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5-21 23:51:56 0

吐谷浑的历史

四世纪后半,鲜卑族慕容部之一支进入青海(今青海省),在藏族原住民之上建立了一个征服王朝,这就是吐谷浑。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控制了从青海经柴达木盆地连接西域南道即所谓丝绸之路近道的地区,由此东进可以到达北朝,往西南方向经由四川则可以与南朝相连。吐谷浑依靠在这一地区的转手贸易获利而繁荣起来。不仅如此,在南朝与柔然携手以对抗北朝(北魏)的过程中,吐谷浑也通过扮演连接两者的政治上的中介角色,而显示了自己的存在。

其后,当北魏统一华北地区,紧接着向西方扩充势力之际,吐谷浑在北魏的压力之下暂时屈服。但随着北魏衰退,吐谷浑再度兴盛起来,一直到隋代。

隋初,由于全力对付突厥,因而顾不上吐谷浑。然而炀帝即位以后,隋朝刚刚解决了突厥的问题,便于大业五年(609)长驱直入攻入吐谷浑的大本营伏俟城(位于今青海省),并在其统治区域内设置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炀帝本来打算以此为契机全面出击经营西域,然而远征高句丽失败,经营西域的计划也因此而受挫。

在隋军攻击下远逃西方的吐谷浑可汗伏允(596—635年在位)乘着隋朝陷入动乱状态之际,再次返回故地,恢复了势力范围。对此,唐朝也跟隋朝同样,在俘获颉利可汗、解决了突厥问题之后(630年),贞观九年(635)以李靖为统帅的唐军攻陷伏俟城。伏允在唐军的追击之下死于逃亡途中,其子慕容顺投降唐朝。自此以后,吐谷浑被置于唐朝的羁縻之下成为一个傀儡国家。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127 吐谷浑、吐蕃地图

对于吐谷浑来说,从青海经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南道的东西交易之路是整个国家的生命线。可是,这一条线路海拔高、地形起伏多、气候寒冷,因此冬天通行很难。同时也没有连接沿途各段路线的城镇等体制。因而明显比河西走廊的条件要差得多。

为此,等国内的形势稳定以后,隋唐王朝开始真正地致力于西域经营之际,当然是使用从河西走廊出西域的路线。企图阻挠妨碍隋唐这一动向的吐谷浑自然首先成为需要排除的对象。加之吐谷浑内部存在着由于作为征服王朝而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旦失去向心力,其治下的藏族诸部就会揭竿而起。新兴的吐蕃抓住了吐谷浑这一软肋,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最终灭亡了吐谷浑。

在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之下,在北亚与中国世界对立的时代的间隙之中,吐谷浑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自立于青海地区,最后在唐朝和吐蕃的夹缝之中被撕裂而最终消失了踪影。然而,在这样一个地区,吐谷浑为什么竟然能够存续三百年之久呢?关于这一段历史,至今还没有被充分地解释清楚。

吐蕃与唐

青藏高原是平均海拔四千米的世界屋脊。七世纪初期,兴起于这片高原南部的雅砻地区的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之下,统一了青藏高原,与唐朝的建立几乎同一个时期,以逻些(拉萨)为首都建立了藏族最初的王国吐蕃。松赞干布为了和吐谷浑对抗,也为了让周围承认新王朝的存在,遂于贞观八年(634)抓住机会向唐朝派出了使者,请求唐朝下嫁公主。唐朝则基于笼络吐蕃这一蛮荒之国、保持西部的稳定安宁的考虑,与贞观十五年(641)同意了吐蕃的请求,其结果便是文成公主的入藏。

藏族人原来一直是游牧生活,没有定居定住的习惯。然而为了迎接文成公主,吐蕃修筑了城池房屋,统治阶层之间开始流行定居生活。另外,以此为契机,唐朝的丝织品等传入吐蕃,吐蕃的上流社会子弟也纷纷去唐朝留学,唐朝的文化开始真正大规模地传入吐蕃。但是与此同时,松赞干布又迎娶了尼泊尔国王之女为妻,并从印度引进了文字及文化,始终不忘保持双方的平衡关系。此外,吐蕃的政治体制和军事制度都是确立于这一时期,松赞干布可谓是吐蕃创业名副其实的英主。

进入八世纪以后,在赤德祖赞(弃隶蹜赞,704—754年在位)和赤松德赞(乞黎苏笼腊赞,754—797年在位)两位赞普的治世,吐蕃迎来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始于唐中宗的景龙四年(710),这一年唐朝的金城公主嫁给了赤德祖赞。唐朝希望以此来换取与吐蕃之间的和平,其后还把原来为金城公主准备的嫁妆——肥沃的河西九曲之地(即鄯州,今青海省西宁市之南的黄河南岸一带)割让给了吐蕃。所谓嫁妆即相当于陪嫁钱,即这片土地的所有权在唐朝手中,每年土地的赋税给金城公主,现在应吐蕃的要求将这片地区让给了吐蕃。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128 步辇图(阎立本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吐蕃使者谒见唐太宗的情景。在画面右边,端坐于侍女们抬着的舆(轿子)上的人物是唐太宗。画面从左边数第三人,留着浓密的胡须的人物是吐蕃使者禄东赞

那么,其后结果又如何呢?吐蕃以这片地区为据点开始不断地进犯唐朝,成为让唐朝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当时的唐朝也正好是玄宗治世,国力正处于强盛时期,因而唐与吐蕃之间一进一退,一直处于拉锯状态。而吐蕃一旦受挫,就会马上通过金城公主向唐朝提出议和要求。金城公主夹在吐蕃与唐朝之间,进退维谷,非常辛苦。由此看来,或许金城公主可以作为和蕃公主政策的一个失败的事例。

其后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赤松德赞恰好在此时继承了父亲的赞普之位,他没有放过这一好机会。乘着神策军等部署在唐蕃边境的唐军减少的机会,赤松德赞出兵夺回了河西九曲以及石堡城(位于今青海省)等地,攻陷了鄯州及洮州(位于今甘肃省)等,并乘势于广德元年(763)十月占领了长安。吐蕃占据长安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后却将陇右、河西为首的甘肃一带划入了自己的疆域,吐蕃的国力因此而臻于鼎盛。

吐蕃王朝的灭亡

在进入全盛时期以后,赤松德赞开始正式地致力于佛教的接受与普及问题。西藏原来就有着基于萨满教而形成的土著宗教“苯教”。虽然后来苯教与佛教交融发展成为喇嘛教即藏传佛教,但在这一时期,苯教的反佛教色彩很浓,吐蕃有权势的诸侯们多和苯教有关,成为政界内讧的火种。于是,赤松德赞打出了以佛教为国教的旗号,企图通过佛教来强化王权、统合国内势力。遂开始从中国、印度以及尼泊尔引进佛教僧侣,建立寺院。

在这一过程中,吐蕃面临着一个无法躲开的问题,即究竟以中国佛教还是以印度佛教为轴心这样一个课题。当时,通过从敦煌请来的摩诃衍,禅宗在吐蕃广为普及。印度佛教主张“渐悟”,即认为要达到最高境界的“悟”需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修行;相对于此而言,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则立说无需经过长时期的修行就可以达到的“顿悟”。于是吐蕃赞普遂于公元792年至794年前后从印度请来了高僧卡玛拉希拉,使其与摩诃衍在御前同台公开辩论。其结果,以印度方面取得胜利的形式了结了这场公案,从而确定了与密教以及曼荼罗密切关联的藏传佛教的大方向。抗拒被纳入中国文化圈的政治性考虑,对吐蕃形成这一结论也应该产生了影响。

【多民族的登场】

进入唐代以后,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来自于中亚、西亚,甚至于遥远的东罗马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及物资都流入了唐都长安。在中国各地的隋唐时期遗址中,发现了不少表现隋唐与各民族交流的壁画以及人物俑。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图七 突厥与粟特首领会盟图(北周安伽墓石屏。西安出土)——上段为两位首领骑马互相寒暄,下段是在粟特聚落的祆教寺院会盟的情景。左侧长发的是突厥人,右侧戴帽子的是粟特人。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图八 胡人骑马俑——唐永泰公主墓出土,该俑虬髯满腮,头戴四檐毡帽,鞍座后携带圆卷物品,有学者认为很可能是西域贡使。(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图九 黑人百戏俑——不仅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出土有中国唐代以后的陶瓷器的碎片,来自于西方的象牙、香辛料等也输入到了唐代中国,可见唐代中国当与非洲等地也存在着交流关系。在中国各地的遗址中也出土有像图上这样的黑皮肤、卷发、厚嘴唇的黑人陶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图十 胡人俑——高鼻、深目、蓄须、身着胡服,呈现出典型的阿拉伯人的形象。据说从玄宗时代开始,在长安、扬州、广州等地居住着数以万计的阿拉伯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到了赤松德赞治世的后半期,随着唐朝方面以武将郭子仪为首的防卫态势逐渐强化,吐蕃对唐的进犯变得困难起来。同时,在吐蕃统治下的云南方面南诏也开始出现反抗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唐蕃双方都出现了议和的愿望,于是德宗的建中四年(783)在清水县(今属甘肃省)唐蕃缔结盟约,约定双方以六盘山(陇山)为界,史称“建中会盟”。当然,双方的对立并不因此而完全解消,但其后吐蕃的动静确实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激烈。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129 吐蕃世系图

而且,穆宗的长庆元年(821)在长安,次年在逻些(拉萨)双方又进行了最后的会盟。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作为纪念,并建立了用汉文和藏文书写的唐蕃会盟碑。我们今天还可以在拉萨看见这块纪念碑。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130 唐蕃会盟碑(西藏自治区拉萨) 吐蕃在八世纪中叶曾经占领过长安,拥有强大的势力。后来对立逐渐和缓,到了九世纪的唐穆宗时期,双方举行和平的会盟,并且建立了纪念碑

以此为界限,长期以来持续不断的唐蕃战事宣告结束。当时的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可黎可足,815—836年在位)开始向佛教方面倾斜。与之相反,赤祖德赞去世以后,下一任赞普达玛(836—841年在位)则实行了压制佛教的政策,最后结局是在混乱之中,达玛王被暗杀。至此,统一了西藏地区并一直和唐朝激烈争斗的吐蕃王朝终于灭亡。就在同一时期,唐朝也因武宗的会昌毁佛,整个时代的气氛开始发生变化。

吐蕃的进出西域与统治敦煌

纵观吐蕃二百余年的历史,首先让人感觉到的是这个王国并不清楚自己何以会立国,以及建国以后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等问题。吐蕃自从建国以后,就几乎一直与唐朝保持着关系。可是,在吐蕃和唐的关系中,除了短时期的和平交流以外,大部分时期呈现出的都是侵袭和战争等形态。吐蕃从一开始就向唐朝提出下嫁公主的请求,其结果唐朝将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按照通常的情况,在由于这种联姻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舅甥”的姻亲关系的情况下,处理双方关系时,理所当然地应有所自制以及变化,然而对于吐蕃来说这一方面却似乎未必通用。其典型事例就是由于金城公主的下嫁,反而给吐蕃提供了侵犯唐朝的借口及契机。

吐蕃一方面进入甘肃南部到四川西部一带,与唐朝正面冲突,另一方面又北上击垮吐谷浑,走出了西域南道。吐蕃的行动还不仅仅限于此,他们在攻陷于阗(和田)、疏勒(喀什)以后,进而与天山北侧的西突厥联手,沿天山南路东进,于咸亨元年(670)四月占领了龟兹(库车)。唐朝自从太宗以来,一直通过设置在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以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致力于直接保持与西方世界的联系。然而,唐朝的态势却因为吐蕃的上述行动而受到了打击,唐朝设置的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因此而废止。

其后,唐朝为了恢复这条路线多次派遣大军征讨,并最终于长寿元年(692)成功地在龟兹重新恢复了安西都护府。可是,吐蕃却又和取代西突厥的突骑施联合起来向唐军发动攻势,为此一直让唐朝感到十分恼火。吐蕃之所以如此咬住西域不放,首先可以举出的理由乃是与吐谷浑同样,为了争夺东西贸易的主导权。然而在观察此事时,总感到吐蕃对于西域的执著的方式有些不同寻常,因而不由得促使我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吐蕃如此执著于西域是否仅仅是为了独占东西贸易呢?

唐朝一爆发安史之乱,吐蕃旋即占领了安西都护府以及西州(吐鲁番)等天山南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另外一方面,吐蕃又从凉州北上攻陷河西诸都市,最后占领了敦煌(沙洲)。关于吐蕃占领敦煌的年代有各种说法,恐怕当是在上述建中会盟(783年)以后的事情,即在贞元二年(786)前后。由此开始一直到848年(唐大中二年)为止的六十多年时间,敦煌处在吐蕃的统治之下。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131 吐蕃时期敦煌农民图 从八世纪末期吐蕃占领敦煌至九世纪中叶为止,敦煌由吐蕃统治。吐蕃并非偏僻之地的野蛮人,其也具有统治汉族这一农耕系民族的能力

汉人居住的敦煌是一座从事贸易及农业的城市。对于这座城市,吐蕃从中央派遣了大臣前来敦煌,在其主导的议会监督之下,行政官负责征税以及其他业务;同时设置有吐蕃武将指挥的军团(千户军),后来也设置了汉人军。

就吐蕃统治期间的军政情况而言,吐蕃当局并没有只把藏人放在最重要的位子上,汉人也作为军人或者中下级的行政官协助吐蕃的统治。同时,佛教受到保护,僧侣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虽然在经济方面,货币流通停止,代之以实物经济交易。然而吐蕃当局推行藏文作为公用语言的文书行政,当地的汉人也都致力于学习藏语。

上述吐蕃对敦煌的统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此事证明当时的吐蕃已经具有统治农耕系统的汉民族的力量。因而决不能认为吐蕃只是一个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未开化野蛮人的集合体。他们一方面被唐朝高度的文化及强大的国力所吸引,另一方面又不肯屈服于其压力,坚持自己与唐朝对抗的决心。吐蕃之所以执拗地进入西域骚扰阻碍唐朝进路之事,恐怕也与吐蕃的上述想法不无关系吧。除此之外,说明吐蕃对统治农耕地区也抱有兴趣。因此,可以说吐蕃也和前述回鹘同样,其也可谓是尔后出现的征服王朝的先驱之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158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