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戒傲戒狂,谦虚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7:09 0


所谓困境,就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我们被束住羽翅、捆住手脚,难以自由伸展,甚至危险重重却又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处境。

古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实困境也是一样。要想不入困境,让自己永远在顺境中,永远自由自在,平安顺畅,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预防,不让自己落入困境,这才是摆脱困境的最好办法。

有很多困境和危险都是因为太骄傲、太狂妄造成的。纵观历史,那些惹祸上身的人大多如此,而横观身边,又有几个身陷困境的人不是呢?曾国藩很明白这样的道理,也看多了这样的事情。不说别人,就说左宗棠,要不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又何至于狂妄到要一个四品总兵非向他一个师爷行礼呢?殊不知这一狂,差一点就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甚至差一点丢了性命。

曾国藩行事一向稳慎,为人也谦逊低调,所以在这方面,从来没有惹过灾祸,没有让自己被狂傲所困。这对于声名显隆、位高权重的当权者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后人似乎都只重视他为官、处世、治家方面的大成就,对于他本身的能力关注甚少,实际上曾国藩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但他一生从未以此为资,炫耀过半分。也从来不曾因此而自诩自傲过。很多时候都是隐而不露,藏而不显的。

曾国藩在京师师从理学巨擘唐鉴和倭仁,这二人都是有名的理学家,研究古文、精通训诂,是桐城派之后自成一家的文学家。曾国藩从他们那里不仅学到了文章学问,更学会了自律自强和静心忘我,不仅学业精进,而修身功夫更是一流。因而当年就已经名满京城,极受尊崇。

曾国藩还特别擅长楹联,还开创了楹联新风,尤以挽联著称,是楹联高手。在京城时他也以写挽联闻名。他的挽联不仅工整有韵,而且对人物的评价精当,非常有名。当时湖南同乡中传说,凡有同乡亡故,江忠源必定帮忙扶丧,曾国藩必送挽联以祭。在曾国藩文集中,收录的挽联之多、之精,都是当时无人可比的。

曾国藩早年研究理学,以文章学问著称当时,但后期带兵之后,他又从头学起,精研兵法,并且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对于带兵、用兵、领兵、练兵、治兵,都深有领悟,并且他的治兵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比如蔡锷当年,练兵治兵全从曾胡而来,蔡锷深入研究了曾国藩和胡林翼的兵法,专门编写了一本《曾胡治兵语录》作为自己练兵的基础。毛泽东当年带红军,亦将曾国藩带兵的精华融入其中,连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都是从曾国藩给湘军所作的《爱民歌》而来。可见曾国藩军事思想影响之深。

曾国藩还是书法高手。他与“清代第一”的书法家何绍基交往笃厚,相互切磋,精进迅猛。

他嗜好围棋,棋术高超,而且终生爱棋、下棋,即便兵事危急,也经年不辍。临终前还围棋三局。他的棋艺也非常高妙,少有对手,堪称一流国手。

他对于相人知人,研究颇深,写过《冰鉴》一书,被奉为识人圭臬。

可以说,从人才的角度来看,曾国藩是一个文武全才。而且不论他所具备的什么样的专长和才艺,都能笑傲当时,堪称大家。这些在别人身上或许就是骄傲的资本,就能追名逐利、借以上位,但曾国藩没有,他从来没有因此而狂妄过、骄傲过。他将一切学养情趣都用到了凝聚人心以赴国难的方向上。他的所有才能、专长都潜藏了起来,从不用这些东西去表现自己争名争利,或换取别人的承认、追崇。他说:“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蒲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他把他的这些才艺和智慧,全部用到了该用的地方。他的文采、书法用在了奏折、公函、命令上,他的兵法用在了对付太平军上,他的识人用人的这一套高深的相术,他把它用在了为湘军、为国家挑选人才上。

但是,他自己不显摆,并不标志着别人不知道。在当时,曾国藩可能不曾因为文章、诗词或是其他的才能成名,而是以他的无人可比的事功扬名天下。但是,《曾文正公全集》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和才华的诗句,那些一字千钧的奏折,那些激荡人心的檄文,都为世人所敬仰和尊崇。

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但行事为人十分谦虚,后人评价为一种“谦德”,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正是这种谦虚待人、静以处事的大智能,为他免却了许多危难和困境。

曾国藩很早就明白“傲为凶德”,因此力戒自己的傲气,从来不逞口舌之利。而且每当自己稍有傲气时也会及时反省,及时改正。比如他初到京城时,也会与人争辩,一争高低,“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更好夸夸其谈,以抬高自己。但后来他意识到这样不好,因傲气凌人、言语尖刻而导致多处不顺遂,从而非常重视去除身上的傲气,只以谦逊示人,因而赢得了极好的人缘。

按照清朝的制度,四品以下的官员坐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的官员就可以坐八人抬的绿呢轿,而曾国藩一直升到二品官都依然坐着蓝呢轿,这样的谦虚让他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和信任。毫无疑问,一个谦虚低调的人是更容易被人接纳、被人喜欢的,这样无形之中减少了很多同僚的嫉妒,上司的打压,小人的陷害,为自己避开了许多的危险,避免了许多的危难。

他在家书中也一再提到谦虚谨慎的重要性,一再提醒兄弟们要以谦虚谨慎为重。他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讼。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也。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中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第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练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恃。”所以他对兄弟们严格要求,不允许其因自身的显赫地位而怀有傲气,做到恭谨处世,稳妥为人,才能福泽绵长,家运长久。

攻克天京之后,天下第一大功被他们兄弟夺得,慈禧太后为笼络曾国藩,下令优奖,不仅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统辖四省军政,巡抚、提督以下均归节制,授协办大学士,并加太子少保衔,全权指挥平定太平天国大计,而其弟曾国荃赏头品顶戴,升为浙江按察使,赏穿黄马褂。但是,曾国藩接到任命封赏谕旨时,不喜反忧。他担心的是“功高震主”“兔死狗烹”,如果不懂得“自概”,很可能被朝廷来“概”,那样的话,危险就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他们根本无能避开,很有可能是像肃顺、像怡亲王、像顾命八大臣那样横尸街头,满门抄斩!曾国藩想想都觉得害怕,于是不等皇帝来“概”,他先“自概”,不仅请辞“节制四省”,又以退为进,劝第一个打进天京城、攻下天京的弟弟曾国荃以病开缺回乡,随后又主动请奏裁撤湘军,自剪羽翼,终于消除了朝廷最大的担心,也使自己避开了极有可能无力避开的一场导致家破人亡的大祸!

真正聪明的人,总会在危机到来之前就避开危机,在陷入困境前就想方设法破解困局。曾国藩看惯了世事的复杂多变,历尽了官场的险象环生,要在波诡云谲中保全自己,只能无时无刻不小心翼翼,对任何事情都慎之又慎。否则,极有可能被有野心耍权谋的人拖入旋涡之中,无法自拔。这样才能远离祸患,永葆平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30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