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5 00:24:51 0


一 中上层社会头饰与发型

头饰与发型,内蕴着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既有族群同好的一面,又有个性化的一面,但通常又成为各族属或各居民生活共同体内固有俗尚的有形表露。

夏商玉石人头像和人面像,从考古出土品及传世品看,有本之写实者,有变形者,有抽象写意者,也有夸张拟象者,还有人兽结合而面目怪异者等等,从中多少能勾示出夏商社会人群的头饰与发型及有关梳妆打扮的一些貌态。

从前述跪、蹲、箕踞、立四种玉石人像雕刻,我们已经看到了夏商中上流社会阶层,有的贵族或近臣亲信,将头发用某种胶类固定成高高耸起状,发梢外勾。有的贵妇,在右耳后编一长辫,上盘头顶,绕经左耳后,辫梢回扣右耳后。此外,玉石人头像和人面雕像尚可补充另几种高级贵族头饰:

一是前揭1937年小屯M331出土的高冠人首玉雕笄头,脑后发髻如虿尾上勾,扁平冠的顶上别饰一倒立鱼龙形饰物,高高耸起,似男性。前揭第10例西北岗1550号大墓出土浮雕人形玉饰的透雕镂空高冠,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商代兽首玉佩,高冠透雕,脑后均有虿尾上勾的发髻。

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商代青玉女性人像,两鬓秀发披肩上卷,双耳佩珥,头戴低平无篷冠,冠顶双鸟朝向中间一钮而对立,削肩裸露,女像显出袅娜娇丽之姿。

三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商代玉女像,造型与上述故宫藏青玉女性人像相似,也是两鬓秀上卷,双耳佩珥,惟冠顶双鸟则为双缳髻总角,身上佩玉。

夏商玉石人头像和人面像,所展示的中层社会阶层人群,有的收发束成前后双髻,前髻大而高挺后卷,后髻略小而突起,前后照应。有的头顶编一短辫,垂至颈部。1939年殷墟出土玉人头,也为此发型。有的头发后梳呈波浪形,外缀饰物或罩以冠胄。有的干脆绞成短发一周。有的头上收发束成左右双髻,双髻或作蝶形,如小屯1936年殷墟第13次发掘M20出土铜弓形器上所饰人像;或作双角形,如前揭第38例,安徽舒城金敦村出土青铜面饰,滕县前掌大M3出土商鬼神面玉饰;或作双柱(一称“瓶形”角)形,如殷墟出土青铜盉人面形盖、故宫博物院藏商代玉戈兽面纹饰,小屯M40出土铜弓形器上所饰人像;或作双缳髻;或作大缳髻(见前第37例)等等。有的在左右双髻之间的头顶还编一短辫,如故宫博物院藏商代玉刀兽面纹饰。至于男女孩童,一般为头上束结左右总角(见前第36例)。

头发上收,束成左右总角,这种发式,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墓葬出土饰有人面的车踵上,及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青铜人面具,也有揭示。

二 下层社会头饰与发型

在中下层社会,有的家奴或平民,脑后束一下垂发髻,上插笄,或再在髻上加一半圆形饰件,似为女性发型。

有的男性,脑后剪发齐颈,再加工卷曲,而头顶绞成短发,戴一额箍。

有的男性脑后剪发至颈,头顶则另束一髻。

有的男性在右耳后编一长辫,盘过头顶和左耳后,再回压于辫根。

还有的男性干脆绞成平顶头。

至于罪隶或异族俘虏,女性有盘发、头顶束单髻、束左右双髻和束结左右双角等四种发式,男性大都作光头,但也有头发中间分开向左右披下者,还有头发后梳贴垂脑后而以圆箍形“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相固者。

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

头饰与发型
a.故宫“頍”形冠双鸟总角人像玉佩 b.陕西历史博物馆“頍”形冠双嫌髻人像玉佩 c.妇好塞576玉人面蝶形总角 d.殷墟出土青铜人面瓶形总角盉盖 e.日本天理大学兽面瓶形总角玉饰 i.小屯F11瓶形总角头顶编—辫玉兽面 g.滕县前掌大M3双角发型鬼神面玉饰 h.A.Sa.XXXII.3虿尾发髻玉雕鬼神面 i.小屯M20弓形器双髻饰人像 j.小屯M40弓形器瓶形总角人像 k.妇好墓372玉人小短辫 l.妇好墓577短发人兽面合雕 m.妇好墓534短发玉人头 n.A.Salmony VIII.1玉雕短发人首 o.小屯M164平顶头石人面 p.妇好墓374平顶头玉人头

由地下出土各类人像雕塑揭示,我们至少可得见20余种发式,当然有的如采用胶类固定发型之类,并非皆为夏商人固有,其中有可能表明社会人群构成的多元形态,但有一现象是明显的,即社会的等级结构,同样导致了发式以及梳妆打扮方面的等次异分。

三 头饰的形式与饰物

石璋如先生《殷代头饰举例》一文,曾从上千座殷墟发掘材料中,揭出13种较为典型的头饰形式,有椎髻饰、额箍饰、髻箍饰、双髻饰、多笄饰、玉冠饰、编石饰、雀屏冠饰、编珠鹰鱼饰、织贝鱼尾饰、耳饰、鬓饰、髻饰等,其中不少与冠饰有关。现作一申述。

如所谓“雀屏冠饰”,指冠上插许多各种各样的笄,如同孔雀开屏一样。西北岗1550号大墓内一具殉葬人额际,有百余枝骨笄呈扇形排开,笄群下的人头左上方横置一剑形小玉器,头顶偏右又横置一玉笄,脑后部位有一堆绿松石,颈部一侧有一玉兔饰品,他推测该人原戴着一顶华冠,冠身遍缀玉石饰物,冠顶前方满插笄丛。受石先生的启发,笔者搜集到类似的现象又有以下数墓:

1.1937年殷墟15次发掘,小屯331号一座三套觚爵等列的中等权贵墓内,墓主头部有玉笄26枚,与玉鱼等14件玉饰品聚列一起。

2.殷墟妇好墓中,有28枚玉笄集中出自棺内北端。

3.1977年小屯发掘的一座18号出五套觚爵等列的上层贵显墓,墓主头上方有骨笄25枚、玉笄二枚,呈扇形排列叠压,其中玉笄一枚居中,一枚置于偏右侧,笄丛尖头均朝人头,夔龙形笄头整体顺放,墓主头部还布满极小的绿松石片饰。

4.河北藁城台西遗址102号墓内一女性殉葬人,头部有骨笄丛17枚。

统而观之,所谓“雀屏冠饰”,形制相当繁复,冠型高耸,如小屯18号墓的一顶,至少高26厘米,上部张开宽幅近半米,结构复杂,大都以笄群和众多玉饰品相组合,且玉类饰品居于显位,大概可用文献中屡屡提到的殷人“章甫冠”相名之。戴此冠者,均为中上层贵族人士。藁城台西遗址所见,可能是为某权贵的妻妾一类人物。殷墟1550号王陵内的殉葬人,因伴出大量玉石饰品和青铜礼器三件,生前身份也必不低。

此类“雀屏冠饰”,可结合一类所谓“鬼神面”的玉雕人头像来加以考察。这类玉雕“鬼神面”,差不多均有齐整的冠饰、满口露出牙齿或上下左右两对獠牙,两鬓或脑后有大大的发髻如虿尾上勾。而其冠饰,又可分为二式:

第一式是戴着高高耸起的扇形华饰之冠,据我所知,有以下属龙山文化时期者三件:

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

“雀屏冠饰”鬼神面
a.美国史密森宁龙山鬼神面玉饰 b.美国赛克勒龙山鬼神面玉饰 c. A.Sa.XXXII.5龙山鬼神面玉柄形饰 d.安大略博物馆藏安阳出土商玉雕鬼神面 e.中国玉器大全商玉雕鬼神面 f.日本京都大学商玉雕鬼神面 g.河南郑州商城出土育铜卣鬼神面 h.江西新干大洋洲商玉雕鬼神面 i.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玉圭鬼神面 j.江苏溧阳洋渚良渚玉圭鬼神面 k、l、m.台北故宫龙山玉圭鬼神面 n.上海博物馆龙山玉斧鬼神面 o.美国赛克勒龙山鬼神面玉斧

1、2. A. Salmony《古代中国的玉雕》P1.XXXI:2、3和P1.XXXII:4著录的两件龙山“鬼神面”,前者今藏美国史密森宁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双面雕,玉人面部怪诞,口有獠牙,正面为“臣”字目,反面为圆眼重瞳,双耳佩环,头戴雀屏式筒形高冠,冠顶呈扇形张开,上有平行直线条纹,可能指笄丛,也可能指插羽。后者今藏美国赛克勒美术博物馆(Arthur M.Sackler),冠顶所插长羽分作左右两侧翼张的羽丛,中间似另有饰物。3.《古代中国的玉雕》P1.XXXI:5又著录一件龙山“鬼神面”玉柄形饰,较大的鼻子,大獠牙,头上也戴羽丛高冠。属商代者有四件:1.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安阳殷墟出土商代“鬼神面”,“臣”字目,无珥饰,头两侧发髻如虿尾上勾,高羽冠,面部不作獠牙形,口鼻造型有向几何线条演变的趋势,貌态与藁城台西M85出土人面玉饰类似。2.《中国玉器大全》第35页著录的商代“鬼神面”,形制与上述安大略博物馆藏安阳殷墟出土商代“鬼神面”相同。3.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考古资料晚商“鬼神面”,也是双面雕,正面为“臣”字目,反面为圆眼重瞳,有类似的羽冠饰。4.江西新干大洋洲晚商大墓中发现高冠“鬼神面”一件,为考古发掘出土品,口有獠牙,珥饰挂在双耳下,此均有别于上举殷墟出土者,头两侧发髻如虿尾上勾,高筒形冠顶竖刻阳线11组,形似羽翼外张。应注意者,这类“鬼神面”的玉雕人头像,眼睛往往正面雕琢成“臣”字目,反面则为圆眼重瞳。圆眼重瞳颇与传说所言舜的面相相符,如《竹书纪年》云:“帝舜有虞氏……目重瞳子,故名重华。”《太平御览》卷八一引《尸子》云:“舜两眸子,是谓重明。”《史记·项羽本纪》云:“舜目盖重瞳子。”《论衡·骨相篇》云:“舜目重瞳,禹耳三漏。”《荀子·非相篇》云:“舜,参牟子。”《尚书大传》曰:“舜目四瞳子。”此外,“鬼神面”还有抽象化而成线·形结构者五件,如台湾故宫博物院藏龙山玉圭(《故宫文物月刊》141,邓淑萍,第47页),美国赛克勒美术博物馆藏龙山玉斧(《古玉精英》第41页,插图3—1),山东省日照两城镇出土龙山玉圭(《考古》72—4),山西侯马出土龙山玉圭(《东亚玉器》Ⅰ,邓淑萍,第9页),香港关善明藏龙山镂空雕玉圭(《东亚玉器》Ⅰ,邓淑萍,第52页),以及前引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出土早夏时期残器盖线形“鬼神面”装饰纹样,还有1982年郑州商城窖藏坑出土的青铜卣腹部所饰“鬼神面”装饰纹样,其抽象化高冠纹样大抵皆从高冠“鬼神面”演化而来。第二式是戴着扁平“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形冠或扁平角形冠的玉雕“鬼神面”,有以下属龙山文化时期者18件:1、2.美国史密森宁研究院藏有两件。(A.Salmony《古代中国的玉雕》XXXI,4/5、6)3.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一件。(《中国玉器大全》第61页上)4.美国芝加哥美术研究所藏一件。(A.Salmony,XXXII,1)5.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鬼神面”玉圭一件。(A.Salmony,XXX Ⅰ,1)6.7.美国赛克勒美术博物馆藏二件,其中一件为抽象化的“鬼神面”。(《古玉精英》图3,Jade Demonic Images from Early China,p1.1)8.美国福格美术馆藏一件。(A.Salmony:Chinese Jades Through the Wei Dynasty,1963,p1.Ⅻ,5)9.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一件。(A.Salmony,XXXⅡ,2)10.Elizsbeth Chilas-Johnson著录一件。11.吴桐渊旧藏一件。(《古玉精英》插图3·2)12.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馆藏一件。13.台湾故宫博物院藏一件。(《中国古代の玉器研究》第407页)14.A.Salmony《古代中国的玉雕》XXX Ⅰ,7著录一件。15.《古玉精英》插图5右下著录一件。16.《古玉掇英》插图2—1收录一件。17.湖北天门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一件。(《中国文物精华》1992,57)18.山西襄汾陶寺遗址M22墓葬出土龙山文化晚期玉佩饰一件。属商代者有三件:

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

扁平頍形冠鬼神面
a、c.美国史密森宁龙山鬼神面玉饰 b.美国弗利尔龙山鬼神面玉圭 d.旧金山龙山鬼神面玉饰 e.美国芝加哥龙山鬼神面玉饰 f.美国赛克勒龙山鬼神面玉饰 g.美国赛克勒龙山抽象鬼神面玉饰 h.美国福格龙山鬼神面玉饰 i.英国不列颠龙山鬼神面玉饰 j.吴桐渊旧藏龙山鬼神面玉饰 k.上海博物馆龙山玉雕鬼神面 l.台北故宫藏鬼神面玉饰 m. A.Salmony XXXI.7鬼神面玉饰 n.《古玉精英》龙山鬼神面玉饰 o.《古玉摄英》龙山鬼神面玉饰 p.陶寺M22龙山鬼神面玉佩饰 q.河南文物商店藏商玉雕鬼神面 r.陕西沣西M17出土西周玉雕鬼神面

1.山东滕县前掌大M3出土“鬼神面”玉饰一件。(《考古学报》92—3)

2.A.Salmony《古代中国的玉雕》XXXI,3著录一件,为“鬼神面”侧面形。

3.河南文物商店藏玉雕“鬼神面”一件,其冠饰介于第一式与第二式之间,冠顶有勾形饰物。

属西周初者1件:

1985年陕西沣西M17西周早期墓出土玉雕“鬼神面”。

此外,扁平“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形冠或扁平角形冠的玉雕“鬼神面”,也有抽象化成线形结构者,如A.Salmony《古代中国的玉雕》XXVⅡ,1龙山玉圭、《古玉精英》插图4龙山玉圭、北京故宫藏龙山玉圭(《文物》84—10)、台北故宫藏2件龙山玉圭(《东亚玉器》Ⅰ,邓淑萍,第46、49页)、上海博物馆藏龙山玉圭(《古玉图录初集》卷1.7),天津艺博藏龙山玉圭,以及江苏溧阳洋渚出土良渚文化玉圭,其装饰纹样大抵皆从扁平“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形冠或扁平角形冠“鬼神面”演化而来。

日本林已奈夫先生曾认为此类“鬼神面”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史前器物,流行范围则北伸入苏北及山东南部。张长寿先生则据沣西西周早期墓所出一件同类“鬼神面”玉雕,认为年代确定不能像以往说的那么早。今从上揭有确切考古文化地点的出土品来看,史前至商代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河南及山西南部地区,即所谓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系区。

有必要指出的是,上揭两式有齐整的冠饰、露出上下左右两对獠牙,或作正面为“臣”字目,反面为圆眼,及脑后有大大的发髻如虿尾的玉雕“鬼神面”,流行时代上起史前,下到商周,前后沿演一千多年,时空距离悬隔久远,与前揭第24例所述头绞上冲短发、束额箍及脑后披发上卷的展示北方黄河流域先民形象的玉雕人像,从史前至商周自然而然构成南北两个分野。但必须看到,两者之间基本不存在排斥现象,相反其间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却很早就已出现,最明显的如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馆藏龙山玉斧,柄端是一组上冲短发、束额箍及脑后披发上卷的黄河流域先民雕像,前刃部是一组代表长江中下游先民所好的“鬼神面”,恰展示了两者撞接融会的生动写照。再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鬼神面”玉佩,很可能是从外地传入。且不论“鬼神面”的勾勒到底出于何种观念,然两式头饰发型和冠饰均当本之现实生活。今据1989年山东临朐朱封M202龙山文化墓葬发掘资料,墓主头侧有一组玉冠饰,原冠身当遍缀绿松石小薄片,计有980多片,冠顶插有一簪饰,通长23厘米,簪首玉质乳白色,形似扇面,镂空透雕变形蟠螭纹,其间嵌有小圆绿松石,另又有玉笄一枚,笄头浮雕人面像三个,似作固冠之用。由此推测,山东龙山文化的这类插扇形簪首的玉石饰华冠,恐怕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以笄丛和玉类饰品为主的“雀屏冠饰”有较直接的交合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齐整的冠饰的玉雕“鬼神面”,恐怕也较多地吸收了江淮流域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的因素,同时又多少与中原文化保持着双向互补活力,以及其中所渗透的中原大国服饰制度对周边地区的整体影响。

椎髻饰,系将头发聚结于头顶或脑后,施用笄椎而成一髻。始起史前,夏代已十分流行。二里头遗址81YLVM3墓主人头盖骨上即留有一骨笄。安阳后冈HGH10人祭坑出土人头盖骨残留骨笄可见到插法不很固定,有的在头顶,自前往后插;有的在脑后,骨笄自下往上、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插入发髻;有的在右耳后侧,自下向上插入发髻。经鉴定,后冈人祭坑中插笄的人群,有三例为男性,故知当时男性也有束发插笄的习尚。

夏代的笄饰,制作比较简单,以圆形平顶居多。河北磁县下七垣遗址地层四层,第四层为二里头文化层,相当夏代,发现的骨笄六枝均为锥形;第三层相当商代早期,骨笄数量多出一倍以上,有钉形、刻花、锥形等;第二层相当商代中期,骨笄数又超出早期三倍,有凤头、钉形、锥形等,还出现了墨玉笄;第一层相当晚商,骨笄有凤头、方丁形头、重帽形头、锥形等。郑州商城发现的笄饰有铜质、玉制、骨制三类,笄头有鼓顶、平顶、斜顶、圆盖形顶、扁方棱体、雕饰顶等。殷墟出土的笄,数量可观,有朴状顶、划纹顶、盖状顶、牌状顶、羊字形顶、几何形顶、鸟形顶、其他动物形顶等。1976年妇好墓一下出土骨笄达499枝,不少放在一木匣内,有菱形、鸟形、圆盖形、方牌形、鸡形、四阿屋顶形等等笄头,还有少数用绿松石作笄头,相当别致。另有玉笄28枝,出自棺内北端。笄之用,一为束发,二为冠饰,束发者或插在发髻上,冠饰者则按一定构思插在冠上相关部位,如上述所谓“雀屏冠饰”笄丛层层插成扇形之类。笄头的精致,又足见商人对发型头饰妆扮靓美的追求。

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

骨笄
1.齐头形 2.锥顶形 3.活帽形 4.方牌形 5.鸟体形 6.象征鸟体形 7.羊字形 8.菱形 9.鸡冠形 10.干字形 11.蝎子形

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

插笄示意图
1.由右耳侧上插 2.由后脑部下插 (据《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山西忻县连寺沟出土商代青铜人首笄,作扁长条形,笄头有镂空外框,居中为人首,头发中分,做成波状高高的盘髻。不仅此类笄的形制,而且勾勒出的人的发式,均为中原地区所不见,具有强烈的地方性色彩。

额箍,即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殷墓所见,有在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上饰蚌泡或铜铃,每每成组成对;也有在前额正中部位缀一柿蒂形蚌花,左右两鬓部位对应饰蚌泡。但此种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饰主要见诸小型墓,系流行于平民阶层。

髻箍饰,是椎髻与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形冠的结合头饰,髻上插笄,而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上缀骨片或绿松石,也见于平民墓。A.Salmony Pl.XXXII:3著录一玉人头,亦为髻箍饰。

双髻饰,一般是在双髻上双双插笄,平民大都插骨笄,成人或儿童均然,贵族则施玉笄,并且头上往往兼施石鸟、花骨、玉珠之类饰品。

多笄饰,指头上插有三枝以上的锥形笄,多者插至八枝,有贵族,也有殉葬者。

玉冠饰,是在额前缀一珩形玉冠饰,见于西北冈M2099长方形小墓,玉冠饰内周附有许多绿松石小块,内周弧度与发际一致,推测原乃连缀于冠上。颇疑此为前述缁布冠或皮弁冠上的饰物。

编石饰,系用石条编缀而成,并与其他装饰品组成一个整体。见于小屯Ml49一具人骨的头部和后脑部,这组饰品计有大贝一、石蛙一、石鳖一、铜器三根、小石条18根、花骨二件等,至少合有0.75公斤重。按此当为冠饰,冠式可能为“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的改进型。

编珠鹰鱼饰,帽圈用绿松石缀之,下垂玉鱼一周17条,长鱼在边侧,渐内渐短,居中一条上刻“大示害”三字,冠上又有绿松石穿珠181粒,冠后还插一雕鹰玉笄,也出自小屯331号墓。文献有“琼弁玉缨”和“弁加旒曰冕”的冠式。《后汉书·舆服志》称冕冠前后邃延玉藻,冠呈前圆后方,珠旒垂黈,郊天地、宗祀、明堂时戴之。《周礼·夏官·弁师》谓冕冠“玉笄朱纮”,皮弁冠“玉璂象邸玉笄”。《说文》谓冕为大夫以上之冠。疑商代这种编珠垂鱼插玉笄之冠,似一种由弁冠繁饰而成的冠,形制近于后世之冕冠,为贵族用于祭祀场合的冠式。

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

玉冠饰与玉笄(据《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织贝鱼尾饰,是在冠身周围缀穿贝百余枚,又系玉鱼11条,冠顶倒置一玉鱼尾形饰,也出自小屯331号墓。此冠式可参见前述同墓所出一玉雕人头像,当为“古代生活史——头饰、发型与饰物”的豪华改进型。

鬓饰,多成对。如小屯388号墓,墓主左右颊上均有一剑形石佩饰。大司空村殷墓,人头侧每见成对的石珠、蛤壳、绿松石片、蚌泡等小饰件。大概身份地位不同,鬓饰质地亦异。

髻饰,指后髻上饰物,除施笄外,或另加饰品。如小屯232墓两具殉葬人,头后的笄端上下相压两璜,一大一小。前举第6例妇好墓出土跪坐裸体女像,脑后束髻,上有笄孔,髻上带有半圆形饰物,即是髻饰形态的写照。

夏商社会中的头饰发型和冠式,构成当时服饰仪态的重要环节。低层社会成员,条件所限,大抵依发为饰,饰品平平,俗风因循而格调寻常。中上层社会阶层,好戴冠增饰,冠式群出,饰品等次有差,率厥前章而推陈翻新,复内抑于礼。依冠饰以序等列,建制度以旌其仪,当发轫于夏代而生成于殷商。后世作为等级制服饰中枢的冠冕之制,在商代后期已规度初显,其章其式,可稽而窥。

四 耳饰

夏商时期中原地区耳饰种类主要有环、玦两种,从有关玉雕人像看,恐不是直接将耳饰像后世一样戴在耳垂穿孔中,或卡到耳垂软肉上。如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龙山男性人形玉饰,(见前第24例)上海博物馆藏龙山圆雕男性玉人立像,(见前第34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商代青玉女性人像,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商代玉女像,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商代圆雕玉女头像,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美术博物馆藏商代鬼神面,新干大洋洲玉雕鬼神面,等等,所佩耳珥均不用此类佩戴法。当时的戴耳饰,或许是在帽下耳际垂下一带,与环、玦相系,或干脆束之鬓发上。

但周边地区则不一样,如本章第二节之二述夏商北方及西北方族群的权贵,流行双耳佩戴金珥饰或金耳环、铜耳环;金珥饰作螺旋形圆弧片状,一端为穿着一颗绿松石珠子的细长丝,显然是采用佩戴在耳垂软肉的穿空中的;耳环造型像一朵下垂的喇叭花,环弯成半圆形,末梢锤细,也是为方便穿进耳垂穿孔中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51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