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王朝解读——颜杲卿遇害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10 13:38:44 0


颜杲卿遇害正是有了他,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才得以继续维持下去。

颜杲卿智取井陉关颜杲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颜杲卿就准备反抗。叛军到了藁城(今河北省境内)的时候,颜杲卿已经招募了一千多名壮士。他知道自己力量不够,不能跟安禄山硬拼,就跟手下的官员袁履谦向叛军假投降。安禄山仍旧让他守常山,但是心里不放心,一面把颜杲卿的儿子、侄儿带到军营里做人质。一面派了一个叛将守在井陉关(今河北井陉)。

安禄山渡过黄河,攻下洛阳之后,颜杲卿决心起兵,他的堂弟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也招募了一万多人马,派人跟颜杲卿联络,要他攻占井陉关,截断安禄山的后路。颜杲卿打听到守井陉关的叛将是个糊涂的酒鬼,就假传安禄山的命令,派人带了美酒好菜去慰劳他,等叛将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把叛将杀死,占领了井陉关。

搅乱敌人的后方颜杲卿攻下了井陉关,士气大振。第二天又接连活捉了两名叛将。颜杲卿派人分头到河北各郡去告诉官吏说:“现在朝廷派出三十万大军讨伐安禄山,已经出了井陉关,马上就到河北各郡了。受安禄山胁迫叛变的,趁早投降,可以受到重赏,如果顽抗,罪加一等。”河北各郡官员一听到安禄山站不住脚,都纷纷响应颜杲卿。河北24个郡,有17个郡又站到了唐军一边。

安禄山正准备向潼关方向进兵,一听到河北各郡都响应颜杲卿,后方不稳,只好改变主意,回到洛阳。他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各带一万人马分两路攻打常山。

颜杲卿被捕颜杲卿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是起兵只有八天,常山周围的防御工事都没修好,兵力又少,怎样敌得过两路叛军!叛军到了常山城下,颜杲卿派人到太原去求援,但是太原守将王承业不肯出兵。

史思明叛军把常山紧紧围困,颜杲卿带领常山军民拼死抵抗了四天,城里粮食没了,箭也完了,常山终于陷落在叛军手里。史思明纵容叛兵杀害了一万多常山军民,又把颜杲卿、袁履谦抓起来,押送到洛阳去见安禄山。

大骂安禄山安禄山命令兵士把颜杲卿押到他跟前,责问颜杲卿说:“你本来只是个范阳小官,我把你提拔为太守,为什么反叛我?”

颜杲卿怒气冲冲地骂着说:“你是一个牧羊的小子,国家让你做了三镇节度使,有哪点对不起你?我为国除奸,恨不得斩你的头,叫什么反叛?”

安禄山恼羞成怒,要左右兵士把颜杲卿、袁履谦拖到一座桥边的柱子上缚起来,使用残酷的刑罚折磨他们。

颜杲卿神色凛然,一面忍受着酷刑,一面仍旧痛骂安禄山。叛军兵士用刀割了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满口鲜血,还发出含糊的骂声。袁履谦看到颜杲卿受刑的残酷情景,气得自己咬碎舌头,连血带舌喷在旁边一个叛将的脸上。颜杲卿、袁履谦骂不绝口,一直到他们咽气。

颜杲卿从起兵到失败,虽然只有十几天,但是他们的抵抗,拖住了叛军的兵力,为唐王朝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他们的誓死抵抗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抗击叛军。

颜杲卿被杀后一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太原弓箭手三千人出兵井陉关,打退叛军,收复常山。接着,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带领精兵到常山和李光粥会合。河北的一些百姓受尽安禄山叛军掳掠的痛苦,听到郭子仪、李光弼大军打过来,自发集合起来,修筑营垒,抵抗叛军。等郭、李大军一到,就参加了大军队伍。郭、李两支大军兵强马壮,士气旺盛,接连打击安禄山叛军,河北十几个郡重新回到唐军手中。李泌归隐山林李泌走了以后,唐肃宗身边少了一个正直的大臣。

神童李泌唐肃宗刚在灵武即位的时候,身边的文武官员不满三十人,那个临时建立的朝廷,什么都乱糟糟的。一些武将,也不大肯听指挥。肃宗要想平定叛乱,多么需要有个能人来帮助他。这时候,他想起他当太子的时候的一个好朋友李泌,就派人把李泌从颍阳(今河南省)接到灵武来。

李泌原是长安人,小时候很聪明,读了不少书。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看到他写的诗文,十分器重他,称赞他是个“神童”。肃宗当太子的时候,李泌已经长大了,他向玄宗上了奏章,对国家大事提了一些意见。唐玄宗看了很欣赏,于是想召见李泌,给他一个官职。李泌却推说自己年轻,不愿做官。

玄宗就要他和太子交个朋友,以后,他经常到东宫去,太子也特别喜欢接近李泌,把他当作老师看待。

后来,李泌看不惯杨国忠掌权,曾经写诗讽刺杨国忠。为了这个,他被杨国忠排挤出长安。他看到政局混乱,不愿受这个气,索性跑到颍阳隐居起来了。

这一回,唐肃宗来请李泌,他想到朝廷正遭到困难,就到了灵武。唐肃宗看见李泌,真像得到宝贝一样高兴。那时候的临时朝廷,不那么讲究礼节。唐肃宗跟李泌就像年轻时候一样,进进出出,都在一起,大小事情,全都跟他商量。李泌有什么主意,唐肃宗没有不听从的。

李泌辞相唐肃宗想封李泌当宰相,李泌可不愿意。他说:“陛下待我像知心朋友一样,这就比当宰相的地位还尊贵了,何必非要我挂个名不可呢?”肃宗见不能勉强他,也就算了。李泌在乡间隐居的时候穿的是布衣,到了灵武,还是那件旧的布褂子。

有一次,李泌陪唐肃宗一起骑着马巡视军队,兵士们在后面,指指点点说:“那个穿黄袍的是皇上,穿白褂子的是山里来的隐士。”唐肃宗听到兵士们的议论,觉得这样太显眼了,就给李泌一件紫色的官服,硬要他穿上。李泌没办法,只好穿上。肃宗笑着说:“你既然穿上了官服,还能没有个官衔?”说着,从袖里拿出一份诏书,任命李泌为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还不肯答应,唐肃宗说:“现在国家困难,只好暂时委屈你一下,等平定叛乱之后,还是还你自由。”

古代竹林那时候,郭子仪也已经到了灵武。朝廷要他指挥全国的战事,军务十分繁忙。四面八方送来的文书,从早到晚没有间断的时候。唐肃宗命令把收到的文书,一律先送给李泌拆看,有特别紧要的,才送给肃宗。宫门的钥匙,由太子和李泌两人掌管。李泌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觉也不能好好睡。

唐肃宗一心想回长安,问李泌说:“敌人这样强大,我们该怎么办?”李泌说:“安禄山发动叛乱,真心帮他出力的是少数,其余都是被迫参加的。照我的估计,不出两年,就可以把他们消灭。”

接着,他又给肃宗定了一个军事计划,暂缓收复长安,派郭子仪、李光弼分两路进军河北,攻打叛军老巢范阳,叫叛军进退两难,再发动各路官军围攻,把叛军消灭。

第二年春天,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自己称帝。要消灭叛军,这本来是个好机会。但是肃宗急于回长安,不听李泌的计划,把郭子仪的人马从河东调回,强攻长安,结果打了一个败仗。后来,郭子仪借回纥的精兵,集中十五万人马,终于把长安攻了下来。

接着,又收复了洛阳,叛乱头目安庆绪逃到河北,史思明也被迫投降。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肃宗觉得心满意足,用骏马把李泌接到长安。

激流勇退唐肃宗的宠妃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嫌李泌权大,早就互相勾结,想把李泌除掉。太子发现张良娣他们想害李泌,就告诉了李泌。李泌说:“不打紧。我和皇上有约在先,等收复京城,我就归山,也就没有事了。”

一天晚上,唐肃宗请李泌喝酒,并且留他一起睡。李泌趁机会就对肃宗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请让我回家再做个闲人吧!”唐肃宗说:“哎,我和先生患难几年,现在正想跟您一起享受安乐,怎么您倒要走了呢?”李泌恳切地说:“我和陛下结交太早,陛下太重用我,信任我。就是因为这些缘故,我不能不走。”唐肃宗说:“今天先睡吧,隔天再说。”李泌说:“今天我跟陛下坐在一个榻上谈话,你不答应我。将来到了公堂上面,就没有我说话的余地了。如果你不让走,那就等于杀我了。”唐肃宗虽然不愿让李泌离开,但是经不住李泌一再请求,只好同意。

李泌到了衡山(今湖南省),在山上造个屋子,重新过他的隐居生活。李泌走了以后,唐肃宗身边少了一个正直的大臣,李辅国等一批宦官的权力又大起来,唐王朝的危机逐渐显现。忠心耿耿的高力士高力士,历史上最有名的宦官,他与唐玄宗之间一直保持着忠诚与信任的关系。

与皇帝结为知己高力士10岁入官,在宫中长大,身长六尺五寸,很有风采。玄宗在藩邸时,高力士倾心依附,二人已成知己,玄宗即位后,高力士负责玄宗与外间的联系,玄宗可以安然在幄内解决一切问题。高力士日夜随侍玄宗,每晚在殿内陪宿。

高力士在朝中让那些想升官的人们非常仰慕,许多人想见他一面都很难,侥幸见到他,如望见天人一样,激动不已,众宦官惟高力士马首是瞻,杨国忠、安禄山等也厚结于高力士,遗赠金银、珍奇。高力士广置田产,在京师筑建甲第、池园、占据良田。在宫中,玄宗不称其名而称将军,肃宗待他如兄长,诸王、公主称他为翁。玄宗有时还对高力士自称小字“阿瞒”。

为皇帝出谋划策高力士对玄宗的忠诚始终没有改变过。他身处高位仍不失持正的立身原则,在玄宗懵懂之时,能够分辨是非,劝谏玄宗。玄宗中年渐图安逸,打算把政务一概付于奸相李林甫。

李林甫阴险奸诈,肃宗在东宫时曾日夜忧惧,怕遭到他的诬陷,忧心导致肃宗的鬓发斑秃。高力士在玄宗面前力陈天下权柄不可假人,如李林甫权威既振,谁还敢议论他!玄宗面呈不悦之色,高力士只好顿首自责:“心狂易,语谬当死!”玄宗思量,终觉高力士有理,乃置酒席嘉赏他,左右臣僚见此,不禁高呼万岁。

玄宗曾为立太子的事忧烦,肃宗在诸子中最长,而玄宗偏爱寿王,拿不定主意。一次吃饭的时候,玄宗神色恍惚吃不下饭,高力士小心地问:“吃不下饭,是膳食不使您满意?”玄宗说:“你是我家的老人了,能猜出我为何这样吧?”高力士说:“是因立太子的事吧?推长而立,谁敢争?”玄宗说:“你有理。”一句话令玄宗内心的积郁释然,于是立肃宗为太子就这样定下来了。

患难与共高力士与玄宗共患难是从安禄山叛乱开始的。高力士随侍玄宗逃往蜀地。在逃亡中闻知郭子仪等将军收复两京,玄宗与高力士以手加额、庆幸之至。回到京师后,玄宗的地位有了改变,高力士继续在兴庆宫侍奉太上皇玄宗,其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翁了。

肃宗宠信的宦官李辅国正在走运,李辅国原是高力士手下的低级宦官,心胸狭窄,一旦小人得志,便要恣意猖狂。他见太上皇和高力士仪容高傲,对他蔑视,貌丑心黑的李辅国耿耿于怀。他向肃宗建议,要玄宗搬出装修华贵的兴庆宫,移住西内。在移仗前一日,派人将兴庆宫原有的厩马三百匹索走,只留下十匹,玄宗与高力士忍气吞声而故作从容。

次日玄宗去见肃宗,肃宗自称有病,令他人代为起拜,留玄宗吃饭,饭后温语劝玄宗继续住在兴庆官。玄宗和高力士骑马走至夹城,忽闻后面传来急促而噪耳的马蹄声。玄宗一阵心悸,回望知是李辅国率铁骑百余人奔来,直逼玄宗的面前。高力士气愤,斥责李辅国:“纵有他变,也须遵守礼仪,岂能如此惊动皇帝!”李辅国回骂道:“老翁大不解事,走开!”斩了高力士从者一人。老翁高力士忍辱负重,牵着皇帝的御马,缓缓走向西内。到西内,惊魂未定,主仆相顾凄然,玄宗忽然老泪纵横,对高力士说:“如果不是将军保护,阿瞒已是乱兵前的死鬼了。”

高力士与玄宗继续过着共患难的生活,然而为时已经不长了。玄宗的膳食中不再出现肉,但他坦然接受了这种待遇。

每天,玄宗和高力士看人扫除庭院,也过来动手修剪花枝,有时他们坐在一处,讲经论义,或者说些有趣的话。高力士文义并不很通,但这对年老的主仆相伴着打发时光,彼此也很开心。然而十几天后,高力士患上了疟疾,怕传染给玄宗,就移住到功臣阁下。高力士盼望病好了能再随侍玄宗。

流放之旅一天晚上,有人敲门进来,告他:“圣上唤阿翁。”高力士问他:“见到太上皇了?”对方说见到了。高力士欣喜又有些疑惑,他随着走出阁外,一个宦官交给他一卷文状,上面全是对他的指责,高力士要求到肃宗面前辞罪,以申明自己的冤枉,但未被允许。第二天,上面宣布高力士潜通逆党,曲附凶徒,既怀枭獍之心,合就鲸鲵之戮,以其久侍帷幄,颇效勤劳,且舍殊死,可除名,长流巫州。高力士心中清楚,这完全是李辅国的陷害。

高力士未能与玄宗再见一面,就怆然上路了。带着数月的衣粮和八、九名随从,一路凄风苦雨,过了三年的流放生活。第二年走到夷州,遇见大臣第五国珍也被贬至此,他们相见悲喜交加,饮酒赋诗,高力士对第五国珍说:“宰相都遭此厄运,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对国事充满忧心。一路跋涉,在停宿的日子里,高力士发现地里野生的荠菜。是京师常见的蔬菜,而这里人却不知道它能吃,不禁感慨南北遥远、风俗不同,赋诗道:

两京秤斤买,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

于是拾菜做羹,觉得美味无比。

肃宗临终前几个月,诏命一切流放的人回京,几个月后,玄宗、肃宗先后离世,高力士在巫州,听到玄宗的死讯,号天叩地,悲不自胜,哀祭、服丧的程度超过了礼仪规定。高力士起程回京。要将自己的风烛残年服务于玄宗的陵寝,一路上号哭不止,每次号恸都几乎回不过气来。由于哀痛过甚,哽咽成疾,从巫山走到郎州一个多月时间,就病得不行了。临终时泣下沾襟,眼里流出的不是泪而是血。高力士在宝应元年八月十八日死于郎州开元寺西院。高力士去世的消息传播于远近,没有人不为之伤叹,他的灵柩被送往京师,陪葬在玄宗陵。段秀实不畏强暴对对方苛刻一点,也是为了对方好。

郭子仪再度出山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威望很高,他怕唐肃宗猜忌他,自己要求解除兵权,连手下的亲兵也遣散了。唐肃宗死去后,他的儿子李豫即位,就是唐代宗。吐蕃贵族趁唐朝西部边境空虚的机会,纠合了吐谷浑等几个部落共二十多万人马打了过来,一路没遇到什么抵抗,一直打到长安,唐代宗被迫逃到陕州(今河南陕县)。

唐代宗赶快请郭子仪出来抵抗吐蕃兵的进攻。那时候,郭子仪身边已经没有兵士了。他临时召募了二十名骑兵赶到咸阳,长安已经陷落。郭子仪派出将士在长安附近虚张声势,白天打鼓扬旗,晚上点起火堆。又派人进城找了几百个少年在大街上打鼓,大叫大嚷,说郭令公带了大军来了,人数多得数也数不清。吐蕃将领听了害怕了,抢掠了一些财物,逃出长安。

为非作歹,无人敢管郭子仪又立了一次大功,唐代宗回到长安后,重新封郭子仪为副元帅。过了一年,吐蕃、回纥兵又逼近邻州(今陕西彬县),郭子仪派他的儿子郭晞带兵去协助邻州节度使白孝德防守。郭晞仗着父亲的地位,骄傲自大。他部下的兵士纪律松弛,有的兵士在外面欺负百姓,干了坏事,郭晞只当不知道。邻州地方有些地痞流氓,觉得在郭家军里当个兵士,既没有约束,又有个靠山,就纷纷找熟识的兵士,在郭晞军营中挂个名,穿起兵士的服装。那批流氓和兵士勾结起来,大白天成群结队在街上为非作歹,遇到他们看不顺眼的人,就动手殴打,甚至把人打成残废。街上的商铺,也常常遭到他们的抢掠。邻州节度使白孝德为这件事很头痛,但是他自己也是郭子仪的老部下,不敢去管郭家的人。

不畏强暴邻州旁边是泾州(今甘肃泾州北),泾州刺史段秀实听到这情况,特地派人送信给白孝德,要求接见。白孝德把段秀实请了来。段秀实说:“白公受国家的托付,治理这块地方,现在眼看地方上弄得乱七八糟,您倒若无其事。这样下去,我看天下又要大乱了。”白孝德知道段秀实是个有见识的人,就向他请教。段秀实说:“我看到您这里这样乱,心里也很不安,所以特地前来,请求在您部下做个都虞侯(军法官),来管理地方治安,怎么样?”白孝德拍手说:“好啊,你肯来,我真求之不得。”段秀实在邻州当上了都虞侯。这件事并没有引起郭晞手下将士的留意,一些兵士照样胡作非为。

有一天,郭晞军营里有十七个兵士在街上酒店里酗酒闹事,酒店主人要他们付酒钱,他们就拔出刀刺伤主人,还把店堂里的酒桶全部打翻,酒垒流到水沟里去了。段秀实得到报告,立刻派出一队兵士,把十七名酗酒闹事的人统统逮住,就地正法。老百姓看到这批害人的家伙受到惩罚,个个称快,人人高兴。

这消息传到郭晞军营。兵士们一听到有人居然敢杀郭家的人,都大吵大嚷起来,都穿戴好盔甲,只等郭晞发出号令,就跟白孝德的兵士拼命。白孝德害怕了,直怪段秀实给他闯了祸。段秀实说:“白公不要害怕,我自会去对付。”说着,就准备到郭晞军营里去。

白孝德要派几十个兵士跟随段秀实一起去,段秀实说:“用不着了。”他解下佩刀,选了一个跛脚的老兵替他拉着马,一起到了郭晞军营。郭晞的卫士们全身盔甲,杀气腾腾地在营门口拦住段秀实。段秀实一面笑,一面走进营门,说:“杀个老兵,还用得上摆这个架势!我把我的头带来了,叫你们将军出来吧。”卫士们看到段秀实泰然自若的样子,呆住了,报告郭晞,郭晞连忙请段秀实进来。

段秀实见了郭晞,作了一个揖,说:“郭令公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大伙都敬仰他。现在您却纵容兵士横行不法。这样下去,不大乱才怪呢!如果国家再发生大乱,你们郭家的功名也就完了。”

郭晞听了,猛然惊醒过来,说:“段公指教我,这是对我的爱护,我一定听您的劝告。”他边说,边回过头对左右兵士说:“快去传我的命令,全军兵士一律卸下盔甲,回自己营里休息。再敢胡闹的处死!”

当天晚上,郭晞把段秀实留下来喝酒。段秀实把带来的老兵打发走了,自己在郭晞的营里过了一夜。郭晞怕坏人来暗算段秀实,自己不敢睡,专门派兵士在段秀实宿营地巡逻保护。第二天一早,郭晞还跟段秀实一起到白孝德那儿道歉。

从此以后,郭家的兵士军纪肃然,没有人再敢违法闹事。邻州地方的秩序也安定下来。郭子仪智退回纥兵郭子仪没有动用一举一卒,就智退回纥、吐蕃兵,免除了唐王朝的劫难。

家丁的反叛郭子仪是唐朝的著名将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郭子仪出兵讨伐安禄山、史思明,后又与回纥兵配合,收复长安,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不世之功。郭子仪手下有一名大将叫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立过战功。他不满意唐王朝对他的待遇,发动叛变,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带领回纥、吐蕃几十万大军进攻长安。仆固怀恩到了半路上,得急病死了。回纥和吐蕃大军继续进攻,唐军抵挡不住,回纥、吐蕃联军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长安也受到威胁。唐代宗和朝廷上下都震动了。宦官鱼朝恩劝代宗再一次逃出长安。由于大臣反对,才没有逃走。大家都认为,能打退回纥、吐蕃的人,只有郭子仪。

那时候,郭子仪正在泾阳驻守,手下没有多少兵力。他一面吩咐将士构筑防御工事,不许跟敌人交战。一面派探子去侦察敌军的情况。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回纥和吐蕃两支大军虽说是联军,但是也在闹不和。他们本来是仆固怀恩引进来的,仆固怀恩一死,谁也不愿听谁的指挥,两股力量捏不到一块儿去。

单身进敌营郭子仪知道这个情况,决定采取分化敌人的办法。回纥的将领过去跟郭子仪一起打过安史叛军,有点老关系。郭子仪就决定先把回纥将领拉过来。当天晚上,郭子仪派他的部将李光瓒偷偷地到了回纥的大营,去见回纥都督药葛罗。李光瓒跟药葛罗说:“郭令公派我来问你,回纥本来和唐朝友好,为什么要听坏人的话,来进攻我们呢?”药葛罗奇怪地说:“郭令公还活着?听说郭令公早已被杀,你别骗人了。”李光瓒告诉药葛罗,郭令公现在就在泾阳。但是回纥将领说什么也不相信。他们说:“要是郭令公真在这里,那就请他亲自来见个面。”李光瓒回到唐营,把回纥人的怀疑向郭子仪汇报了。郭子仪说:“既然这样,我就自己去走一趟,也许能劝说回纥退兵。”

郭子仪将领们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但是也觉得让元帅亲自到敌营去太冒险。有人提出,派五百个精锐的骑兵跟郭子仪一起去,万一回纥人动起手来,也有人保护。郭子仪说:“不行!带了这么多兵去,反而会坏事。我只要几个人陪我一起去就可以了。”说着,就命令兵士给他牵过战马来。他的儿子郭晞上前拦住他的马说:“您老人家现在是元帅,怎么能这样到虎口去冒险呢。”郭子仪说:“现在敌人兵多,我们兵少,要真的打起来,不但我们父子两人生命难保,国家也要遭难。我这会去,如果和他们谈判成功,那就是国家的幸运;即使我有什么三长两短,还有你们在嘛!”说着,他跳上了马,扬起鞭子把郭晞拦马的手打了一下。郭晞一缩手,马就撒开蹄子跑了。

郭子仪带着几个随从兵士,骑马出了城,向回纥营的方向走去。兵士们一面走,一面叫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回纥兵士远远望见有几个人骑马过来,又隐约地听见兵士的吆喝声,连忙报告药葛罗。药葛罗和回纥将领们大吃一惊,命令兵士摆开阵势,拈弓搭箭,准备迎战。郭子仪带着随从兵士到了阵前,他们摘下头盔,卸掉铁甲,把枪扔在地上,拉紧马缰,缓缓向回纥营靠近。

药葛罗和将领们目不转睛望着来人,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啊,真是郭令公!”说着,大伙一起翻身下马,围住郭子仪下拜行礼。郭子仪跳下马来,走上去握住药葛罗的手,和气地对他说:“你们回纥人曾经给大唐立过大功,唐朝待你们也不错,为什么要帮助仆固怀恩闹叛乱呢。我今天到这儿来,就为了劝你们悬崖勒马。我现在是单身到这儿,准备被你们杀掉,但是我的将士会跟你们拼命的。”

药葛罗很抱歉地说:“令公别这样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以为皇帝和令公都已经死去,中原没有主人,才跟着他到这里来。现在知道令公还在,哪会同您打仗呢?”郭子仪说:“吐蕃和唐朝是亲戚关系,现在也来侵犯我们,掠夺我们百姓财物,实在太不应该啦!我们决心要回击他们。如果你们能帮我们打退吐蕃,对你们也有好处。”药葛罗听了郭子仪的话,连连点头说:“我们一定替令公出力,将功补过。”

郭子仪和药葛罗正在谈话的时候,两边回纥将士听着听着,慢慢都围了过来。郭子仪的随从一看回纥兵靠近,有点紧张起来,也挨到郭子仪身边,想保护他。郭子仪挥了挥手,叫随从让开,接着就叫药葛罗派人拿酒来。药葛罗的左右送上酒,郭子仪先端起一杯,把酒洒在地上,起誓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两军将领万岁!从现在起,谁要违反盟约,叫他死在阵上!”药葛罗也跟着郭子仪起了誓,洒了酒。双方订立了盟约。

郭子仪单骑访回纥营的消息,传到吐蕃营里,吐蕃的将领们害怕唐军和回纥联合起来袭击他们,连夜带着大军撤走了。就这样,郭子仪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智退回纥、吐蕃兵,免除了唐王朝的一次劫难。上清宝珠肃宗仰仗上清珠,却也做了一世太平天子。

外国使节献宝珠唐玄宗当政的时候,终日忙于国事,加之治国有方,用人得当,使得大唐王朝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国家富强,百姓安定。正所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财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大唐帝国出现了盛世景象,远近各国,纷纷与大唐通商通好,各国间使节往来不断。

这一天,玄宗正在当朝议事,忽听值日官来报:“外面有厕宾国使者求见!”玄宗看看左右,左右群臣均不知厕宾国在何处,玄宗只好命值日官先将使者带上殿来。不一会儿,值日官领上一人,后面还跟着两名随从。玄宗见来人穿了一身宝蓝色布制官服,上绣两只朝天的仙鹤。五短身材,脸庞瘦小,面色黝黑,目光沉静。身材虽不高,却也不失使节风采。

来人见玄宗,行了君臣大礼。玄宗命赐座,来使谢座。待那人落座后,玄宗问:“贵使出使我大唐有何贵干?”使者起身施礼道:“我国君王素闻大唐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故派小臣前来,愿与大唐永世通好。”玄宗道:“我大唐一向广交天下朋友,今日贵使亲来商议通好之事,朕正求之不得,不知贵使可曾带有国书。”来使道:“这个自然。”忙命手下人呈上国书,又道:“小臣这里还有上清珠一枚,是敝国国君的国礼,请您过目。”玄宗见来使的随从托着一只银盘,上面盖着一块绛红色的丝盖。走到龙案前,随从揭去丝盖,只见托盘正中有一颗鸡蛋大的珍珠,照得满殿生辉。玄宗心想:果是宝物。但转念一想,堂堂一国的国礼竟然只是一颗珠子,未免过于寒酸,心中不快,但又见那使者身着布衫,便想那厕宾国定然国小财微,如此大的一颗珠子,恐怕已是大礼了,玄宗也不说什么,便吩咐左右:“收入库中。”不料那来使却叫:“且慢!”玄宗问:“还有何事?”那使者道:“这上清珠可非同一般的宝珠,此乃我厕宾国传世之宝,有了它便可以定国安邦,使江山永固。”玄宗问:“此话怎讲?”那使者道:“请圣上您仔细看那上清珠,便可知其中奥妙。”

玄宗不信,命人将上清珠呈上。左右将宝珠呈上,玄宗将其托在掌中,细细观瞧。透过珠光,但见上清珠内庙堂楼阁,玉树琼花,别有一番洞天,宛若仙境一般,还有数十名舞女在其中翩翩起舞。正中一人,头戴天子冠,身穿龙袍。一看之下,玄宗便觉得有些眼熟,但一时又想不出是谁,忙问使者:“这中间端坐的是何人?”使者道:“那便是贵国未来的君主。”玄宗听罢,将信将疑,又仔细看了看珠中之人,更觉得十分眼熟,而且那人的左额上还有一块明显的伤痕,玄宗实在想不出这是何人,想那使节不过是故作神秘罢了。

但大唐与各国之间向来是平等往来,广交朋友,便也不计较,只当作戏言,将宝珠收库,安顺来使不提。

秉承天意时光飞逝,转眼已是十余年。玄宗做惯了太平天子,也渐渐有些居功自傲。后来又宠爱杨玉环,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终日不问国事。各地节度使乘机扩充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和中央分庭抗礼。天宝十四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带兵逼近长安,玄宗无奈,带百官及皇眷逃亡四川。逃难途中,多有磨难。大队人马入川之时,天降大雨,道路狭窄泥泞。皇子李亨被从马上一掀到地,摔得满脸是血。虽经御医及时救护,保得性命,但左额上却留了一块疤痕。

一日,玄宗去李亨处看望伤情,一见左额这块疤痕,猛然想起当年上清珠一事,心中这才明白厕宾国使者之话并非戏言。回来后对武惠妃说:“儿子李亨将来定是一个有道的明君,大唐复兴的希望就在他身上了,这是天意呀!”忙命人取来上清珠,用一块绛红色的纱巾裹好,亲自系在皇儿李亨的脖子上,并正式封李亨为太子,对他说:“好保存着它,有了它,大唐便可万世长存,这可是享国之宝啊!”李亨叩头谢恩。

几年以后,李亨登基,就是唐肃宗。做了皇帝之后,他便叫人将上清珠收好,放入国库之中。上清珠入库之后,每到夜晚,国库官总看到库中有白光闪耀,知道一定有神灵之事,不敢怠慢,连忙禀报肃宗。肃宗醒悟道:“肯定是上清珠。当年先王赐我此珠时,曾告诫我说,这上清珠乃是享国之宝,教我千万好好珍惜。我不该如此怠慢了它。”他赶紧命人从库中取出上清珠,只见当年的那块绛红色的纱巾还在。睹物思人,肃宗怀念起先王,不禁痛哭流涕,手捧宝珠遍示群臣道:“这还是我年轻的时候,先王所赐……”说到此处已是泣不成声,满朝文武无不动容。肃宗令宫中总管取来一只翠玉宝匣,将上清珠连同纱巾一起放入匣内,安放在寝宫之中,每日祭拜。

肃宗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复,但天下并非太平,天灾人祸不断,开元盛世的局面再也没有出现过。每遇水旱灾害,刀兵之乱,肃宗都要对着上清珠虔诚膜拜,以求天助,竟然真能解燃眉之急。肃宗并非一位善于治国的君王,但仰仗上清珠,却也做了一世太平天子。到了唐朝末年,国家更加混乱,宫中也不安宁。一日宫中失窃,上清珠被盗,不知去向。也许真是上天之意,不久,唐王朝也就灭亡了。李辅国步步高升李辅国由于树敌众多,最终没有逃脱厄运的降临。

随太子飞黄腾达李辅国,原名静忠。出身贫寒,年少时迫于生计,被人阉割,送入宫中。李辅国长相丑陋,但粗通文墨,早年在皇宫的马厩中干杂役。在皇家的马厩里干活,属于最底层的宦官。皇亲贵族官僚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他不甘心在马厩里了却自己的一生,发誓要出人头地。开元年间,高力士权倾朝野,朝中达官贵人都攀附于他。李辅国后来因为能逢迎高力士,在四十岁时被提拔为管理马厩账目的小官。为了取悦上司,李辅国唯谨唯慎,办事一丝不苟,把马养得很好,账目也清清楚楚。

玄宗天宝年间,闲厩使王供很欣赏李辅国的才能,后来把他推荐到太子李亨宫中服役。安史之乱时,李辅国力劝太子分兵北上,收河陇兵,以图兴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七月,太子带部分兵士到达灵武,他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维系天下民心,成了劝驾有功之臣。依照其计,太子李亨第二年在灵武称帝,就是肃宗,改元至德。李辅国被任命为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为表忠心,将其名静忠改为护国,后再改为辅国。

李亨称帝后,玄宗为太上皇,一直留居巴蜀。至德二年十二月,玄宗自益州回到长安,住在城东兴庆宫,有时也去肃宗大明宫。玄宗身边仍有些跟随他多年的心腹,如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内侍监高力士等,这些人对出身微贱的李辅国并不看在眼里,李辅国自己也知道。他恐玄宗再度得势,于自己不利,于是,暗里谋划铲除玄宗,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李辅国装作很关心太上皇的样子,对肃宗说:“太上皇所居靠近市面,常常免不了要和外人往来,烦扰而又不利于养老。听说陈玄礼、高力士等人又在伺机图谋不轨,要向您夺权,禁卫六军都因此为之惶恐不安,我已无法说服他们听命,只好请您将太上皇迁入禁中,隔绝同外人的往来,才能免于发生后患。”肃宗认为玄宗年事已高,不会复出夺权。李辅国却说:“太上皇可能没这个意思,他又怎么能控制住手下那帮人呢?当今之务,必须尽快消除叛乱于未萌,迁太上皇入禁内,以杜绝与外人交往,父子还可常常相聚,有什么不好呢?”当时,兴庆宫的长庆楼南临大道,玄宗常登楼徘徊观望,老百姓路过时常对玄宗瞻拜,玄宗顺便在楼下设酒食相待。其中也不免有过往官吏,如御林大将军、剑南道入京奏事官员等人。抵不住李辅国天天嚼舌根,终于说动了肃宗。

翅膀硬了之后的嚣张于是,李辅国假传圣旨,将兴庆宫原有的300匹马减去了290匹,开令六军将士出面,强迁太上皇入居西内太极宫。

李辅国亲率一行人马来到睿武门,遇见玄宗,突然命令武士五百人拔刀挡住去路。玄宗惊讶地问他用意何在?李辅国说是奉命迎太上皇回宫内。高力士在场,怒斥李辅国胆大妄为,令他下马。出乎高力士所料,一向在他面前唯唯诺诺的李辅国如今翅膀已硬,不会再听他的了。当即,李辅国奚落嘲弄了高力士一番,并骂高力士“不识时务”,还杀死高力士的一名侍从。高力士无奈,只得奉劝将士不要乱动,诸兵士收刀听命。高力士指令李辅国与自己一道护驾,玄宗乘舆同行至西内,居于甘露殿。李辅国随后率众离开,只留下几十名老弱士兵侍卫,再也不允许高力士、陈玄礼和其他老宫人留居玄宗身旁。不久,李辅国又勒令陈玄礼退隐,将高力士流放到边远地区。高力士临行前求见玄宗,也遭拒绝。玉真公主也被强迫出居道观。从此,李辅国以自己的手下代替玄宗的亲信,名为服侍,实为监视。李辅国连对玄宗略有好意的人也不放过。刑部尚书颜真卿率领百官向玄宗问好,李辅国立即奏贬颜真卿为蓬州(今四川蓬安县)长史。此后,玄宗孤灯苦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无人敢去看望,连肃宗也害怕李辅国而不敢探视父亲,致使玄宗抑郁而死。

权势熏天的太监一批政敌已被清除,李辅国有恃无恐,公开伸手要官。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李辅国升兵部尚书,由御厨设食,宰相朝臣皆来祝贺。可李辅国并不满足这个正三品官,竟然提出要当宰相。肃宗颇感踌躇,对他说:“以你的功劳,什么官都可以做,但若众望不孚,怎么办呢?”李辅国便找宰相裴冕等联名上书推荐。肃宗其时也害怕李辅国权势过大,便暗中让宰相萧华告诉裴冕,转告公卿们千万不能上奏。自然,李辅国的野心未能得逞,但却增加了他对萧华等人的几分仇恨,时时伺机进行报复。

数月后,肃宗有病,李辅国乘机矫诏免去萧华相职,贬为礼部尚书,换上他的亲信元载为相,旋又贬萧华为陕州刺史、裴冕为施州刺史。不久,唐肃宗死,李辅国拥戴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他自恃有功,愈加骄横无礼,对代宗说:“皇上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理。”当时,他身为兵部尚书、判行帅行军、闲厩使等,掌握着军队和车舆牛马等大权,代宗虽对他不满,表面上,仍很敬重,尊称其为“尚父”,因而事无大小,群臣均先禀报李辅国。李辅国也自觉顺理成章,泰然处之。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五月,拜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实封八百户。

李辅国权势炙手可热,朝臣多怀不满,即其党羽左监门卫将军程元振也嫉妒异常。他密向代宗建议,应削夺李辅国的部分权力。这一建议正和皇帝心意,立即解除了李辅国行军司马、兵部尚书和闲厩使等职务,任命药子昂判行军司马。药子昂自知势难与敌,辞不受命,代宗遂以程元振为行军司马。接看,代宗又以左武卫大将军彭体盈代李辅国为闲厩、群牧、苑内、营田、五坊等使,不再让李辅国住在宫内。渐渐的,李辅国失去了权势,由于他树敌众多,最终没有逃脱厄运的降临。打金枝郭暧“打金枝”的故事也流传后世,为人津津乐道。

中兴唐朝的功臣有一出京剧名本叫《打金枝》,讲的是驸马爷郭暧与妻子升平公主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出手痛打了金枝玉叶的升平公主。在帝王时代,打皇帝的女儿可是犯了杀头抄家之罪,甚至可以株连九族,然而,郭暧并没获罪,反而使升平公主成了个温顺贤淑的妻子。

古代风景郭子仪在唐玄宗时是驻守河北的领兵大将,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年老心疲、醉心酒色的唐玄宗撇下帝京,只顾携带家小往西蜀逃命,在忠国大臣们的苦苦挽留下,才勉强把太子李亨留下,以便稳住民心和军心。太子李亨移驾灵武,为了号召天下勤王义师,众大臣把他推上皇位,立为唐肃宗,尊西去的玄宗为太上皇帝。新的朝廷一经成立,天下人心为之一振,郭子仪领精兵五万由河北赶到灵武助阵,大大增加了唐肃宗的实力,为大唐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唐肃宗任命长子广平王李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以郭子仪为副元帅。其实,年轻识浅的广平王哪里懂得什么用兵布阵,更不用说是冲锋陷阵了,一切全得仰仗身经百战的老将郭子仪。广平王做大元帅只是名义,实权全在郭子仪手中,可见唐肃宗对他的信赖。

幸运的是,不久安禄山之部发生内乱,叛军群龙无首,势力大减。唐军趁此时机,大举进攻,势如破竹,三月之内,连克东西两京,奠定了中兴唐室的基础。肃宗回到长安后,亲自到灞上去慰问攻城的将士,当着广平王的面,肃宗称赞郭子仪道:“中兴唐室,皆卿之功。”

刚直不阿的驸马爷于是加拜郭子仪为司空,封代国公,派驻东都洛阳,负责清扫河北地区的叛军余孽。后来,肃宗之子代宗即位,为了向郭子仪表示恩宠,除了对他给予优厚的礼遇外,还将自己娇生惯养的掌上明珠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升平公主是唐代宗与沈皇后的女儿,沈皇后堪称绝代佳人,貌美如花,善良贤淑,深得唐代宗之宠。然而在唐代宗东征西讨的时候,沈皇后却失落民间,行踪不明,唐代宗便把对沈皇后的宠爱转移到升平公主身上,升平公主原本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绝世的美貌和纯良的天性,但由于父皇的娇宠,使她养成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公主脾气,时不时撒娇发横,宫中的人都得依着她的性子来。

一般做驸马的人大都抱有攀附之心,为了荣华富贵,受些窝囊气也就认了。而这个郭暧,生就一副刚直不阿的性格,他并不想借助皇家谋取什么名利,因而也就不准备怎么样地宽纵升平公主。再说心高气傲的升平公主,听说要下嫁尚无功名的郭暧,心中有些不满,但婚姻大事也由不得自己,只好尊奉父皇之命。如此一来,郭暧与升平公主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潜伏了矛盾的火种,只待某一天爆发出来。

怒打金枝新婚燕尔,升平公主见夫君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不禁转忧为喜,对郭暧也算体贴温柔。郭暧则被升平公主的美艳吸引住了,再加上她那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性格,也使得这个将门虎子颇感新鲜可爱。这对小夫妻陶醉在粉红色的新婚梦中,也着实和睦相处了一段时间。

然而,日子一长,升平公主的公主脾气又开始发作了,驸马爷郭暧可真有点消受不了。按照郭家的规矩,每天清晨,儿孙晚辈都必须到郭子仪面前请安。而郭暧与升平公主居住的驸马府离郭府较远,每日请安实为不便,于是郭家特别对他俩破例,允许他们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早晨,到郭府问候家翁,以尽子媳之道。对这个规定,升平公主无话可说,同意执行,但每次临行前,洗漱梳妆,总是拖拖拉拉,在郭暧的紧催慢催中勉强起程,到了郭府,郭家其他子媳早已站在郭子仪门下等候很久了。为此,郭暧对升平公主满腹怨言,但念在她公主的份上,勉强没有追究,只是每次加紧了催促。

唐代宗大历二年二月十五日,是郭子仪的70寿诞,郭暧与升平公主本已商量好,这天清晨两人一道赶往郭府为家翁祝寿。这天郭暧特意起了个大早,去叫升平公主起身时,升平公主却推说受风头痛,不愿起来,叫郭暧一人带礼品去祝寿,代她向家翁问安。郭暧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平日里你拖拖拉拉,我都忍了,今天父亲大寿吉日,你竟想躲懒不去!”于是往日的怨气连同今日的怒气一同爆发出来,对着升平公主大声吼道:“你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还不愿做那皇帝呢!”讲出这样的话,实在是过于冲动,口不择言,如此糟踏皇帝,简直是大逆不道,罪当诛首。

升平公主听了气得面色发白,声色俱厉地指着郭暧反击道:“欺君罔上,罪当诛杀九族!”郭暧这时正在气头上,听了公主的话也决不相让,心想:“你们皇家诛不诛得了我郭家,还是问题!”因而又接着教训道:“皇帝又怎样?你在我这里就是郭家的媳妇,不遵孝道,我不但骂得,还能打得!”说着说着,愈发激动,一跃而起,上前抓住升平公主猛推了一下。升平公主见他竟然还敢动手,也更加愤怒,大声叫道:“看我杀了你们郭家!”郭暧闻言更加气愤,不由地对她拳脚相加,直打得公主鼻青脸肿才住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16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