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通史五卷——西夏兴亡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4 23:15:06 0


通史五卷——西夏兴亡

宁夏境内的西夏王陵

11世纪,祁连山麓出现了一个由党项羌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国。因为它位于西部,研究者习惯上称之为“西夏”。大夏国的建立为我国多民族融合和西部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它使西部各政权、各民族逐渐统一起来,为元朝时中国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然而元朝建立后,在编修前代史书时,只编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未修夏史。西夏的历史只能在《宋史?党项传》《辽史?西夏纪》和《金史?西夏传》中寻觅。一段时间以来,西夏史的研究更多地依靠出土文献,而出土文献相对散乱,且数量较少,加上国内能辨识西夏文字的专家学者较少,所以西夏史的研究很难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随着黑水城文献的出版,西夏学成为史学领域非常热门的学问,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党项族的起源。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达兰库布镇东南二十五公里的荒漠中的黑水古城,是西夏黑水镇燕监军司的治所。在这里发现了一首记载党项祖先的颂诗:“黔首石城漠水边,赤面祖坟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据相关专家研究:“弥药”是党项人的自称,“白河”就是今天嘉陵江上游的白龙江,古称白水。党项族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一带。“黔首”和“赤面”是指他们脸色黝黑,用红颜料涂面。他们以不同的姓氏形成部落;以牦牛、羊、猪等为食物,并不从事农业,没有任何徭役和赋税;崇尚武力,没有法令,作战时相聚在一起,平时不相往来。部落内三年举行一次聚会,以牛羊作牺牲来祭天。党项人往往长寿,有人能活到一百五六十岁;他们有着强烈的复仇情绪;内部实行收继婚,但是同姓不婚;部落内八十以上者去世时,亲戚不得哭泣,年少而亡者亲戚则要号啕大哭;死者进行火葬。

通史五卷——西夏兴亡

内蒙古阿拉善盟曼德拉山西夏时代岩画《牧放图》

党项与中原王朝发生关系始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党项羌发动叛乱,北周冀州刺史杨文思率兵平息了叛乱。隋朝建立后,党项人不断反叛,均被隋军平息。隋大业末年,今甘肃、四川西北等地的党项诸族强大起来。

通史五卷——西夏兴亡

党项武士像

党项诸族的强大自始至终有赖于中央王朝的力量,且与他们的大迁徙有关。唐太宗李世民对少数民族采取招抚政策。到贞观六年(632年),党项羌前后内属的人口达到三十万。贞观九年(635年),吐谷浑举部内属时,党项诸部也归降唐朝。党项到唐朝时形成了八个部落。贞观以后,吐蕃势力逐渐强大,邻近的党项诸族不断受到吐蕃攻击。开元年间(713—741年),党项拓跋部要求内迁,得到允准。党项拓跋部和野利部从原来居住的松州迁移到庆州。唐朝设芳池都督府进行管辖。

安史之乱后,为避免被吐蕃役使,从至德年间到永泰元年(756—765年)的十年间,内徙的党项部落进行了第二次迁徙,逐渐集中到灵、庆、夏、银、唐、绥、延、胜等州。这次迁徙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部落,有以野利部为主的“六府部落”、以拓跋部为主的“东山部”和“平夏部”。之后东山部和平夏部因不堪吐蕃侵扰,东渡黄河,进入河东地区的石州(今山西离石)。贞元十五年(799年),又因不堪忍受唐镇守将领的侵扰,再次回到银、夏等地。

唐代诸党项部落中以拓跋氏势力最为强大。后来统一了党项各部落的拓跋氏属于平夏部。其始祖是拓跋赤辞。唐朝末年,其酋长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起义,被唐王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爵号为夏国公,并赐姓李。之后其力量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在唐朝的军事行动中拓跋氏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保存了实力。唐末,拓跋氏达到极盛,兼有定难、保大、静难、宁塞四镇,领有定难、保大二藩镇的夏、绥、银、宥、鄜五州。

唐朝灭亡后,迫于形势,拓跋氏先后归降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继续占有夏州之地。后梁凤历元年(913年),其首领拓跋仁福进封陇西王。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又被后唐封为夏州节度使、朔方王。此后的后晋、后汉、后周继续对夏州政权采用羁縻政策。五代时期,夏州党项虽臣服于中原,但却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

西夏与辽结盟。位于今陕西横山西北约五十公里的无定河东北岸的统万城遗址,是西夏拓跋氏的治所。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夏州党项主动向北宋示好,贡奉马匹和牦牛,并主动参与抵御北汉对北宋的进攻。此时李继捧担任留后,夏州李氏政权内部因继承权问题发生内讧。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朝令李继捧入朝。李继捧五月进京,将夏州节度使所辖的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献出,并留居京师。

身为定难军都知蕃落使的李继迁居住在银州,他得知五州之地已归宋朝,采用了亲信张浦“走避漠北,安立家室,联络豪右,卷甲重来”的建议,以乳母去世出葬郊外为由,将兵器藏在棺内,率领部众来到党项族聚居的地斤泽(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东北)。他出示了曾祖拓跋思忠的画像,借用曾祖的威信,吸引党项拓跋氏部众,积聚力量,以图恢复五州之地。

雍熙元年(984年),李继迁攻占了夏州西北的王庭镇(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取得了对宋作战的第一次胜利。但不久,其驻地地斤泽被宋军击破。之后李继迁联络豪族,积蓄力量,四处出击,不久占领了银州、会州等地,但很快在浊轮川(今陕西神木北)被宋军击败,损失惨重。

于是李继迁开始谋求与辽结盟,企图借用辽的力量对付宋朝。当时辽宋不断交兵。李继迁在雍熙三年(986年)派遣亲信张浦使辽,请求归附。辽圣宗同意其归附,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不久李继迁向辽请婚,辽以义成公主赐婚。这样夏和辽建立了联盟。李继迁随后加强了对宋的攻势,屡挫宋军。

宋朝则采用赵普提出的“以夷制夷”的策略,起用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及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赐名赵保忠,回镇夏州。李继迁攻下银、绥二州不久,和李继捧发生火并。宋废毁夏州城,并囚禁了李继捧。不久宋真宗即位,李继迁上表修贡,表达了要收回夏州的决心。宋真宗下诏特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并赐名赵保吉。这样丢失了十五年的党项故土又回到党项族手中。

西夏向宋求和。五州之地回到党项族手中,更大地激发了李继迁的野心。咸平五年(1002年),他率军攻占了灵州并建都于此,改灵州为西平府,建造宫室宗庙,设置官衙。此外,他在与宋的交涉中还恢复了绥、宥等边缘七镇,接着占据了西凉府。

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接受了李继迁临终前要求依附宋朝的遗言。景德二年(1005年),李德明被辽朝封为西平王。次年他又向宋进贡,请求和好。宋真宗鉴于巩固内部统治的想法,接受了党项的求和,于景德三年(1006年)九月正式签订和约。夏外结辽宋,试图利用双方的矛盾获取更大的利益,同时也使东部边境相对安定,可以解除东顾之忧,专心完成李继迁“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战略。天圣六年(1028年),在元昊的率领下,夏军攻破了甘州回鹘所居的甘州,不久又击败了吐蕃,占领了凉州,从而成就了一方霸业。

李德明在位期间对内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夏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同时夏宋之间设立了榷场,加强了党项人和汉人的经济文化交流。李德明将都城迁移到灵州怀远镇,改为兴州(今宁夏银川)。他虽然没有登上帝位,却为其子李元昊称帝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昊建立大夏国。元昊是德明的儿子。他生于景德元年,小名嵬理。在西夏语里,嵬是“惜”的意思;“理”,著名西夏学者王静如先生认为当为“埋”,即“富贵”之意。“嵬理”也就是“珍惜富贵”。

通史五卷——西夏兴亡

西夏文青铜短剑

史籍记载,元昊生来俊秀,身高五尺有余,圆脸,高鼻,“性雄毅,多大略”,懂得汉文,也通晓佛学。书案上常有法律书籍,而流行的如《野战歌》《太乙金鉴诀》等兵书更是他的至爱。他平时喜欢穿白色长袖衣服,头戴黑冠,身佩弓矢。他在经略河西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从而显示出勃勃雄心。他对父亲完全照搬中原典制的做法十分不解,要求父亲叛宋自立,建立自己的党项族政权。正是幼时培养起来的雄心,使他成为夏政权的开国之君。

在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黑水城出土的西夏绘画中,都可以看到西夏人髡发的形象。他们头顶剃光,周边留发,与契丹的髡发相似。元昊在即位的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宋宝元元年,1038年)三月,即下髡发令,推行党项传统发式。党项最早披发蓬首,后来迁移到银、夏等地之后,与汉族人杂居,生活习惯渐趋一致,一些党项人开始用汉人风俗结发。元昊认为,自己的祖先是鲜卑拓跋氏,党项人应该遵守鲜卑人髡发的发式,如果有三日内不从的人,众人共杀之。这是元昊即位后处处标榜自己与中原政权不同的一个表现。他还去掉唐、宋所赐的李姓、赵姓,改号“嵬名氏”,更名为“曩霄”,自称“兀卒”(可汗),并以避父讳为由改宋年号明道为显道,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

1033年五月,元昊改兴州为兴庆府,大兴土木,营建宫殿。为了表示其既不同于中原帝王,也不同于党项贵族,他仿照吐蕃赞普的服饰,穿着白衣窄衫,毡帽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带。他还规定文官和武官的服饰,并规定平民只能穿青色、绿色的衣服。

通史五卷——西夏兴亡

西夏文书籍残页

1038年十月十一日,在兴庆府,元昊举行了登基加冕仪式,正式宣告建立大夏国。他追谥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父亲李德明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并封妻子野利氏为宪成皇后,册儿子宁明为皇太子。

西夏文字创制。文字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最能体现元昊强烈民族意识的是他即位后着手创制推行党项民族自己的文字。他命大臣野利仁荣参照汉字创制党项文字,编纂成十二卷,史称“蕃书”,也就是西夏文。

虽然元昊极力表现他的民族性格,但党项和汉族关系颇深,所受汉文化影响很大。李继迁的时候便招揽汉族儒士,渐行中国之风。李德明时的礼乐仪式基本仿照中原帝制。因此元昊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汉文化的影响。他仿照宋朝官制建立了中央官制,采用宋朝的朝仪,推广仿照汉字创制的西夏文字,翻译《孝经》《尔雅》等汉文典籍。首都兴庆府也仿唐宋都城建制。今存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皇陵也建于元昊时期,其陵寝制度是参照宋陵而作。

庆历和盟。西夏建国后,元昊上表宋仁宗要求承认他的皇帝称号。宋朝自然不愿意承认元昊的帝位,下令削夺赐姓和官爵,停止与夏的互市,并在宋夏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捉拿元昊。元昊则断绝了与宋朝的往来。双方的局势骤然紧张。

北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1042年)的三年中,元昊多次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康定元年延州附近的三川口之战、次年二月六盘山地区的好水川之战和庆历二年的定川寨之战。三次战争都以元昊胜利而告终。

元昊虽不时叫嚣要直捣中原,但夏宋之间的连年战争使夏财力匮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边界互市的关闭造成夏境内生活必需品奇缺。而夏辽关系恶化,使夏开始寻求媾和。宋朝在经历几场战争后也趋向媾和。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订立了庆历和盟。

合约中,宋朝承认了西夏的实际地位,而元昊以“夏国主”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夏银、茶、绢帛共二十五万五千,并恢复双方边境的榷场。此后元昊在他的夏国行使君权,与皇帝无异。夏宋的结盟导致了夏、辽关系的瓦解。

元昊在政治上颇有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但他生性多疑、残暴,好杀戮。即位后将曾密谋杀他的母族卫慕山喜一族溺死河中,并杀害了自己的母后和妃子。宋人利用他的这一特点,采用离间之计除掉了他的股肱大臣野利旺荣兄弟。元昊妻妾成群,正式的妻子就有八位。他骄奢淫逸,曾经将太子宁令哥选定的妻子据为己有,还曾将大臣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占有。他的这些做法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元宵节,太子宁令哥在国相没藏讹庞兄妹的怂恿下,趁元昊酒醉之时,刺伤了元昊。元昊不久去世。如此一代枭雄却没有逃脱宫闱之祸,惨死于自己儿子的刀下。

西夏对汉文化的吸收。元昊死后,西夏进入了没藏氏专政时期。元昊之子谅祚诛杀没藏讹庞之后,开始亲自执政。他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去蕃礼,从汉礼。西夏奲都五年(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十月,下令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蕃礼,从第二年起用汉族的礼仪接待宋朝使臣。他还整编了原有的十二监军司,更换了军名和驻屯地点,改变了军政合一、各监军司权力过大的状况,并使地方文武官员互相牵制,稳固了统治。此外,他还仿照宋朝官制增设了各部尚书等官制,使西夏官制比元昊时更为完备。对外方面,西夏拱化元年(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吐蕃首领禹藏花麻以西使城(今甘肃定西西南)和兰州(今甘肃皋兰)归降了西夏。后来夏又招服了河州吐蕃等部,进一步统一了中国西部边陲。

西夏永安二年(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乾顺依附辽朝,得以亲政,同时又约好宋朝。对汉文化倾慕已久的乾顺,亲政后大力倡导汉文化。他将都城兴庆府改为中兴府,在“蕃学”之外,建立了国学,教授汉学,推广儒学。他吸取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削夺母党势力,并对皇族进行分封。其结果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但也给政权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此时,宋军不断攻击宋夏边境。西夏元德元年(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乾顺对宋大获全胜,宋不得不接受与夏国议和。北方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南下进攻辽朝。乾顺因与辽的密切关系,屡次出兵援助辽,都遭败绩。乾顺见辽朝灭亡已成定局,答应向金上表,以示归附金朝。乾顺借金朝南下攻宋之机,攻占了金国许诺给夏国的天德、云内等宋朝沿边州城。西夏正德元年(南宋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与夏因天德、云内等州的归属问题发生战争,最终金朝将陕西北部约数千里地方划给夏国,而天德、云内归属金朝。此后乾顺又用重金从金朝手中得到乐州、积石州和廓州等地。此时夏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疆域。

西夏大德五年(南宋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年),嵬名仁孝继位,即为仁宗。他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四年,是夏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继位后利用任得敬平息了辽将萧合达的叛乱。西夏大庆三年(南宋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1142年),夏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和地震,兴庆府余震“逾月不止”,房屋倒塌不计其数,人和牲畜死亡数万。党项族众难以维持生计。次年发生了多次起义。仁宗免除受灾者的赋税,对饥荒严重的地区进行赈济,使受灾民众确实得到救助。同时,他依靠任得敬利用武装镇压和收买瓦解的办法,逐渐平息了韦州、静州等地的起义,最终将蕃部的首领哆讹杀害。

仁宗十分钦慕汉文化,即位之初极力推广中原儒家文化。他在位期间是西夏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西夏人庆元年(南宋绍兴十四年、金皇统四年,1144年)六月,仁宗下令各州县设立学校,又在宫中设立了小学,规定宗室子弟七岁到十五岁必须入学,仁宗和皇后罔氏还亲临指导。次年七月,仁宗仿效宋朝制度,建立太学,亲自主持释祭大礼。同年命乐官李元儒参照宋朝乐书修订西夏乐律。他还尊孔子为文宣帝,命州郡建立孔庙,祭祀孔子。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科举制度,建立内学和翰林学士院,任命王佥等纂修本朝实录。

在圣彼得堡的东方文献研究所中,保存着俄国人科兹洛夫从黑水城遗址盗掘的众多西夏文文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以科学考察为名进入我国西部地区。1908年,俄国将军科兹洛夫听到了关于蒙古黑将军和宝藏的传奇故事,便设法来到居延海之滨的黑水城。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剌浩特,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他这次虽然没有找到宝藏,却将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四百零五种三千多件带回了圣彼得堡。

西夏仁宗在位时,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问世,印刷业和出版业得到空前发展。其中诗歌集《月月乐诗》,学术著作《圣立义海》,还有西夏文汉文双解词典《番汉合时掌中珠》等,都是仁宗时雕版印刷的。

经专家研究,《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人骨勒茂才在仁宗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编写的一部夏汉、汉夏对译词典。刊本页面23厘米×15.5厘米,文面18.7厘米×12厘米,在夏字旁注汉字音、释义,汉字旁也注明夏字对音。它为我们认识西夏文字提供了方便,是名副其实的西夏文汉文双解词典。1914年,中国学者罗福成、罗福苌兄弟从俄国人伊凤阁手中得到了《番汉合时掌中珠》,开始研究西夏文的造字结构,后来他们刊布了这部书。从此西夏文为更多的研究者所解读,西夏文明也就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通史五卷——西夏兴亡

西夏写本《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经卷》

通史五卷——西夏兴亡

西夏刻本《顶尊相胜总持功德依经集》

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的史金波、白滨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蒋维崧先生将黑水城文献拍照并结集出版,其中很多诸如《文海》《圣立义海》《义同一类》《文海宝韵》等西夏文字韵书我们都可以看到。

西夏佛教的发展。仁宗时,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早在9世纪,与吐蕃毗邻的党项人就开始接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李德明就向宋请求赐予佛经,得到允准。元昊本人就通晓浮图之学。西夏开运元年(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元昊再次向宋请求赐予佛经。元昊立国之初,便大兴土木,建造舍利塔,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高台寺和大佛寺。他还下令每个季节第一个月的初一为圣节,让官员和百姓礼佛。没藏皇后摄政时建造了著名的承天寺,并相继两次从宋朝得到大藏经。谅祚亲政后及秉常初期,也曾两次向宋请求赐经。

秉常和乾顺在位前期,母后摄政,两位梁太后都大力推崇佛教。当时的莫高窟、榆林窟都有西夏佛教信徒前往。西夏天祐民安四年(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梁太后发愿,动工重修了护国寺和其中的感通塔。梁太后去世后,乾顺为给母亲祈福,于西夏永安元年(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修建了甘州卧佛寺。这就是保存至今的位于甘肃张掖市的大佛寺。寺中卧佛长达三十五米,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通史五卷——西夏兴亡

莫高窟壁画《西夏王妃供养图》

现今发现西夏时期刻印最早的佛经是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五年(1073年)陆文政私人刻印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官刻以西夏人庆三年(1146年)雕印的《妙法莲华经》汉文佛经为最早。西夏天盛十一年(南宋绍兴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1159年),仁宗派使臣到西藏奉迎迦玛迦教派的初祖都松钦巴。都松钦巴派大弟子格西藏琐布带着经像到达凉州,被仁宗奉为上师,并组织人力大规模翻刻他带来的佛经。这一时期刻经活动及西夏文佛经的校勘比较频繁。现今保留的西夏文佛经中如《悲华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西夏乾祐二十年(1189年),仁宗在大度寺举行盛大的法会。这次法会上施经达二十万卷。辽金两代先后刻有《契丹藏》和《赵城藏》汉文佛经,宋朝刻有《开宝藏》,西夏以《开宝藏》《契丹藏》或《赵城藏》系统校勘,使西夏文佛经的翻译整理更加准确。

仁宗不仅以佛儒治国,还十分注重法治。天盛年间(1149—1169年),仁宗组织人员参照唐宋律令和夏国的风俗习惯,编纂了一部综合性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用西夏文雕版印刷,颁布施行。现在这部法典已经由史金波、聂鸿音、白滨三位先生译为汉文出版。全书二十卷,分一百五十门,一千四百六十条,详细地反映了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西夏灭亡。西夏仁宗之时,政治局势相对稳定,而此时正值辽亡金兴。仁宗对外归附金宋,减少了战争消耗,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西夏人庆三年(南宋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1146年),仁宗从金朝那里获得了德威城(今甘肃靖远)、定边军等沿边城寨。此时夏国的疆域空前扩大,包括了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南部、青海东北部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如此内外安定的局面为仁宗时夏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桓宗时期继续奉行仁宗时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归附宋金的战略,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此时位于漠北草原上的蒙古族迅速强大起来,对夏国构成了威胁。夏军难以抵挡蒙古军队的攻击。西夏应天元年(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仁宗之侄李安全在罗太后的纵容下发动宫廷政变,废黜了桓帝纯祐,自立为帝,即襄宗。襄宗时,西夏开始走向衰落。

最初,西夏与金联合抗击蒙古军队。1207年,成吉思汗得知安全废主自立后,率兵攻夏,直逼中兴府城下。安全只得向成吉思汗求和。蒙古军队撤退后,安全对金见死不救耿耿于怀。西夏皇建元年(金大安二年、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派兵攻打金夏交界的葭州(今陕西佳县)。夏金关系正式破裂。次年,齐王遵顼自立为帝,即位后一改桓宗附金抗蒙的战略,开始归附蒙古,借蒙古攻金之机屡次出兵攻击金朝,但多以战败而告终。

此时成吉思汗因西征花剌子模而向西夏征兵。西夏国内兵民厌战,不愿出兵。西夏光定二年(南宋嘉定五年、金崇庆元年,1212年),成吉思汗围困中兴府,遵顼被迫逃往西凉府,直至蒙古军退去。这件事情使遵顼开始意识到蒙古的威胁,由最初的一味抗金转为时而联金抗蒙,时而联宋抗金。但他的这一战略,丧失了金朝的信任,联宋抗金也屡遭败绩。西夏光定十一年(南宋嘉定十四年、金兴定五年,1221年),夏开始归附蒙古,多次出兵配合蒙古军进攻金朝。1223年,遵顼在蒙古军的威逼下,被迫让出皇位。他的儿子德旺继位后,试图反抗蒙古,但在蒙古军强大的攻势面前不得不请求归降。

通史五卷——西夏兴亡

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西夏黑城子遗址

1225年,德旺希望联合金朝抗击蒙古,并收留了成吉思汗的仇敌乃蛮部屈出律罕的儿子。次年,成吉思汗以此为借口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攻夏,蒙古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灭西夏之前,成吉思汗病故,他立下遗嘱,秘不发丧。西夏宝义二年(南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年),刚刚继位不久的西夏末主李睍献城投降。为了防止生变,蒙古军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李睍等杀死。西夏灭亡。

西夏享国一百九十年(1038—1227年),远比辽、金两代享国时间长。正是其利用宋辽、宋金之间的矛盾,使自己有了生存的空间。虽然它始终不被宋、辽、金、元视为正统政权,仍需向宋、辽、金三朝称臣,但它与西部各族人民一起吸收汉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西夏文化。西夏政权对于西北的统一也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夏国在蒙古军队的铁蹄之下消逝了。虽然它没有独立的一部记载过往的史书,但位于今宁夏银川西部约三十公里的贺兰山麓,屹立着的大大小小约二百多座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向人们诉说着西夏远去的辉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503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