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战争演变逻辑——都是藩镇惹的祸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9 11:22:22 0


安史之乱初期,当安禄山占据洛阳后,由于叛军缺乏制高点,唐军本有望通过侧翼进攻的方法,在河北一带切断叛军,击败安禄山,但这个机会被杨国忠等人浪费。

在杨国忠等人的压迫下,唐军将领哥舒翰不得不搁置自己死守潼关的正确战略,率军出击。哥舒翰被击败后,安禄山突破关中,逼迫唐玄宗逃走。

节度使的出现是由于唐代财政问题的恶化。唐代的财政一直不健康,财政收入不够养兵,节度使就是为了解决军事财政问题而一步步出现,直至彻底失控的。

安禄山的军事计划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保住河北和北京的大本营;第二,由于出征的距离遥远,要想获胜,必须保证军事补给线的畅通;第三,必须尽快破坏敌人的军事补给线,让敌人在财政上无法支持战争的消耗;第四,出其不意,迅速占领两京,瓦解唐王朝的指挥中枢。

保护自己的补给线,掐断敌人的补给线,这两条充分展现了安禄山的军事智慧。

唐代首都长安一直是失衡的,它只是政治中心,却必须靠江淮的物资来养活。江淮到首都的通道包括两条,一条走大运河,另一条走武汉、汉江到汉中,再翻越秦岭到达长安。安禄山成功地封锁了第一条通道,在封锁第二条通道时却失败了。

由于忽略了山西,安禄山的军队被困在了反“L”形的平原之内。缺乏制高点,无法应付侧翼攻击,这是他战略上最大的失误。

郭子仪打通朔方到太原的通道,使得唐军掌握了一条从侧翼进攻安禄山后方的道路,这条路在整个安史之乱时期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长安失陷前,唐军采取关门打狗战略:将安禄山限制在北京到洛阳的平原地带,将四周封死,利用山西高地,打击敌人的侧翼,直到安禄山疲于奔命。但这个战略由于杨国忠等人的干预而失败。

运河失守后,唐朝建立的第二物资转运线成了支撑战争的生命线。这条线路是:江南和江汉的粮食汇集在荆州、襄阳一带,沿着汉江到达汉中地区,再从汉中地区向北翻越秦岭,绕过长安,从西面直达宝鸡一带,再继续北上,经过固原送往北方前线。

长安失陷后,李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暂时不收复两京,而是借助两京拖垮安禄山,再从北方塞外出奇兵直捣他的老巢,将其击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想象力的战略之一,却没有被皇帝采纳。唐军虽然收复了两京,却无法彻底击败叛军,造成了更长久的破坏力。

为了镇压永王和安史之乱,设立的内地节度使,种下了唐中期藩镇割据的苦果。安史之乱结束时,全国已经有了三十六个节度使。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中,起兵造反的安禄山第一次尝到了四面楚歌的滋味。此刻,他已经占领了唐朝的东都洛阳,并在这里称帝。

然而,唐军的顽强抵抗也让他始料未及。按照计划,他从幽州(现北京)发动叛乱,挥师南下,经过河北,渡过黄河,占据洛阳之后,应该一面率领军队过潼关占领唐朝首都长安;另一面则派人继续南下,从淮河、襄阳两个方面切断唐朝南方的税收,彻底瓦解唐帝国。

大唐是一个失衡的帝国,它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但经济和税收中心则转移到了江淮一带,一旦切断了税收线,整个帝国就如同缺血一般陷入困境。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安禄山的意料。他的大军占领洛阳之后,却在三个方面都遭受了挫折。

在西面,由哥舒翰率领的唐军据守潼关,挡住了西进的道路,他无法在短期内突破哥舒翰的阻碍。

在东南方向,安禄山的大军也同样遭受了激烈的阻挡,两座不起眼的小城挡住了叛乱者的大军,这两座小城叫雍丘(现河南省杞县)和睢阳(现河南省商丘)。一位叫作张巡的小人物血战不屈,先是据守雍丘,后来退到睢阳,致使安禄山的大军无法越过睢阳而占据江淮的粮仓。

在西南方向,南阳太守鲁炅也在叶县设防,后来又退到了南阳继续防守,阻挡了安禄山占据南襄隘道。张巡和鲁炅两人的顽强抵抗,起到了阻止战局恶化的作用,为唐军争取了反击的时间。

唐军的抵抗,将安禄山压制在了一个反“L”形的平原地带,这个反“L”形以幽州(北京)为顶点,伸向郑州附近的平原区域,在这里转折向西,到达另一个顶点洛阳。

这个反“L”形区域位于富庶的中原地带,是唐朝领土的中间位置,将剩余疆土隔得四分五裂。

可安禄山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缺乏高地,也就是战略防御点。这个反“L”形的四面都有唐军对其形成压迫,最重要的地点在太行山背后的山西,这里是高原地带,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却由唐军牢牢掌握。

如果安禄山不能突破这个反“L”形区域,迟早如同风箱中的老鼠,在唐军的攻击下疲于奔命。

果然,事情向着恶化奔去。就连安禄山的老巢也遭受了唐军的打击,局势变得越来越艰难。安禄山起家时,担任着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同时担任河北道的采访处置使,是整个中国东北部的最高长官,他的根据地在幽州和河北一带。

当他进攻洛阳后,根据地却逐渐陷入了混乱,先是有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在河北地区反抗安禄山,宣布效忠唐朝。其后,李光弼和郭子仪先后率军从太原方向打击河北,要切断安禄山军队在洛阳与根据地幽州的联系。

安禄山忧心忡忡,在留守洛阳还是返回幽州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至于进军关中,占领长安,早已经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了。

此刻也是安史之乱的第一个关键点,如果唐玄宗能够把握好时机,继续让哥舒翰、张巡、鲁炅等人死守,同时让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从背后打击安禄山,那么反叛者的部队很可能会溃散,这场叛乱在两年之内就会被迅速剿灭。如果是这样,大唐的江山也不至于伤筋动骨,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基础犹在。

但突然间,朝廷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让安禄山的命运柳暗花明。他不仅没有退回幽州,反而占据了长安,将唐玄宗逐出了关中。

错误的缘由来自唐朝内部的争斗。担任宰相的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在唐玄宗后期,两位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擅权,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不满。有人劝说驻守潼关的天下兵马副元帅哥舒翰,让他率军首先进长安把奸相杨国忠清理掉,再去处理安禄山的问题。哥舒翰拒绝了,但杨国忠却担心有朝一日哥舒翰会重新想起这个提议。他一方面建立效忠自己的部队做防范,另一方面则催促皇帝,命令哥舒翰不要留在潼关以西,而是赶紧出战。他的情报显示,安禄山在潼关以东的兵力薄弱,如果哥舒翰出击,一定能获得胜利。

哥舒翰、郭子仪等人都主张不要与安禄山硬拼,在潼关取守势,在敌人的背后(河北)进行打击。这种侧翼迂回攻击的效果远大于正面对抗。但在杨国忠的一再催促下,哥舒翰别无选择,他大哭一场,率军上路。

果然,杨国忠的情报是错误的,那些战斗力不强的老弱病残只是诱饵,当唐军进入山谷之中时,被敌人从山上扔下大石块砸死无数,敌人随后又放火焚烧,唐军大败。

在哥舒翰之前,唐玄宗由于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谎言,杀掉了镇守潼关的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换上了哥舒翰。此时哥舒翰失败后,为了避免遭遇高仙芝同样的命运,他投降了安禄山。

结果,原本陷入绝境的安禄山竟然交上了好运,享受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胜利。他的对手唐玄宗在潼关陷落后闻风丧胆,向四川境内逃跑。

一场更大的灾难席卷了大唐江山,盛世再也不复返。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134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