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大明梦华——袁秀才救母陷囹圄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3:46:40 0


本部书开篇有云,说的是明朝生活的琐碎事,说到此处,相信列位看官也知晓了,果然是些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事,诚蒙列位耐了性子,阅览至此,若是您尚未嫌烦,那么在下便继续往下说。

开宗明义,上回书说的是吃喝,本回目便是要说芸芸众生之住所。

古往今来,天下生民,忙忙碌碌,四处奔波,无非为家。

何为家?但有一席地,檐下有烟火,厨内婆娘忙,屋中儿女闹。再苦再累,回到家中,见此情此景,一身之疲惫,亦能付诸一笑!

家,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于百姓之生活中,乃是头等大事,故而有无居住之所,所居住之地的大小,关系到是否安逸,是否幸福,是否真正成家立业等根本事体。

说起住所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并非在下统计一下从太祖到崇祯各个时期的房价,便能让列位看官了解彼时社会的综合情况。要说清楚房价,以及百姓对房价的承受能力,需要从彼时的收入、物价、职业,甚至是户籍制度、人口流动等各个方面说起。

这是一个非常大、非常烦琐的话题,容在下细细道来。从明朝的户籍制度谈起。

话说在京师,有位袁姓秀才,为人至孝,从小丧父,亦无兄弟姐妹,与六旬老母相依为命。

明朝对读书人颇为尊重,考上秀才,朝廷有专款供养,称之为食廪。《明史·食货志六》载,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故秀才凭着朝廷供给,即便是不出去谋营生,亦能供二人生活,只不过这所谓的生活,也仅仅是聊以度日。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又无其他技能,要想谋个职业,也是不易。何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便是为此。穷秀才之说,也是因此而起。

却说袁秀才一介书生,寻不得一个谋生所在,便在家专事老母。其母殷氏,年迈体衰,一年四季少不得生些病,袁秀才请不起郎中,平时只靠着省吃俭用,在药铺里抓些药,予母将养身体。

这一日,殷氏忽病重,袁秀才大急,因家无余银,京师的郎中费用又高,想到京师外三里处的应家村有个赤脚郎中,便与殷氏交代道:“儿这就去应家村请郎中,请母亲撑着些,儿请了郎中即回。”

殷氏躺在床上,点头称好,交代袁秀才路上切要小心些。袁秀才转身跑将出来,出了城就往应家村赶。

那应家村属良乡地界,袁秀才跑了几里路,及至良乡时,已是上气不接下气,要入城时,城卒叫他出示路引,袁秀才往怀里一摸,脸色为之一变,出门匆忙,竟是忘带了路引。便向城卒解释道:“家中老母病重,急切间忘了带在身上,忘差役大哥通融一些,教我速入了城去,好救我母亲性命。”

城卒问道:“你家住何处?”

袁秀才道:“乃在京师。”

差役闻言,冷笑道:“家住京师,往良乡请郎中,且忘带了路引,好你个小子,当良乡城头是你的说书场了吗?弟兄们,将此流民逮了!”

袁秀才叫苦不迭,然秀才遇着兵,纵使有理亦说不清,硬是教他们请去了牢房。

无巧不成书,也是合该要出事。袁秀才被请入牢房之时,当地知县并没在衙门,去了邻县考察,直至四天后方回。再加上手头要处理之事甚多,自也没将区区一个流民放在心头,八日后,方才把袁秀才提上堂来问案。

这袁秀才乃是至孝之人,在牢房这八日,时刻念着家中病重的老母亲,想她躺在床上,生活尚且不能自理,这八日来缺人照料不说,连给她端茶送水的人也没有,即便不病故,也难免要饿死了。

想到这些,袁秀才心急如焚,在牢中时,就日夜大哭大叫,恳求牢役将他放出去。牢役何来这般权力,自是不去理会,袁秀才更急,闹得越发厉害,把牢役都闹得烦了,将之视作疯子,后来索性连牢饭都不予他送。

饿了几日,连哭闹的力气也没了,被提上堂来之时,形容枯槁,直是变了一人,躺在地上哼哼。

知县问道:“堂下何人,哪里人氏?”

袁秀才万念俱灰,知县的问话仿似不曾听见,只在嘴上念叨:“我娘死了,我娘死了……”

知县问了几遍,皆是如此,呵斥底下当差的道:“这哪里是什么流民,分明是个疯子,如何就将这等人抓了进来?”

底下当差的见知县老爷恼怒,便一级一级查问下去,将那抓袁秀才的城卒查了出来。那城卒将前因后果细说一遍,又道:“许果然是流民,因恐治罪,装疯卖傻。”

无论是被当成疯子还是流民,袁秀才短时间内只怕都离不开牢房了,好在那知县并不糊涂,叫人将他扶起来,坐在椅子上,又端上来些吃食,好歹让他吃了些,这才问道:“你说你娘死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只管说来,本县替你做主。”

袁秀才见来了个明白人,眼泪又出来了,边抽泣边将事情原委道将出来。知县一听,人命关天,急令人备车,带了袁秀才一道去了京师查看。

到了袁秀才的家后,众人一看屋里头的情景,震惊莫名。他们许是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疯疯癫癫的秀才居然没有说谎,他的母亲躺在床上,已然过世,想来已故去有五六日,屋里甚至有股难闻的尸臭味!

袁秀才只觉天昏地暗,尽管在牢中时,他已想到会有此结果,但当真正看到母亲故去,且是因了自己的缘故生生饿死的,心如刀绞,加之这几日来在牢狱里折腾,身体虚弱,一口气没提上来,昏厥过去。

醒来时,四邻都在看热闹,都说这秀才可怜。知县也觉过意不去,就说要帮袁秀才厚葬其母。

袁秀才却是不依,人死了要入土为安不假,可人不能白死啊,她是生生教尔等耽误的,丢了性命,如何能一葬了之呢?

知县没想到他会说出这般话来,便问道:“那么你要如何?”

袁秀才道:“须将抓我之人绳之以法。”

那抓他的城卒也一道来了,本也有些同情他,听了这话,不觉冷笑道:“你也是读书人,如何不知大明律法乎?凡成丁者,务各守本业,出入邻里,必欲互知,即便出城,亦须有引,无引而乱闯者,当地官司查实乃是流民,轻则牢狱,重则发配充军。我乃按律办事,你若果然想告,亦是徒然。”

“人命关天,就凭你一句按律办事就想了事吗?”袁秀才的书生脾气一上来,浑然不顾三七二十一,怒道:“你莫要忘了,大明以孝治天下,我为救母出城求医,却教你拦了,平白害了一条性命,这个理要是讨不回来,除非没了天理!”

要知道这是在京师,天子脚下,满大街的高官,真要是闹出些动静来,非是玩笑事,知县欲息事宁人,说道:“人死不能复生,况且此事彼此都有过失,你即便是告了,恐也讨不得好,依本县看,先把你母亲安葬了,方是要紧的事,过后本县再给你谋个职,从此后好生过日子,也好告慰逝者,可好?”

话说到这份上,换作一般人,多半见好就收了,一则一介穷秀才,寻个职不易,二则民告官从来都是吃力讨不了好的事,万一告不赢,人财两空,端的得不偿失。可读书人就是读书人,一股气性上涌,便不管不顾,死活要讨个说法。

如此,一边在邻里的帮衬下,设了灵堂,一边趁着未出殡,袁秀才着孝服,果真去了东公街的顺天府衙门喊冤。

这顺天府乃是京师最高级别的衙门,一般的知府为正四品,顺天府尹则是正三品的衔,掌管京畿之刑名钱粮,这等机构,接到百姓诉讼自然不会不管,袁秀才状子递上去后,便由府里的公差收了,只说,府台去了宫里,并没在衙署,让袁秀才先回家等候传唤。

袁秀才心想,但要顺天府接了状子,定然会有结果。哪晓得连续三日,均言府台未回,让继续等候,这下可真个把袁秀才急坏了。老母亲在灵堂尚未安葬,如何等得?

你道府台去了宫里,何以一直未回?

前文说到,民告官是件吃力讨不了好的事,其根由便是官官相护。那良乡与京师毗邻,知县虽不过七品,可也与京官交好,既然好心相劝,袁秀才置之不理,要把官司打到底,那也只能撕破了脸。在袁秀才去顺天府递状纸的前一日,知县便与府尹见了面,把原委说了个明白,希望府尹莫要理会那疯子,免得损了官府之威严。

府尹一听,确也是这理,便说先晾他几日,实在躲不过去时,恫吓他一番也就是了,这世上之百姓,岂有不怕官之理?

偏生袁秀才是个认死理之人,顺天府不受理,就再换个衙门,无论怎样,须讨个说法,因此又写了张状纸,去了大理寺。

那大理寺是何等去处?乃是朝中最高司法机构,一般朝中的重大案件都由大理寺断案,还解决不了的,便由三法司(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共同审理。总之,一般的民事案件绝到不了大理寺。

争奈遇上个不怕死的袁秀才,硬是在大理寺门口哭天抢地喊冤,大理寺卿闻悉动静,问是何事。底下答道:“乃是一位秀才,因母病急,去良乡求医,没带路引,教良乡公差扣下了,耽误了医治,闹出来一条人命。”

大理寺卿道:“这般事应去顺天府,何以到此喊冤?”

底下人回道:“说是顺天府借故避而不受。”

“哦?”那大理寺卿宦海沉浮几十年,岂有不知官场上那一套之理,想了一想,道,“还是打发他去顺天府吧,就说此类事件不归大理寺管。”

袁秀才听得大理寺卿的回话,端的是又急又气,好一个官场啊,果然是官官相护,浑然不顾民之诉求。

是时,其老母停灵已逾三日,袁秀才咬了咬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出殡当日,抬着灵柩径往皇宫方向闯。那皇宫岂是好闯的?慢说是抬着棺材,等闲人想要接近禁苑也是难的,尚未接近长安街,就让五城兵马司当差的给拦了下来。袁秀才本就是来寻事的,浑不怕将事闹大,扶着灵柩就要强行闯过去,与兵马司的人闹了起来。

这一闹端的闹出事来了,惊动了位非同一般的人物,有分教:秀才救母忘路引,惊出神龙断冤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82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