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细说历史——第一次围城和城下之盟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4 00:55:54 0


宣和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完颜宗望率东路金军,自平州侵入宋燕山府路。十二月十日,郭药师以燕山府降金。十二月三日,完颜宗翰的西路金军,也攻陷宋朔、武州,即刻进入宋河东路,当月十八日围太原。及时从太原逃回的童贯,于十六日回到开封,受此惊吓的徽宗,召集各地军队至开封“勤王”,并于四天后以皇太子为开封牧,想将京城防务交与儿子,自己逃到江淮一带去。十二月二十三日,给事中吴敏、太常少卿李纲坚持要徽宗传位给太子,才可逃离。徽宗此时已坠入自卑的谷地,又急欲逃离险地,不敢违戾,当即写了退位诏书。十天之后,声名狼藉的新任太上皇帝南逃。

新即位的钦宗,立即更新人事,将徽宗的宠臣或诛或流,起用新人,加固城防,力图凝聚人心,提升皇室的威望。但金军未给对方复苏的时间。东路完颜宗望军在谙熟宋境形势的郭药师的引导下,势如破竹,于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二攻占浚州(今河南浚县),渡过黄河。钦宗也两度欲逃亡,为李纲等所阻,遂专心经营防御,以李纲为东京留守、“御营京城四壁守御使”,负责开封城防。同时遣使往金军求和。

正月初七,金军抵开封城下,立即开始四面攻城。然而开封坚城并非辽境诸京可比,数万军民协力防拒之下,金军一时未能得逞。数日之后,便时攻时止。而在战事紧张进行的同时,缺乏坚守信心的钦宗急欲求和,对于宋的命运来说,使节往返似乎更有决定意义。从正月二十日开始,诸地勤王部队——主要是种师道的陕西军队——络绎到来,“号二十万”,人心稍定,但和谈仍然紧张地进行着。

使者带回的和谈条件,可说是史无前例地苛刻:犒师之物,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一千万匹,马、驼、骡、驴之属各以万计;尊金主为伯父;南逃的燕云之人全部“归还”金;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又以亲王、宰相为人质。

但凡是宋能够做到的,都竭力去实现:绢如数交付;金银数严重不足,在开封全城尽力搜括之后,得金三十余万两,银一千二百余万两;遣宰相张邦昌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至金军为质。其他诸条也基本接受,包括割地之事,情急之下,也一一应允了。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一口应承下来,而是在多个回合的磋商中逐渐确定下来。这个过程中,形势急剧变化着,尤其是勤王大军既然已大批赶到,金军也暂停围攻,那么宋方何必急着达成协议?除了宋方缺乏抵抗意志是一个根本原因,现实的危机也仍然是存在的。围攻仅十日之后,开封城内已是粮食紧缺,物价高涨。承平日久,军民难以长期忍受这种艰苦的日子,愈往后,发生内变的可能性越大。再则,号称二十余万的勤王部队,实际上不过数万人,虚张声势而已。当时师道说:“吾兵少,若迟回不进,形见情露,只取辱焉。今鼓行而前,彼安能测我虚实?都人知吾来,士气自振,何忧贼哉!”而他们的战斗力,也很难信任。城下之盟商谈中,驻于城外的陕西将领姚平仲以万人袭金营,尚至败逃,若驱之野战,更不堪任使。也正是袭营事件,导致宋最后下决心同意割地。

金人尚不至如宋人那样惧战,不过也觉得形势莫测。对方的军队从各地汇聚过来,声势渐大,长期顿于坚城之下,实非良策。而东路金军得郭药师之助,进展过快,起兵后月余就到了开封,西路金军却在太原城下停滞不前,会攻开封的计划受挫。权衡利弊,完颜宗望认为,不妨出个难题去消磨宋人的斗志。若宋人竟然愿意接受,为此凋残国力,这仍是个对金有利的结果。所以待宋人实现或应允了其他条件,宗望暂缓催逼开封再也无法搜括到的犒军金、银,渡河北归了。

细说历史——第一次围城和城下之盟

井陉柿庄金墓中的壁画《捣练图》,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金人一走,满朝上下,皆以为危机已过,“太上皇”亦欣然返京。防务松懈下来。钦宗未接受种师道的提议,而是让勤王大军各回旧驻地。种师道又建议乘金军渡河时,半济而击之,又被钦宗否决。但钦宗并不能坚决地履行城下之盟。金军撤离三日之后,群臣便纷纷上言,要求毁约。理由是,割出三镇,河北、河东各失其半,要害尽失,以后国境的守御就极其被动。钦宗当然也不想在即位之初弃地千里,众说纷纭之下,失了方寸。此前已派出使者至三镇,令其交割与金人,一月之后,复遣使往谕,令各自坚守。

细说历史——第一次围城和城下之盟

张氏壁画墓中的《散乐图》(宣化下八里辽代墓室)。其人物形象及服饰有汉人也有契丹人,反映出明显的契丹、汉族两种习俗并存交融的特色。

但是,坚守是要有条件的,违约,当然也有进一步的风险,宋廷显然对于这一点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些要求背约的朝士,对于割出三镇的后果都言之成理。钦宗不愿割出“祖传”的土地、三镇军民不愿舍弃大宋而成金朝顺民,其心亦可嘉。但他们似乎都从来不考虑,已达成的协议随手推翻,这在当时的宋金关系中,是多么严重的行为。据围城期间往还两军、助成城下之盟的郑望之回忆,起初种师道坚持不可应允割三镇、城下不可仓猝求战,应待其弟种师中率秦凤路二万人赶至,形势改善,金人愈不敢战,待其撤围过河,尾袭之,可期必胜,但李纲却绕过种师道,支使争功心切的姚平仲袭营,致败军覆师,人心惶惶。郑望之本人自金营使归,也再三奉劝不可割三镇,皇帝却定议要割弃。而割弃之后又决意反悔,致使形势大坏。

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难猜想。钦宗下诏,令三镇坚守,但西路五六万金军此时正在围攻太原,无法想象没有外援,太原可以坚守到金军气沮而退。朝廷既有此命,则朝廷便有责任遣兵赴援。朝廷遣姚古、种师中两军共十五万,先后由河北入河东,分别溃于太原府东南面。而种师道病危,其余将领,皆无统帅之才。没有名将,名相却是有的,李纲既已在正月的围城之役中表现了才能,皇帝再次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仍以副宰相身份,率军北上。然而此事却是周折甚多,问题在于李纲本身。五月十九日钦宗召见李纲,谕以援太原之事,纲以书生不知兵力辞。钦宗不理,迳自颁出敕令。李纲在四日之间上章十余,说明不愿担当的各种理由。直至有人提醒他,小心皇帝反目,才“惶恐受命”,一拖再拖,六月二十七日终于不得已起行,过了黄河,便在岸边休整,累累上书,建议皇帝在黄河以南修城池,又欲大造兵车。多次催促无效,九月十三日,当李纲仍率军停留在千里之外的怀州时,太原苦守近九个月,终于陷落。东、西两路金军随即再次南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469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