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这才是秦汉——刘邦、项羽联手灭秦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22:11:57 0


上回咱们讲到,刘邦带领西路军去打咸阳,路上得到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帮助,没费劲便拿下了重镇陈留。陈留城内有大量的粮草、兵器、物资。《史记》讲:

沛公舍陈留南城门上,因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刘邦在陈留待了三个月,用陈留城内的粮食、兵器、物资装备军队,一下子扩充到了好几万兵马,从而有了入关打咸阳的本钱。

接下来,刘邦继续往西南打。

南攻颍阳,屠之。

——《史记·高祖本纪》

打颍阳,打下来了,“屠之”,屠城。这是第三次讲到屠城了。上回讲了两次:一次是,项羽屠襄阳;还有一次是项羽、刘邦两人一起屠城阳。

刘邦不是仁义吗,怎么也屠城呢?这得说道说道了。

首先,从词义上说,屠城就是大量残杀,未必是杀干净、男女老幼一个也不留,不过,肯定会滥杀大量平民。

这个问题,直到近代,甚至当代的战争中仍然是个顽疾,仍有不少类似的情况。所以,我有一个说法:谁要是把一部《资治通鉴》读下来,却没有成为一个彻底的反战主义者,那我一定不会跟他交朋友。明白我的意思吗?战争是惨无人道的,战争常常是人性恶的大爆发。

为什么屠城呢?《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个问题。在咸丰八年五月初五,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写了一封信,当时曾国荃带军包围太平天国的重镇吉安城,已经一年半了,迟迟打不下来。不过,也快打下来了。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嘱咐弟弟:

弟不必慌忙,但当稳围稳守,虽迟至冬间克复,亦可无碍,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

——《曾国藩家书》

看到了吧,曾国藩教他弟弟打下吉安后,要全城屠戮,要屠城。

你要想把敌军一网打尽,一个也不漏网,就得全部杀掉,起码成年男子得全部杀掉,因为士兵和平民是分不清的,脸上又不写着字。他们能抵抗这么久,肯定也是全民动员,兵也是民,民也是兵,区分不开了。这是屠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还有泄愤、宣泄的意思,攻城攻了这么久,肯定也是伤亡极重,士兵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要爆发出来。

再有,就是震慑作用,把敌方吓住,在后面的战争进程中,让敌方主动放弃抵抗。

没有人会考虑,那些被屠杀的人也是几个孩子的父亲,或者一双老人的儿子。儒家讲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在战争中,是没有人去想的。

刘邦打下颍阳之后,突然又折向西北方向,打平阴。为的是堵住一个叫司马这才是秦汉——刘邦、项羽联手灭秦的带的军队,这也是一支反秦军队,他想从黄河北岸渡过来,南岸这边就是平阴,有渡口、码头。他想渡过来之后,也去打咸阳,要跟刘邦争功。

刘邦打下平阴,把渡口给封了,司马这才是秦汉——刘邦、项羽联手灭秦过不来了。

司马这才是秦汉——刘邦、项羽联手灭秦为何非得过黄河呢?在黄河北面行军不能打到咸阳吗?这条线路我没亲身走过,应当是不行,或者说很难。

以后还有无数的要打到关中去的战争,基本都是两条线:

一条是黄河,黄河水路,或者黄河南岸陆路,从洛阳,过渑池,打下函谷关,就入关了。之前陈胜手下大将周文就是走这条线。后来,项羽也是走这条线。这条线最顺了。

刘邦也想走这条线,所以,他打完平阴之后,就来打洛阳,可是洛阳他打不下来。只好走另一条线。

另一条线就比较绕了,他得往南去打南阳,然后再攻武关。走这条线,比较迂回。

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是迂回,越是容易到达;越是直接,越不容易办。正所谓:

道固委蛇。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道路,本来就像蛇行一样,弯弯曲曲的,不是直的。

刘邦打南阳,很顺利便打下来了。只是,南阳太守跑了,带着一支人马逃进附近的宛城。刘邦觉得宛城没多少物资可抢,打下来也没什么用,便直接过去了,继续西进,想快点去打武关。

大军过了宛城,又走了半天的路程,天就黑了。这时,张良把刘邦叫住:沛公,行了,别走了。您光急着打武关不行,武关那边有秦军重兵防守,不是三两天就能打下来的。如果南阳太守带着宛城的兵马抄咱的后路,前有武关,后有宛城,把咱卡中间,那可就很危险了。

刘邦吓一跳:哎哟,对啊,子房啊,我大意了。我明白了。

刘邦立即调整部署,趁着夜色,悄悄地抄小路,绕回了宛城,把宛城包围得水泄不通。

南阳太守一看这形势,守也守不住,跑也跑不了,怎么办呢?真要落在刘邦手里,要个囫囵尸首都不容易了。干脆我自杀得了,这就要抹脖子。

太守手下有个聪明人,叫陈恢,一把把他拉住:您别急啊,咱还有道啊,咱投降刘邦不就完了吗?好汉不吃眼前亏嘛。而且,我感觉,有可能您还能当您的太守,老百姓也能得以保全。您先等着,我去找刘邦说去,说不成,您再死。

然后,陈恢来游说刘邦:沛公啊,我听说,您这边有个约定,谁先入关,给谁封王。您得抓紧时间,是吧。可是,像您这么打,不行,效率太低了,见一个城,打一个城,费老大劲,耽误太多工夫。我给您支个招,就拿宛城来说吧,你直接招降不就完了吗?你只要答应宛城投降之后,太守还是太守,官吏还是官吏,对老百姓也不伤害,那宛城立马就得开城门欢迎您啊,粮草物资也都得贡献给您。然后,把这种“宛城模式”一推广,遇到其他城池也这么办,八个咸阳,您也能打下来啊。

刘邦大悦:好,照办!

最终,宛城内不但太守还是太守,官吏还是官吏,而且还给封侯封地,比秦朝那边待遇好得多。

接下来,一下子就顺了。

刘邦引兵西,无不下者。

——《史记·高祖本纪》

到哪,哪都开城门欢迎,很快便打到了武关。

这也说明,楚怀王手下的那些老臣旧将们还是有远见的,刘邦会用仁义,能“扶义而西”,打得就比较顺。用孟子的话讲,这就叫: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用西方人的说法,这叫“南风效应”。这是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个寓言,说北风和南风比谁威力大,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给刮下来。北风先来,北风又寒冷又猛烈,差点把行人给刮起来,可是那件大衣非但没被刮下来,反而被行人抓得死死的,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的。北风没成功,换南风。南风温暖、舒缓,风和日丽的感觉,行人觉得很热,就把大衣给脱了。这就是南风效应。跟屠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

唉,要都这么想、这么做,该多好啊。不过,肯定也不行,因为人性复杂。

刘邦打得这么顺,其实也是因为沾项羽的光。怎么说是沾项羽的光呢?

讲评书的有句话叫: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下面咱把项羽这一支的情况给补上。

前面说了,楚怀王觉得项羽太狠,不适合直接打西路,就让他跟着卿子冠军宋义一起北上救赵。

当时,张耳、陈馀保着他们拥立的赵王正被围困在巨鹿城里面。他们本来是在邯郸的,邯郸被章邯攻破,只好退守巨鹿。巨鹿离邯郸不远,在今天的邢台。

负责包围巨鹿的秦军大将是王离。章邯在南面邯郸这边,负责给王离供给粮草物资,做后方支持,同时也为了防备南边的楚军。

王离就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

当时人们私下讨论。有人说:王离是名将之后,打巨鹿肯定手到擒来。

有人不以为然:不见得吧。不是有个说法吗,叫:

为将三世者必败。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到王离这已经是第三世了,前面两世杀人太多,报应就得报在他身上。

好吧,咱们拭目以待吧,看看到底会怎样。

眼瞅着巨鹿城就危在旦夕了。

那边宋义带着救兵,他却不着急。他在邯郸南边的安阳扎下营来,中间隔着一条漳河,他不渡河,不进兵了,一待一个多月。

作为副将的项羽烦了:宋将军啊,你还等什么啊,那边巨鹿城里的赵军都要支撑不住了,再等,他们就都完蛋啦。咱现在要是抓紧渡河,跟赵军里应外合,两边夹击围城的秦军,那咱还有胜算啊,你快点吧,你还等什么啊,你可急死我了!

宋义笑了:项将军啊,别着急,别着急,把心沉住,你听我说,咱们这样,先坐山观虎斗,先看他们打。等到最后,如果秦军胜了,那他们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咱再打就容易了。如果秦军败了,咱就不用管这边了,直接就挥师西进了。先入关中者王嘛,咱目标还是入关,对吧。论冲锋陷阵,论玩命、打仗,我肯定不如你;可要论战略谋略,兄弟啊,你还稍微差一点。你就听我的吧。

项羽还想争辩:这个……

宋义把脸一沉:行了,就这么定了,还有别的事吗?没事歇着去吧。

宋义是上将军,官大一级压死人,项羽不服也得服,没招,窝火。

随后,宋义还下了一道军令,专门又强调了一遍:

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史记·项羽本纪》

凡是倔强固执、不服从军令的,一律斩首。

这说谁呢?明显是针对项羽。项羽气得够呛,强忍着,忍着。

一天,宋义举行了一个大型酒会,给他儿子送行。他儿子要去齐王手下做丞相。他是楚军的上将军,他儿子怎么去齐王手下做丞相呢?这可能也是一种诸侯间的联盟形式。

宋义这个酒会弄得很铺张、很奢侈。兵将们都很不满,因为当时已经入冬了,天气很冷,士兵们缺衣少食,他这边还搞这个,显得太不体恤人了,大失人心。

于是,项羽爆发了。一天早上,他进了宋义的大帐,抬手就把宋义的脑袋砍了。拎着脑袋出来宣布:弟兄们,不要慌。宋义串通齐王,要反楚,我是受咱们楚王的密令,把他给就地正法了。

楚军本来都是项梁的旧部,宋义又遭恨,讨人烦,所以,将士们立即都表态:杀得好,项将军,我们都听你的,都支持你,你带着我们打秦军吧。

于是,项羽正式成为楚军统帅。这是公元前208年11月,项羽多大年纪?24岁!就是数万大军的统帅了。这叫什么?这叫“自古英雄出少年”!

所以,二十来岁的兄弟们啊,千万别小看了自己,干吧!不论哪个时代,这个年纪都有太多做出伟大事业的人。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机会就更多了。

还说项羽,紧接着他便一战成名。率领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把做饭的锅什么的都砸了,渡河的船也都凿沉,只带着三天的口粮,杀!只打三天,打不败秦军,咱们也都别活了!

正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这数万楚军都拼命了,无不以一当十,跟秦军九战九胜,最终俘虏了王离。王离真应了那句“为将三世必败”了。

章邯也带兵败退。

一下子,项羽便威震诸侯。

当时,起义的各路诸侯都带着兵来救巨鹿,可是没人敢上前,都作壁上观。这个“作壁上观”的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壁就是军营的壁垒,防御工事,其他诸侯都站在壁垒上,远远看着项羽在这边打。都被楚军给吓住了,这哪是人啊,这是天兵天将啊,太能打了,太勇猛了。

等到巨鹿之围解了之后,打完仗了,诸侯们都过来拜见项羽,一进营门就都跪了。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

跪着趴着到项羽跟前,都不敢瞅项羽。这是天神、魔王啊,都服了。

从此,项羽成为所有反秦诸侯的盟主,总的领袖。

接下来,项羽再打章邯。章邯吃不住劲了,连战连败。秦二世对他也不满意了,赵高还憋着劲要算计他。他又坚持了一段时间,最终,带着二十多万主力秦军,向项羽投降!

这绝对是巨大的胜利,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危机。

因为投降的秦军跟这边原来的楚军还有各路起义军本是冤家对头。不是说起义了才是冤家对头的,以前没起义的时候,秦朝军队那都是镇压老百姓的主力啊。

现在换过来了,秦军打败了,被我们整编了,那我们还不得好好欺负欺负他们,出出气啊?

所以,这些投降的秦军很不好受,怨言怨气也很大。这就很危险了,哪天很有可能再反了,这很难预防。怎么办呢?坑杀之!

跟白起那套路一样。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史记·项羽本纪》

我查了一些资料,说是当时派这二十万秦军,在洛阳西边的新安城南挖一个大坑,半夜挖到一人多深时,就都被推到坑里给活埋了。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遗址。

悲惨世界啊!

讲到这,有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当年的秦国军队,一统六国,然后又打匈奴,又打南蛮百越的,何其勇猛善战,只过了十来年工夫,怎么就这么不禁打了呢?

这不是我读史的关注点,我的关注点主要还是修己治人,不重考据。对这个问题,我的一家之言,讲两点:一是暮气,曾国藩打下太平天国之后,立即把湘军给裁撤了,用他的话说,因为湘军暮气已深,劲头过去了,打不动了。所以接下来的北上平捻就主要依靠没有暮气的淮军,李鸿章的淮军。二是兵役制度的问题。比如,陈胜就是因为他们去渔阳服兵役,误了期,就造反了。钱穆有这方面的分析,我也记不清他的哪本书了,大致说,先秦时,各诸侯国的国民服兵役,从家到服兵役的地方都不太远。而秦朝照搬先秦制度,服兵役成为巨大的负担,服兵役的士兵的战斗力自然就弱了。

总之,很多事都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年强大的秦军已经不强大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项羽能用好这二十万秦军,刘邦肯定不会有半点机会的。可是,没有如果。

接下来,项羽带兵继续西进,奔关中,奔着秦朝国都咸阳而来。

此时,刘邦早已经捷足先登,入关了。项羽坑杀秦军是在公元前206年的11月,刘邦9月就已经入关了,他绝对是沾项羽的光。那边项羽不但把秦军主力都给牵制住,也把整个秦军的士气给打没了。所以,刘邦打到武关的时候,武关的秦军守将已经没多大心思效忠秦朝了,他知道秦朝天下大势已去了。刘邦派人来劝降,这位守将立马答应了:没问题,欢迎沛公入关!

可是,张良觉得这事还不牢靠:沛公啊,光守关的主将答应还不行,他手下的其他将领不可能全部这么想,咱不能贸然入关。

不如因其懈怠击之。

——《资治通鉴·秦纪三》

趁着对方防守意识松懈,发动突袭,直接灭了他们。

刘邦照办,一下子便打下了武关,入关了。然后,秦军基本没有阻击的能力了。

刘邦大军所过亡得卤掠,秦民皆喜。

——《资治通鉴·秦纪三》

就像前面讲的,刘邦“扶义而西”,这一点表现得太好了,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很得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这一手,为他以后以关中为后方,去跟项羽争天下也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大军驻扎于霸上,直逼咸阳城。于是,刚刚杀了赵高,当了四十多天秦王的子婴出城投降。秦朝正式灭亡!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只有14年,前面11年是秦始皇在位,秦始皇死了三年,秦朝就灭亡了。为什么这么快就亡了呢?以后历史中对这个问题会不断进行反思和讨论,后面再说。

刘邦怎么处置子婴呢?好多人都说干脆杀了,解解天下人这口恶气。刘邦不以为然:杀降不祥。先关起来吧。我不能白落一个仁义的名儿,咱是真仁义。

接下来,刘邦带军队就进了咸阳。进入咸阳,第一时间干什么?当然是抢啊。咸阳城内的大宅门,不论是大官还是大富,全部被一抢而空。刘邦手下那帮将领,本来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种地的、杀猪的、屠狗的、做小买卖的、混社会的,尽是些一不留神就会饿死的主们,这下子都厉害了。

可是,有一个人没抢这些东西,而是先封锁了秦朝的丞相府。“丞相府”并不是“丞相家”,这是两个概念。在当时,丞相府可以说就是秦朝中央政府。这里面没什么金银财宝——谁会把真正值钱的东西放在办公室里啊,丞相府就是个官员们上班的地方,这里面就什么多呢?各种公文档案。封丞相府的这个人是谁?萧何,他要的就是这些档案。正因为有这些档案,下一步才帮助刘邦详细地了解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各种情况,财力、兵力、物资、人口等等,他都了如指掌。这对于下一步楚汉争霸,那意义太大了。

由此可见萧何的胸怀之大、识见之高,不愧为一代名相。当时还不是丞相,汉朝正式建立后,他是第一任丞相。而且,起义之前,他只不过是县级的一个小官,放在今天也就是个副处级。这让我想到什么?想到李斯的“老鼠哲学”:

人之贤不肖,在所自处耳!

——《史记·李斯列传》

待在沛县,他就是个县级干部;得了天下,他就是宰相。而人,还是那一个人。

当然,也不是谁都能这样。

萧何做县里的工作时,就是出类拔萃的。有一次,朝廷来一个大官到泗水郡考察,就看重了萧何的能力,想把萧何举荐到朝廷去。萧何没去。

另外,也不光萧何厉害,刘邦手下其他的人,好多也都很厉害。

曾国藩有一个说法:历史上凡是了不起的帝王,身边一定有一群了不起的将相人物,都能匹配得起这个帝王,他们相得益彰。

下回咱重点就讲一位刘邦手下的牛人。讲谁呢?下回再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05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