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日清战争与马关条约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5-22 16:50:17 0

日本的战争准备与光绪帝亲政

日本和清朝围绕朝鲜领导权而对峙,19世纪8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重工业发展和金融资本集中等背景下,德国和美国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抬头,英国的优势地位瓦解,进入了列强争夺垄断统治和瓜分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时代。

沙俄和英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对立波及东亚,1885年,英国占领对马海峡的巨文岛,牵制沙俄侵略朝鲜。1891年,沙俄在法国资本的援助下开始建设西伯利亚铁路。日本对沙俄的东方政策感到巨大的威胁。同年正在日本访问的沙俄皇太子尼古拉(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察砍伤,发生了大津事件。

两度发生的事变的结果,使日本痛感如不与清交战,便难以确保朝鲜。然而当时日本的兵力,特别是海军力量不及吸取中法战争教训后强化军力、拥有定远等钢铁舰的北洋海军。因此,军部制作了《清国征讨策案》,陆军装备了德国式编制的七个师团。海军也制造了配备三十二厘米大炮的松岛级三炮舰,和两艘装有新投入使用的速射炮的高速巡洋舰,由此保证与北洋舰队交战时势力均衡。

军备扩张的费用从建立在妇女劳动基础上的生丝等轻工业的收入中挤出。她们的劳动条件比《女工哀史》描述的还要悲惨,只能得到相当于士兵一半的仅可维持温饱的报酬。因此,大量引进廉价的朝鲜大米,对当时的日本经济而言是至上的问题。1889年,日本的囤积造成朝鲜粮食价格高涨,李朝政府下令禁止粮食流动,即防谷令事件。

日清战争与马关条约

22 北洋舰队主力舰镇远

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了有名的《脱亚论》,把中国和朝鲜定位为“固陋”,即守旧不变革的国家,呼吁应与亚洲诀别,“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1886年,停靠在长崎的北洋舰队水兵与日本人殴斗,日清两国的国民感情恶化。1894年3月,亡命日本的朝鲜人金玉均在上海遭到暗杀,其遗体被送往朝鲜,并被扣上“大逆不道”的罪名,而他在日本亡命时期遭遇的冷落却奇迹般地掀起了日本的国内舆论。

清朝方面,1889年光绪帝开始亲政,西太后搬至位于北京西北的颐和园“隐退”。但是西太后并未放开权力,光绪帝只好经常拜见她征求意见。光绪皇帝的皇后是西太后弟弟之女,西太后通过她来监视光绪帝。对此不满的光绪帝周围聚集了他的老师翁同龢等试图强化中央政府职权的保守改革派,他们被称作“清流派”。

清流派们最大的敌人是洋务派的巨头、深受西太后信任的李鸿章。于是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西太后、李鸿章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然而,朝廷内的争斗导致了政权腐败,贿赂横行。其中广为人知的丑闻是,1894年秋西太后为庆祝六十大寿,挪用海军衙门的经费2000万两白银修建了颐和园。

甲午农民战争与中国·日本

1894年2月,东学的中坚领袖全琫准在朝鲜全罗道的古阜郡起义,反抗地方官的压迫。东学道是由没落的两班首领崔济愚创办的民间宗教,它一面批评基督教和体制派儒学,一面通过传统宗教的融合与重生,来振兴朝鲜固有的学问。崔济愚还吟唱咒语宣扬“天人合一”,即所有人都与天合为一体,便能实现平等社会,并传播仙药可治病的萨满教。结果,东学在对体制不满的下层民众中迅速传播扩大。

李朝将其视作异端进行镇压,1864年崔济愚被处刑。第二代教祖崔时亨组织教团,1892年取消崔济愚的罪名,开展了第二次教祖申冤运动,要求停止迫害。1893年3月东学在首尔的各国公使馆张贴抗议的口号,4月举行了忠清道报恩等大型集会,被政府军镇压。

全琫准又率东学道徒打出“驱逐倭夷(日本)”“消灭权贵(闵氏一派)”的旗号,势力发展超过万人。随后打败李朝的政府军,5月底占领了全罗道政府所在地全州。这场甲午农民战争动摇了闵氏政权的统治,6月1日,闵氏政权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向袁世凯要求派兵援助。

李鸿章接到报告后下令出动2100名淮军,6月7日根据《天津条约》向日本通报出兵一事。然而,早已得知信息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等,向朝鲜派出远远超过清朝预想的7000名兵力,10日,470名士兵作为先遣队比清军早先一步进入首尔。李朝政府吃惊于日军的突然出现,与农民军议和,11日签署了《全州和约》,答应惩处贪官、设置执纲所、解放奴隶、废除两班特权等内容。

日清两国失去出兵理由,开始进行现地交涉,6月15日达成两军同时撤出的协议。陆奥宗光却提出毁约,提出由两国代为进行朝鲜的内政改革。清朝拒绝了这一提议,23日,陆奥通告称日本将单独进行改革,指示大鸟圭介公使“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要制造开战借口”。

因此,大鸟公使一面向李朝提示内政改革方案,一面逼其摆脱与清朝的宗属关系。闵氏政权表示拒绝,7月日军驱逐了闵氏一派,成立了开化派金弘集为首的亲日政权。

日清战争的爆发与李鸿章

李鸿章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财产—北洋舰队,极力避免与日本的军事冲突。他认为眼下北洋舰队的装备老化无法取胜,劝说光绪帝“不可急于一时而落入日本圈套”。然而帝党派们批评李鸿章的现实主义外交过于软弱,光绪帝也倾向于主战论,李鸿章只好期待列强的干预。

当时日本畏惧列强的介入,特别询问了不平等条约修改交涉方的英国的态度。英国果然希望维持东亚的现状,唯恐纷争引起沙俄南下,于是出面调停。然而,7月9日,清朝主张日本应先行撤兵,拒绝了英国的调停方案。16日,日英签订《通商航海条约》,日本不再惧怕英国的介入。李鸿章期待的沙俄由于远东兵力的不足和外交上的孤立而打消了干预的念头。

日本国内的首相伊藤博文和明治天皇则主张和平。尤其是明治天皇在开战后表示,“这次的战争是大臣的战争,而不是我的战争”,拒绝派遣敕使前往伊势神宫和孝明天皇陵报告。也就是说,甲午战争走向开战,超越了天皇的个人意志。

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冲展开突袭,击沉了载有一千名清兵的英国船只高升号。日本担心击沉英国船只会遭到违反国际法的非议,被断绝后路的清朝驻屯军也有所动摇,在成欢被日军大败。8月1日,双方宣战,清军将兵力集结到平壤。然而,指挥官之间意见分歧,主战派总兵左宝贵战死后,9月16日全军崩溃而撤兵。紧接着,17日,北洋舰队被日本的联合舰队围攻,所谓的黄海海战爆发。其结果以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等三艘战舰告终。

10月,日军开始进攻清朝境内,11月占领了辽东半岛的旅顺。日军屠杀了大批市民,《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纷纷谴责其暴虐行径。朝鲜在10月也发生了甲午农民战争的第二次起义,日军与李朝政府军共同镇压,全琫准被捕杀。

日清战争与马关条约

23 中日甲午战争图(根据山川出版社《世界历史大系 中国史5》绘制)

1895年1月,日军进攻北洋舰队集结地的山东半岛威海卫,2月,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投降。屡遭失败的清朝,通过美国要求和解。日本军部仍主张继续战斗,3月,全权大臣李鸿章来到下关进行停战谈判。然而,李鸿章遭到暗袭而负伤,日本唯恐受到列强批评而停战三个星期,这期间又占领澎湖列岛,使谈判更加有利。

马关条约与“台湾民主国”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日本全权任命的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签署了《马关条约》,内容如下:

(1)清朝承认朝鲜是“完整无缺独立自主的国家”。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3)赔偿二亿两白银(之后又以追加三千万两为条件归还辽东半岛)。

(4)开放重庆、苏州、杭州等口岸,承认日本人在口岸的企业经营权。

这里的朝鲜独立只是为了否定与清朝的从属关系,事实上金弘集政权领导下的甲午改革强化了朝鲜对日本的从属关系。条约中除了企业经营权之外,还有多项权益,都是以前英国曾经向清朝提出的要求。可见日本极其在意列强的态度,同时推动了战争。

日清战争与马关条约

24 丘逢甲

果然,《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的4月23日,沙俄召集法国、德国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广为人知的是,此时“卧薪尝胆”一词扩大到日本全国,为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马关条约》的内容公开后,被割让的台湾掀起了抵抗运动。5月25日,台湾第一英雄丘逢甲等人高喊“我等台湾同胞誓死不屈,战斗到底”,宣布“台湾民主国”独立,分别任命台湾巡抚唐景崧和中法战争英雄刘永福为总统、大元帅。6月4日,日军开始登陆,唐景崧逃往厦门,台北、基隆等北部据点被占领。南部仍然激烈抵抗,11月,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宣布平定整个台湾时,包括妇女、少数民族在内,已经有14 000多台湾人遭到杀害。

甲午战争以清朝的惨败告终。这不仅意味着长期以来作为东亚世界秩序的朝贡体制的崩溃,同时也意味着19世纪后半期中国尝试的洋务运动受挫。特别是,败给“同文的小国”日本,人们受到巨大的打击。主战派的一位官员也主张,即使暂时忍受这种耻辱,朝廷也不能等闲视之,应该采取手段。除了自强,别无他法,强烈呼吁有必要以中央政府为中心进行政治改革。

当然,洋务运动中逐渐清晰的地方势力的抬头,是动摇传统中国僵硬的专权统治的必经阶段。洋务运动成为中央无法控制的近代化事业,虽然影响了改革速度和统一性,却为日后中国摸索多种可能性播下了种子。和面临摆脱幕藩体制、集权化课题的日本,可以说起点就存在差异。

而洋务运动中一贯显现的儒教文化毫不动摇的信心,体现出诞生古典文明的中国社会所具备的对异文化的姿态。甲午战争后“日本模式”被大肆宣传的这一事实,体现出两次鸦片战争都未曾动摇的“中华”信心,经过这场战争的失败终于发生了变化。

对洋务运动而言,最大的讽刺是,为平定内乱、安定国防而诞生的淮军和北洋舰队,在维持朝贡体制的名义下,围绕朝鲜侵略问题,被动员和日本竞争。北洋军队未曾预想到这场战争,最终以惨败结束,但是,胜利的日本也被卷入帝国主义势力之间无休无止的战争漩涡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179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