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近代通史——各省对武昌起义奋起响应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02 10:09:02 0

一、十四省区先后宣告独立

继武昌首义成功和湖北军政府建立之后,各省纷纷起来响应,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内地18省中有14省区先后宣告独立,建立革命政权。

(一)湖南

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是与湖北紧密相连的湖南。两湖革命力量向来互相联络,互通声气,互为声援,共同行动。武昌起义前,湖南共进会首领焦达峰便与湖北共进会骨干分子孙武、刘公、居正等人相约:一省首义,另一省立即响应,或两湖同时举义。因此,当湖北革命党人积极谋划武昌起义的时候,湖南革命党人也在加紧进行革命组织与发动工作。武昌起义当天,湖南巡抚余诚格接到警报,便与巡防营中路统领黄忠浩急谋应变之策,决定把受革命党人影响的新军调离省城长沙,以分散革命力量,同时又把驻扎各府、州、县的巡防营调到长沙,以加强省城防备。情况危急,焦达峰、陈作新当即召集新军代表开会,议决10月18日发动起义。由于余诚格防范甚严,起义未能如期发动。19日,焦达峰等人再次集议,决定24日发难。后又因新军第50标代表姚运钧被捕,吐露了起义计划,余诚格限令长沙新军于22日全部开赴株洲,革命党人被迫提前发难。10月22日早晨8时,长沙新军正式宣布起义。起义军迅速攻占军装局和谘议局,随后会攻巡抚衙门。余诚格仓皇逃走,黄忠浩等顽固官吏被革命军处死。起义军占领巡抚衙门后,立即宣告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次日改称“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当晚,各界代表在谘议局集会,公举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随后,湖南各属相继光复。湖南独立后,迅速组织援军参加阳夏保卫战,有力地支援了武汉的革命政权,并有效地推动了各省起来响应起义。遗憾的是,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等人在建立革命政权以后忽视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以至于给阴谋夺权的立宪派人士以可乘之机。10月31日,立宪派勾结旧军官发动政变,杀死焦达峰、陈作新。谘议局议长、立宪派首领谭延闿继任都督,湖南革命政权完全落入立宪派手中。

(二)陕西

陕西与湖南同一天起义,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在陕西,哥老会与刀客等会党组织颇为活跃,尤其是哥老会,其势力广泛渗透到新军之中。1907年,同盟会会员井勿幕等人从日本回国,在西安等地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积极联络新军和会党,成效显著。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陕西后,在西安的同盟会员钱鼎、张钫与会党头目张云山、万炳南等人于10月17日秘密会议,决定于10月29日发动起义。其时,西安将军文瑞和护理陕西巡抚钱能训知新军不可恃,急调巡防营进城守备,并决定在10月23日将部分新军调离西安,以分散革命力量。钱鼎等人得知消息,便于10月22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当天起义,并当即推举同盟会会员、新军管带张凤翙为指挥,钱鼎为参赞。上午11时,起义正式发动。起义军迅速占领军装局和巡抚衙门等机关,并攻占旗人驻防的满城。原陕甘总督升允逃出西安,钱能训躲藏起来,后被拿获,文瑞投井自杀,西安全城光复。随即,张凤翙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的名义发布安民告示,陕西各属闻讯相继光复。25日,革命党人与会党首领联合组织军政府,张凤翙正式担任大统领,钱鼎、万炳南为副大统领,张云山、吴世昌分别为正、副兵马都督,马玉贵、马福祥分别为正、副粮饷大都督,刘世杰、郭胜清为正、副军令大都督。与此同时,清廷谕令升允署理陕西巡抚,并调集河南与甘肃清军从东西两面会攻陕西,革命军奋起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

(三)江西

1911年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军起义,成立军政分府,推新军标统马毓宝为都督,革命党人蒋群帮办军务兼参谋长。几天后,革命党人李烈钧回赣,蒋群慨然让出参谋长一职给他。九江独立的消息传到省城南昌,革命党人加紧谋划新军与青年学生起义。10月31日,起义发动,革命军迅速占领各衙门,南昌光复。11月1日,南昌各界代表集会,公推新军协统吴介璋为都督,吴改推巡抚冯汝骙,但冯思想顽固,拒绝受职。几经周折,吴介璋勉强应允出任都督,军政府建立。接着,萍乡、赣州、鄱阳等地相继光复,且各自推举都督。江西全省独立后,一时形成多个都督分立、互不统属的局面。南昌都督吴介璋虽然得到起义新军的拥护,但遭到反正的巡防营的反对,不久辞职,由革命党人彭程万接任。彭程万资望不高,难以服众,旋即自动取消都督名义,并电劝萍乡、赣州、鄱阳等处都督一同取消,而共同拥护九江都督马毓宝为江西都督,使江西全省军政得以统一。马毓宝出任江西都督后,任人唯亲,并与会党沆瀣一气;而所部又居功自傲,目无法纪,致使民怨鼎沸。后来,李烈钧继任都督,改组军政府,整顿军队,镇压会党,江西政局渐趋稳定。

(四)山西

山西是北方地区革命党人相当活跃的省份,革命基础较好。两湖与邻省陕西相继起义独立后,山西巡抚陆钟琦与新军协统谭振德加紧设防,革命党人也加快了举义的进程。1911年10月29日,在革命党人的领导下,山西新军发难,迅速攻占巡抚衙门,击毙陆钟琦和谭振德,省城太原光复。当天,各界代表在谘议局召开会议,推同盟会会员、新军标统阎锡山为都督,同盟会会员、陆军小学堂监督温寿泉为副都督,谘议局副议长杜上化为总参议,正式成立军政府。清廷谕令第6镇统制吴禄贞为山西巡抚,派兵镇压山西革命。吴为老同盟会员,受命后便与山西军政府暗通声气,密谋成立燕晋联军,以吴禄贞为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为副都督兼副总司令,温寿泉为参谋长,并拟联络第20镇统制张绍曾,会师进攻北京。11月7日,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石家庄,燕晋联军计划流产。清廷续派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带重兵进攻山西。消息传到太原,谘议局议长、立宪派首领梁善济等人准备集会欢迎,阎锡山被迫离开太原,撤往晋北。与此同时,革命党人光复大同等地,成立军政府,与清军持续作战。南北议和期间,阎锡山重返太原,继续担任山西都督。

(五)云南

云南是西南地区响应起义最早的省份。云南虽地处边陲,却是革命党人的重要活动地区。武昌起义后,积极倾向革命的新军协统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唐继尧、罗佩金、刘存厚等人多次密谋,决定10月30日(重阳节)举行起义,并推举蔡锷为总指挥。与此同时,云贵总督李经羲与第19镇统制钟麟同也在急谋对策,加强防备。10月30日晚,起义正式爆发。革命军奋力攻打军械局和总督衙门,清军负隅顽抗,双方激战多时,伤亡惨重。直到次日上午,革命军终于占领了军械局和总督署,杀死钟麟同,俘获李经羲,控制昆明全城。11月1日,成立云南军政府,推蔡锷为都督,李根源为军政部长兼参议院长。云南军政府的政权基本上控制在革命党人手中。随后,云南各属相继光复,很快完成了全省的独立。

(六)上海

上海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活动的中心地区,同盟会中部总会与光复会的活动都颇为活跃,民立报馆更是成为公开的革命机关。在光复上海的过程中,不仅同盟会与光复会两个革命组织进行了友好合作,革命派还得到了上海资产阶级的有力支持。宋教仁、陈其美等同盟会重要骨干分子与上海资产阶级绅商著名代表人物沈缦云、李平书等人组织中国国民总会,加强了与东南地区资产阶级的联系。拥有5000人的上海商团武装,成为革命派依靠的基本力量。与此同时,陈其美与光复会首领李燮和还积极联络帮会、巡警、巡防营、新军、海军、学生等各种力量。一切准备基本就绪。1911年11月1日,陈其美、李燮和、李平书等人商议,将原定在江浙光复后发动的起义,提前到11月3日进行。11月3日午后,闸北巡警首先起事,在警官陈汉钦的率领下,占领巡警总局,光复闸北。接着,商团武装在南市发难,上海道台刘燕翼与知县田宝荣仓皇逃往租界,守城军警反正,上海县城光复。与此同时,吴淞各军反正易帜,推同盟会员黄汉湘任总司令。随后,陈其美率领商团武装与敢死队攻打最后一个堡垒——江南制造局,总办张士珩负隅顽抗。陈其美只身入局劝降,被张扣押。起义军猛攻,与守军激战多时。次日凌晨,李燮和率援军赶到,在局内工人和反正炮兵的内应下,起义军攻占制造局,张士珩逃走,陈其美获救。11月4日上午,上海宣告光复。11月6日,沪军都督府或称“上海军政府”成立,陈其美任都督,并兼任都督府司令部长,黄郛任参谋部长,钮永建任军务部长,伍廷芳任外交总长,李平书任民政部长,沈缦云任财政部长,王一亭任交通部长,毛仲芳任海军部长。沪军都督府基本上为同盟会派的革命党人所控制。光复会首领李燮和对此大为不满,转而到吴淞就任军政分府总司令,黄汉湘改任副司令。显然,革命党内部的派系矛盾并没有消除。但无论如何,上海光复的意义不容低估,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地区光复的进程。

(七)贵州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贵州后,张百麟领导的自治学社积极准备响应,他们重点发动新军和陆军小学,并设法取得立宪团体宪政预备会的支持。1911年11月2日,张百麟与宪政预备会会长任可澄等人会同谘议局议长谭西庚,劝说贵州巡抚沈瑜庆反正,遭到沈的拒绝。3日,陆军小学首举义旗,新军随即起义,革命党人、新军教练官杨荩诚被推为指挥,率义军攻打贵阳城。沈瑜庆见大势已去,被迫交出政权。4日,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杨荩诚被推为都督,新军队官赵德全被推为副都督,同时成立总揽全省政务的枢密院,张百麟任院长,任可澄任副院长。贵州宣告独立,军政府政权初期基本上由自治学社掌握。后来,军政府内部派系矛盾激化,唐继尧率滇军入黔,推翻军政府,自任都督,控制贵州政权。

(八)浙江

浙江是革命团体同盟会和光复会都很活跃的省份,革命基础较好。武昌起义后,上海同盟会机关计划先在杭州起义,然后攻占上海,进军苏州和南京。为此,陈其美等人多次到杭州组织发动。不料,上海于11月3日先期起义。消息传到杭州,浙江革命党人便于4日率新军举义。5日,起义军顺利攻占抚署和旗营,俘获浙江巡抚增韫和署杭州将军德济,杭州光复。当天,浙江军政府成立,立宪派首领汤寿潜被推举为都督。汤提议立宪派人士陈黻宸、沈钧儒等人为军政府各部部长,遭到革命党人的反对。革命党人推举褚辅成为政事部部长,总管民政、财政、交通、外交、教育、实业各部,实际掌握了军政府大权。继杭州光复后,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府县相继宣布独立,浙江全省光复。

(九)江苏

清代江苏省为苏、宁分治,江苏巡抚驻苏州,两江总督驻江宁(南京)。清末江苏立宪派颇为活跃,巡抚程德全也以“开明”著称。他既与张謇等立宪派人士过从甚密,又与革命党人暗通关系。上海光复后,苏州新军起来响应,程德全接受立宪派和革命党人的劝告,宣布反正。1911年11月5日,江苏都督府(又称“苏军都督府”)成立,程德全任都督,张謇为民政部长,应德闳为财政部长,伍廷芳为交涉部长,郑言为执法部长。接着,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等地相继光复。11月11日,沪军都督陈其美倡议组织江浙联军,会攻南京,得到苏军都督程德全和浙江都督汤寿潜的响应。13日,江浙联军设司令部于镇江,以原新军第9镇统制徐绍桢为总司令。联军由苏、浙、镇、淞、沪等军组成,总兵力1万多人。11月24日,联军分四路进攻南京,与守军激战多日,双方伤亡惨重。12月2日,联军攻克南京城,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逃走。随后,江苏都督府从苏州迁入南京,程德全继续担任都督。南京光复,为革命党人控制南部中国局势奠定了基础。

(十)广西

广西是会党与绿林活动的重要地区,同盟会曾在广西边境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刘崛从香港返回梧州,于11月1日策动驻军和绿林武装率先宣布独立,建立梧州临时军政分府,推举原道台沈林一为总长。此前,省城桂林的革命党人也密谋于10月30日举义,后因届时天降暴雨而拟延期进行。11月7日,广西巡抚沈秉堃与布政使王芝祥接受革命党人与立宪派人士的劝说,宣布独立,改抚院为军政府,沈秉堃任都督,王芝祥与广西提督陆荣廷为副都督。接着,柳州、南宁等广西各属相继光复。后来,陆荣廷势力膨胀,挤走沈秉堃、王芝祥,自己继任都督,控制广西政权。

(十一)安徽

武昌起义后,安徽省城安庆的革命党人吴春阳、韩衍、管鹏等人集会,密谋于10月30日发难,并推定测绘学堂代表胡万泰为总指挥。不料,由于胡万泰届时临阵畏缩,安庆起义计划流产。随即,革命党人在寿州、合肥、芜湖等地相继宣告独立,成立军政分府。省城安庆颇显孤立。11月8日,在立宪派人士的劝说下,巡抚朱家宝在安庆宣布安徽独立,自任都督。此举遭到革命党人的强烈反对。11月11日,革命党人召集军、学等各界代表会议,重新宣布独立,推同盟会员王天培为都督,管鹏为军务部长,吴春阳为全省经略,并在督练公所成立都督府。朱家宝不甘示弱,便煽动巡防营以反对剪辫为名闹事,挤走王天培,独揽安徽军政大权。革命党人向江西九江军政府求援,九江都督马毓宝派黄焕章率赣军驰抵安庆,赶走朱家宝。黄焕章自立都督,遭到革命党人吴春阳的严词谴责,黄竟然将吴当场枪杀。安徽革命党人义愤填膺,准备武力驱黄。后经马毓宝派九江军政府参谋长李烈钧调解,撤回黄焕章部。安庆各界成立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暂时代行都督职权。后来,著名革命党人、同盟会员孙毓筠出任安徽都督,安徽政局逐渐稳定。

(十二)福建

同盟会福建分会的活动向来较为活跃,在福建奠定了较好的革命基础。武昌起义后,分会成员彭寿松从武汉归来,立即组建福建军警同盟会,在军警中加紧进行革命工作,甚至争取到福建新军第10镇统制孙道仁和第20协协统许崇智等高级将领加盟,成效显著。11月5日,分会会长郑祖荫与许崇智等人秘密会议,决定11月12日起义,以许崇智为前敌指挥。11月8日,福建谘议局劝说闽浙总督松寿交出政权,遭到拒绝。当天晚上,革命党人发难,新军反正,与旗兵激战一昼夜,奋勇击溃旗兵的抵抗,松寿吞金自杀,福州将军朴寿被正法,福州光复。11月11日,成立福建都督府,孙道仁任都督,同盟会员彭寿松、郑祖荫等10人为参事员,协同都督掌握政权。福建革命政权基本上被革命党人控制。

(十三)广东

广东是重要的革命策源地之一,自兴中会成立以来,革命党人便长期在广东进行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南方支部在香港加紧部署光复广东的工作:由胡汉民、朱执信、胡毅生等人负责广州府,其他地方分东江、北江、西江、韩江为四军,分别由陈炯明、徐维扬、苏慎初、姚雨平负责。形势急速发展,广州、惠州民军迅速发动,很快便对广州城形成包围之势。与此同时,广州城内革命党机关采取暗杀行动,于10月25日炸死新任广州将军凤山。在革命力量的威慑之下,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接受地方绅商“和平独立”的劝告。11月9日,各界代表齐集谘议局会议,决定宣布广东独立,成立军政府,以张鸣岐为都督,但因张已事先逃往沙面租界,又不得不推举胡汉民为都督。10日,胡汉民从香港到广州就任,任命蒋尊簋为军政部长,李煜堂为财政部长,黎国廉为民政部长,王宠惠为司法部长,伍廷芳为外交部长,梁如浩为交通部长,王宠祐为实业部长,丘仓海为教育部长。随后,又以朱执信、廖仲恺、陈少白、胡毅生、姚雨平等人组织枢密处,并增选陈炯明为副都督。广东军政府政权完全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

(十四)四川

四川保路运动与保路同志军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荣县的独立早于武昌起义,但四川全省独立与建立统一的革命政权,却为时甚晚。武昌起义后,11月22日,重庆首先宣布独立,成立蜀军政府,推举同盟会员张培爵、夏之时为正、副都督。接着,四川各府、州、县相继独立,省城成都陷于孤立状态。11月26日,清政府所派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的湖北新军在资州发动兵变,杀死钦差大臣、新授四川总督端方。与此同时,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与立宪派妥协谈判,被迫交出政权。11月27日,由赵尔丰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以谘议局议长、立宪派首领蒲殿俊为都督,新军第17镇统制朱庆澜为副都督,赵尔丰仍暂居成都,充当顾问。对此,革命党人颇为不满。12月8日,成都发生兵变,军政府无力弹压,蒲殿俊、朱庆澜弃职潜逃。军政部长尹昌衡出城率新军平乱,被推为都督,谘议局副议长罗纶任副都督,重新组织军政府,由革命党与立宪派分任各部部长,联合执掌政权。随后,军政府借机处决阴谋叛乱的赵尔丰,逐渐稳定局势。四川宣布独立后,形成成都与重庆两个政治中心,直到民初才实现统一。

二、未独立省区内革命党人起义与人民反清斗争

在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洪流中,虽然有的省区并未取得成功,仍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但是在这些省区内革命党人的起义与人民的反清斗争,同样有力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一)直隶

直隶地处京畿,是清王朝统治的心脏地区,向来戒备森严,革命党人从事革命宣传与组织活动非常困难。武昌起义前,直隶革命党人虽然在保定、天津等地建立了共和会、铁血会、振武社等革命组织,但成效并不显著,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直隶革命力量弱小而分散、基础薄弱的局面。武昌起义后,直隶曾经一度出现对革命非常有利的形势。驻保定的新军第6镇统制吴禄贞与驻滦州的新军第20镇统制张绍曾都积极倾向革命。他们曾与山西都督阎锡山密谋筹组燕晋联军,拟合力直捣北京。结果,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张绍曾也被清廷革职,新军反正计划流产。1911年12月初,部分革命党人在天津成立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推汪精卫与李煜瀛分别为正、副支部长。曾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入狱的汪精卫,被清廷开释出狱后与袁世凯关系暧昧,致使一些革命党人怀疑和不满。他们联合共和会、铁血会、振武社等革命小团体,又在天津成立北方革命协会,推同盟会员胡鄂公为会长。在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和北方革命协会的组织领导下,直隶革命党人在任丘、滦州、通县、天津等地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并组织了刺杀袁世凯的活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二)河南

武昌起义后,河南新军大部分被调往湖北镇压革命,给河南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1911年10月13日,河南同盟会支部长刘纯仁在开封法政学堂秘密召集会议,决定策动第29混成协部分留守开封的新军起义,拟推协统应龙翔为都督。后因应龙翔犹疑不决,被河南巡抚宝棻软禁,开封新军起义计划流产。革命党人转而联络嵩县王天纵的绿林武装,拟攻取洛阳,进逼开封。但是,防守洛阳的新军第12协协统周符麟早有防备。刘纯仁试图劝说周符麟反正,反被周残酷杀害。王天纵不得不放弃进攻洛阳的计划而率部南下,后来与湖北北伐军先锋队司令马云卿会师,光复南阳,王被推为河南临时都督兼北伐左路总司令。刘纯仁被害后,同盟会河南支部由刚从日本回国的张钟端主持。他在开封联络军警、学生与各州、县仁义会成员,准备12月22日发难。但因叛徒告密,计划泄露,张钟端、王天纵等革命骨干分子十余人被捕,随即惨遭杀害,开封起义计划再次落空。后来,革命党人刘积学等人逃到上海,在沪军都督陈其美的帮助下组织威武军,分兵进军河南,业已攻抵信阳、颍上,但由于南北议和而被遣散。

(三)山东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山东,革命党人丁惟汾等人积极谋划响应起义。时值省城济南盛传清政府欲以山东全省土地作抵押,向德国借巨款镇压革命,一时民声鼎沸,强烈要求谘议局开会加以抵制,但谘议局敷衍塞责,引起社会各界普遍不满。1911年11月7日,各界人士集会,一致要求推翻谘议局,同时成立山东全省各界联合会,推夏继泉为会长。11月13日,联合会召开大会,讨论山东独立问题。在社会各界的强大压力下,山东巡抚孙宝琦被迫承认山东独立,孙被推为都督,新军第5镇统制贾宾卿为副都督。就这样,山东宣布独立。事实上,孙宝琦并不想真正独立。他一方面电奏清廷,极力表白不得已的苦衷;另一方面又暗中勾结袁世凯,阴谋策动取消独立。11月24日,正是在袁世凯北洋军武力的支持下,孙宝琦宣布取消独立。仅仅十余天时间,一出山东独立的闹剧迅即谢幕。革命党人纷纷转到烟台等地发动起义,但都被反动武装所镇压。直到南北议和时期,山东基本上仍在清政府势力的控制之下。

(四)东北三省

东北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控制特别严密,革命党人的宣传与组织工作进展较为困难,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武昌起义后,奉天革命党人张榕、张根仁等人密谋起义,以促东北三省独立。1911年11月6日,张榕与新军第2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等人密商具体事宜,因考虑到武装起义可能会引起日本在东北驻军的干涉,故决定用和平的手段逼走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宣布东北三省独立,推举蓝天蔚为关东革命讨虏军大都督,张榕为奉天都督兼总司令。赵尔巽侦知内情,便加紧防范,急调巡防营统领张作霖率部进驻省城,以监视新军。11月12日,赵尔巽与立宪派首领、谘议局议长吴景濂和副议长袁金铠等人召集军、绅、商、学各界代表会议,成立奉天国民保安会,以赵尔巽为会长,吴景濂与新军第39混成协协统伍祯祥为副会长,下设8个部,部长都由旧官僚、旧军人或立宪派担任。随后,吉林、黑龙江也相继成立保安会,吉林巡抚陈昭常、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分别出任会长。紧接着,东北三省各府、厅、州、县也纷纷成立保安会,均以地方官吏为会长。通过保安会的形式,东北三省政权被牢牢控制在旧势力手中。11月14日,赵尔巽又奏请解除蓝天蔚职务,并迫令其离开东北,革命党人力量遭到进一步打击,其谋求独立的计划落空。11月17日,奉天各革命团体组织联合急进会,会长为张榕,副会长为张根仁、柳大年、李德瑚,其主要领导人都是同盟会员或与同盟会有关系的人。急进会成立后,迅速向东三省各地发展,会员很快达到数万人之众。与此同时,革命党人在奉天庄河、复县、辽阳以及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多次发动起义,展开武装斗争,东三省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但是,革命党的重要领导人张榕犹疑不决,甚至仍对赵尔巽心存幻想,而迟迟不敢在奉天省城发难,结果反被张作霖杀害。东北三省的革命活动由于力量分散,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最终均被清政府无情地镇压下去。

(五)新疆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新疆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部分开明士绅上书请愿,敦劝巡抚袁大化宣布独立,遭到袁的拒绝。袁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严峻。1911年12月28日,革命党人刘先俊等人聚集新军士兵和会党群众百余人,仓促发难,遭到清军血腥镇压,刘先俊等数十人被捕就义。稍后,伊犁革命党人于1912年1月7日起事,推举李辅黄为总指挥,迅速攻占将军衙署,处死伊犁将军志锐。10日,正式成立军政府,推举前任伊犁将军广福为都督,原新军协统、同盟会员杨缵绪为总司令,革命党人掌握实权。伊犁起义成功后,军政府即派军队进攻迪化,正与袁大化派来镇压的清军在精河等地相遇,双方展开激战,直到南北议和而停战。后来,袁世凯政府任命原新疆提法使杨增新为新疆都督。杨增新采取手段分化、屠杀革命党人,控制了新疆政权。

(六)甘肃

清代甘肃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和青海的一部分。武昌起义和陕西独立的消息传到甘肃,甘肃的会党和革命党人积极起来响应,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宁夏起义和秦州起义。1911年11月19日,宁夏会党首领刘华堂率众起义,攻占宁夏府城。21日,成立宁夏军政府,公推宁夏道孙延寿为革命军大元帅,刘华堂为总指挥。陕甘总督长庚派兵镇压,刘华堂弃城逃走,起义失败。与此同时,革命党人黄钺在省城兰州积极联络新军,图谋起义。1912年2月,黄钺以督练公所军事总参议、兵备处总理的名义率部进驻秦州,得到陕西兵马大都督张云山的支持,于3月11日宣布起义,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黄自任甘肃临时都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任命原甘肃布政使赵维熙为甘肃都督,秦州军政府于6月7日被迫解散。

另外,内蒙古地区的归化、陶林、丰镇、包头等地也发生过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最后都被镇压。

总之,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广东、四川与上海等省区,纷纷脱离清政府而宣告独立;直隶、河南、山东、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区虽然仍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但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与人民群众的反清斗争频繁发生,层出不穷。这些情况表明,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业已土崩瓦解。

三、清廷无法收拾残局与袁世凯东山再起

清王朝面临灭顶之灾,给蛰伏多时的袁世凯造成重新出山的良机。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京师,庆亲王奕劻召集内阁会议,决定派陆军大臣昌督师前往湖北剿办,并由海军提督萨镇冰率兵轮赴援。次日发布谕旨。“昌督师,在当时已有点勉强,虽是德国陆军学生,未曾经过战役,受命后编调军队,颇觉运作为难。其实此项军队,均是北洋旧部,人人心目中只知有‘我们袁宫保’。”故昌难以如意指挥。于是,两年前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养疴”的袁世凯的复出,便是势在必然了。

袁世凯自1909年被开缺后,回到河南彰德老家,表面上韬光养晦,甘作渔翁,垂钓洹上,似欲息影林泉,实则暗藏心机,养精蓄锐,随时伺机东山再起。当时袁世凯虽然下野,但仍然与各种政治势力保持密切的联系,并时刻关注国内局势的发展变化。他既可以依靠庆亲王奕劻和军机大臣那桐、徐世昌等同党探悉朝廷动向,利用亲信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段芝贵、曹锟、姜桂题等人控制北洋新军,又与各国驻华使馆联系密切,取得列强的信任与支持,还与张謇等立宪派人士暗通款曲,相互达成默契。武昌事起,国内外多种政治势力都期待着袁世凯重新出山。英国《大陆报》特派员观察认为:“其时只有一个人可以应付时局,只有一个人能在与南方军对垒时可以使北方军队服从,这个人就是被贬的袁世凯。”袁世凯就是在如此“非袁不可”的氛围中成了清政府的救命稻草。1911年10月14日,奕劻向载沣提议起用袁世凯,得到那桐、徐世昌的附和。奕劻认为:“此种非常局面,本人年老,绝对不能承当,袁有气魄,北洋军队都是他一手编练,若令其赴鄂剿办,必操胜算,否则畏葸迁延,不堪设想。且东交民巷(各国驻华使馆所在地——引者注)亦盛传非袁不能收拾。”。当天,清廷谕令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

清廷虽然开始起用袁世凯,但仅给他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湖广总督头衔,根本无法打动权势欲望正在急剧膨胀的袁世凯。于是,他声称“足疾”未愈,施展拖延战术,朝廷无可奈何。奕劻派徐世昌亲到彰德劝袁出山,袁进而向清廷提出六个条件:“一、明年即开国会,实行立宪。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于此次事变的人。四、开放党禁。五、须与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六、须与以十分充实的军费。”利用这六个条件,袁世凯既可以向清政府攫取政治和军事大权以满足自己揽权的欲望,又可以示好立宪派与革命派,以此为自己预留后路。这对清政府而言是极端苛刻的,清政府自然无法答应。

清政府不能满足袁世凯的要求,袁世凯也就继续按兵不动,待价而沽。当心腹旧将冯国璋到彰德请示面授机宜时,他不但要冯暂作壁上观,而且还借冯之口散布空气,宣称“非筹备周妥,计出万全,断难督师进攻”;当昌在前线失利而致电告急时,他仍是无动于衷,回电说:“王师宜策万全,稍有失利,大局益危。必须筹备完全,厚集兵力,知彼知己,一鼓荡平。”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这些正是袁世凯要挟清廷的砝码。当时,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转述日本武官青木宣纯的话说:“袁世凯的权力时时刻刻在增长。他会拥有独裁权力。他能得到他所要求的任何条件。他是皇室的惟一希望,他在中国有信誉,在外国有好名声,是惟一可望从目前的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果然,当残局进一步恶化时,清政府不得不继续作出让步。10月25日,清政府同意袁世凯的奏请,改派冯国璋为第1军总统,段祺瑞为第2军总统。27日,清廷召回陆军大臣昌,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各军,并长江水师,暨此次派出各项军队,均归该大臣节制调遣……此次湖北军务,军谘府、陆军部不为遥制,以一事权。”就这样,袁世凯取得了清军在湖北前线的绝对指挥权。30日,袁世凯从彰德起程南下,进驻湖北孝感,亲自督师进攻革命军。11月1日,清军攻下汉口,蓄势进攻汉阳。

在袁世凯与清政府讨价还价的同时,立宪派在资政院中的活动也给清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10月22日,资政院第二次常年会召开。26日,资政院上奏“本标兼治以救危局”折。所谓“治本”,就是要迅速组织完全责任内阁,并于明年提前召开国会,将宪法交资政院协定。同时,资政院又专折参劾盛宣怀为“误国首恶”。清廷谕令将盛宣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29日,资政院连上三折:一为实行完全责任内阁制度,不以亲贵充当国务大臣;二为将宪法交资政院协赞,实行真正立宪;三为速开党禁,赦免戊戌至辛亥期间各种政治犯。立宪派仍在为立宪目标作最后一搏。

与此同时,新军第20镇统制张绍曾、第3镇协统卢永祥、第2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第39协统领伍祯祥、第40协统领潘矩楹等人电奏清廷,代表各军将士请愿改革政治,提出政纲12条。主要内容是:大清皇帝万世一系;年内即开国会;由国会改定宪法;全国海陆军由皇帝统率,对内使用须遵守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特赦并擢用一切国事犯;组织责任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国务大臣由总理推任,皇族永远不得充内阁总理大臣及国务大臣;增加人民负担、国家预算及关于媾和等国际条约,由国会议决;上议院议员由国民公选;军人有参与解决现时规定之宪法、国会组织法及国家一切重要问题之权。军人通电干政,更使清廷惶恐不安。

在各方面压力之下,清廷被迫妥协退让。10月30日,清廷接连颁下四道谕旨:一为下诏罪己,皇上承认自己“用人无方,施治寡术”,“川乱”、“鄂乱”等一切变乱“皆朕一人之咎”,并表示要“誓与我国军民维新更始,实行宪政”。二为同意将宪法交资政院协赞。三为取消皇族内阁,组织完全内阁,不再以亲贵充国务大臣。四为赦免戊戌以来一切政治犯。这些都是对资政院奏折的积极回应。

11月1日,就在袁世凯督师攻克汉口的同一天,清廷批准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与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以及国务大臣载泽、载洵、溥伦、善耆等人辞职,并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命其进京组织完全内阁。

11月3日,资政院上奏《宪法重大信条》19条,清廷谕令颁布,内容如下:第一条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

第二条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条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

第四条皇位为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

第五条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

第六条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

第七条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有法定特别资格者公选之。

第八条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第九条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劾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

第十条陆海军直接由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

第十一条不得以命令代法律,除紧急命令,应择定条件外,以执行法律及法律所委任者为限。

第十二条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但媾和宣战,不在国会开会期中者,由国会追认。

第十三条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

第十四条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议决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又预算案内,不得有既定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分。

第十五条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由国会议决。

第十六条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第十七条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

第十八条国会议决事项,由皇帝颁布之。

第十九条以上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八各条,国会未开以前,资政院适用之。11月8日,根据上述《宪法重大信条》第八条的规定,资政院重新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由清廷正式任命。

11月13日,袁世凯进京组阁。16日,袁世凯推举各部国务大臣:外务大臣梁敦彦、副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副大臣乌海珍,度支大臣严修、副大臣陈锦涛,学务大臣唐景崇、副大臣杨度,陆军大臣王士珍、副大臣田文烈,海军大臣萨镇冰、副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副大臣梁启超,农工商大臣张謇、副大臣熙彦,邮传大臣杨士琦、副大臣梁如浩;理藩大臣达寿、副大臣荣勋。经清廷任命,正式组织责任内阁。

12月6日,在袁世凯的压力之下,清廷被迫谕令监国摄政王载沣退归藩邸,不再预政。上谕称:“监国摄政王性情宽厚,谨慎小心,维求治綦殷而济变乏术,以至受人蒙蔽,贻害群生。自应俯如所请,准退监国摄政王之位。所钤监国摄政王章,著即缴销。仍以醇亲王退归藩邸,不再预政……嗣后用人行政,均责成内阁总理大臣、各国务大臣担负责任。”于是袁世凯完全攫取了清廷行政大权。

尽管清廷正在加速朝着预备立宪的目标迈进,但为时已晚,客观形势今非昔比,在各省纷纷独立的全国革命大风潮中,立宪已经无法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不但立宪派逐渐转入革命的洪流之中,业已攫取军政大权的袁世凯也在肆无忌惮地借革命之势而弃清廷以自重。11月底,北洋军攻下汉阳之后与革命军隔江对峙,袁世凯便准备与南方革命政府进行和谈。历史再次开了个玩笑:袁世凯本是清政府在危难之际搬出来的“救世主”,然而这个“救世主”不但没有尽力拯救清王朝,而且还在关键时候擅用清王朝为筹码,做了一大笔政治交易,为自己换取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1755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