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困境中要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7:04 0


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具备良好的品德、成就大事业的能力,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特别是在困境中,有时候只需别人轻轻一拉,就极有可能改变局势,脱离困境,乘势腾云。

曾国藩当年考试并不顺利,先后两次赴京都铩羽而归。第三次赴京会试,终于榜上有名,却不过是第三十八名,殿试考试才得三甲第四十二名。根据惯例,他这种成绩只能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地去任县令,这对一心想进翰林院的曾国藩而言,和没有考中几乎没什么差别。心灰意冷,连朝考也无心参加,打算收拾行李回家,期待来年再考。

“咱们走吧,回老家!明年再考吧。”曾国藩边收拾行囊边对一同来考试的同乡说。同乡对曾国藩这么快就放弃很吃惊。因为“朝考”还没考,怎么能就走呢?如果这次考试十分出色的话,仍有进翰林的机会呀。

曾国藩知道,朝考的机会比会试的机会更加渺茫,自己的成绩不过是三甲,绝对进不了翰林,而且自己不过一农家子弟,一无靠山,二无钱财,除了期待来年考好一些,还能怎么样?但同乡认为,求求人或许还是可以的。但求谁呢?曾国藩想到了同乡劳崇光,他在京做御史,而且对曾国藩极为赏识,或许求求他还会有希望?

劳御史早就看出曾国藩考得一般,但其气度、学识和秉性,绝非池中之物,不如趁现在他困顿之际拉一把,做个人情。于是给他出了个妙招:行卷!

所谓“行卷”,原是从唐代就有的古风。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劳御史让曾国藩把自己写得好的诗文抄下来,散发给朝中显贵,以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让他们推荐一下。

曾国藩茅塞顿开,朝考一结束,曾国藩顾不得吃饭,就火速把自己场中的诗文请人誊抄十份,经劳崇光帮助转送到那些爱才惜才又位高权重者手上。当然,阅卷的主考官自然是少不了的。果然,湖南士子曾子城(曾国藩当时的名字)的文章出色竟然在京城流传开来。

军机大臣兼朝考的主考官穆彰阿十分赞同曾国藩的文章的观点,曾国藩的诗文句句讲到了这位军机大臣的心坎里。穆彰阿利用几十年的“衡文大权”——也就是选官大权为自己网罗了很多才气非常的“门生”。所谓“门生”,并非他真正教过的学生,不过是由阅卷、主考官手下产生的进士等功名者,都视考官为终生不改的“恩师”,自己是考官永久的门生。但这种关系比真正师生更亲密。穆彰阿正需要青年才俊到自己的门下来,曾国藩无疑是他最赏识也最可靠的人选,他当即给曾国藩一个第三名。名单呈给道光皇帝时,穆彰阿又特地将曾国藩大为赞赏一番,道光皇帝一边听穆彰阿吹捧,一边粗看了一下曾国藩的文章,颇觉有意思,就用朱笔画成了第二名。

就这样,曾国藩的成绩就由殿试的三甲第四十二名,一跃而成为朝考一等第二名,进入翰林理所当然了。

要不是善于利用人际关系,借用劳崇光和穆彰阿的力量,一无钱财、二无背景的农家小子曾子城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四十二名一跃而成为第二名,顺利进入翰林。所以,曾国藩在走投无路的困境内下想到的这一招还是非常管用的。

不仅如此,穆彰阿还对曾国藩在觐见皇帝、升官晋爵的关键之处直接指点扶植。有一次,皇帝要召见曾国藩,但是,却让他在一个偏殿内等了半天,又说第二天召见。曾国藩大惑不解,就去求教穆彰阿。久居宦海的穆彰阿马上知道了皇帝的意思,原来是想考查一下这个年轻的翰林公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嘛。于是穆彰阿以四百两银子贿赂偏殿的公公,让他把当时殿内所挂的那些“历朝圣训”全部抄下来,让曾国藩一条一条背熟了。果然第二天皇帝一见曾国藩就问昨天在偏殿里都看到了什么。曾国藩当然是如数家珍,一条条答来,全不费力气。这让皇帝大为惊讶——原来此人真的不简单哩。从此对他高看一眼,曾国藩的官运也就一路顺畅了。

可见,困境之中确实有必要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民间有语云“一根筷子易折,十根筷子难断”,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众人合力则力大无穷。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当然更容易脱离困境。

所以,曾国藩后来创建湘军,对抗太平军,就特别注意网罗人才,注意借用大家的力量,像早期借用罗泽南、江忠源的力量为湘军壮大声威,借用塔齐布的力量树立湘军的品牌,借用胡林翼的力量,使湘军迅速扩大,终于使湘军走出了最初的困境,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要想使自己从困境中走出,办法多种多样,不过是要针对自己所处的是什么样的困境,自己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利用而所用的办法不同而已。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失去信心,不能悲观绝望,而应当自励自强,想方设法让自己脱困。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3.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3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