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王朝解读——垂柳颇有才华的年轻人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10 13:38:32 0


垂柳颇有才华的年轻人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出巡。途中突遇一人才学出众,一贯爱才的李大亮立刻将此人荐举给朝廷,很快诏下,补为门下省典仪。此人便是李义府。

唐太宗想试试李义府才学深浅。一天,太宗召见李义府,令他当场以“咏乌”为题,赋诗一首。题目一出,李义府脱口吟道:

日里扬朝彩,琴中闻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此诗流露出李义府渴求朝官的急切心情。太宗听后倍感满意,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当场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当时,李治为太子,李义府旋即又被授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因其颇有文采,与太子司议郎来济臣被时人并称为“来李”。

李义府很有才华,而且并非生来就是奸佞之徒。他曾写《承华箴》奉上,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又说,“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此言有文有质,以此看,他很可能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结果却堕落为奸臣,这是为什么呢?莫非官场乃一大染缸,要不多久皆清黑一色?

太子李治将《承华箴》上奏父皇,太宗览毕大喜,称:“朕得一栋梁也!”下诏赐予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第二年,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

李义府的青云直上,颇引朝臣注目,特别是他也曾由黄门侍郎刘泊、侍御史马周引荐,又与许敬宗等相勾结,虚美隐恶,曲意逢迎。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今四川通江)做司马。诏令尚未下达,李义府已有所闻,急忙向中书舍人王德俭问计。

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扬,但诡计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义府献计说:“武昭仪如今格外受宠,皇上想要将她立为皇后,只是怕宰相们反对,所以迟迟不敢下诏。你若能进谏赞同,恐怕能转危为安。”李义府心领神会,能在武昭仪立后问题上迎合帝意,贬黜之事便好办得多。于是,他借着替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宿的机会,立即上表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人心所向,请求立武氏为后。

高宗听了,正合心意,马上召见了李义府,不仅赐给他宝珠一斗,还将原来贬斥到壁州的诏令停发,留居原职,武昭仪也秘密派人送礼答谢。从此,李义府便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结成了武昭仪的心腹。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七月,李义府升为中书侍郎;十月,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李义府又自中书侍郎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广平县男爵。李义府第一次尝到了耍阴谋的甜头。

千方百计地除掉对手李义府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表面上,他总是一副谦和温顺的样子,与人说话也总是面带微笑,显得和蔼可亲;而内心则阴险狡诈,偏狭刻毒,动不动就拉下脸来。人称他是笑里藏刀,柔而害物的“人猫”。李义府仰仗武后的恩宠,进爵为侯,更加胆大妄为。洛阳有一女子淳于氏因为有罪,关押在大理寺。李义府听说这女子貌美,淫心顿起,密令大理丞毕正义削免其罪,纳为自己的小妾。大理卿段宝玄听说此事,告到朝廷。高宗令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等审理此案。李义府十分害怕,惟恐事情败露,便逼迫毕正义自缢,杀人灭口。高宗听到后,也想息事宁人,便不再追究,不了了之。

后来,侍御史王义方将调查情况,向高宗如实作了汇报:“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正义自杀,也是因为畏惧李义府的淫威。这样下去,则生杀之威,可不出自皇上之手。这种风气万万不可助长,请陛下立即加以勘正!”他还当廷陈述李义府的罪恶:“附下罔上圣主之所宜诛;心狠貌恭,明时之所必罚。”谁知,李义府顾盼左右,若无其事,见高宗毫无阻拦之意,只好退出。王义方义愤填膺,继续弹劾李义府的罪恶行径,指出“此儿可恕,孰不可容!”要求清除君侧的奸党。高宗见他愈说愈激动,而事已至此,不想再作无谓争辩,于是大声喝止,反说王义方当廷诽谤,侮辱大臣,出口不逊,将其贬到莱州做司户,而不问李义府之罪。

昆庆二年(公元657年),李义府代替崔敦礼为中书令,兼检校御史大夫,监修国史,弘文馆学士如故,并加太子宾客,封为河间郡公。他秉承武后意旨,与许敬宗一起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臣与褚遂良图谋不轨。结果二人都被贬到外地,终身不得朝觐。原吏部尚书柳爽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后被诬与褚遂良等朋党构扇而被杀。李义府就是这样,对那些威胁自己权势的人,总要千方百计除掉而后快。铜山盗贼李义府利用各种手段发展自己的个人势力,因而引起一些朝官的不满。

梦想进入旺门中书令杜正伦尤其讨厌李义府,便暗地里与中书侍郎李友益商量,设法查清李义府的罪恶活动,然后除掉他。可消息走漏,李义府秘密派人向高宗奏明此事,来个恶人先告状。高宗找来杜正伦与李义府,当面问询原委,二人争辩不休,互相攻击。唐高宗十分生气,各打他们五十大板,接着,杜正伦被贬为横州(今广西横县南)刺史,李义府被贬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刺史,李友益被流放到峰州(今越南河内西北)。当时,高宗本想偏袒李义府,但朝中大臣多支持杜正伦,才不得不作了“两责之”的处罚。李义府虽被贬,仍受到武后的袒护,不到一年,便回到京城担任吏部尚书,而杜正伦则扔在一旁无人管。

一日,闲来无事,李义府偶翻贞观时修的《氏族志》,觉得自己的家族未列入志,甚是遗憾。于是,他将此事告诉武后,武后也感到《氏族志》有问题,应该重新修订。于是,由许敬宗、李义府主持重修工作,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李义府曾多次为其子向魏齐旧姓求婚,但是均未成功。出于个人恩怨,李义府请求武后下诏规定,旧有七姓崔、卢、李、郑、王等望族,不得互为婚姻,并将《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

新修氏族志,对李义府来说,是跻身于名门望族的关键一步。他曾自言本出于赵郡李氏,还常与诸李氏论亲疏远近,一些李姓子弟,也趋炎附势、附和苟同,称他叔祖的不在少数。当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时,本族给事中李崇德将李义府一支从赵郡李氏族谱中抹去。等李义府官复原职、重为宰相后,李义府毫不客气地加以报复,叫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迫其自杀。

盘剥百姓,不顾死活李义府出身自寒微之家,深知民间疾苦,一旦当上官便翻脸不认人,干起盘剥百姓的罪恶勾当。李义府的母亲去世,他在居丧一年后,又复起为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不久,李义府要改葬他的祖父,墓地选在永康陵的旁边。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光宗耀祖,装潢门面;二是看看自己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他示意附近各县调派丁夫、牛车为他祖父修建陵墓。三原县(今陕西富平县)令李孝节为讨好李义府,私下征集大批丁夫,昼夜不停地劳作。别的县令见了,谁也不敢得罪李义府,均起而效之。高陵县令张敬业为人恭谨,是个老实人,苦于李义府的压力,终日操劳,竟累死在工地上。

这次声势浩大的迁葬活动,有出力的自然也有出物的。自王公以下的各级官员,争先恐后地为他送礼,赠送迁葬所需物品。一时间,赶来迁葬的车马,浩浩荡荡,从灞桥到三原七十多里的道路上,人欢马叫,络绎不绝。高宗还下诏让“御史哭节”,以致“蠕媚刍偶,僭侈不法,人臣送葬之盛典无与伦比者”,成了唐王朝以来王公大臣们从未有过的豪华葬礼。

在李义府居母丧期间,有一个名叫杜元纪的风水先生,说李义府宅第有“狱气”,需要花掉积钱两千万,才可以“厌胜”,除去晦气。李义府信以为真,为了免除牢狱之灾,更加急切地收敛钱财,中饱私囊。

那时,高宗准许李义府初一、十五休假在家哭丧。但李义府并未把哀事放在心上,却利用这个机会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与杜元纪悄悄溜到东城,于凌晨登上左塚瞭望风水。此事被人发现,议论纷纷,推测他出来窥视星象,意欲图谋不轨。可李义府置人们议论于不顾,暗里继续敛财赎罪。他派儿子右司议郎李津找到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对他说:“我为你可求一官,数日后诏书便可下来。”过了五天,果然授了长孙延司津监的职务,并向他索钱70万。

铜山大贼李义府的倒行逆施,不能不引起朝臣的义愤和高宗的恼怒。在他大修祖墓而糜费钱财时,武后也委婉地劝他:“你这样不体恤民力,实为自掘坟墓之举,一旦事发,我也无力保你了。”聚敛成性的李义府,却当作耳旁风,仍然一意孤行。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向高宗上表,揭发了李义府的种种罪恶。高宗命司空李勣和司刑太常伯刘祥道共同督办此事,经过核查和对李义府本人反复拷问,所犯之罪属实,高宗这样做,是下了一定决心的,因为他的胆大妄为已危及到高宗的统治。高宗下诏将其官爵尽除,并长期流放。他的长子李津,专门倚仗其父权威为非作歹,贿赂无厌,交游非所,潜报机密,也被长期流放振州(今海南崖县西)。次子李洽、三子李洋和女婿柳元贞等人,均被除名,长期流放廷州(今广西天峨东北)。李义府及全家受到应有的惩处,人们弹冠相庆,拍手称快。有人以民间说唱形式写了《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于大街小巷。所谓“铜山大贼”,是指李义府劫掠铜铁钱财,堆积如山。后遇朝廷大赦,但长期流放的人不在此列。李义府只好呆在寓所,忧愤成疾,死时才53岁。武则天篡位在那个男人们金戈铁马、尔虞我诈的时代,一道彩虹横空出世,让这一部历史多了许多的色彩。

斩草除根武则天当上皇后的同时意味着与她争宠的王氏、萧氏悲苦命运的到来,二人骤然间滑向了没有光明的无底深渊。为防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机智而富权术、阴狠而毒辣的武则天当然要斩草除根,王皇后、萧淑妃被废以后,囚禁在后宫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面高墙,没有门窗,只有一扇小门开了一个很小的孔,以通食器,门外有武氏派人看守。王氏、萧氏困在其中,昼夜不见日月,终日只有以泪洗面,互诉悲苦。

一天,高宗李治想起了被废的王皇后和曾经忘情恩爱的萧淑妃,不知道她们情形如何,想去看看。内监引着高宗,来到密室,见门禁森严,只有一个小孔用以通递饮食,李治不禁恻然心动,为之神伤。李治走过去,大声说:“皇后、良娣,你们还好吗?”王皇后、萧淑妃听见是皇上的声音,而且就在门外,两人喜出望外,泣不成声地说:“妾身以罪,弃为奴婢,请皇上别这么称呼我们。”呜咽流涕之后,她们喘喘气又说:“陛下若是念在往日恩情的份上,就请让我们重见天日,将这里赐名为回心院。”李治伤感之下,泪眼朦胧,满口答应“朕即有处置。”

武氏立即得到了心腹的奏报,待高宗离去,马上派人杖王皇后、萧淑妃各一百,直打得两人血肉模糊。然而,武则天还是不放过打入冷宫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终于在武则天软硬兼施、寻死觅活的纠缠下,唐高宗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赐死了。

按照惯例,后妃赐死不外乎鸩毒和自缢,而武则天却命人将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人斩断手足,投入酒坛之中,说是让她们骨软筋酥吧!王皇后至死不发一言,萧淑妃则厉声披发大叫道:“愿阿武为鼠我为猫,生生扼其喉!”萧淑妃的话像钉子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钉在武则天的心坎上,此后纵然宫中老鼠成群也不准养猫。好一阵,武氏常梦见二人披头散发、血淋淋地前来索命。武氏大为憎恶,请来巫师镇邪,不久,徙居蓬莱宫,但还是时而梦见两人。后来,武氏便干脆迁都洛阳,终生不回长安。为表达自己对二人的憎恶,武氏下令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中宗即位以后才复得其姓。

徒有虚名的皇帝武氏进宫不到三年,就权谋夺取了皇后的地位。武则天巩固了在后宫的地位后,就加紧利用唐高宗为病魔所困的机会,将大部分政务都操纵在自己手里,向皇帝的宝座进军。为此,她还须先在那批元老重臣中树威。

武则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反对派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等贬官流放。没多久,李治因害了一场病,整天头晕眼花,有时难以睁眼,索性就将朝政大事全部交给武后处理。武则天执掌大权后,逐渐不把无能的李治放在眼里,使李治成为徒有虚名的皇帝。

从此,武则天更加肆无忌惮,一切任人行政大权多取决于她。她加紧培植自己的势力,依靠李义府、许敬宗,一连做了几件惊人的大事:废太子李忠,改立自己的儿子李弘为太子;封死去的父亲为周国公,杀死王皇后的舅舅。武后这一系列举动,令朝野百官无不侧目,一个个望风承旨。武后专权弄事,自然令外朝重臣极为不快,他们结成一体,窃窃私议,准备废后另立。而高宗也不满武后的挟制,同样有废后的想法。

千钧一发之际,武后的心腹宫女奔告武后,武后立即赶到大殿,面见高宗,质问这一切是为什么,高宗羞缩,吞吞吐吐。武后表现得无限委屈,声泪俱下,对高宗恩威并用。高宗哪经得住这个,连忙为自己开脱,说:“都是上官仪教我的!”武后找出了罪魁祸首,便指使许敬宗诬陷上官仪。于是,王伏胜、上官仪、李忠被杀。自此以后,武后不敢大意,常与高宗同朝听政,李治想有所为而不能,每次视事,政无大小,武后就垂帘于后。满朝官吏皆谏之,李治只是拱手听命而已,国人把武则天与高宗并称为“二圣”。不久,武则天自称“天后”,堂而皇之地颁布了十二条施政方针,俨然造成了一个独揽朝纲的局面。

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后20年几乎不裁政,全部交给武后裁夺。武后在36岁以前,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此后便开始参与政务,醉心权术。高宗病体不支,一旦驾崩,颇得人望的太子自然会继承皇位,临御天下,这样,武后只能回到后宫,不能参政。这对于权力欲极旺的武后来说,无异于一死。因此,武后像杀死她的女儿那样轻松地决定,结束太子的生命,将太子李弘鸩杀。太子李弘死后,立次子雍王李贤为太子。不久,李贤又失欢于武后,废为庶人。武后的第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

独断乾纲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死去,太子李显即位,为唐中宗,武后为皇太后,总揽朝政。李显即位以后,打算把自己的岳父韦玄贞升为宰相,并授给自己乳母的儿子一个五品官。这时,韦玄贞刚从普州参军升为豫州刺史,接着再拜侍中为宰相,显然升迁太快。因此,宰相裴炎坚决反对,发生争执。这位不谙世事、年轻气盛的皇帝气哼哼地说:“我把天下送给韦玄贞有何不可,何况一个侍中呢!”

裴炎把这事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召集百官到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某及御林将军带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幽于别所。李显这时还不明白,问:“我有何罪?”武则天斥责他:“你要把天下让给韦玄贞,这罪还小吗?”

武则天所以选中李显继承帝位,是因为看到了他的昏庸,认定他称帝也成不了大气候,废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武则天也是遵照高宗遗嘱让李显称帝。而且这时武则天称帝的时机尚不成熟,不敢贸然行动,用李显作为缓冲。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的四子豫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居别殿,不得干预朝政,武后又幽禁李旦及诸子于宫中,不出门庭达十余年。李旦的宝座还没坐热,因武则天要当皇帝,李旦只好让位,并且请母亲赐自己姓武。尽管这样,也没有消除武则天对他的疑虑,还是把他废为庶人,赶出京城。不久,武则天又把李旦怀有身孕的妻子也赶走,致使夫妻俩沿途乞讨,风餐露宿,苦不堪言。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就是在逃难时出生在路边的破草棚里。

公元684年,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立武氏七庙,百官改名,为做女皇帝奠定基础。接着大量采用娘家诸武用事,残酷镇压政敌。五年后,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经过36年的经营,武则天终于获得皇帝的称号。她登位时已67岁,是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大的帝王,她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刚强机智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来俊臣恶有恶报自古以来阴谋家的下场就是不得善终,来俊臣以及那个周兴又为我们重演了这一幕悲剧。

古代名画靠告密发家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叛乱之后,决心除掉那些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可是,谁在暗中反对她,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呢?于是,她就下了一道命令,发动全国告密。不论大小官吏,普通百姓,只要发现有人谋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地方官吏遇到有人告密,不许自己查问,一定要替告密的人备好车马,供给上等伙食,派人护送到太后行宫,由武则天亲自召见。如果告密的材料属实,告密人可以马上做官;查下来不符事实,也不追究诬告。这样一来,四面八方告密的人当然越来越多了。

武则天收到许多告密材料,总得有人替她审问。有一个胡族将军索元礼,就是靠告密起家的。武则天派他专门办谋反的案件。索元礼极端残忍,审问案件,不管有没有证据,先用刑罚逼犯人供出同谋。犯人受不住刑,就胡乱招了一些假口供,这样,他审问一个人就会牵连到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株连越广,案情就越大。索元礼向太后一汇报,太后直夸他办事能干。

有些官吏看到索元礼得到太后赏识,就学起索元礼的样子来。其中最残酷的是周兴和来俊臣。他们每人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专门干告密的事。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捏造了许多证据。更奇怪的是,来俊臣还专门编了一本《告密罗织经》,传授怎样罗织罪状的手段。

周兴、来俊臣办起案来,比索元礼还要残忍。他们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刑罚,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他们抓到人,先把各种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认了。周兴、索元礼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几千人,来俊臣毁了一千多家,他们的残酷天下闻名。

有个正直的大臣对太后说:“现在下面告发的谋反案件,多数是冤案、假案,也许有人阴谋离间您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您可不能不慎重啊!”可是,武则天不愿听这种劝告。告密的风气越来越盛,连她的亲信、掌管禁军的大将军丘神勣,也被人告发谋反,被武则天下令杀了。

请君入瓮有一天,太后接到告密信,说周兴跟已经处死的丘神勣同谋。太后一听,大吃一惊,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叫他负责审理这个案件。说巧也巧,太监把太后的密旨送到来俊臣家,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边喝酒,边议论案件。来俊臣看完武则天密旨,不动声色,把密旨往袖子里一放,仍旧回过头来跟周兴谈话。来俊臣说:“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实招供,您看该怎么办?”周兴捻着胡须,微微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还怕他不招?”来俊臣听了,连连称赞说:“好办法,好办法。”他一面说,一面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烤得整个厅堂的人禁不住流汗。

周兴正在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周兴一听,吓得魂飞天外。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磕响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根据周兴的口供,定了他死罪,上报太后。

武则天想,周兴毕竟为她干了不少事。再说,周兴是不是真的谋反,她也有点怀疑,就赦免了周兴的死罪,把他革职流放到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去。周兴干的坏事多,冤家也多,到了半路上,就被人暗杀了。后来,武则天发现索元礼害人太多,民愤很大,就借个因由把他杀了。

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留下的一个来俊臣,仍旧得到武则天的信任,继续干了五六年诬陷杀人的事,前前后后不知道杀害了多少官吏百姓,连宰相狄仁杰也曾经被他诬告谋反,关进牢监,差一点被杀死。

来俊臣的胃口越来越大,他想独掌朝廷大权,嫌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和女儿太平公主势力大,索性告到他们身上去了。这些人当然也不是好惹的,他们先发制人,把来俊臣平时诬陷好人、滥施刑罚的老底全都揭了出来,并且把来俊臣抓起来,判他死罪。武则天本来还想庇护来俊臣,一看反对来俊臣的人太多,只好批准把他处死。

来俊臣被处死刑那天,人人称快。大家互相祝贺,说:“从现在起,夜里可以安心睡觉了。”国相狄仁杰武则天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宰相狄仁杰。

不想知道谁说了坏话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立即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一天,武则天召见他,告诉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器量大,于是更加赏识他。

狄仁杰在狱中的经历来俊臣得势的时候,诬告狄仁杰谋反,把狄仁杰打进了监牢。来俊臣逼他招供,还诱骗他说:“只要你招认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杰坦然说:“如今太后建立周朝,什么事都重新开始。像我这种唐朝旧臣,理当被杀。我招认就是了。”

另一个官员偷偷告诉狄仁杰说:“你如果供出别人来,还可以从宽。”

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种事,我可干不出来!”说着,气得用头猛撞牢监里的柱子,撞得满面流血。那个官员害怕起来,连忙把他劝住了。

来俊臣根据逼供的材料,胡乱结了狄仁杰的案,对他的防范也就不那么严密了。狄仁杰趁狱卒不防备,偷偷地扯碎被子,用碎帛写了封申诉状,又把它缝在棉衣里。那时候,正是开春季节。狄仁杰对狱官说:“天气暖了,这套棉衣我也用不上,请通知我家里人把它拿回去吧。”狱官并不怀疑,就让前来探监的狄家人把棉衣带回家去了。狄仁杰的儿子拆开棉衣,发现父亲写的申诉状,就托人送给武则天。

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申诉状,才下令把狄仁杰从牢监里放了出来。武则天召见狄仁杰,说:“你既然申诉冤枉,为什么要招供呢?”

狄仁杰说:“要是我不招,早就被他们拷打死了。”武则天免了狄仁杰的死罪,但还是把他宰相职务撤了,降职到外地做县令。直到来俊臣被杀以后,才又把他调回来做宰相。

不遗余力地推荐人才在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将军娄师德曾经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普通武将,不大瞧得起他。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说:“你看娄师德这人怎么样?”

狄仁杰说:“娄师德做个将军,小心谨慎守卫边境,还不错。至于有什么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说:“你看娄师德是不是能发现人才?”

狄仁杰说:“我跟他一起工作过,没听说过他能发现人才。”

武则天微笑说:“我能发现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

狄仁杰听了,十分感动,觉得娄师德的为人厚道,自己不如他。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我想物色一个人才,你看谁行?”

狄仁杰说:“不知陛下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武则天说:“我想要找个能当宰相的。”

狄仁杰早就知道荆州地方有个官员叫张柬之,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办事干练,是个宰相的人选,就向武则天推荐了。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推荐,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治所在洛阳)司马。

过了几天,狄仁杰上朝,武则天又向他提起推荐人才的事。狄仁杰说:“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

武则天说:“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了吗?”

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宰相的人选,不是让他当司马的啊。”武则天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宰相。

狄仁杰前前后后一共推荐了几十个人,后来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这些大臣都十分钦佩狄仁杰,把狄仁杰看作他们的老前辈。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门下了。”狄仁杰谦逊地说:“这算得上什么,推荐人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

一代名相狄仁杰一直活到93岁。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狄仁杰曾多次要求告老,武则天总是不准。他死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狄仁杰一生为官清正,不献媚逢迎,勇于直言进谏,所以仕途顺利,屡次得到高宗的提拔封赏。武则天在位期间,由于精通政务军情,当上了宰相。狄仁杰为相不居功自傲,并能不断从各地选拔能人奇士入朝为官,不愧为一代名相。苏摸棱人在官场,也就好像身处江湖,你的一言一行都是身不由己。

一身才子气唐朝高宗年间,有一位非常聪明的秀才,名叫苏味道。后来,这位秀才考中进士,也由家乡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到成阳(今陕西省成阳市)任地方官。这位秀才担任官职后,办事认真,真是一身“才子”气。就这样,苏味道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公元684年以后,武则天废黜了中宗,她自己把持朝政大权。在此期间,武则天改组了原来的中央权力机构,把原来的“中书省”改为“凤阁”。官员的职务也大有变动。在这次政治变动中,有的上,有的下,有的被免官。没想到,苏味道竟被提升并任命为凤阁侍郎。在当时,凤阁侍郎是个较高的官职,仅次于凤阁令的高级职务,大致相当于当时的副宰相。

苏味道由一个七品芝麻官,一下子升至二品高级官员,真是官运亨通,世人无不羡慕他,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几起几落武则天改组的新政权,颇不稳定,朝廷内新旧官员明争暗斗,分为两派。苏味道出任凤阁侍郎没多久,就受到控告,结果被捕入狱。这样,一日间就失去了往日的权位,还受到拷问、折磨。一次,武则天到监狱巡视,看见苏味道面目憔悴,正蹲在地上吃饭,觉得他十分可怜。于是,武则天大发慈悲,下令将他释放出狱,并派他到外地(今江苏省江宁县一带)担任地方长官刺史。官职虽比风阁侍郎低了许多,但总算出了大狱,有了人身自由,而且又恢复了官员的身份、地位。

几年以后,苏味道又被调回京都长安,开始为天官侍郎。苏味道觉得自己的才能很被上边看重,他安心工作,不久,又官复原职。但是,朝廷内部两派争斗继续着,这使苏味道的好日子不久长。他再次遭到控告,朝廷又将他降级降职,又派到外地(今陕西省中部一带)去担任地方刺史。

变了一个人朝廷朋党的争斗,使得苏味道上上下下,频繁升降,当年年富力强时的那种“才子”气概荡然无存了,现在的苏味道与原来的苏味道判若两人,他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处世圆滑的老世故。在工作上,当下级官员向他汇报、请示时,他一般不表态。非要他表态时,他就一边用手来回抚摸床棱,一边慢条斯理地说:“这个事嘛,也好办。按你说的办是可以的;要是这么办,也可以。到底怎么办好?我看啊,还是你们自己好好想想,然后拿个准主意就行了,不要再来问我了。”

今天这样回答,明天还这样回答,时间久了,他的下属都摸透了苏味道的作法。有时,同僚们凑到一块,就学着苏味道的腔调、姿势来取乐,有人还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摸棱手”,也有的叫他“苏摸棱”。其意思是不言而喻的。他的下属们都知道他对待事情的态度,就像他那双在床棱上摸来摸去的手一样,没有一个准地方(准主意),两边来回晃荡。

后来,苏味道的一位老朋友,将下级官员的反映告诉了他,他并没有发怒,只是长长叹了口气,语气很沉重地说道:“唉,我不怪他们,他们说得没错啊。只是大伙儿不明白,这是我大半辈子处事的经验啊!你回答问题时,不能说得太明白;办事情,也不能太果断。不然,有了错误,人家要指责你,甚至控告。反之,处事只要像摸床棱那样,由这头滑到那头,再从那头滑到这头,两头都占着,就避免出差错了。”武则天的男宠因她曾拥有过几个男宠,成为亘古难泯的丑闻,也因此而成为政敌攻讦诅咒的靶子。

工作与爱情两分开武则天在个人生活方面,曾专门设置“控鹤监”,专习床前供奉,薛怀义、沈南、张易之、张昌宗等人,都先后成了他的男宠。高宗死后,首先入侍武则天的是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是洛阳街头卖膏药的小贩,因为身材魁梧,强壮有力,又能说会道,善收善放,是千金公主的情郎。武则天知道后横刀夺爱,居然称心如意。当时宫中经常举行佛事活动,为使冯小宝方便出入宫中,武则天就让他剃发为僧,出任洛阳名刹白马寺的主持,又将其名改为“怀义”,赐给薛姓。凭着过人的聪明,薛怀义又因督建万象神宫有功被擢升为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封梁国公。后来还多次担任大总管,统领军队,远征突厥。

薛怀义仗着有武则天撑腰,一时气焰熏天。一天,薛怀义在朝堂之上与丞相苏良嗣相遇,苏良嗣看不惯他的嚣张气焰,命令左右随侍的人结结实实地打了他几个耳光。薛怀义捧着红肿的睑向武则天哭诉,不料得到的答复是:“这老儿,朕也怕他,阿师以后当于北门出入,南衙宰相往来之路,不可去侵犯他。”可见武则天对于嬖幸的男宠,以及为她办事的大臣,两者的分量是分得清清楚楚的。

对这件事,武则天的最有名的宝贝女儿太平公主曾对她母亲说:“为什么不选择姿禀拔粹的人,用来帮助游赏圣情,竭除烦虑,何必去宠幸那些市井无赖之徒,为千秋万世所讥笑呢?”

武则天颇为感慨地答道:“你讲的确实很正确,早几天宰相打薛怀义的嘴巴,就正好是欺侮他是市井小人啊!假如是公卿子弟通晓文墨的,南衙又岂敢随便侮辱他!”

后因武则天宠幸御医沈南,薛怀义恩宠渐衰,气极之下,竟偷偷将明堂焚毁。武则天知是薛怀义所为,但也自觉难堪,未予追究,反令薛怀义主持重修明堂。后薛怀义愈发骄纵,并张扬武氏私事,为武则天所厌恶。在武则天授意下,太平公主率人将其缢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159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