居守,三个月间大小事务都由李善长按定规、时势自行处置。以后,太祖更把除军事外的一切朝廷事务统归李善长掌管,如建置地方各级职官、制订官民丧服仪礼、功臣爵赏、民间诉讼等。事无巨细,李善长也都不厌其烦地认真处理,安排有致。

洪武三年(1370)太祖大封功臣,认为李善长虽然没有攻城夺地的汗马功劳,但在连年征战中,精治后方,给足军食,功劳不可磨灭,晋封他为韩国公。在当时同封的功臣中,李善长位列第一,太祖把他和萧何并论,褒赞备至。

汪广洋为什么能够居于丞相之位汪广洋(?~1379),字朝宗,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太祖渡长江的时候,召他任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攻下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又授任他为江西参政一职。

太祖洪武元年(1368),山东平定后,由于汪广洋清廉明察,处事稳重,太祖便命他为主管行省。三年,李善长生病,中书省缺少官员,于是太祖便召汪广洋任左丞。当时的右丞杨宪处事非常专断,汪广洋处处依从他,但还是被他妒忌。杨宪一次次地弹劾,终于致使汪广洋被放逐到海南,直到杨宪被诛杀才被召回朝廷。

后来,李善长因病离职回乡。于是太祖便命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但由于汪广洋在任职期间并没有好的建议,因此后来被降职,迁任广东行省参政。不过,太祖心中仍然觉得汪广洋好,于是不久又把他召回来任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又升为右丞相,与胡惟庸同任丞相。

只可惜,他为求保住官位,只知道随波逐流。十二年(1379),中丞涂节说胡惟庸毒死了刘基。太祖问汪广洋,汪广洋却不以实情相告,妄图包庇胡惟庸。太祖震怒,把他贬到海南,中途又下令诛杀他。

太祖初年设立中书省,设左右丞相管理主持朝廷事务。当时大都任用有功勋的大臣兼管中书省事务。但这些大臣又会经常接受命令率兵征讨,不能专门管理中书省事务。因此,太祖初年真正名副其实的丞相只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汪广洋虽忠谨厚道,能保住自己,但却不知揭发奸邪,实在有愧于丞相这一职务。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810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