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大明梦华——房子:百姓心头的一根刺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3:45:59 0


上一回把户籍、各行各业的收入,及日常支出等情况介绍了一番,大体了解了明朝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百姓的收支依据,从本章节开始,便说房子问题。

房子,因其寄托了一户人家的情感,亦是生平所购买的最巨大的一件物什儿,是财富的象征,实力的体现,以及幸福与否的基本元素,故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特殊商品,那么明朝的普通百姓是否买得起房,是否幸福呢?

客观地讲,明朝的普通住宅价钱不是很高。万历元年,在农村买一座占地半分的小宅院,是二两纹银;万历四十二年,正房三间、厢房三间、门面三间的大宅子,纹银五十两;天启二年,一间十八步二的平房,纹银八两。(以上数据均出自《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不难看出,以农民的收入水平,要在村里盖一幢或买一幢房子并不难。那么在城里难不难呢?客观讲,难。至少对普通人而言有些难。

缘由有二,一则城里的房价普遍高于农村,二则城里人的收入并不见得高,有些生活在底层的城里人,收入不若农民,想要买房难上加难。

按照一般的观点,买不起房,便只能租房度日了,然则明朝除了买房和租房之外,还有第三种途径,谓之典房。

何谓典房?明代小说《金瓶梅》说得极为细致。

话说那色迷心窍的张大户,收了金莲后,被其妻余氏得悉,便时常咒骂丈夫,打骂金莲。那张大户见金莲那娇滴滴的弱不禁风的身子常受那母老虎苦打,委实心疼,便想了个主意。

时张大户有个房客,唤作武大,乃是做小本买卖的,为人忠厚老实,便做主把金莲给了他,一则可免那母老虎打骂,二则那武大每日要出门做生意,独留个金莲在家,日后与金莲做那好事,就有了个隐秘之所了。

张大户这算盘自是打得极好,却也没受用多久就死了。未及入土,余氏就把武大小两口赶将出门。

没了住处,便只好去租房了,可金莲是个心宽之人,对租房不甚满意,建议武大典房。武大心里一哆嗦,如今租房,不过按月付些房钱,尚可过日子,典房是要将房钱一次性交予房主,他靠着每日卖炊饼为生,何来如此多的银子?一时把个武大愁得双眉打结。

金莲啐了他一口,说道:“呸,浊材料,你是个男子汉,倒摆布不开,常教老娘受气。没有银子,把我的钗梳凑办了去,有何难处!”

武大性格好,为人又忠厚,见金莲执意典房,也就应承了,当下去把金莲的首饰拿了去,卖了十数两银子,在县门前典了幢上下两层四间房子。

同样是花银子住他人家的房子,租与典究竟有何区别?

租乃是暂住,按月、按季或按年支付房钱,说到底房子是别人的,屈居于他人门下。典房仅次于买房,不过是没有产权,好比家中有了困难,去典当行当首饰一个道理,有了银子时可再赎回。

典房是明朝时的一大特色,也许会有看官疑惑,房子典给人家,看似一次性收了一笔银子,可契约满了,还得把那银子还给人家,虽说能收些利息,但也不多,相当于房子给人白住了一样,那还不如租出去划算,至少收上来的租金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无须退还啊!

这要看从哪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如同放货一般,也只是收了些利息而已,何以要把大笔的钱借给人家呢?如果你有几处房产,都典出去,那么就可以拿这笔典房费再去购置一套房子,如此以房生房,经营模式相当于银庄,拿百姓的存钱再放出去借给百姓,实际上是一个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简单经营手法。

言归正传。古往今来,女子对房子的执念一般无二。金莲拿首饰典来了这套房子,至少在被赎回去之前,是真真正正属于自个儿的,住得安心。对武大这个靠卖炊饼度日的小贩而言,因了妻子的缘故,在城里也算过上好日子了。

余下的故事情节,估计列位看官也都晓得,那武大也是命苦,娶了个美娇娘,反倒把命赔了进去,亦不知是福是祸,此非本部书所讲范围,就此打住。

选此段故事,乃因其具有代表性,武大代表了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弱势群体,这群人的收入,糊口尚可,买房可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前面列举了农村的大体房价,不妨来看一下城里的房价。

当然,房价不能一概而论,有地段、朝向、布局、质地之别,同样的一幢房子,在不同的地方和位置,价钱亦是云泥之别。此外,那些个大户富人家,除了厢房、正房之外,还有前院、后院,若是再加上座花园,那房价岂是普通人敢想的?

有位公公,姓陈,在京师有座大院子,门面七间,前后五进,十足的大宅院,当时卖了一千三百两白银。按照前面所讲,以普通民工日收入五分来算,一年是十八两银子,那么买如此一套房子,需要不吃不喝,当然也不能生病,在每日都出去劳作的情况下,攒近一百年。又有《金瓶梅》书中所言,夏提刑买了套宅子,送给何太监的侄儿,也是门面七间,前后五进,以一千二百两交割。

此等超级豪宅,古今相同,非是老百姓所能奢想的。既是不能想,不想就是了,来看看一般的房子。还是以《金瓶梅》为例,有个十分典型的故事,有心的看官不妨留意下面出现的数字。

说是西门大官人,其住房大概有前后五六进,仪门进去乃是大厅,两边是厢房,往后走则是住房、花园等。

大户人家,家大业大,家中上上下下人口众多,加上西门庆又是个好享乐的主儿,那房子自然是越大越好,先是花五百两增加了两座花园,又花五百四十两买下了隔壁花家的宅子,将两个宅子打通了。此后,街对门乔家买了新宅后,搬了出去,西门庆又把乔家旧宅买了过来,花了七百两银子。为扩建祖陵,以二百五十两银子买下了城郊赵寡妇家的庄子。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以西门庆宅院为中心的房子,因地段好,面积大,都不太便宜。可是地段差一些的城郊,便不一样了,西门庆买下赵寡妇的庄子,目的是扩建祖陵,其面积定是小不了,也不过二百五十两银子。

后来西门庆又给姘头王六儿置办了幢房子,门面两间,到底四层,也不算小了,花了一百二十两银子。

此般一百余两银子一套的,中等人家咬咬牙是可以考虑的。以车夫为例,年收入四十两,五年下来,除去一应生活费用,也差不多可以在城里买套像样的宅子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下说的是咬咬牙也是可以考虑的,在吃喝玩乐盛行的时代,在一个开放而又享乐的时代,如果时常下馆子,置办些光鲜的衣服首饰,有闲心了再去外面走走,游历大好河山,如此这般,四十两银子的年收入慢说买房,能够支应这些消费便不错了,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中等收入者买不起房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上面言及的都是些地段不错的大房子,倘若地段稍差些,房子稍小些,价钱自也要低一些。

话说在万历年间,京师有位姓李的老爷子,膝下有一子,唤作李进,已有三十五六的年纪,本要读书考取功名,考了十余年,硬是连个秀才都没中,家中又有妻儿要养,李老爷子年纪大了,总有作古的那天,因此便想给李进寻个出路。思来想去,名下还有一幢宅子,本是租出去的,每年收些租金,如今为了儿子,老爷子决定把它卖了,给李进去做些生意,好歹度日。

那是幢前后两进的住宅,共有八间房,最后卖了三十五两银子,与李进当作生意的本金。

八间房虽不大,挤挤也够一家五六口人居住了,且三十五两银子的房价,中等收入的人家是支付得起的。

此乃明朝京师的房价,要是肯屈就,不随大流往城里挤,或是觉得在京师生存艰难,去州、县发展,州县的房价定然低许多,同样是三十五两银子,在京师只能蜗居,州县的话可以住得相当气派了。

写到此处,本回目内容已全部结束,列位看官阅览于此,应对明朝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个大体了解。最后,容在下多句嘴,明朝百姓整体而言是比较幸福的,商业发达,税赋较少,以致国贫而民富,越到后期此趋势越明显;人口众多,逼近两亿,生产力直线提升,无论是农业、手工业、矿业,都要超越宋朝,乃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不论其他,一部《天工开物》所提及的科技水平便领先于世界各国。

有人说宋朝最是富裕,大宋才是彼时之世界超级强国,实则需要分开来看待。宋之疆域不若明朝,贫困地区并不在宋之版图之内,因此,宋朝之富,乃是集中之富裕;此外,相对于明朝,宋朝的赋税要重些,茶、盐、酒、矿、香料等,无不实行专卖制,由国家控制,作为朝廷敛财之手段,宋仁宗时,单酒课便达到一千四百余万缗,盐课更多,四千八万缗。明朝只对盐茶实行专卖,加之农业赋税少,故论国家之富,非宋莫属,而论百姓富裕程度,则推明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8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