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中东剧变的背景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27 10:07:52 0


中东剧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事实上,它是冷战后中东阿拉伯国家内部长期蕴藏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总爆发。这些矛盾和问题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社会经济问题的长期存在。除了富裕的产油国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近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突出的经济问题,如:①经济增长缓慢;②产业结构转变缓慢,工业化程度低;③文盲比例高;④贫富分化严重;⑤失业率高;⑥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较低;⑦原料在外贸出口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⑧吸引外资少。

近年来个别国家情况虽然有所改善,像突尼斯2007年一度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非洲大陆经济竞争力第一的国家,但实际上民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美联社于2010年5月6日报道,埃及有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接近贫困线(联合国的贫困线标准是每天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

即便在产油国,也存在着两极分化、失业、教派歧视等问题。如巴林存在教派问题,而由于本国人口习惯于高福利的优厚待遇和教育的迅速发展,产油国普遍存在日益严重的高学历失业问题,利比亚的失业率达到30%。

(2)政治民主化进展迟缓。阿拉伯世界普遍存在着威权主义政治,不论是共和制国家还是君主制国家。尽管一些国家早已实现多党制,但权力仍高度集中于执政党、君主,存在着克里斯玛式的个人统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任均已超过20年,甚至达到30年,属于明显的“老人政治”。在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等国,剧变前还出现政权家族化倾向。

围绕着这些独裁者,形成了一些垄断国家经济资源的特权阶层。

(3)阿拉伯地区人口的年轻化。本地区的人口增长属于世界最高之列,因此,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年轻化,如29岁以下人口占到埃及总人口的65%。年轻人往往不满于现状,思想活跃,他们对老一代民族主义领袖的业绩所知甚少,对生活的要求更高,但却无法得到满足,而他们的失业率也最高,如埃及29岁以下年轻人占失业人口的9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失业率为18%,并且无法参与政治。他们是这一场政治地震的主力军。

(4)公民社会的发展。即受教育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及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公民的权利、民主意识强化,素质提高,组织性增强。中东的公民社会组织包括学术机构、专业协会、工会、商会、体育组织、青年组织、老年人组织等等。到1998年,包括私人志愿组织、俱乐部、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独立媒体以及政党在内的埃及公民社会组织已近2.7万个,牵涉人员2460万人(其中不少人参加了多个组织)。

受其影响,突尼斯和埃及的动荡过程进行得相对顺利并表现出非暴力特征,从而保证了政权较为和平的过渡。两国的军队也采取了中立立场。类似情况也存在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约旦等国家。部落社会的利比亚和也门则是两个反例,公民社会发展的落后使两国向暴力逐渐升级的方向发展。

(5)全球化时代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进一步凸显。近10年来,一些亚非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号称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等,穆斯林国家中有土耳其、印尼。但是,阿拉伯世界鲜有样板,只有产油国沙特名列G20集团(土耳其、印尼是另外两个穆斯林成员国)。埃及虽然也被当作新兴经济体,近几十年的经济改革有一定成效,但问题不少。

因此,其他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使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迟缓更加刺目,引起许多阿拉伯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的强烈不满。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如食品价格的上涨,则进一步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社会政治矛盾的白热化。

(6)阿拉伯国家在外交上缺乏主动性和重大建树。多年来,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屈从于美国的政策,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协调对伊朗政策、解决阿拉伯世界内部问题、推动区域合作等方面乏善可陈,使整个阿拉伯世界处于迷茫中。例如,埃及协助以色列压制哈马斯,对埃及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拉法边境口岸进行封锁,使加沙地带的社会经济和人道主义状况进一步恶化。

(7)信息化时代对政治运动的影响。

表现之一为网络和手机的广泛运用,使反对派和示威来无影去无踪,当局难以察觉和压制。自称“革命社会活动家”的埃及人玛瑟赫德在2011年本国的抗议开始后,每隔1个小时就会在被禁止的外国社交网站上传解放广场上最新的警民对峙图像,而一夜之间美国视频网站优兔上“1月25日”(埃及示威开始的日子)就成为热门标签。

表现之二是电视的普及和例如半岛电视台等较为自由的阿拉伯媒体的发展,使抗议画面迅速传播到整个阿拉伯地区和全世界,激起更加广泛的抗议和国际压力。因此,中东剧变是一场信息化时代的民众运动。

表现之三更值得关注,就是信息时代私人和公共信息隐秘性的缺失。今天,各大门户网站、各种机构掌握着大量个人和机构信息,而近几年的维基揭秘频频曝光各国档案则暴露了国家机密的脆弱性,出现了所谓“维基揭秘革命”之说,突尼斯本·阿里总统的腐败就是由维基揭秘披露的美国外交文件所披露的。

(8)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西方式“民主、自由”的鼓吹。美国一方面支持阿拉伯世界的亲美独裁政权,另一方面则一直关注阿拉伯国家的人权、妇女权益、少数民族和少数教派问题,宣传中东应当实现民主化,并对相关阿拉伯国家施压,资助当地的公民社会组织和反对派组织,尤其是在冷战结束以后,这些都产生了长远影响。

在美国的推动下,1991年以后埃及开始逐步调整总统的选举方式,沙特于1992年颁布基本法,1993年建立具有咨询性质的协商议会。

2003年,美国以武力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次年布什政府提出了“大中东民主计划”。该计划参照了曾推动苏东剧变的《赫尔辛基协议》,涉及22个阿拉伯国家及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由于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和欧洲国家的异议,美国不得不对计划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名称改为“泛中东和北非计划”,并提交同年召开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会议声明正式推出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推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面向进步和共同未来伙伴关系计划”。

在开始于2010年的中东动荡中,美国从最初的观望犹疑逐渐转向支持抗议民众和反对派,推动当政者辞职,并向埃及和突尼斯新政权提供经济援助,甚至与英法联合对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使用武力。

(9)阿拉伯世界的整体性,源于其同种同教同文以及问题的类似性。尽管存在各地阿拉伯人血缘、方言发音等的差别,但阿拉伯人构成阿拉伯国家人口的主体,而各国阿拉伯语的书面语言具有统一性,因此,当一个阿拉伯国家发生运动时,很快便波及其他国家。

例如,埃及民众成功地推翻穆巴拉克政权对利比亚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相反,中东剧变对非阿拉伯的伊朗、以色列、土耳其影响有限,尽管这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2831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