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大明梦华——旅游众生相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3:45:28 0


任何一个行业兴起之后,必当被群而逐之,旅游亦是如此。

当众多百姓疯狂出游时,有些官员却是反对的。何以要反对呢?一则败坏了风气,比如著名的秦淮河畔,打着旅游的幌子,干着娼妓的勾当,有些客栈、旅店为了拉拢生意不择手段;二则竞相攀比炫富,极尽奢侈之能事,甚至有些官员同样忘了立国之初的律令,旅游、吃喝之风日盛,有些官员以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吃喝玩乐,无所不为。

鉴于此,朝中就有人想一刀切,止此不正之风。

要说旅游中的某些现象是不正之风,确也没错。民间百姓旅游炫富,前文已有涉及,不赘述,单说官员。

明朝出行,除了车船之外,也兴轿子。轿子乃权力和富贵的象征,一般民间的轿子是两人抬的,称为便轿,乃为出行方便而设。四人以上至八人抬的,一般为官轿,民间俗称的八抬大轿,是极为风光的。

一般情况下,多大的官坐多少人抬的轿子,甚至轿顶的颜色、轿帷的材质皆有定律。皇帝的轿子称作舆轿,由十六人抬;三品以上京官,在京则坐四人抬的轿,出京许坐八人抬的,督抚许坐八人抬的轿,其余官员一律是四人抬的。

颜色上,轿顶金黄或明黄的,是皇帝的舆轿;枣红色的是高官的官轿;普通官员的则是绿色的,又作绿呢官轿。

虽说怎样的人坐怎样的轿子皆有定律,但京官出行或是去下面巡视,各级官员为了拍马屁,无论接待还是安排旅游出行,档次和规格都不敢低了,免得惹人不高兴,回京后去皇上面前说一嘴。

万历首辅张居正,出行之规格比万历帝还高,他的轿子有个专门的名称,唤作如意斋。听起来有点像文人雅士的雅舍,其实,将张居正的轿子比作雅舍也是没有错的。

这顶轿子须三十二人抬,比之皇上的十六人抬刚好多了一倍。轿子里面的空间约十八步,轿内有内室(卧室)、外室(会客室)、茅厕以及观景之走廊。可接人待客,可睡觉,可办公,亦可凭栏观景,实实在在是一座移动的房子。

如果说张居正有特权,那么上级官员去下面考察同样能行使特权,知名景区里,官轿往来不绝,与庶民一样游走于各个景点。

鉴于此,南京礼部尚书、哲学家湛若水亦将旅游分作三等,叫作形游、神游、天游。此三游与邹光迪的又有不同。所谓形游,指贪图山水之乐,即以旅游为名,行享乐之实。特别是秦淮河那种地方,船只往来不绝,莺歌燕舞,丝竹不断,不到秦淮河,枉来南京走一遭,去秦淮河狎妓游玩,成为南来北往客必游之一景,竟成了南京的标志!此风不煞,民风不正,湛若水断然下令,在南京,禁止民间聚众饮酒作乐,虽未明确禁止在秦淮河旅游,但其意所指却相当明确了。

可见士大夫对民间的这种旅游现象是深恶痛绝的。那么如湛若水这般的士大夫,崇尚怎样的旅游呢?便是神游。

湛若水所谓的神游,与邹光迪的概念不同,其所指的神游,就是士大夫、文士书生的旅游方式,以静为主,感受山川之美好,领悟山水之灵性,从而达到心旷神怡之旅游目的。便如前面所说的,深更半夜游走于山水之间,或避开喧嚣体验自然之静美。

至于天游,湛若水的观点与老子的接近,与天地万物融作一处,心无旁骛,了无牵挂,游走人间,属于道教的至高境界,一般人决计达不到。

那么湛若水的这等旅游观念正确吗?在下不敢苟同。

何为俗世?乃芸芸众生,熙熙攘攘的人世间也,既是人世间,自有千奇百怪的人,做出千奇百怪的事,也唯有此等千奇百怪的众生相,才是正常的人世间,倘若社会之风气,身边之人,全如士大夫想象的那般,那才是真正的怪现状。

万历年,江南遭遇旱灾,有官员趁机提出管束旅游业,明令禁止景区的奢侈之风,以正社会风气。

此等禁令,一旦照准实施,后果不堪设想。亏的是在官员之中亦有明事理而非纯粹浪漫主义之人,提出国家之兴亡、民间之风气与旅游无关,歌舞升平,弦乐不绝,反映了奢靡之生活,同时亦反映出百姓安居乐业,盲目地禁止旅游,不止与国无益,与民更是无益,那些旅游从业者将失业,其数量以千万计,怎生安置?

说出这番话之人,唤作谢肇淛,福建长乐人,万历二十年的进士,为人正直,好游,也因其好游,目睹人间之烟火,旅游从业者的真实形态,方能适时阻止那些脑门发热、凭一时之意气而制定出来的荒谬律令。

那么民间旅游在朝廷未曾横加干涉后,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会否乱象丛生?

话说谢肇淛曾亲自去西湖游览,因没惊动当地官府,以布衣身份游览,民风民俗、百姓生活之面貌,一览无余。

是年,谢肇淛任南京兵部侍郎,从南京往杭州不算太远,不过六百又八里路,半月也就到了。

水路是明朝运输之大动脉,水路运输是最为安全的交通方式。经过历朝历代扩建修缮,到了明朝,运河已较为完善发达,北起京师,南至杭州,四通八达。况且在南方,水路更是通畅,为此,谢肇淛让下人买舟,又准备了三副担子,除了换洗衣服外,还有书籍、笔墨,以及相应的干粮、生活用品、一些常备的药品等,叫三个小厮挑了,自个儿手持折扇,轻装而行。

及至码头,舟早已泊在岸边等着,未等上船,忽见有亲朋好友来相送,谢肇淛见状,甚喜,急迎将上去。友人有折柳赠诗的,亦有送下程的,谢肇淛一一收下,一并相谢。

时人出行不易,特别是去外地,一般耗时数月,如谢肇淛这样的官员,因有些家底,还算好的,换作普通人家,去码头与人拼船而行会更慢,一年半载也是正常的。故出行远游在时人心中乃是大事,得悉友人远游,往往会郑而重之相送,比如折柳,柳与留同音,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意。

昔灞桥之上,种植数万株杨柳树,便是为了顺应此等风俗。灞桥柳不仅成为一景,更代表一种离情别绪,故灞桥又称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便是雍陶所作的著名的《折柳桥》,从诗句中不难看出,时人出行之难,时间之久,别离之痛。若是时代再往前推,还有哭送的,不哭表示寡情。

待上了船,将行李放置停当,便扬帆起航,谢肇淛立于船头,与众人作别。

行了五六日,早已出了应天府地界,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出门遇风雨不是稀罕事,叵耐风雨一来,浪高船颠,不易再行。好在船家识途,泊了船后,领谢肇淛一行人到了一户农家院里,敲开了门,出来的是一对中年夫妇,船夫道:“两位请了,我等乃是出游的行人,因遇风雨,不便再行,望方便则个,借宿一晚,明日早行,依例纳金。”

中年夫妇忙将他们迎将进去,说道:“房子不大,少不得要挤上一宿了!”如此双方寒暄一番,谢肇淛又取出银子,给了夫妇俩,一拨人被安排在两间厢房里,挤虽挤了一些,好歹在这风雨天有了个安身之地。

明后期,出行之人日多,除了在城里,一般的镇头村庄难寻客栈,时兴民宿,有些农家甚至明码标价,只要依例纳金,一般都能找得到暂住之所。

翌日,风雨已停,谢肇淛一行人重又返船上路,哪曾想才赶了一夜的路,次日再遇风雨,江南雨水多,果然不虚。

船夫望了望天色,说道:“谢老爷,非是小的不载你,看这天色,连续下几天雨也是难说,您要是不急,咱们不妨去寻个客栈,先行住下,待雨歇了再行,您若是急,只得另想法子了。”

船家的意思是,雨要持续数天,走水路危险,不方便行船,问题是水路不方便,陆路就方便吗?

在商业发达的时代,有怎样的需求,就会催生出怎样的行业,在旅人、生意人多的情况下,莫说是此等风雨天,更大的风雨亦有法子解决赶路问题。

在陆地上,有两种车可冒风雨赶路,一为包赶程,一为太平车。

所谓包赶程,有急事则千里长途,驾骡车戴星而行,风雨无阻,数日可达,既快又不避风雨,乃是有急事的情况下最佳的选择。所谓太平车,是种牛车,车型又粗又重,日行三十里,车上挂有铃铛,行走起来铃声叮当,虽慢则稳,决计是风雨天出行时重要的交通工具。

此两种出行工具,一快一慢,各取所需。谢肇淛并非第一次出行,他知道继续走水路的危险性,况且他是出来旅游的,既有大件行李,又有数位小厮跟从,宜慢不宜快,雇辆太平车慢慢悠悠地行走,方是旅者最好的态度。

当下弃了船,在船夫的引路下,走入就近的一座县城,找了家客栈住下。支付船资,打发船夫回去后,吩咐小二过来,点了酒菜,取出三两银子,道:“小二哥,这些银两,支付酒菜后,另帮我雇辆太平车来,明早好赶路,余下的银子小二哥去买碗酒吃。”

游人越多,店家的生意越好,相应的管理措施、服务态度亦会跟上,故而明朝中后期的酒店从业人员素质都相当高,许多酒店内挂有“宾至如归”的牌匾,非为装饰才请人写幅字挂上去的,那是种经营理念以及对宾客的承诺。

店小二接了谢肇淛的银子,告了声谢,应道:“客官放心,定为您安排妥当了。”

次日,雨依旧,店小二早已为谢肇淛叫好了太平车,搬上行李后,主仆四人坐上车去,虽有点挤,亦能凑合,清脆的铃铛声在雨中响起,太平车徐徐而动,踏上了旅程。

这一路走得虽慢,但是时人出游,特别是士大夫,讲究的是一个心境,更在意旅途之中的喜乐甘苦,以及一路上的风景,因此并不在意快慢,所谓“牛羊路杳千山合,鸡犬村深一径通。五柳能消许多地,客程何苦镇匆匆”(宋范成大《余杭道中》),说的便是旅途中惬意之心态。

谢肇淛也是雅人,随着车子晃动着身子,听着车棚外滴滴答答的雨声,面露一丝微笑,似乎对此颇为满意。

车棚外赶车的车夫忽伸入只手来,叫道:“客官老爷,吃酒吗?”

“好!”谢肇淛接了过来,举起酒囊饮了一口,只觉此酒劲道极大,并非南方的酒,因问道:“此为何酒?”

“叫作骑驴酒!”车夫似乎颇为得意,哈哈笑了一声,“提神的!”

谢肇淛闻言,欣然领会,这太平车颇慢,赶车的不免无聊打盹,喝些烈酒提神倒是个好法子,不由叫道:“好酒!”

一路无话,不觉已至杭州,下了车,由小厮挑了行李,寻找落脚所在。杭州乃是江南富庶之地,其繁荣不亚于两都,虽酒店甚多,但热闹之处皆鲜有空房,只得在略偏僻的巷子里找了个旅馆住下,因不放心行李中的贵重物品,又去找了塌房。

塌房并非倒塌的房子,乃是寄存之所,以前也称邸店或传舍,发展到明后期,成为专业的寄存之所,规模已然相当大了,不仅可以寄存贵重物品,连商人的货物、马车都可以存放,有些甚至建于水中央。为保自个儿的物品不失,或免毁于火灾,许多富商、富人宁愿多出些银子寄于水上库房。

有了落脚之地,把贵重物品存了,谢肇淛一身轻松,带着三位小厮,叫了辆车,往西湖而去。

西游是杭州精华所在,人文荟萃之所,自然也是杭州所有景点中最为著名的,是时正值烟花三月,江南景致最为迷人的光景,游人如织,苏堤上人来人往,西湖里游船穿梭不绝,人声鼎沸,好一幅热闹繁华的世间景象!

谢肇淛欲泛舟西湖,找了几处地方,均没有空船,真正是一叶扁舟价十千,但恨招呼不能至。好在谢肇淛旅游经验丰富,倒也不恼,转身想其他办法去了。

此时的明朝,百姓扎堆哄游,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知名景点皆是人满为患,逢年过节,更是人山人海。

此等情况下,西湖自然租不到游舟了。不过莫以为租不到游船便游不得湖了,知深的游客还是有法子的。

列位看官也许会奇怪,莫非如谢肇淛那般的士大夫,还会脱了衣服往西湖游一圈不成?

那自然是不会的,谢肇淛转身去了不远处的一家店面,叫作西游牙家行。

所谓牙家,乃是中介机构,可代售山税,可雇轿子、脚夫等,如杭州这般的大景区,牙家之服务更为广泛,游湖可代租游船,叫作船行经纪,租轿雇脚夫、租房、住店等亦有经纪家,山下纳山税、上山后的接顶,一应业务,无不能代办。

张岱,浙江绍兴府人士,乃晚明著名的文士,极富个性,甚至有些玩世不恭,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认为有癖有疵的才是性情中人,敢说敢骂的才是真文士,此等人方可交往,而那些高高在上,自诩风雅,看上去无欲无求、油盐不进的,都是假道学,此等理论和看法,在晚明十分普遍,代表了一部分狂放不羁的文人。

张岱厌官,游戏人间,因此游历之处颇多,后著有一书,叫作《岱记》,其游泰山时,有如此一段记载:

离州城数里,牙家走迎,控马至其门,门前马厩十数间,妓馆十数间,优人寓十数间。向谓是一州之事,不知其为一店之事也。到店,税房有例,募轿有例,纳山税有例。客有上中下三等,出山者送,上山者贺,到山者迎。客单数千,房百十处,荤素酒筵百十席,优傒弹唱百十群,奔走支应百十辈,牙家十余姓,合计入山者八九千人。春初日满二万,山税每人一钱二分,千人百二十,万人千二百,岁入二三十万。牙家之大,山税之大,总以见吾泰山之大也。呜呼,泰山!

此段说的是张岱游泰山时,离城几里牙家就来迎接了,足见服务之周到。到了牙家所在的店里,让人惊讶之事便出现了,只见门前马厩十数间,妓馆十数间,优人寓十数间……此等基础设施之规模,足以供应一个州县,然区区一家店,却将之囊括了!

店内之服务,可住房、租轿、纳山税,出山有人相送,到山有人接迎,上山有人准备席贺。其所接待之客人达数千……最后张岱感慨,牙家行业之大,缴纳山税之多,也就足以见泰山旅游业之大了!

此所记乃泰山之光景,杭州亦不相上下,谢肇淛找到的也是家很大的专业经纪行,一番讨价还价,付了钱资过后没多久,果然便有一条游船泊在岸边。谢肇淛觉得这家牙家可行,便让他们承包了游其他景点的一应业务,如此虽多了些中间的经纪钱,却省却了诸多麻烦。

数日游览下来,从行到吃,从上山到下山,一应事务,在牙家的安排之下,均妥妥帖帖,顺顺利利,没遇到一丝麻烦和不快。回南京时也是牙家给雇的船,真正周到之极。

谢肇淛的这番旅游经历,正是明朝整个旅游业的光景,从车夫、脚夫、船家,到牙家、经纪、客栈,以及中间一系列的从业人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务行业,养活了成千上万从业的百姓,其繁荣的何止是旅游业,还有餐饮、酒店和相应的手工业。

如果真的按照一些官员的意思禁止游乐,遭殃的就不仅仅是旅游了,还有一大批相关从业者,他们将在短时间内流离失所,继而举国依赖旅游之州县陷入困顿,后果不堪设想。

谢肇淛提出国家兴亡与游人、歌妓无关,而游人如织,管弦不绝,恰恰反映出国家承平景象的言论,是极为正确的。

后来万历帝果然没去管旅游业之发展,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在下以为,倒非万历帝不上朝、懒得理民生所致,相反,正是其大智若愚的表现。

不过列位看官切莫以为,旅游所带动的只有吃喝玩乐行业,其对文化的发展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旅游和文化本身就是分不开的,人文古迹便是历史文化之积淀,便以本朝徐霞客为例,他游历的是以前的历史文化古迹,而对于后世而言,其用脚步丈量过的地方,则又成了当地的旅游文化景点。如此代代相传,使人文旅游经久不绝,亦形成了中国地大物博之浩大气象。

又如文人旅游之后,往往会撰写文章,这些文章流传于世,便会增加世人对景点的向往,无论是杭州西湖,还是苏州虎丘,若无诸多文章流传,决计成不了所谓的知名景点。换句话说,是文人之文章让山川有了温度,让江河添了灵性。

有聪明人发现了这一现象后,不惜邀请文人免费吃喝旅游,只为求他们一篇文章;亦有些商人嗅出了当中之气息,造就了另一个商机——相关图书的畅销。

不过图书行业已超出本章范畴,咱们下一回目再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81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