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隋唐文化百态——唐诗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5-21 23:54:54 0

隋唐文化与唐诗

与隋唐政治和社会同样,从文化方面来说,隋唐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诸如在诗歌方面有王维、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在书法方面有颜真卿,绘画方面有吴道玄,文章方面有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大凡我们脑海里立即能浮现出来的人名全都是唐代的人物。北宋的代表性文人苏轼曾经非常恰如其分地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画至于吴道子(吴道玄),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唐代文化不仅水平高,而且涉及文学以及思想、宗教、绘画、书法、雕刻、音乐等等各种各样的领域,因而很难一一加以介绍。然而,如果要说起这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是什么的话,那么还是当举出文学领域。唐代文学又尤其以诗歌为中心,关于这一点,通过人们常说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句话就可以反映出来。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以诗歌为中心来思考一下隋唐文化的特质。

如果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概观一下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大而言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时期,属于文学还没有成熟的阶段。其后,经过东汉到魏晋以降,文学这一分野形成,出现了被称作“骈俪体”的注重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的文章以及五言七言的定型诗,开始出现了自觉、有意识的创作活动。在这一时代,诗歌占据了文坛的中心位置,后来的唐诗就位于其发展的延长线上。因而,对于经过东汉的过渡期,从魏晋到唐代为止的这一时期,可以总括起来视为第二阶段。其后,始于宋代的口语体的戏曲和小说占据了文学史的中心位置,文学的受众中增加了占社会大多数的庶民阶层,这就是第三个阶段。如上所述,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史的分期几乎重合,第二阶段的顶点就是唐代文学。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唐诗的情况。在此之前的隋诗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提及的地方,或许可以视为通往唐初作品的过渡。通常把唐诗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各个时期有着独具的特色。下面列举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诗人姓名,以供参考。

初唐:武德元年(618)—太极元年(712)

魏徵、上官仪、王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宋之问、陈子昂

盛唐:开元元年(713)—永泰元年(765)

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

中唐:大历元年(766)—大和九年(835)

韦应物、韩愈、白居易、张籍、元稹、柳宗元、李贺、薛涛

晚唐:开成元年(836)—天祐四年(907)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韦庄、鱼玄机

初盛唐时期的唐诗

关于上述唐诗的四个阶段,换言之也可以说成是“形成”—“兴盛”—“展开”—“衰退”的四个时期。粗略地划分起来,包括安史之乱在内可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也就是说,初唐、盛唐是前半期,中唐、晚唐算作后半期。其中,包括隋朝在内的初唐时期是确立诗歌发展方向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或接受或抵制南北朝尤其是南朝的文风的同时,相对于之前的古体诗而言,确立了被称之为近体诗的律诗(五言、七言)的形式,从而决定了唐诗甚至中国诗歌其后的大方向。代表当时诗坛的人物之中,就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武后时期的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才华横溢却在政治上十分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在其诗文之中随处可见。其中,骆宾王(640前后—684)参加李敬业反对武后的起事,在其执笔的讨武檄文中猛烈地批判了武后,并以脍炙人口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高宗的坟土尚未干透,而继承人皇太子究竟在哪里?!)”的名句而闻名于世。

隋唐文化百态——唐诗

133 李白(采自《历代古人像赞》)

隋唐文化百态——唐诗

134 杜甫(采自《新刻历代圣贤像赞》)

盛唐时期恰好相当于玄宗时代。在这个绚丽辉煌的时代之中,涌现了许多独具个性的诗人,从而将初唐的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唐诗专家小川环树先生曾这样来形容这一时期说:“初唐时期诗人们之间萌发的新文学动向,在这一时期形成美丽的花朵,一时间争相怒放,大量杰出的作家比肩接踵而出。”诗人们走出宫廷,在过去无人涉足的众多领域,诸如下层百姓的生活、异国风情、边塞的风物以及山川风光等中选取素材,以诗歌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其中,在众多的诗人中最为耀眼的人物,自不待言就是杜甫(712—770)和李白(701—762)。

两个人显示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诗风和生活方式。比杜甫年长十岁的李白喜欢饮酒,性情以及生活方式都很豪爽奔放,堪称辉煌的盛唐时期之代言人。而杜甫则着眼于严酷的现实以及民众的苦难。两者的这种不同来源于许多方面,诸如李白出生于从事西域贸易的大商人之家,经济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发愁;而杜甫则出身于一个中下级的官僚之家,科举失败以后,不得已过着流浪和贫穷的生活等。另一方面,他们两个人也有共同之点,这就是他们都是仕途的失败者,而且都因为安史之乱而改变了人生。人们所熟知的杜甫《春望》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吟咏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长安的名诗。

隋唐文化百态——唐诗

135 《长江积雪图卷》(传王维作) 在官场有着很高的位置,因倾心于佛教而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在绘画方面也很有成就,将大自然描绘得充满了诗情画意

杜甫被称为“诗圣”,李白被叫做“诗仙”。与此相对,王维(701—761)则因倾心于佛教,且开辟了独自的诗歌境界而被称作“诗佛”。他和前两者有所不同,他的家世门第来自太原王氏一脉,而且科举及第,置身于官场。虽然也有过贬官以及流浪的经历,但是其官至接近宰相的“尚书右丞”。他在经历政界沉浮的过程中,远离政治以及党派,格调高雅地吟咏山川自然,代表了盛唐时期的另一个侧面。与日本国的阿倍仲麻吕有着亲密交往的唐人中间就有王维。

此外,王维的绘画也很有名。他在长安的东南方向,即终南山山麓建造有别墅“辋川庄”,以这个别墅的生活为题材的山水画《辋川图》就是他的代表作。王维还被看作将诗情融入自然景观中的文人画“南画(南宗画)”的鼻祖。附带说一下,名作《辋川图》的原本毁于会昌毁佛之时,今已不存。

隋唐文化百态——唐诗

136 《饮中八仙》 明杜堇绘,把贺知章、李琏、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各种醉态,按诗意毕露于白描之中

与此相关,在这一时代还有李思训(651—718),他在山水画的山川着色方面描绘细微,将山水画发展到了圆熟的境界,与其子李昭道一起,被誉为“北画(北宗画)”之祖。此外,前文提到的吴道玄(685—758)作为玄宗喜欢的画师,在人物画、山水画、佛画等方面都留下了生动且极具艺术价值的名作,被后世尊称为“画圣”。据说吴道玄曾经随擅长狂草的书法家张旭学习书法,并在其画作中加以体现。总之,在盛唐时期,不仅唐诗,而且在绘画方面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此外,这一时期无论诗人还是画家、书法家间都经常互相交流切磋,是一个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时代。

中唐时期的唐诗与古文复兴运动

绚丽多彩的盛唐时期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枯萎凋零以后,诗坛进入了中唐时期。就中唐时期的诗人而言,首先要举出来的人物就是白居易(772—846)。白居易出身于一个世代做官的中坚官僚之家,他本人科举及第以后,作为一名锐意革新的官僚而受到了唐宪宗的青睐。然而,其时恰逢宦官专权以及牛李党争笼罩中央政界的时期,白居易因此而受到了贬官的处分。经历了这种挫折以后,白居易从此对于政治谨小慎微,而将全部精力倾注到诗作之中。白居易诗的特征在于平易及明快,除了吟诵玄宗和杨贵妃的情感的《长恨歌》为世人所熟知之外,他还承袭杜甫之余绪,留下了许多描写社会底层生活的作品。

隋唐文化百态——唐诗

137 古钞本《白氏文集》(文集卷第三) 汇集白居易作品的《白氏文集》经遣唐使之手传入了平安时代的日本

白居易的诗歌表现平易明快、情感丰富,因此而获得了大量的读者。根据记载,据说在公元800年前后,民间已经有人将他的诗作通过雕版印刷出售。这是中国的木版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事情。白居易在生前已将自己的作品汇编成为《白氏文集》,该书经遣唐使等之手传入了平安时代的日本,此外还很早就传入了新罗。特别是在日本,白居易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相对于盛唐时期具有个性的诗作而言,日本更喜欢中唐时期的诗歌。

中唐时期与白居易比肩的还有韩愈(768—824)。其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以豪放和难解而著称,虽然很多诗人都出自于其门下,然而他留下的诗却不太多见。较之诗作,使得韩愈广为人知的则是他的文章。当时盛行六朝以来的四六骈体文(四六句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韵律、注重用典的美文),韩愈批判骈体文流于技巧和形式主义,陷入靡弱之风的现实,主张回归六朝之前的自由健全的文体。他还著有《原道》等文,批判佛教和道教,强调应该回归儒教的出发点,返回中国原有的时代中去。

对韩愈的古文复兴运动发出共鸣的是柳宗元(773—819),世人将其并称为“韩柳”。但是,在诗作方面,柳宗元乃是承袭王维的自然派诗人。柳宗元的人生的后半期几乎都是在贬官之地的永州(今属湖南省)这样一座地方城市度过的。其发端是因为他参加了贞元二十一年(805)在顺宗时期的一次政治改革即所谓永贞革新,改革受挫以后被贬黜到永州。而当时韩愈站在镇压革新派的一方。

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以及回归儒教的复古主义,如果换个角度来说,其也就是站在反贵族主义的立场以及民族主义的立场之上。贵族们写作四六骈体文以夸示自己的教养,通过声援文学和佛教来与儒教保持距离。此外,佛教同时也是唐代的国际性的代言者。这种贵族性和国际性正是唐朝的特色。针对唐朝的贵族性和国际性,率先从正面提出问题加以质疑的人物就是韩愈。以此为起点,关涉到其后的会昌毁佛,在进入下一个时代即宋代以后,韩愈提出的问题终于得以具体实现。总之,从文化的层面来说,中唐时期也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之中,人们重新审视并改正之前唐朝的积弊,并为下一次的变革进行了准备。

唐诗与科举

唐诗在唐代文化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为什么到了唐代以后,人们会对诗歌这么关心,诗坛会呈现出如此活跃的盛况呢?若从历史发展潮流来说,似乎可以指出下述因素,即在六朝以来文学高度发展积累基础之上,入唐以后产生了新的诗歌形式(近体诗),从而给唐诗以巨大的刺激。无论隋炀帝还是唐太宗都经常作诗,上行下效,皇帝的这种做法势必会影响到下面。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点也不能忘记,那就是与科举的关系。

关于始于隋代、在唐代发展起来的科举(正式来说应叫做“选举”)的大致情况,本书的第四章中已经有过介绍。其中,在当时最热门的乃是进士科,竞争率达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当时的俗语中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样略显夸张的说法,由此可见进士科之难。明经科以及明法科、明算科等都是为了选拔特定的领域以及实务方面的优秀人才,而进士科与上述各科不同,进士科则是为了选拔具有广博学识、能够成为未来的朝廷官僚的候补人员,这就是进士科火爆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进士科并不考核特定专业的技能技巧,谁都可以参加考试,这也是考生众多的原因之一。而在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中,就有作诗的问题。

从唐代科举制大致固定下来的武后时期以后来看,当时,通过地方考试上来的人(乡贡)和中央的学校考试(监试)过关的人两种人可以参加中央考试(省试、礼部试),通常每年正月左右连续三天举行考试。进士科在这三天期间,要考“贴经、杂文、时务策”三门。所谓“贴经”的试题即是将儒家经典取出一部分进行填空;所谓“时务策”试题就是要考生论述关于时政的对策等;而称之为“杂文”的考试内容则是诗赋,也就是说“诗(唐诗)”和“赋(韵文,四六骈体文)”。就这样,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为此考生们都要为此而做准备,位居要职的高官们也都会作诗。

而且,汇集在进士科的人多出自于非门阀系统的家庭。从隋朝到唐代前半期,关陇系统的贵族掌握着政权,另一方面,山东贵族尽管已经衰落,却继续炫耀着自己的门第家世。虽然后来旧贵族也开始转向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方向,然而在通向仕途的道路上恩荫的特权仍然继续发挥着作用。于是,出身寒门的才俊以及抱有政治野心的人们必然涌向进士科。他们多方打点关系,拜访有权势的达官贵人并呈上自己的作品,或是参加一些社交沙龙,努力使达官贵人们知道自己的存在。王维就曾经常出入于玄宗之弟岐王的府邸,从而最后成功地一举登第。与王维形成对比的是杜甫,杜甫在事前尽管也同样地进行了活动,但结局却未能及第。

如上所述,在唐代诗歌的推广普及上面,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起了很大的作用。作诗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层的共同的教养。进而言之,我们注意到,诗人们或者为了消除在官场受挫的内心伤痛,或为了磨砺对于诗的感性,他们经常到各地旅行,投靠各地有权势的人物以及大商人们。此举广泛地提高了社会上对于诗作的关注,从而在一个广阔的层面上将唐诗推向了顶峰。在此基础之上,在唐代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包括诗作在内的文学乃是最高的教养,也是成为当政者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对此进一步追根究底的话,也可以说,在这里我们同样也遇到了贯穿于唐代的贵族性这一问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158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