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大明梦华——民间书商的销售智慧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3:44:59 0


建阳不大,属建宁府管辖,位于福建北部的闽北山区盆地中部,并不起眼,但是,在明朝的出版史上,它拥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有明一朝,中国有四处地方集刻书、印书及书市功能于一体,明人胡应麟有云:凡聚书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闾阖也,临安也。说的是北京、南京、苏州和杭州的书市。又云:凡刻书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指图书出版多在浙江、江苏和福建三地,道出了当时全国三处出版大省。

全国书坊最多的又有四处地方,分别是福建的建阳、江苏的苏州,以及首都北京、陪都南京。在这四处地方之中,刻印刊行图书最多的则是建阳,居全国之首,所刻印之书籍占整个大明朝的五之其一。整座县城,大部分人脱离了农务劳作,效事于书坊,街上之商铺多为书肆,码头之上船只往来,所运者无非书籍,江湖之上,书香四溢。

苏州之书坊多在阊门一带,吴县之前,“凡姑苏书肆多在阊门内外及吴县前,书多精整,然率其地梓也”(胡应麟语)。杭州的书坊则在镇海楼之外、涌金门之内,“凡武林书肆多在镇海楼之外,及涌金门之内,及弼教坊,及清河坊,皆四达衢也”(胡应麟语)。南京书坊集中于三山街和贡院一带,“凡金陵书肆,多在三山街及太学前”(胡应麟语)。

此四个地方,为全国出版之中心,所刻印之书往全国辐射,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刻印、销售网络。

至于书籍之销售,则有三市,考市也、庙市也、灯市也。

所谓考市,即明朝的科考、乡试、会试、殿试等各级考试期间所举行之书市,因是三年一届,时机难得,且所面对的皆是书生士子,属最好读书的群体,故而考市之规模较大,书商很早就开始做准备,到了书市当日,“辇肆中所有,税地张幕,列架而书置焉……”几乎穷店内所有的图书,列架摆放于考场前。

是时,各地书商云集,早已将各类书籍摆放完毕,前来应试之士子,亦陆续到达,书市逐渐热闹起来。

越一日,趋市者更众,不止士子,十里八乡喜好看书的均前来凑个热闹,摩肩接踵,相熟的见面打个招呼,或有邀三五好友前来的,聚于书摊前,对书籍之版式、内容品头论足一番,见到喜爱的便收入囊中。喧声嚣于数里之外,而伴随着这喧闹之声,书香亦弥于四野,图的是热闹,看的是书籍,而兴盛的是文化。

庙市、灯市便好理解了,如城隍庙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有庙市,虽无考市那般沿考场的路上两边尽是书摊儿,但书商们也不肯放过人气旺盛的集会,“每月三次,列肆三里,古今图书、唐宋书画,充斥其间”(刘侗《帝京景物略》)。

灯市亦如斯,京师的灯市一般在灯市口举行,书摊儿夹杂于其他商品之间。在建阳,因是书籍出版重地,则每月逢一逢六皆有书市,其时,天下客商云集,车水马龙,所载所运者皆图书也。

这说的是繁华都市的书市,那么在其他地方,图书又是怎生销售的呢?要是说将起来,不失为一桩美谈。

话说有位书贩,姓周名子肇,以鬻书为业。一般的书贩,或开店或于路边设摊儿,无非是等顾客上门挑书。周子肇则别出心裁,驾一叶扁舟,载书而行,游走天下。此等行为,想想便是件风雅之极的事,以贩书为业,周游四海,既解决了温饱,又游览了各地之风光,开阔了眼界,试问天下有哪般职业恁地逍遥快活!

那么如此贩书,究竟能否解决生计,这般的营生是否做得?

事实上,任何生意,无非关系,周子肇也非驾舟乱跑的,他多结交士大夫,那些人有稳定收入,且又好阅书藏书,每到一处,周子肇皆有的放矢,到了地头,径奔熟人府上。

从表面看,此等做法有些上门推销的意味,按一般的逻辑推理,应是讨人厌的。然此推销毕竟非彼推销,书是文雅的特殊商品,针对的是好书的文雅之士。入了府门,从袖口处取出书单,供人查阅。一般情况下,主人会热情招待,以茶饭奉之,问询书单里图书之情况,或是把酒言欢,高谈书事,其乐融融之中,便把生意做了。

周子肇一生好载书而行,足迹半天下,及至花甲之年,兀自从事长途贩书之业,可见是真正喜好此等风雅事。

在苏杭一带,书商们利用发达的江南水路,载书而贩,舟行天下者众,他们南至钱塘,东达松江(上海),北上京口,扁舟孤棹,佣书为业,且多受藏书家、读者欢迎,待之如宾。

以上说的是贩书的事,大凡是书贩个人之行为,当然,自也不排除书坊为了增加销量,使了营销手段。

从古至今,出版之目的在于传播,唯其传播之广,方能体现书籍之价值。故而,图书的刻印出版仅仅是开始,恰如婴儿呱呱坠地,而其生命则在读者打开时才逐渐精彩起来。

那么书坊的主人在刊行书籍之时又动用了哪些手段,尽可能地让读者相中并付资购买呢?

在下总结了一下,其营销手段或者噱头,计有四个大类。

其首者,谓之广告。

这广告又分三类,最常用的唤作冠词,往往在书名前面冠以精镌、新刻、京本等词,以区分以往的版本,或是强调该版本的特别之处。

第二种广告,唤作识语。顾名思义,识语让读者在看到书的第一眼就能发现该书的特别之处。识语一般写于封面之上,亦有些写在扉页上,比如仁寿堂刊印的《三国演义》,封面上的识语如此写道:“是书也,刻已数版,悉皆伪舛,辄购求古本,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三雠校,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里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列位看官可看出名堂来?分明是赤裸裸的广告,一方面说其余版本悉皆伪舛,而他们所版的则为真正之古本,且请了名士认真检阅,正文中还有解读、音注、释义、增补等,言下之意便是说,该版冠绝古今、独一无二。

第三种广告,唤作凡例。所谓凡例,指发凡起例,一般是对图书的内容、宗旨、结构、体裁或是制作过程等加以说明的文字。比如《禅真逸史》一书的凡例如是曰:“此书旧本出自内府,多方重购始得,今编订,当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并垂于世,《西游记》《金瓶梅》等方之劣矣。故其剞劂也,取梨极精,染纸极洁。镌刻必抡高手,雠勘必悉虎鱼,诚海内之奇观,国门之赤旗也。具眼当自识之,毋为鸱鸣垄断者所瞀。”此等广告,在下阅后叹为观止,一下子将明朝四大奇书的热度都蹭上了,又言该书稿出自内府,指非等闲人所能买到,书坊多方奔走,以重金相求始得。今编订刻印,当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一般,垂名于世,然《西游记》《金瓶梅》则就相形见绌了。对于这样一部奇书,书坊自是不敢怠慢,刻版之时,精益求精,所用的纸亦为极品。故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制作上,皆海内稀有也!不知看完之后,列位看官动心了没有,在下看完这一段凡列,真正是被勾起了阅读之欲望,想看看那《禅真逸史》究竟怎生个精彩法。

如是宣传,无可厚非,对于出版者来说,一则表达了对自个儿所版之书的肯定,二则出于商业目的,希望能吸引读者注意,并受到他们的肯定。

除了蹭名著热度外,也有借名人炒作的。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起初并无名气,且该书问世之初颇有些诟病,为了提高知名度,拓宽销路,目前已知最早的舒载阳版刊印时如此写道:“此书久系传说,苦无善本,语多俚秽,事半荒唐,评古愚今,名教之所必斥。兹集乃退谷先生考订,批评家藏秘册,余不惜重资购求锓行,以供海内奇赏。真可羽翼经传,为商周一代信史,非徒宝悦琛瑰而已,识者鉴之。”此一段话倒是普通,不如《禅真逸史》的凡例来得精彩,不同的是,《禅真逸史》蹭了四大奇书的热度,而《封神演义》是借名人炒作。

文中之退谷先生,乃晚明著名的文学家钟惺,字伯敬,号退谷,乃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官至工部主事。钟惺为人颇具风骨,不喜结交俗物,闭门谢客。后辞官离开官场,闭门读书,与外界更是鲜有接触。到了晚年,入住寺院,虽没出家,亦与方外高人无异,几与世隔绝。

如此一位高士,慢说等闲人难见其一面,就算设法见到了,想要请他勘订如《封神演义》这般的小说,只怕也难如登天。然正是因了退谷先生神龙见首难见尾之神秘,其亲笔勘订的文稿才更具价值,故书商不惜捏造,以全此好事。这般做法,不免有投机取巧之嫌,然为了推广真正优秀的作品,以后世之眼光来看,也不失为美谈。

冯梦龙成名后,大量书商寻上门来,希望即将付梓之书稿能得其亲自校订。冯梦龙与书坊主大多有些交情,不忍相拒,慨然应允。但所求者多了,不免穷于应付,总不能后半生自己不写,只给人家做校订吧?故而,许多标注“墨憨斋手定”的书,不一定果有其事,不过是简单而极有效应的广告罢了。

以上说的是广告,其次者谓之插图。说穿了,明朝后期,普通百姓大多有经济能力买书看书,特别是大量的通俗小说入市后,所对应之读者群体就是普通百姓。这一类读者与士大夫、书生不同,不过图个娱乐,打发闲暇时光罢了,因此所版图书需要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迎合他们的兴趣,而精美的插图无疑是吸引世人眼球的手段之一。

为了突出书中有精美之插图,书名往往如是写:《新刻全像达摩出身传灯传》《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有时为了凸显印刷之精致,插图之与众不同,也在凡例中加以重点说明。

还是以《禅真逸史》为例,凡例中如是介绍:“然《史》中炎凉好丑,辞绘之,辞所不到,图绘之。昔人云:诗中有画,余亦云:画中有诗。俾观者展卷,而人情物理,城市山林,胜败穷通,皇畿野店,无不一览而尽。其间仿景必真,传神必肖,可称写照妙手,奚徒铅椠为工。”

《禅真逸史》这部书的营销端的是做到了极致,不只借四大奇书之人气,又借图发挥,辞所不到处,皆以图绘之,明显迎合了普通读者之口味。

《水浒传》作为畅销书,亦难免俗,余象斗刊印的双峰堂版如是说:“书坊间梓者纷纷,偏像者十余副,全像只有一家……”似乎到了插图时代,图更精更多已成为卖点。

其三者,谓之评点。评点非明朝书商之发明,古已有之,特别是诗词,多有评点注释。给通俗小说作评点,无非是帮助普通读者更好理解罢了,目的依然是销量。但就图书而言,很多时候雅俗实难区分。

随着评点之流行、普及,批评、批点、批阅、评释、校阅等评点样式的增多,评点版图书俨然成风,特别是李贽、金圣叹、陈继儒等名家纷纷出手,点评通俗小说之后,出版界几成一个定律——无评点不畅销,《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京本增补校正演义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等等评点版陆续出炉。

有实力、有关系的书商,请得了名家评点,没实力、没关系的如何是好呢?

无妨,假托仿冒便是。找些不出名的文人写评注,刊行时再冠以名人之名,其中李贽、钟伯敬、玉茗堂、陈继儒、金圣叹等名士,为仿冒之最,

市场经济下,此般事情在所难免,但同时,也因了市场经济效应,书商把评点做到了极致。将文本与评点分离,文本用黑色墨,评点则为朱色,双色刊印,不仅美观,为图书增色,更使文与评一目了然,易于阅读。

这种方式,初衷虽是为了争抢市场,但是发明评点的书商也许没有料到,他们给读者带去方便的同时,亦提高了各个层次之读者的鉴赏能力,更为后世小说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实在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其四者,谓之改版。在书商所有的营销手段中,在下以为,改版最为拙劣,几为杀鸡取卵的做法。

改版的方法很多,如为了节省成本每页多刻字数,如此,刻版工人的费用虽一样,但书版、纸张、印刷所需的费用却降了下来,书价也便宜近半,颇受低层百姓欢迎;又有两书合并的,如将《水浒传》《三国演义》合成一书,总书目叫作《英雄谱》,加上字体小而密,读者只花一部书的银子,就能读到两部精彩的作品。

明朝书价相对较高,读休闲的小说,尚是件奢侈之事,如此做法,至少有利于全民阅读,使更多人加入读书行列里来,尚可教人接受。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凡有畅销书籍,便将当中的闲笔删除,或将描人写景的去掉一些,偷工减料,读者以半部书的价钱就可买到整部书,人争购之。

趋一时之利,损著作之精华,得到的是一时之财富,而失掉的却是意境和韵味,流失的乃是文学的含金量,怪不得胡应麟如是叹曰:“余二十年前所见《水浒传》本尚极足寻味,十数载来,闽中坊贾刊落,止录事实,中间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一概删之,遂几不堪复瓿。复数十年,无原本印证,此书将永废,余因叹是编初出之日,不知当更何如也!”

不可否认,书商为文化的发展和流行、读书的普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本为雅事,但若是逾越了底线,不免落俗了。

关于明朝书坊主的事,暂时说到这里,既然说到了书,岂能遗漏写书之作者,下一节来说说文人的生存状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81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