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海上霸主迦太基的攻势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6-30 23:08:59 0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发端

地中海世界的中心为海洋所环绕,通过海洋连接起欧、亚、非三大洲。

埃及的壁画描绘有帆船图案。这幅图像绘于公元前15世纪,上面的帆船可能没有龙骨,船头和船尾笔直地向上竖起。这些船就算能在尼罗河上航行,也不适合到海洋上去。

但在此之前,一种奇怪的船就已出现在了地中海东部地区。生活在这里的海洋民族乘这样的帆船出海冒险。他们的船用帆和桨航行,船体安有龙骨,能够经受住海浪的强力冲击。船底吃水很深,能保持船体稳定。这样的船能很好适地应海洋环境,成为最早的运输船,不久便向各地传播,其间一点点地被改进。这些船舶来来往往,把地中海沿岸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地中海世界。

这些海洋民族的一支腓尼基人进入地中海西部地区,在各地建设殖民城邦,其中实力最强的是迦太基。如果换成近代世界,相当于原属于英国殖民地的美利坚合众国竟跻身世界列强,并在20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霸主。迦太基以北非为根据地,在西西里岛、撒丁岛等地都有据点。

作为以海洋贸易为基础的国家,迦太基的船队在地中海自由航行。再看看那些治理国家的贵族阶层,与其说他们是商人,不如说他们是军人。如此,迦太基可称为商人军国主义。和迦太基相比,罗马是农民军国主义。

海洋霸主迦太基会对意大利霸主罗马构成威胁吗?根植于土地的农民原本是保守的,要有相当强的动机才会迈出对外征服的步伐。况且还要跨越海洋,离开祖国,民众岂有不在乎之理?

与其说民众,不如说领导民众的统治阶级具有对外征服的动机。要想成为封闭的农民集团的领导人物,军功杰出是最好的办法。迦太基这样的商人军国主义国家为了加强税收掠夺,益发依靠雇佣兵,形成重商主义式的政策。如果罗马有能和迦太基相匹敌的动机的话,那应该是农民军国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对军功的渴望。代表名誉和权威的军事功勋,在罗马社会中最受人看重。这大概也体现了创建共和政体法西斯主义国家的罗马人的本色吧。

在地中海西部,罗马与迦太基两大势力发生碰撞,这就是世所共知的布匿战争。发生战争本是很平常的事,但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是因为细小的摩擦而爆发的。

西西里岛东北部的希腊人殖民城市梅萨纳(现在的墨西拿)向罗马派出使者。意大利半岛的前端与西西里岛隔海相望,距离非常近。这时梅萨纳被一伙称为马墨尔丁(Mamertines,意为战神马尔斯的儿子们)的人控制。这些人原本是受雇于叙拉古国王、出身于坎帕尼亚的雇佣兵团,本已解散,可是他们非但不回国,还攻占梅萨纳,居住了下来。

这一群身份不明之辈占据历史悠久的城市胡作非为,为世人所不甘。西西里岛最大的城市叙拉古派军征讨,打败马墨尔丁团伙,包围了梅萨纳。城内陷入绝境,马墨尔丁团伙发生分裂,既有向迦太基求援的,也有向罗马求援的。迦太基已经快速行动起来。这时,罗马如果答应请求,派出援军,就等于向迦太基宣战。元老院大部分元老都熟知迦太基的资源和军事能力,对出兵非常慎重。但社会舆论却对出兵非常积极,认为万一西西里岛落入迦太基之手,罗马的处境将会相当危险。而且,每个公民也都期待战胜迦太基带来的巨大利益。主战派鼓动舆论,促使元老院决定派军越海作战。

罗马帝国——海上霸主迦太基的攻势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

罗马是陆地王者,但不是海上霸主。原本没有海军的罗马拿什么和以海军力量为荣的迦太基交战呢?在船和船打架的海战时代,还是有一些办法的。罗马人在帆柱上用缆绳吊挂桥梁,顶端安上铁钩。因其形状貌似乌鸦,被称为“乌鸦吊桥”。接近敌舰时,松开缆绳放下乌鸦吊桥,铁钩钩住敌舰。通过乌鸦吊桥把兵力送上敌舰,进行海上的陆战。这个战法很有成效,罗马打败了蔑视农民海军的迦太基军队。

总司令哈米尔卡的活跃

但这个创意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行得通的,很快乌鸦吊桥的威力渐渐减弱,战况进入相持阶段。更确切地说,战争是在完胜与完败间反复。回顾漫长而胶着的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波里比阿这样描述:

仅就迄今所记载的战争而言,从国家行动来讲,在雄心勃勃的战争意图上,实施战争意图时的勇敢程度上,特别是获得最后胜利的意志强度上,双方都是势均力敌的。如果比较双方士兵素质的话,罗马士兵在各方面远超迦太基。但要比较指挥官的话,在当时的人物中,无论在判断力方面,还是勇气方面,没有出哈米尔卡之右者。这个绰号“闪电”的男子,就是后来罗马宿敌汉尼拔的父亲。(《历史》)

士兵素质方面罗马更胜一筹。罗马军是由公民兵组成,迦太基军队主要由雇佣兵组成。历史学家波里比阿作为希腊人,对城市公民团光荣传统仍有所惦记,因而这样看待双方的士兵素质。

事实上,很多人认为迦太基应该在非洲土地上扩张势力。但当时具有“闪电”绰号的巴卡家族却主张掌握地中海霸权才是至关重要的。

罗马业已向西西里岛西部地区发起攻击,在此情况下,公元前247年迦太基任命巴卡家族成员年轻的哈米尔卡为总司令。巴卡家族一直热衷于控制地中海,随着这名年轻将军登上历史舞台,战局猛然改变。哈米尔卡作战出人意料,本来向被罗马包围的城市派遣援军是常用手段,但哈米尔卡却在巴勒莫近郊的小高丘上构筑阵地。登上山顶的道路险要,易守难攻。向远处眺望,正好可以监视罗马军队动向。而且,该地还靠近天然良港。

哈米尔卡军队到处出没,时而发动急袭,时而伏击,时而发动攻势,时而又忽然撤退。海军也不断骚扰、掠夺沿海地区。但决不进行大规模决战。这样无拘无束的游击活动,使罗马军队非常头疼。整整三年,罗马军队几乎束手无策。而迦太基很快就展开了新的攻势,向罗马军队驻扎的西西里岛西岸城市埃里克斯发动大规模进攻,还向意大利沿海地区发动潮水般的攻击,消耗罗马人的财力,使应征入伍的民众疲惫不堪。

罗马帝国——海上霸主迦太基的攻势

迦太基的名将

 从上而下分别是:汉尼拔的父亲哈尔米卡,汉尼拔的姐夫哈斯德鲁巴,二十六岁成为将军的汉尼拔。出自《汉尼拔》

准备不充分的罗马军队,根本不是哈米尔卡的对手。罗马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难见成效。几年前罗马占优势的时候,很多罗马人认为战争马上就要胜利了。但哈米尔卡打碎了罗马人的美梦。而且,罗马舰队在回意大利的途中遇到风暴,舰队损失严重,海军丧失了进攻能力。

镇压雇佣兵的叛乱

眼看战况再次陷入胶着状态,罗马人不能束手待毙。在富裕公民中有几个特别的人,爱国热情很高,他们自己投资建造舰船。迦太基舰船性能优异,他们便以俘获的迦太基舰船为蓝本,建造了一支拥有两百艘船的舰队。

迦太基船队满载供应哈米尔卡军队的物资和粮食,驶向西西里岛,拥有两百艘船的罗马舰队向迦太基船队发动突袭。迦太基一方毫无防范能力,装满物资的船队简直不堪一击。转眼间,五十艘船被击沉,七十艘被俘获,其余的都逃走了。当时迦太基国库已经耗尽,没能力再建造向西西里岛运送物资和粮食的船队。罗马经过长期战争也已疲惫不堪。罗马、迦太基都不想继续进行战争,双方达成和平协议。

迦太基必须支付巨额赔偿金,放弃西西里岛。能征善战的哈米尔卡被解除将军职务,由国家安置他所率领的雇佣兵。不过,战争结束,雇佣兵期望能获得丰厚的报酬,这给捉襟见肘的迦太基当局造成极大的负担。迦太基只给这些雇佣兵发了一点点薪金,之后就再也没有支付。等得不耐烦的雇佣兵离开野营地,向迦太基进发。惊恐的迦太基当局不得不答应雇佣兵要求的薪金数额,但并没有平息雇佣兵的不满,暴动已经发展成公然的叛乱。

迦太基当局动用公民兵和新募集的雇佣兵应战,但根本无法镇压叛乱。无路可走的迦太基召回哈米尔卡,委以镇压叛乱的全权。很快,迦太基正规军也全部支持哈米尔卡,抗击叛军。而且,叛乱的雇佣兵原本也是哈米尔卡指挥下的士兵,这些雇佣兵中很多人都敬畏哈米尔卡。因此,哈米尔卡为了唤醒前战友的忠心,下令对他们不加以惩罚,俘虏可以加入正规军,照顾他们返回故乡。

哈米尔卡的温情动摇了叛乱雇佣兵的军心。叛军指挥官知道哈米尔卡的名将之才,为阻止士兵逃亡,命令他们残忍地砍掉迦太基俘虏的手足或者活埋。抗议这种做法的士兵,也被残忍杀害。剩下的叛乱士兵既然参与了这些极其残暴的野蛮行为,也就打消了对迦太基正规军所抱有的希望。对于这些叛乱士兵来说,除了战争,没有别的出路。

残酷的战争开始了,双方阵营都用凌迟这样的酷刑来警示众人。但叛军不是名将哈米尔卡的对手,很快就被迦太基军队歼灭。这一连串叛乱和镇压,罗马人都看在眼里,迦太基人的残忍或许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在迦太基方面看来,这是为了对付叛徒而不得已使用的手段,他们大概会这样辩解吧。

远征新天地——伊比利亚半岛

公元前237年,哈米尔卡率领巴卡家族,踏上开发伊比利亚半岛的征程。这时的迦太基不仅放弃了西西里岛,就连撒丁岛、科西嘉岛都不得不放弃。开发新天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伊比利亚半岛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矿和银矿。这对还要向罗马支付赔偿金的迦太基来说,充满了无穷魅力。

尽管如此,对伊比利亚半岛的远征,在迦太基国内并不那么受欢迎。民众支持哈米尔卡,但迦太基贵族的态度却很冷淡。贵族们的反感来自对哈米尔卡的忌妒,诽谤、中伤纷至沓来。高傲的哈米尔卡只希望恢复迦太基的国力,他暗下决心,余生将不再踏上迦太基的领土。

公元前235年,哈米尔卡离开祖国。出发时,在长子汉尼拔和弟弟们的陪伴下,哈米尔卡在神殿祭拜主神巴耳,祈祷打败罗马,他命令当时不过九岁的汉尼拔宣誓:“罗马是我们的仇敌。你无论如何都不能解除对这个国家的怨恨。这件事要铭刻于心。”

由于时间过于久远,这件事真伪难辨。但作为世界史上屈指可数的战术家汉尼拔,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应该有这种经历。有其父必有其子,人们感受到了父子俩悲壮的心情。

伊比利亚半岛的土著居民是凯尔特伊比利亚人,这些部族之间并不团结,哈米尔卡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陆续征服土著部族。哈米尔卡以迦太基风格训练臣服的土著部族,组建成优秀的军队。时间一长,投奔到迦太基帐下的土著部族酋长络绎不绝。酋长们敬畏军人哈米尔卡的才能,对他们来说,哈米尔卡是充满魅力的领袖。

当然,迦太基人也敬畏作为勇将的哈米尔卡,敬畏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死更是催人泪下,为帮助部下渡过涨水的河流,自己不幸溺水身亡。哈米尔卡不愧是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哈米尔卡死时,汉尼拔只有十八岁。虽然他已经有成为名将的潜质,可惜还过于年轻。比他年长的姐夫哈斯德鲁巴(前270——前221)是一名值得信赖的武将,他带领人们建设新迦太基城,开发银矿。同时,他对土著部族颇为照顾,获得他们的信赖。哈斯德鲁巴对迦太基国力的复兴功不可没。

埃布罗河流过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以此为界,北面是罗马的势力范围,南面是迦太基的势力范围。迦太基以惊人速度恢复了国力,对罗马构成严重的威胁。罗马派刺客前去刺杀了哈斯德鲁巴。

置罗马于存亡边缘的汉尼拔

这样一来,就轮到哈斯德鲁巴的内弟、哈米尔卡的长子、时年二十六岁的汉尼拔登上历史舞台了。对此,李维在《罗马史》中是这样记载的:

老兵们心想:是父亲哈米尔卡返老还童归来了吗?他们仔细端详,一样生动的相貌、一样自信的眼神,还有一样的脸庞和表情。

在此之前,当一项军事行动需要一位勇敢且精力旺盛的将领时,哈斯德鲁巴总是想让这位内弟来担当,士兵们也对汉尼拔以外的指挥官缺乏信心。

汉尼拔面对险境时无比大胆,即使身处危险之中也能深谋远虑。即使再艰难,身体也不知疲劳,精神也不沮丧。就算是酷暑和严寒,他都能一一忍受。饮食量不听任欲望,只摄取身体所必需。他并不是白天工作,晚上睡觉,而是在工作之余才会休息,即使睡觉,也不需要柔软的床铺和安静的环境。很多人常常看到,阵地上他往往披着士兵的外套,直接睡在地上。他穿的衣服在身份相同的人中毫不起眼,但他的武器、坐骑却与众不同。无论在骑兵还是步兵中间,都是出类拔萃的。他往往先人一步赶到战场,一旦发生战斗,又是最后一个撤出的。(李维《罗马史》)

这可是来自敌对方罗马的历史学家所写的,所以并非夸张吧。这些是否史实姑且不论,汉尼拔的将军之才和至高声望是毋庸置疑的。毕竟,连罗马的历史学家也对他刮目相看。

但在这些赞美之词背后,是“如此伟大的美德和骇人听闻的恶行并行”。所谓恶行,就是残忍和极不诚实。汉尼拔既不虔诚,又不遵守誓约,对神灵缺乏敬畏之心。当然,这些咒骂之言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个人曾把罗马国家置于生死存亡的边缘。

不管怎么说,继承父亲遗志的汉尼拔绝不是一位资质平平的青年。公元前219年,他无视和罗马的种种约定,攻占罗马的同盟城市萨贡托。罗马派出使者,要求把汉尼拔引渡到罗马,不然就威胁发动战争。但在国力增强的迦太基看来,罗马已经不是一个让人害怕、只能对其一味退让的强国。尤其从罗马方面来看,汉尼拔非但不虔敬神灵,还是一个不诚实、不信守誓约的人。不过,罗马人本身把迦太基人就看成是残忍而不诚实的。

拉拢高卢人,越过阿尔卑斯山

公元前218年春,汉尼拔率军越过边境线埃布罗河,开始长征。很快攻取西班牙东北部地区,该年夏天,军队越过比利牛斯山脉,不久到达今天阿维农近郊的罗纳河畔。这时汉尼拔拥有步兵3.8万人、骑兵8000人、战象37头。翻越比利牛斯山脉之前,步兵人数5万、骑兵9000人,较之来看,兵力减员严重。特别是步兵逃离现象非常明显,很多士兵大概又跑回了伊比利亚半岛。

罗马帝国——海上霸主迦太基的攻势

汉尼拔军队过河

汉尼拔军队过河

沿罗纳河北上,从那里直流而上就能到达伊泽尔谷地。这里就是翻越阿尔卑斯之路的著名出发地。从这里沿着某些路线,经过艰难跋涉,可以到达终点——现在的都灵。关于其间的路线,众说纷纭,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可以写一本大部头著作,个中问题令人十分好奇。这些工作还有待爱好者的努力,这里我只是根据传说简单地作出描述。

阿尔卑斯山周边原本住着高卢人(凯尔特人),南北两侧都有。对罗马人来说,今天意大利北部是“山南高卢”(即阿尔卑斯内侧的高卢)。在意大利的地理概念里,卢比孔河是最北的界线。

汉尼拔军队首先要通过属于高卢人阿洛布罗基族的属地,他们在这个地区驻扎的时候,碰巧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波伊族使节来到这里。他们给汉尼拔带来了情报,包括意大利北部的形势,以及翻越阿尔卑斯山的道路,这对汉尼拔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此时,洛布罗基族中的两兄弟争权,请汉尼拔来做仲裁。裁定顺利完成,汉尼拔也得到了阿洛布罗基族的帮助。汉尼拔最为担心的粮食补给问题,也顺利解决了。

汉尼拔率军登上阿尔卑斯山,切身感受到了去路的艰难。阿洛布罗基族中敌对的一派也来骚扰,但汉尼拔收到相关情报,很快就突破这里,并掠夺大量谷物、家畜、酒等,粮食补给越发充分。但远处险要的群山耸立,山谷、森林到处都被白雪覆盖,道路狭窄,走在前头的大象步伐越来越沉重。

罗马帝国——海上霸主迦太基的攻势

翻越阿尔卑斯山

 骑马的汉尼拔眺望意大利北部平原。19世纪的铜版画

汉尼拔军队很快踏入康德鲁西族的土地,酋长们虽然表示恭顺,但这只是陷阱。他们打算在汉尼拔军队通过峡谷道路时,从高处扳倒石头进行奇袭。但名将汉尼拔看穿了这个阴谋,很快就把陷于混乱的军队恢复整齐,击退了敌人。

敌人基本不再前来袭击,但冬天翻越海拔近2000米的高山,征程的严酷程度有增无减。特别是夜晚的寒冷令人难以忍受,几乎不能安然入睡,掉队的人不断增多,马匹、大象也不断跌倒。

不久他们越过了顶峰,从这里能俯视阿尔卑斯山的东斜面,远处是广阔的意大利北部平原。但下山的道路更为困难,在连续不断的风雪中,冰冻的路面异常光滑,人、马、象非常容易失足掉入深谷。

罗马帝国——海上霸主迦太基的攻势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前201)

根据波里比阿的记载,翻越阿尔卑斯山用了十五天时间。汉尼拔手里只剩下2万步兵、6000骑兵、20头战象。但不管怎么说,汉尼拔和他的军队成功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汉尼拔不屈不挠、毅然决然的形象,士兵们都看在眼里,必定对他越发信赖。住在意大利北部的高卢人大概也觉得汉尼拔是令人畏惧的勇将。这些高卢人可能不喜欢罗马,所以决定追随汉尼拔。

用伏击战术全歼罗马军队

公元前218年的执政官是普布利乌斯·科内利乌斯·西庇阿(即老西庇阿),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被赞为救国英雄的大西庇阿。他率领罗马军队驻扎在波河溪谷,准备迎击汉尼拔军队。

意大利北部的一些高卢人部落支援迦太基军队。老西庇阿把军队后撤到特列比亚河,重新组织防线。两军隔河对峙,兵力都超过3万人,双方势均力敌。在这种情况下发动进攻是非常危险的。加之战伤未愈的老西庇阿不能到现场指挥作战,罗马军队显得特别小心谨慎。

罗马帝国——海上霸主迦太基的攻势

特拉西梅诺湖之战(前217年)

但迦太基军队中的努米底亚骑兵渡河向罗马阵营发动进攻,罗马人以为终于等到了难得的机会,执政官森普罗尼乌斯率军应战。努米底亚骑兵队列很快发生混乱,向后撤退。罗马军队趁此机会全军渡过冰冷的河水,紧急进击。但渡河之后,眼前的景象让全身湿漉漉的罗马士兵大吃一惊——正面是战象群和队列整齐的迦太基步兵军团,两翼是骑兵部队。看似败北的逃跑只是一个陷阱,罗马人低估了战略家汉尼拔的才智,现在胜负已分。虽然罗马军队没有被全歼,但残兵败将只能退到更远的后方。

山南高卢人占迦太基军队的大半。但罗马人对汉尼拔的意图完全不了解。汉尼拔故意夸大迦太基军队的实力,期待能得到意大利半岛各处的支援。而这需要连战连胜。

大胜罗马军队后,更多的高卢人参加汉尼拔军队。第二年春,迦太基军队在几乎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南下亚平宁山脉。不知什么时候,汉尼拔军队就冲破了罗马军队的防卫网,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慌忙率领罗马军队猛烈追击。汉尼拔军队像逃避追兵一样跑了,但当来到特拉西梅诺湖畔时,他们的行军却缓慢了下来。这个地方一侧是陡坡耸立的丘陵地带,另一侧则被深深的湖水拦断。

弗拉米尼乌斯率军追击汉尼拔军队,进入湖边一条窄窄的道路,早晨雾霭重重,罗马军队只能排成长长的队列前进。迦太基军队从沿途茂密的草木丛中冒出来,发动了袭击。原来,汉尼拔在夜间派兵隐藏其间,静等罗马军队进入伏击圈。罗马军队毫无办法,前后及侧面都被迦太基军队包围,还没有进行战斗准备就仓促应战。要想逃走就只能跳湖。这仿佛是大人和小孩间的战斗,而且小孩的手还被扭住了。自负的意大利霸主罗马没坚持多久,就几乎全军覆没了,将军弗拉米尼乌斯也战死在这里。

攻击后勤点的“拖延战术”

汉尼拔作为战术家的才干超乎人们想象,这是罗马人从未应对过的情况。接连不断的大败使罗马陷入紧急状态。出身名门贵族、颇具威望的费边被指定为独裁官。费边认为和汉尼拔正面对决非常愚蠢,他的作战方法是避免正面交战,不即不离,只是一味跟在汉尼拔军队后面。这就是著名的“拖延”战术。这并不是费边胆小。率领大军作战,最重要的是物资和兵源的补充,军事行动背后必须有后勤保障。费边的目的是打击迦太基军队的后勤,消耗其实力。

罗马人对费边的意图很反感,但汉尼拔看到了战术家费边的才能。既然威望显著的统帅受到批评,那就再加一层恶评,这不也是一种战术吗?汉尼拔军队四处破坏、劫掠,就是不骚扰费边的领地。好像费边和汉尼拔心意相通一样。

罗马民众更加愤怒,可费边没上汉尼拔的当。他迅速把自己的土地捐给国家,这个决心的好处是人们打消了对费边的疑虑,费边保住了自己高洁的名誉。费边的“拖延战术”一点点地削弱了汉尼拔军队脆弱的后勤供应,在征用物资方面,汉尼拔军队还能设法完成,但在兵源补充方面几乎无能为力。汉尼拔军队尽管占据优势,但这个优势却不知能保持到什么时候。这样想来,不论谁都会打消对迦太基军队的恐惧。汉尼拔军队人数才5万不到。

公元前216年春,罗马准备好足够的物资,人员补充也十分充分,而且在本土作战,不用担心后勤。从铺设阿庇亚大道开始,罗马人就形成了重视后勤这一传统。罗马重新征兵来补充兵员,总数已接近8万人。

两军这时在山岳地带对峙,军队几乎无法展开作战。汉尼拔见地势不利,用几天时间把部队转移到东南方向的坎尼,在那里构筑阵地。该地位于河流注入意大利南部亚得里亚海形成的冲积平原上。紧追其后的罗马军队也在此修筑阵地。

指挥军队的将领已不是费边,这一年的两个执政官是主战派瓦罗和慎重派保卢斯。罗马军队在左岸,迦太基军队在右岸隔河对峙。两军相距不足5公里。从现在看,这是古代最大规模的决战。在决战现场各方都做了哪些准备?下面我将着重介绍一下。

罗马帝国——海上霸主迦太基的攻势

坎尼之战(前216)

步兵被孤立,亡兵七万的惨败

盛夏时节,两军对峙已经两天。罗马兵力总数为7.6万人,其中重装步兵5.5万人,轻装步兵1.5万人,骑兵6000人。迦太基总兵力为5万人,其中步兵3万人、轻装兵1万、骑兵1万。迦太基只在骑兵方面占有优势,构成军队主力的步兵是7万对4万,罗马军队占压倒性优势。而且,迦太基的步兵和轻装兵是以高卢人、利古里亚人、巴利阿里人为主。因为是召集的雇佣兵,士气未必很高。

第三天来临。处于劣势的部队应该如何作战?这个忧虑萦绕在汉尼拔的心中。平原上到处都是罗马士兵,其数量之多让迦太基士兵畏惧。但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罗马军队的把主力配置在中央位置。汉尼拔头脑中闪现出将来决战的战术。

两军在先头配置的轻装步兵发生小规模接触,很快他们又像云一样消散了。背后罗马军队的中央位置排列着由十二列重装步兵组成的正规军团,是通常队列厚度的两倍,配置在两翼的骑兵部队,像波涛一样湧了过来。

以此相对,汉尼拔把中央位置的步兵排列成半月形的方阵,这个凸起的半月形队列的左右后方呈阶梯状排开,并在左右后方配备重装步兵,在外侧部署骑兵部队(如图的第一阶段)。

罗马的重装步兵军团以压倒之势快速前进,进入突击态势。罗马军队急躁地追赶敌军,队列变得七零八落。以凸起的半月形布阵的迦太基军队,向后撤退,罗马军队的中央部队开始进入包围圈,犹如被吸进中央位置一样,眼看就要实现正面突破。相反,迦太基军队的半月形中央部分凹了进去,变成凹型半月形。迦太基军队的队列眼看就要被挤破,但他们仍以必死的决心坚持着。

汉尼拔等的就是这一刻,他命令两翼配备的重装步兵前进,攻击罗马步兵的侧面。同时,迦太基军队的左翼骑兵击破罗马军队的右翼骑兵,转到罗马军队背后,与迦太基右翼骑兵合流。本来骑兵就占优势的迦太基军队,击败剩下的罗马左翼骑兵简直易如反掌。迦太基军队很快改变方向,袭击罗马步兵军团的背后。战场中间只剩下罗马步兵军乱作一团,迦太基军队环绕四周(如图第二阶段)。罗马军队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接下来就是悲惨的屠杀,血流成河。战死者达7万人,可以说这对罗马军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许这一数字有夸大成分,但单单一次战役就有这么多战死的人,这种现象也只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再次出现。

总之,汉尼拔的想法是以己之长补己之短。如果步兵处于劣势,就要利用优势的骑兵来弥补。在左翼配备伊比利亚人和高卢人骑兵,右翼让努米底亚人骑兵待机而动。大胆使用左右两翼的骑兵,成功形成包围网。这就是在世界战争史中熠熠生辉的经典战术。

这次战役对罗马打击非常大,战死者中就有八十个是元老院的元老。执政官之一的保卢斯本来对和汉尼拔正面冲突持慎重态度,但主战派瓦罗却不顾一切,希望在坎尼决一死战。讽刺的是,瓦罗虽然负伤,但逃出了重围,保卢斯却倒在战场上。这个败将在断气前哀叹:“先是败给了瓦罗,然后才败给了汉尼拔。”

被派遣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兄弟

汉尼拔军队在意大利半岛势如破竹,罗马人越来越恐惧。他们担心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迦太基军队很快会与汉尼拔合流,因此很早就把西庇阿兄弟派遣到伊比利亚半岛。最初是派遣弟弟格奈乌斯·西庇阿进军西班牙,稍后哥哥普布利乌斯·西庇阿也来到这里。哥哥就是后来救国英雄大西庇阿的父亲,这位弟弟也就是大西庇阿的叔叔。

实际上,迦太基已命令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巴卡与在意大利半岛战斗的汉尼拔合流。但西庇阿兄弟积极行动,阻碍了哈斯德鲁巴·巴卡进军意大利。坎尼之战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5年,一次战役中,西庇阿军队完胜哈斯德鲁巴·巴卡军队,就连哈斯德鲁巴的营地也被罗马军队端掉,从而解除了罗马的燃眉之急。

不管怎样,必须削弱迦太基在意大利半岛的势力,并昭示罗马在当地的霸权。但罗马在意大利本土陷入了困境,已不能确保充分的后勤保障。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庇阿兄弟却英勇善战。在意大利半岛遭受汉尼拔蹂躏、罗马人意志消沉之时,西庇阿兄弟在伊比利亚半岛快速进击,给罗马人注入了新的勇气。

西庇阿兄弟最关心的是当地居民的认同和支持。两人都具有敦厚的人品,所以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敬仰。这在与迦太基军队作战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迦太基军队也很了解当地的形势,但当地居民更清楚。在这种意义上来说,西庇阿兄弟不是单纯的策略家,而是深谋远虑之人。后来作为儿子、侄子的大西庇阿在伊比利亚半岛能享有很高威望,都是托父叔两兄弟的人品与人脉之福。

但迦太基也并不是眼睁睁地看着两兄弟扩展势力的,一旦罗马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物资补给不充分,雇佣兵补充不够,迦太基就可一举扫除罗马势力。公元前211年,迦太基转入反攻。罗马为此召集素以勇猛著称的当地土著民入伍,但迦太基向这些土著民许以黄金、物资进行贿赂,土著民很快撤回士兵。普布利乌斯的军队与格奈乌斯的军队无法汇合。哥哥在危险的行军过程中战死,据守堡垒的弟弟随后也战死。顷刻间,罗马失去了两位优秀的兄弟将领。罗马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前景不容乐观。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6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