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评论

中晚唐风云——未被烹的走狗

历史大观园 历史评论 2020-06-14 15:11:18 0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唐王朝却因为一位英雄的横空出世而得以延续,迎来昙花一现的。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乱世的浑浊和污秽。他默默无言,以绝世才华、满腹韬略扭转了乾坤。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的郭子仪。

西汉开国三大功臣之一的韩信,在被杀之前,曾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历史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同样的“路”前人走完了后人还要去走,有时竟惊人的相似,就拿“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句成语所描述的情形为例,简直是一个无法走出去的历史“怪圈”,历朝历代屡见不鲜,比较有名的比如韩信,比如周亚夫,比如石守信、岳飞……,有的被缢死,有的被活活饿死,有的“莫须有”而死,下场比较不错的也就是喝完了一顿小酒就回家歇着了。而郭子仪却历经玄宗、肃宗、德宗、代宗四朝,活了85岁,不能不说是异数。

1、再造家国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其父郭敬之曾做过唐朝五个地方的剌史,也算是世家子弟。郭子仪仪表堂堂,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为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估计郭子仪会像许多边镇中高级官员一样,庸庸无为,度过富贵而乏味的一生。

天宝十四年(755年)底,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造反,开启了安史之乱的序幕。唐中央政府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唐代朔方的辖区,在今日宁夏一带,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即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所以朔方军,是位在唐朝疆域的西北部,常须面临外敌入侵,因而民风强悍,是故,朔方军是支勇敢善战的军队。中央政府命郭子仪率朔方军向东讨伐安禄山叛军,

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756年四月,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2000人。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大获全胜。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人永济,夹攻关中之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加御史大夫。朝廷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则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经郭子仪的推荐,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分了1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7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双方展开激战持续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急率军东进,火速驰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以10万官军,与史思明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获全胜。

史思明新败后,又收整了5万叛军,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镇,西依丛山峻岩,东临百汇群川,易守难攻。郭、李两部久攻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史思明求胜心切,采取了追踪跟进的策略,企图重创唐军。“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仪将计就计,亲选500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疾速北进。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3天3夜,追到唐县时,才发现前面只有500骑兵,方知卜当,然而已经人困马乏。郭子仪乘其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个大胜仗。安禄山忽闻败报,心惊胆寒。急忙从洛阳抽调2万兵马,派谢希德北上增缓。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战。会合5万叛军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这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见贼兵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仍然实行疲敌战术。加紧修缮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使5万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特别是郭子仪的扰敌战术,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几乎连休息也做不到了。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对李光弼说:“敌已疲惫,我们即可出战了。”于是两位大将在嘉山(今河北定县)摆开了战场,布好战阵,史思明等叛将也列阵而至,一场大战随即发生。郭子仪指挥得当,唐军奋勇无畏,锐不可当。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四处溃逃。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坠下战马,丢了头盔,连靴子都跑掉了,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逃回博陵。他总算捡了一条命。叛军被斩杀4万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损失战马5000余匹。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声威大振。嘉山一战,对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10多郡,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地方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

安禄山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安禄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对他的军师高尚、严庄骂道:“你们叫我反唐,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起兵已经几个月了,后路被郭子仪切断,只剩下汴、郑几州,进退两难,万无一失在哪里。”他和谋士们不得已才考虑出一个放弃洛阳,撤回范阳的计议。

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这时郭子仪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纳这个方略,平定安史之乱已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了。但是,在这个至关紧要的时刻,昏庸的唐玄宗却听不进郭子仪的正确意见,而对杨国忠的瞎指挥,乱参谋却言听计从。结果造成潼关失守。叛军从困境中得以解脱,使战局急剧恶化。

潼关失守后,安禄山还没有到长安,士民就逃入山谷,宫嫔哭着散匿逃亡,将相府第之家委弃的宝货不可计数,不逞之徒成群结队争抢财物,一连几日都抢不完。又剽掠政府盈库,百司帑藏,抢完便放火烧毁其余的财物。安禄山到长安,大怒,便大规模搜索了3天,民间的财产也全部进行抢掠,百姓更加骚动不安。安禄山怨恨他留在长安的儿子安庆宗被杀。便取皇帝的近属霍国长公主、诸王的妃妾、子孙姻婿等100多人全部害死,用来祭祀安庆宗。朝中群臣随从天子走的,诛灭其宗族。京城长安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很重要。叛军占领长安、洛阳后,整个局势急转直下,朝廷危在旦夕。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肃宗即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诏令郭子仪班师。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5万人从河北来到灵武。这时,新的朝廷刚建立,军兵少而且弱。及郭子仪、李光弼全军来到皇帝的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才形成,人民才觉得有所希望。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依旧兼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肃宗检阅六军,到彭原郡时,宰相房珀请求领兵1万人,自己任统帅去讨伐贼兵收复长安。皇帝平常就很重用房官,同意了他的请求。军队开到陈涛时,被贼兵打败,丧师殆尽。刚要进行讨伐,军队就丧失一半,只有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作为国家的根本了。

唐肃宗求胜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吊、女子皆归回纥”的无耻条件,向回纥借兵15万。并且任命自己的儿子李做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他深知李椒也只配当个挂名元帅,恳切地嘱托郭子仪要全力以赴。郭子仪答道,自己准备破釜沉舟,不消灭叛军,以死谢罪。

郭子仪从房官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潼关,攻入陕州(今河南陕县),击溃潼、陕之间的叛军,截断叛军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长安。唐肃宗同意这个意见。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贼将崔乾柘退到蒲州据守。这时,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韩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锋等人,被贼兵关押在蒲州,四人密谋等王师来到时为内应。及郭子仪进攻蒲州,赵复等人杀死守城的贼兵,打开城门迎郭子仪进城。崔乾祜逃到安邑,安邑的百姓假装投降,崔乾枯的军队进城门快一半时,城上的悬门落下,打击贼兵,崔乾柘没有进入城门,才得以脱身东逃。郭子仪遂收复陕郡的永丰仓。从此潼、陕之间不再有贼寇抄掠。

公元757年,安史内讧,安禄山被帐下李猪儿杀死。李猪儿幼年时就开始侍奉安禄山。成为阉人后,对他更加亲敬。安禄山反叛后,由于着急上火眼就瞎了,不久又得了疽疾,更加急躁,左右侍奉的人,稍不如意,即被鞭挞。李猪儿被侮辱的次数更多。严庄虽然是亲信,也时常遭到鞭笞奚落,所以二人非常怨恨安禄山。安禄山僭号后,宠幸段夫人,爱她的儿子安庆恩,欲立他为太子。安庆绪颇有所闻,很是畏惧。严庄也怕变难一起对自己不利,便私下对安庆绪说:“君听说过大义灭亲吗?自古就有不得已而为者。”安庆绪暗中晓示说:“对。”严庄又对李猪儿说:“你侍奉君上的罪可数吗?不行大事,离死没有多少日子1”遂与他定谋。

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安禄山诏见群臣,疮痛很重,草草罢朝。这天夜里,严庄、安庆绪手持兵器在门外把守,李猪儿进入帐下,用刀捅了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眼睛看不见,摸不着佩刀,手击幄柱呼道:“是家贼!”一会儿肠子溃流在地,随即死了。矫称安禄山传位给安庆绪,仍伪尊他为太上皇。

安禄山死,朝廷想要大举进攻。诏令郭子仪率军直趋京师。军队在谲水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战斗,唐军失利,部队溃败。郭子仪退保武功,来到朝堂请罪。九月,随从广平王李俶(即李豫)率蕃汉军队15万进攻长安。回纥派遣叶护太子率领1000骑兵帮助唐朝讨贼。郭子仪与叶护太子在宴会上亲近修好,共同发誓要平定国难。郭子仪与贼将安守忠、李归仁在京西香积寺之北战斗,从午时至酉时,斩贼首6万级。贼将张通儒放弃长安,逃到陕郡。第二天,广平王李俶进入京师,城中老幼百万人,夹道欢呼,流着泪说:“没有想到今天又见到官军。”肃宗在凤翔听到捷报,群臣称贺。

郭子仪收复了都城长安后,又奉命率军乘胜东进,攻打洛阳。洛阳守将安庆绪听说唐军前来攻城,慌忙派大将庄严、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前去迎战。叛军在新店(河南省郏县西)与唐军相遇。新店地势险要。叛军依山扎营,居高临下,形势对唐军非常不利。

郭子仪趁叛军立足未稳之机,选派2000名英勇善战的骑兵,向敌营冲杀过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协助作战的回纥军从背后登山偷袭,自己则亲率主力与叛军正面交战。战斗打响之后,郭子仪佯装败退。叛军倾巢出动,从山上追赶下来。这时,突然杀声如雷,唐军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从天而降,万箭齐发,无数的箭簇像雨点一样射向敌群。郭子仪又杀了个回马枪。这时,叛军的背后又传来高呼声:“回纥兵来了,快投降吧!”叛军前后被围,左右遭打。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之下,被打得一败涂地。庄严逃回洛阳,同安庆绪一起弃城北走,官军一举收复洛阳。郭子仪因功封为代国公。不久,郭子仪入朝,肃宗慰劳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郭子仪顿首感谢。

2、大败吐蕃

肃宗慰劳了郭子仪后,仍旧命他回洛阳继续往北扫荡敌军,然而叛军聚集在黄河以北,力量不容小觑。反观唐军这边,人数虽也多,但此时,这些唐军却分别归九个节度使统领,在洛阳附近,各自指挥自己所属部队。郭子仪麾下能征善战的军队,也不过是九位节度使的部队之一,唐军的军事力量就因此分散了。而肃宗也刻意不指定由哪位军事将领来做这九个节度使的总统帅,而是叫他私底下亲信的宦官鱼朝恩做为「观军容使」,所以鱼朝恩才是这九位节度使的真正统帅。其实,肃宗会这样安排,多少也是猜忌郭子仪越来越高的军事威望,担心将来连自己都指挥不动了,才刻意架空郭子仪的军权。郭子仪不光在唐军这边拥有极高的威望,就连敌方对他也是恨并崇拜着。当时的安史叛將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个使者去说服他。田承嗣很服气,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跪下,又站起來,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

真正身为九位节度使「观军容」的宦官鱼朝恩,却根本不懂战场上的军事战略,更没有军事威望来指挥这九位军功彪炳的节度使大将,而这九位大将也互不隶属,各自为政,自然难以协调。所以,不久后,九位节度使联军,在洛阳北方与安史叛军大战,几乎败得全军覆没。当时肃宗身边的宦官,却仍忌妒郭子仪的军事威望太大,便怂恿肃宗藉这次的惨败,将兵败责任推到郭子仪头上,并将郭子仪召回长安,收回他的军事大权,让另一位军事将领李光弼,代替郭子仪继续指挥唐军,向北征讨安史叛军。其实,九节度使之战会大败,最起码该负责的人之一,是当时负责「观」九位节度使「军容」的宦官鱼朝恩,但因为他是肃宗的亲信人马,所以在战败后仍然没事也不需负责,反而是郭子仪因此受累,交出了自己的军权。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力虚弱。由于讨伐北方叛军的需要,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走调离。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邻州以北的10几个州。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很快打到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当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洗劫一空。

代宗到了陕州,知道自己兵力单薄,深恐吐蕃军队追赶而来,就下诏请全国的节度使前来勤王保驾。但却无一人带兵前来,因为这些节度使都深恨代宗信任的宦官程元振平时向皇帝进谗言陷害忠良,深恐成功救驾立功后反而被宦官猜忌,就不前来保驾。代宗也下诏书给郭子仪前来护驾,郭子仪当时尚在长安附近抵御吐蕃,接到诏书后就上书给代宗说:「臣在长安附近的蓝田,准备招募军队和吐蕃决战,相信有臣之牵制,吐蕃军不敢越过蓝田向东攻打陕州,所以陛下安全该无虞。臣也将戮力攻下长安,如果不能收复长安,臣无颜来见陛下。」于是郭子仪在长安附近继续招募军队,许多地方的军将和节度使也分兵前来,接受郭子仪的指挥调度,准备反攻长安。这时,全国的人都了解皇帝这次会逃亡,都是程元振惹下的大祸,程元振也了解到满朝大臣对他的不满,于是向代宗建议迁都洛阳。代宗听了他意见,竟也为之心动,他心想长安已为吐蕃占领,在洛阳,至少可离长安远些,也似乎更安全些。

郭子仪在长安附近前线,得知朝廷打算迁都的消息后,立刻上书给代宗说:「臣听闻陛下欲迁都洛阳,不知是否为真?但是长安自古就是京师王气所在,自秦汉以来,都是在长安立下的根基,才建立了数百年的王朝,我朝高祖皇帝也是进入到长安后才能得天下。长安附近数千里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且军民皆强悍,所以是非常好的王朝基地。至于洛阳,经过安禄山叛变战乱后,已被破坏得满目疮痍,附近千里内也已人烟稀少。所以如果朝廷决意迁都洛阳,臣恐怕连皇上跟文武百官的物资供应都会发生困难。且洛阳附近都是平原,非常容易变成战场,实在不适合做为首都。所以臣恳请陛下,待臣收复长安之后,必会接奉陛下回京。」代宗看了非常感动,深知郭子仪之忠心耿耿,于是对文武大臣说:「朕决意抵御吐蕃,誓回长安。

这时,朔方节度使已由仆固怀恩担任,他原是郭子仪的旧属,然由于他一直以来都跟朝廷内有权势的宦官处不好,此时更发生严重的政治冲突,便心怀不满,愤然叛乱。仆固怀恩的军队,遂占领今日山西的西南部,这里离长安也只有数百里,京师再度震惊。代宗立刻召见郭子仪,问郭子仪该怎么办?郭子仪说:“仆固怀恩不可能会成功,因为他曾是臣的部将,臣知道他性格偏激,不能成事。他率领的朔方军,也都是臣以前的老部下,臣以前待他们还算宽厚,他们平时对臣也还算念旧,只要臣亲自出马,他们应该不会用刀剑对臣。”于是代宗任命郭子仪去处理仆固怀恩叛乱的危机。果然,朔方军的各级将领,一看到是老长官郭子仪来了,都纷纷归降,结果仆固怀恩一看情势不对,立刻向北逃亡,进入回纥的势力范围。所以仆固怀恩乱事很快就为郭子仪平定,郭子仪也顺利回到京师,但,朝廷虽仍旧尊崇礼遇他,却仍夺去他一切军权,让他继续闲居长安。

仆固怀恩进入回纥后,常煽动回纥酋长带兵进攻长安,永泰元年(765年),回纥联合吐蕃,一起攻打长安,长安再度发生紧急警报。代宗又立刻召见郭子仪,要郭子仪去抵御回、吐联军。郭子仪奉命出了长安,但因为他先前就没了军权,此时身边仅有数千位自己的人马,力量当然单薄,到了前线,看到回、吐联军兵势强大众多,自知若是跟他们硬拚,根本无胜算。于是郭子仪骑著马在战场上奔驰了一阵,回纥的酋长看到战场上有位老将军在奔驰,心中纳闷,就问一个之前俘虏到的唐朝士兵说:“那位老将军是谁?”唐朝的俘虏就说:“就是郭子仪郭令公啊!”回纥更纳闷地说:“仆固怀恩不是跟我们说郭令公跟天可汗(唐朝皇帝)都已死了吗?”俘虏说:“天可汗是万岁爷,怎么会死。”

正在这时,郭子仪派了位使者来到回纥营中,请回纥退兵,回纥酋长就对使者说:“郭令公真的还活著吗?如果他还活著,我们愿意见他一面。”于是使者回去,报告此事,郭子仪立刻决定到回纥营中去。左右的人见状,都建议郭子仪该带数千人马过去以防不测,郭子仪却回答:“我又不是要去跟回纥作战,而是去和平谈判的,若真的要打,我们带数千人也不够打,所以,我只带几十个护卫就行,以显示我们的诚意。”于是郭子仪果真带了几十人,骑了马,就往回纥营中前进。回纥的酋长见到远方有一位老将军带了几十位骑兵缓缓而来,心中还感疑虑,但等到一行人走到营门前不远处时,郭子仪取下头盔,回纥人看清楚了果然是郭子仪来到,便大呼:“真是郭令公来了。”连忙开营门列队欢迎郭子仪入营中。郭子仪到了回纥营中,见了酋长后,便先叫身边几十位随从把马上的礼物卸下送给回纥酋长们。

原来郭子仪知道回纥人贪财,所以已先备妥礼物,回纥酋长见到这些丰渥礼物,眉开眼笑地对郭子仪说:“仆固怀恩告诉我们说令公已死,天可汗也已死,中原无主,所以叫我们带兵前来,没想到仆固怀恩骗了我们。”郭子仪就说:“各位当年与我并肩作战攻打安史乱党,收复了长安与洛阳,所以我们可算是生死与共的老战友,你们又何忍出兵对付我们大唐?”这些回纥酋长就说:“都是仆固怀恩欺骗了我们,我们知错了,也愿意退兵。”郭子仪就说:“你们不必急著退兵。你们看,吐蕃军就在不远处,你们何不跟我们联手,一起攻打吐蕃人?相信我们联手,必可打败吐蕃,那吐蕃营中所有军资将归我们所有,这不是很好吗?”回纥人一听有财货可得,约定明日与郭子仪军共同攻击吐蕃。

当时在回纥军营附近的吐蕃军,当然也不时留意回纥营中动向。他们看见郭子仪进入回纥军营,又见到郭子仪平安而出,还看到回纥酋长竟对郭子仪毕恭毕敬有说有笑,心中不免大疑,便猜到郭子仪已说服了回纥人别跟唐朝作对。不仅如此,吐蕃人也怀疑回纥人是否可能反过来帮郭子仪攻打自己,于是连夜撤退,不敢逗留。第二天天一亮,回纥军发现吐蕃军已撤退,仍照昨日与郭子仪的约定,共同追赶吐蕃军,最后也追上了吐蕃军,与吐蕃大战,经一番激战后,吐蕃大败。唐朝又一次解除了警报。

回纥、吐蕃联军的警报解除后,郭子仪又回到长安,但仍照样被解除军权,在长安继续过他的清闲生活。

3、经营人生

等到代宗死后,唐德宗即位,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因病去世,享寿85岁。德宗下令为郭子仪办了隆重的丧礼,且下诏让郭子仪陪葬在代宗陵墓旁,以示尊崇。所以说,郭子仪可算得上是寿终正寝,得到善终。而郭子仪能够笑到最后,主要是因为自己是个善于经营生活的人。

郭子仪每次在立功之后,都随时释放出手中兵权。他每次平定乱事,为政府解决了紧急状态之后,只要皇帝一纸诏书,他立刻骑马赶回长安,交出军队指挥权。所以郭子仪不是长年手握大权的将军,而是中央政府有需要他时才命他上阵,等到战争结束,又把他征调回长安交回兵权。这种有作战能力但又不会长久手握兵权的人,皇帝会比较放心。中国古代是一个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专制政体的基础,乃建立在军事武力之上,所以兵权是非常重要的权力。天子往往对手握兵权的人极不放心,对于那些长期手握兵权不肯放手的大将,君主都会设法将他铲除,这就是历代功臣常被君主除去的原因。

郭子仪的性格很温和,他带领军队虽然赏罚分明,但对部下却温和厚道,尤其面对君主时,更是谦卑退让,绝不居功。郭子仪立过大功,官也做到中书令之尊位,后来皇帝要赐给他更尊贵的太尉官位,他却极力谦辞不肯接受,纵使做了中书令,其实也只是挂名的虚衔而已。有一次,唐代宗要任命郭子仪为尚书令,要他去尚书省(类似今行政院)就职,但是郭子仪仍谦辞不肯接受。他上书给代宗说:“自我朝开国以来,‘尚书令’这职位,只有太宗皇帝在还没登基之前曾经做过,从太宗即位以后,百余年来,都再也没真除过这官位,这职位也悬缺了百余年,以示尊敬太宗皇帝,这是我朝的传统习惯。臣何德何能,担任这个尊崇职位?且自从安禄山战乱以来,大家都因为战争功劳,彼此争夺官位,这是个不好的现象。臣窃以为,我朝当遵守开国以来的传统制度,不要轻易破坏,尚书令一职悬缺已久,已成惯例,也是我朝不成文的制度之一,臣又岂敢破坏?”坚持不肯接受唐代宗这次的命令,唐代宗因此非常感动。如此,便让君主对他非常放心。郭子仪历经玄、肃、代、德四位皇帝,即令立过再大功劳也不致招君主猜忌,引发自己政治危机,便是因为他的谦卑。一个谦卑的人,会让皇帝觉得他不会有非分之想,来争夺自己的皇位。

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后来这件事又通过戏曲演义流传千年,那就是《醉打金枝》。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和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结婚,有一年郭子仪生日,郭子仪有七个儿子八个女婿,都到郭子仪家中拜寿,郭暧也要升平公主跟著去,升平公主却不肯。郭暧就说:“大家做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都去跟我父亲拜寿了,就剩下你不去,你身为媳妇怎么不去跟公公拜寿呢?”升平公主说:“我身为皇帝的女儿,我是君,他虽是我公公,却只是位臣子,哪有君向臣拜寿的道理?”郭暧就很生气地说:“连皇太子都跟我父亲去拜寿了,你这做媳妇的有什么身分不去?”升平公主说:“我就是不去,怎样?”郭暧更生气地怒说:“你别以为你公主身分多了不起,我爸爸是不想做皇帝,如果我爸爸要自己做皇帝,哪有你爸爸能做得成皇帝的道理?”于是郭暧盛怒下打了升平公主一巴掌,升平公主受不了这种气,就哭哭啼啼地跑去跟皇帝父亲唐代宗告状,所以郭暧只有单独一人去寿堂跟父亲郭子仪拜寿。

郭子仪见状,大奇,一问之下,才知道郭暧打了升平公主一巴掌,还骂了那些大逆不道之话,吓得不得了,立刻就绑著郭暧,亲自押著郭暧送进宫中叩求要面见代宗,并要向代宗道歉,乞求恕罪。代宗知道此时的郭子仪很畏惧自己会生气,而代宗当年曾和郭子仪并肩作战过,深知郭子仪为人是不会反叛他的,所以就笑着对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代宗这话水平相当高,那意思是说,我们做长辈的如果不装聋作哑,那就别做亲家了。我都不计较了你计较什么?当做没听见没看见就行啦。

郭子仪一听,赶忙叩头谢恩后才退下,当然也吓出一身冷汗。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由于郭子仪不肯居功,这也是让君主觉得如此谦卑的人是不会造反、对皇位有野心的,也就不去伤害郭子仪了。

郭子仪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有活就干,不让干活就拢着袖子蹲着长安街头嗮太阳,尽量让自己表现得奢侈享乐,留恋声色。由于朝廷一直很怕郭子仪手握军权,所以每次当国家危机一解除后,郭子仪就被调到中央来,在京城被中央政府就近看管。郭子仪在京城里有许多房屋,这些房屋有些是皇帝所赐、也有些是他自己盖的,由于郭子仪功劳大,皇上赐的钱财也丰渥,所以他在京城房宅也多。史书记载,在长安的亲仁里中,有四分之一都是郭子仪的房屋土地,这些房屋彼此都互相连通,连郭子仪的家人都搞不清楚今天郭子仪会住哪一间。郭子仪府中人丁众多,大小老婆更是非常多,生活奢侈享受。也因为他位居高官显要,单单每年的薪俸收入就很高,加上君主不断赏赐,所以他非常有钱。郭子仪有七子、八婿,全都做了官,也都有很好的收入,郭子仪当然有能力奢侈享受,他在长安的生活非常奢侈腐化。其实这种奢侈作为,其实都是作给君主看的,在君主眼中,一个会去贪图奢侈享受的功臣,绝不会有志来抢夺皇位争天下,因为他早已被奢侈靡烂的生活给麻醉。

郭子仪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在威望背后就是别人深深地嫉妒。尤其唐代宗身边的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人。他知道这帮兔崽子跟打了鸡血似得一天到晚盯着自己,逮着机会就向代宗说自己的坏话,想置自己于死地。他尽量表现得淡定,不跟这些权宦发生正面冲突。有一次,郭子仪带兵在外打仗,但他在长安郊外的祖坟,竟莫名被人挖掘了,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古人相信风水,祖坟被挖,不但对先人不孝不敬,而且还会破坏自家风水,有害于后代子孙。人们都传说这件事是宦官鱼朝恩指使的。

当战争结束,代宗诏郭子仪回长安,长安城内外的人们,都很害怕郭子仪会藉此次祖坟被挖事件来报仇,如此就会引起朝廷的大动乱。当郭子仪回到长安见代宗后,代宗也慰问了郭子仪祖坟被挖这件事情,但郭子仪却跪下回答痛哭流涕说:“臣长年带兵出征,也不能禁止麾下士兵们去偷挖别人的坟墓,所以这次我家祖坟被挖,是上天对我的报应,不能怪罪任何人。”郭子仪这样讲,不但代宗放心了,长安城的人们也都放了心,因为不会再有政治大风暴了。这就是郭子仪宁可忍气吞声,不愿意得罪代宗身边最受宠爱的宦官鱼朝恩,以免鱼朝恩继续在代宗面前陷害他。

另外,有一天,鱼朝恩要在自家中设宴款待郭子仪,当时谣言四起,传说这是个“鸿门宴”,即是鱼朝恩是要藉这次宴会杀了郭子仪,郭子仪的部下也劝他多带随从保护自己,最好是在大衣里面再穿件锁子甲之类护具,以防刀剑砍杀。但郭子仪不同意,就说他单身一人去赴宴就可以了,也不用再穿什么锁子甲,结果郭子仪果真带了几个仆人就前去鱼府赴宴。鱼朝恩一看,郭子仪如此轻车简从就来了,就问郭子仪说:“令公,怎么您的随扈人马都没跟来?”郭子仪就说:“您不知道,外面妒忌我们俩的交情,一直有谣言中伤我们俩兄弟,我来赴宴前,还听到您可能要加害于我的谣言,但我根本不相信,我既然承蒙您招待来贵府上,自然也相信您不会加害我,又怎能失礼地带大批随从呢?”还笑着脱下大衣说:“我手下听到那些谣言后,还叫我穿什么锁子甲来防身,您看看,我就是不相信那些谣言,也根本就没穿什么护具呢!”鱼朝恩一听,就痛哭流涕对郭子仪说:“令公啊,如果不是您这么诚恳相信我帮助我,我就不会有今天啦,小弟真是非常感动,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郭子仪知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婚姻是两个家族间的事情,而不是一男一女俩人之间的事情,当时的婚姻就是两个家族联姻,联姻会使两个家族紧密结合在一起。郭子仪采取跟李唐皇室结亲的方式,他的子孙也与李唐皇室交叉婚姻,关系非常密切。郭子仪前述的儿子郭暧,就娶了升平公主为妻,而郭暧的女儿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又嫁回李唐皇室,即是日后唐宪宗皇后的正妻郭皇后;另外郭暧的另两位儿子郭鏦與郭銛,也分别娶了皇室的汉阳公主跟西河公主为妻,即是郭子仪的两位孙媳妇,也是李唐皇室的公主,可见两家婚姻关系的密切交错。由于郭子仪的子孙们跟皇室有密切姻亲关系,这样对郭子仪政治地位的稳固,有极大的帮助。

郭子仪以一位大功臣而得以善终,绝非一个偶然的事情,不能不说是他苦心经营的结果。唐朝史臣说裴垍称赞郭子仪,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xh/689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