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细说历史——北伐幽云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4 00:55:48 0


欲“取回”幽州,终须发兵径直攻打,徽宗知道这个道理,很早就做了充分准备。他对本国军队的战斗力,也有大致了解。由于河北一带驻扎的部队长年未从事战争,根本无法承担北伐的重任,而陕西的部队则在长期的宋夏战争中得到历练,已成精锐之师,他便让两者换防,且召集陕西宿将汇聚京师,由他来选拔北征将帅并指点方略。突然之间,宿将和锐卒都有了其他的用处:宣和三年,方腊在两浙路起事,发展迅猛,势力即将到达长江南岸,地方部队被完全击溃。陕西部队立即由童贯率领,掉头南下,耗去一年有余以解决内部问题。宣和四年四月,载着新的殊勋,十万西军整装北行,由陕西威名最盛的大将种师道任都统制直接指挥军队,而统帅仍由纵横疆场多年的童贯担任,以蔡京之子蔡攸佐之。同时,宋方的使臣也络绎派往燕京,试图说服对方拜降。

细说历史——北伐幽云

北宋赵佶自题《五色鹦鹉图》

辽镇守幽州的“皇叔”耶律淳,已于当年称帝,幽州所属之地孤立于辽境其他地区,且兵力极为有限,不过数万之众。童贯确信,北面有女真进逼,幽州又是汉地,十万宋军一到边界,只消打出旗号,排开阵势来恐吓,契丹“怀德畏威”,即刻就会望风投拜。所以他宣称“奉圣旨,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吊民伐罪,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如敢杀一人一骑,并从军法”。该年五月,当辽方悍将耶律大石、萧干来边界白沟迎击之时,宋军谨守帅令,不敢主动进攻,为辽军所冲,大溃而还,且被辽军追击至宋境雄州。

责任由战将承担,种师道以下,各受责罚。但此次溃败,非战之罪,徽宗相当不甘心。宋师自白沟溃回之后不逾月,耶律淳忧惧而死,幽州人心离散,宋看到了更好的机会。此次,仍以童、蔡二人总军,而换了一位陕西“名将”刘延庆为都统制。当年八月,童贯等复领十万之众北伐。

细说历史——北伐幽云

刘光世像

耶律淳之死,在燕京政权引发了一阵纷乱,萧干、耶律大石等驰往燕京商议后事,无暇在南界驻防。刘延庆畅通无阻地过了白沟,易州守将高凤、涿州守将郭药师主动迎降。此时萧干急率军来拒,刘延庆迎战遇挫,遂闭垒不出。郭药师献策,趁萧干的主力军在此对垒,可别遣一军,绕出敌后,突袭燕京。延庆遂令郭药师以其旧部“常胜军”与宋军一部进袭,令其子刘光世接应。药师以五千人攻入燕京外城,但攻内城不克。萧干得讯,亲来解困,而郭药师的后援刘光世,驻兵城外二十里,逗留不进。宋军几乎被全歼于燕京外城,郭药师缒城而下,仅以身免。萧干回军至卢沟河畔,刘延庆烧营而遁,为辽军衔尾痛击,溃逃回白沟河以南。

刘延庆之溃,较之种师道之败要严重得多。种师道是在界河两边拼死抵抗,因失去主动、且战且走,尚得以保存实力。而刘延庆几乎未与辽军着力拼杀,丧胆而走,一路被辽军追袭而全无还手之力,故辎重尽失、士气尽丧。此次败北,使徽宗彻底丧失了出军收复幽云的信心,而在与金人的谈判中,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徽宗做这番大事业,起初是瞒着群臣的,可是一旦要动兵,“恢复幽云”便不再成为秘密。文臣中,一片反对之声,徽宗置之不理。而投入最精锐的十万军队和无数的财力物力,收获这么大的一个尴尬,这对他的权威的打击,他是无法承受的。他没有台阶可下,非得拿到幽云——用任何方式都在所不计——才能挽回一些颜面。直接针对辽人“恩威并施”,已完全失败,惟有借用外力,方能奏效。而惟一可用的外力,便是“盟友”金国。此时金军已在燕京西北不远,徽宗即刻遣使请求“夹攻”。十二月,金军至燕京城下,燕京纳款。

从金人手中讨回燕京,果然不易。他们提出种种物质要求:要三十万缗犒军费,要“借”军粮十万石,还要每年一百万缗“代税钱”—据说燕京一府六州,每年赋税高达六百万缗,金只要其中的五六分之一。宋如数允诺。但是金又据盟约,要求郭药师的常胜军应属金,因为盟约规定,宋只能得到幽云汉地汉人,而常胜军大多非幽云汉人,郭药师本人便是辽东铁州人。但常胜军已被宋倚为干城,要千方百计留住。于是宋方提议:以幽云汉人代替常胜军。金人遂尽起所占幽、蓟、檀、顺、景五州汉民北迁(涿、易二州为宋军所占)。宣和五年四月,金军终于交割了幽、蓟等州,宋人入境后发现,“所至皆空城而已,人物既寡,城橹又悉毁”。皇帝辛劳数年,使车旁午,十万大军东西南北调动,财政支出数以千万计,换回的便是数座空城。

但名义上,幽属地区毕竟是“收复”了,可使徽宗聊以自慰。早在宣和四年十月,刘延庆甫入辽境,涿、易二州迎降,捷报频传,徽宗充满渴望地为幽属、平属诸州“赐名”,改析津府为燕山府。此时幽属诸州终于收入囊中,更要大肆庆贺。遂下赦令,自赞曰:“靡勤锐旅之攻,尽复连城之聚。一方黎献,初还礼义之乡;千里山河,重载版图之籍。”北征军回到京城,“大奏凯以入”—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贺表纷纷,向皇帝飞来。童贯、蔡攸及宰相王黻等,勤劳王事,各加封爵。仿佛真是凭着皇帝英明而收复了故土。浑不知巨大的危机已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469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