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夏商周时代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

夏商周时代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社会生活,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礼俗和其他生活情况。衣,是人体保暖和装饰的需要。用羽毛和兽皮披裹在身体上,是衣服的萌芽。

夏商周时代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

五六千年前,先民已经开始以葛、蚕丝制成衣服。夏代有上衣下裳,衣是简陋的套头衫,裳是一种裙子。商代有了右衽交领上衣,而裳前正中,有类似围裙的蔽膝,称为黻毕,腰间束以绅带,头戴扁帽。西周时的服装面料,贵族为丝绸,一般人为麻布、葛布和毛褐。春秋战国时,盛行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其右边衣襟接出斜三角形的一段布,穿着时由身前绕至身后,束以腰带。冬季所穿有袍与裘,袍为长衣,以丝绵絮里。

裘以兽皮毛面向外制成。最贵重的是以白狐腋皮制成的裘。当时胡人的服装,上衣长不过膝,窄袖紧身,下穿长裤,脚登革靴,腰系革带,行动方便。自赵武灵王改革服饰,胡服在中原流行,以带钩系革带,既方便又有装饰效果。先秦王公贵族头上戴的有冕、冠、弁等。冕以木为骨架,上覆冕板,板两端垂旒,用笄固定在发髻上,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祭祀时戴用。冠指以缨系于颔下的帽子。爵弁以皮制成,形似无旒的冕。皮弁形似两手相合,上小下大。韦弁是染成黑色的皮弁,为军帽。平民头上裹以布帛,称为巾。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三代将鞋称为屦,多数以麻、葛、草制成,冬季用皮屦,翘尖,有单底、双底。

食为民之天。以火加热熟食,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许多是用来加工和盛装食物饮料的。先秦人的主食,是黍和稷,另外有菽豆、麦、稻等。食物加工用舂、煮、蒸、调、腌等法。春秋末发明了磨,能将粮食加工成粉,才有了面食,做成蒸饼、烙饼和水煮的汤饼。最初的饮料是水,后来发明了造酒,有了以煮熟的菜叶加水发酵而成的浆水。箪食壶浆,是指用竹器装干粮,以瓦壶盛浆水,作为出行时的饮食。肉烹煮时,加上醯醢盐梅等,用以调味。肉和菜多煮为羹食用。吃食时,一般都是以匕从食器中取出,再以手抓送纳口中。贵族食不厌精,脍(切肉)不厌细,平民仅求果腹而已。平民一日两餐,主要吃黍稷和蔬菜,只有在祭祀或节日时才有鱼肉和酒;贵族则吃稻粱,列鼎食肉,并常常沉溺于酒中。所以,时人将贵族称为肉食者,平民称为素食者。

原始社会的先民为了避野兽、防寒暑,最早是穴居与巢居。穴居即以天然或挖掘的洞穴为居处,巢居即构木为架空的居处。新石器时代,穴居发展为中原的半地下夯土墙盖顶的住宅,巢居发展为南方的干栏式建筑。秦以前,普通民居主要仍为上述两种形式。商代在夯土板筑墙壁的同时,有了土坯。室内地面经过火烧,光洁坚硬。屋顶盖草。王侯修建了相当规模的宫室,在较高的台基上构成堂、庑、门、庭。西周建筑技术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墙表和地表抹有三合土,屋顶开始施绳纹瓦,包括板瓦、筒瓦和半瓦当。战国时,有了两层楼房,贵族的房屋往往用石灰石础,木柱木架,顶上施瓦。柱顶有半拱承枋,枋上更有斗拱作平坐。有了砖。秦王朝庞大宫殿群的建造,是战国以来建筑技术的集大成。阿房宫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以磁石作大门,周围为阁道,自殿下直达南山。最早的家具是席,用以铺垫在地上,供人坐卧。商代已经有了床,上边铺席置枕。春秋战国,几、案、屏风、箱等都有使用。人们席地而坐,起来时先要跪直上身。几用于放东西,或供人倚靠。案是一种矮桌,用以放置食物,或供看书写字。

行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原始社会已发明了用于代步和运物的交通运输工具——车、船。大体先有独木舟,然后有竹木排、皮筏等。用木板造船始于商代,西周时已经能组织较大规模的水运。春秋战国至秦,邗沟、鸿沟和灵渠的开凿,使南北水运连成一片,直道和驰道的修成,便利了陆地交通,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商周的车,都是双轮,方形或长方形的车厢,独辕,辕前端缚有一根横木,叫衡,用以驾马。贵族的车一般由四匹马拉,称为驷马。一般为立乘的高车,也有坐乘的安车。战国时,出现了驾一匹马或牛的双辕车,但直至秦时,都是以独辕车为主。此外,三代就有在山区由一前一后两人肩抬的舆轿,由轿身、轿杆、抬扛等部分组成。

古代的人生伦礼习俗,主要是冠、婚、丧葬的礼节和人伦亲族关系。

冠,就是成人仪式,大约自西周已经形成。男子二十岁时在祖庙举行隆重的冠礼,结发加冠,表示成人。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可以许嫁。同时,根据其本名的含义,取一个表字,让人称呼,以表示尊重。从此,他们作为成年人,必须实施孝悌忠顺的道德规范,承担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婚姻是人类生理和自身繁衍的需要。原始社会,人类经过乱婚、群婚、对偶婚等阶段,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到父系氏族才产生了一夫一妻制,但统治者仍保留多妻的特权。从甲骨文中可以发现,商王武丁的配偶达六十四人之多。商、周、春秋的媵制,要求以妻之妹或侄女随嫁为侧室,是贵族的多妻制。周时,天子娶十二女,诸侯一聘九女,实际数目尚不止于此。非明媒正娶,如私奔、买卖之配偶,皆称为妾。天子的正妻称后,诸侯的正妻称夫人,卿大夫的正妻称孺人,士的正妻称妇人,庶人之妻称妻。古人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而主张异姓结婚。娶亲,最早实行假劫真婚的劫夺婚,其后就变成了聘娶制。聘娶先由媒氏沟通,然后行纳采(向女家送礼求亲)、问名(询问女子的名字与生辰)、纳吉(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送礼、定婚)、纳徵(订婚后给女家送重礼)、请期(选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意见)、亲迎(新郎到女家迎亲)“六礼”。女子许配人家以后,就要用一根丝绳(缨)束发,成婚时,新郎亲手将丝绳从新娘头发上解下,这就是所谓的结发婚仪。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瓢喝酒漱口,称为合卺。妻子有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即公婆)、口舌、盗窃、嫉妒、恶疾等七种情况,方可以离弃。秦始皇时,为了稳定婚姻家庭,规定,丈夫淫于他室的杀之无罪,妻子弃夫逃嫁于人的,儿子不许认她为母。

丧葬是人生的终结,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埋葬死者的习俗。新石器时代一般为仰身直肢葬,少数为屈肢葬,开始出现了木棺,有少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器或装饰品随葬。夏代墓葬的规模已经出现明显的差别。商代大中型墓葬一般都有人殉,少则数十,多者一二百,殉葬者多为奴隶,也有平民、妻妾,甚至贵族。葬具有棺有椁。周代墓葬有贵族的公墓和万民的邦墓,王侯公卿的墓盛行列鼎制度。各种人死的说法不同,天子为崩,诸侯为薨,士为不禄,庶人为死。战国和秦代的平民墓,多为小型土坑的屈肢葬。贵族往往用蜃灰、白膏泥、木炭等保护棺椁,用金玉亲体,用玉、石等遮蔽耳、目、口、鼻、前后阴,以期尸体永远不朽。人殉至此逐渐减少。边远地区,有露天葬、火葬、洗骨葬等。秦始皇的骊山墓,墓高五十丈,周围五里多,内部装修极为豪侈,装满了各种珍奇宝贵的陪葬品,后宫无子者均被迫殉葬。

讳名和谥法。夏商时代,为了对逝去的先人表示尊重,有讳名的习俗,就是不再称其名,而以另外一种称呼代替,最初是称日名、庙号,周代形成了给死者另取谥号的做法,据死者行迹予以褒贬,或给美谥或给丑谥。孔子将谥法纳入其对贵族进行道德约束的礼制范畴,要求谥法严格褒贬。战国时人假周公之名编定的《逸周书·谥法》,是谥法的经典。秦始皇曾禁谥法,秦灭以后,谥法即被恢复。

人伦宗法制度。传说,帝尧曾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人伦关系。西周时,这种人伦规范演绎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根据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不同等级,同一始祖的嫡长子孙为大宗,周天子称为天下之大宗,分封的同姓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诸侯之位亦由嫡长子世袭,在其本国又为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是诸侯国的小宗。卿大夫在本族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士,是小宗。大宗和小宗在宗族内部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宗族中按照亲疏关系规定不同的丧服。最重的是斩衰(cuì),穿生麻布做的不缝边的丧服,服期三年;其次齐(zī)衰,穿熟麻布做的缝边整齐的丧服,服期三年至三月;第三等大功,穿精细熟麻布做的丧服,服期九个月;第四等小功,服期五个月;最轻缌(sī)麻,服期三月。宗法制度的目的,是正父子兄弟之道,明长幼贵贱之序,严男女之别,使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各守其道,以统摄全族。宗法人伦规范中最重要的是孝道。其内容:一是尊亲,即爱戴和崇敬父母,立身行道以扬名显亲和传宗接代;二是不辱,即不亏身体,不辱自身和为亲复仇。三是养亲,即养口体,侍疾病,顺其意,乐其心,重其丧。在宗法制度下,男子称氏,以明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周王朝就是姬姓与姜姓结成世为婚配的甥舅集团,将全国自上而下,都控制在这种宗法制度之内,以维护社会安定和等级制度。

贵族、平民和奴隶的生活差别很大。当时人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不同阶层、不同季节不同。以周代为例,正月,天子诸侯要迎春于东郊,祈谷于上帝,躬耕于籍田。农民要修理耒耜,将凿好的冰存入凌阴(冰窖)。二月,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献羔开冰,入荐寝庙,乐正入舞舍采,用圭璧、皮币祭祀。农民下田耕种,用羔羊和韭菜祭祖。三月,天子荐鲔于寝庙,为麦祈实,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观赏大合乐的演出,后妃到东乡采桑,以为表率。民女要采桑和蘩,开始养蚕,许多人家因青黄不接而挨饿,还要被征调去筑堤修路。四月,天子迎夏于南郊,封赏诸侯,合礼乐,尝新麦,饮春酒。农民忙于收麦下种,收蚕茧缫丝,修剪桑树。五月,天子士大夫登山陵升台榭眺远,祈祀山川百源。农民在烈日之下,忙于收黍,还要将冰送给天子贵族去降温。六月,天子居大庙大室,命有关官员向各地征收喂养牺牲的刍秣,染人染五色之采。农民给庄稼施肥,进行田间管理,吃到新鲜的郁和薁。七月,天气转凉,天子率诸侯卿大夫迎秋于西郊,赏军帅武人,出征讨伐,有关官员审案断狱,处决死刑犯。农民收获谷物,为统治者修宫室,筑城郭,吃到新成熟的葵和菽。八月,天子祭祀上帝,有关官员为王室准备越冬的衣服,农民被征发挖窖穴,修仓库,还要收获庄稼,打枣,摘瓠瓜。民女忙于纺织和染布,给公子贵族制作衣裳。九月,天子遍祭五帝群神,出外田猎。百官忙于向农民征收租税,贡于天子。农家准备御寒的衣服。筑场圃,收麻,采荼,伐臭椿为薪。十月,天子率诸侯卿大夫迎冬于北郊,穿上裘衣,在太学与诸侯群臣饮酒,祭祀天宗和先祖,将士讲武习兵,有关官员征收水泉山泽之赋。农民收获稻子,打场扬谷,将粮食归仓,打扫干净场地,接着就去为贵族和官府干活,修缮房屋,稍有空闲,赶紧将自家破屋的窗洞和墙洞塞死,将老鼠熏跑,以便过冬。十一月,天寒地冻,天子命有关官员祭祀四海大川。农民外出打猎,以猎取狐狸,交给贵族做裘衣。十二月,气候更加严寒,天子品尝新鱼,祭祠山川与天之神祗。农民因为寒衣不足,难以越冬,还要随贵族外出围猎,猎取的大动物交给贵族享用,并要到河里凿取冰块,供贵族夏天使用。

先秦及秦有大量奴隶存在,男性奴隶称为臣,女性奴隶称为妾,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像牛马一样被买卖或赏赐予人。奴隶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或家内劳动,受尽主人的残酷虐待,并随时可能被送去官府惩治。不少奴隶为主人殉葬。

民风在不同时代不同。三皇五帝的所谓大同时代,大道施行,天下为公,贤能者被推举,人际交往中讲究信誉与和睦,大家不只亲爱、养护自己的亲人和孩子,还关心别人及其孩子,老人能安度晚年,壮年人有地方发挥智和力,小孩能顺利成长,男人们有各自的职分,女人有好的归属,人们都努力做事,而不热心聚敛财货,不去算计别人,没有盗贼,大门从来不用关。夏代以后,天下为家,在私有制度下,人们只亲爱、养护自己的亲人和孩子,有了钱财都收为己有。统治者用法制和礼义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夏代的民风还比较淳朴,时俗尚忠尚俭尚勇,注意于节嗜欲,还能关心别人,而不是专一为己。殷商的民风质直纯厚,勤劳敬慎,敢于对统治者直言指斥,使其不敢过于放佚。

只是到殷纣时,其王酗酒乱德,民风才变得不讲道德诚信,互相敌视,作奸使坏。周人重视才德,互相礼让,尊老爱幼,终于得到天下。西周实施宗法制度,推行礼乐教化,使人们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轻纱。春秋时,周朝的制度和礼仪一般还能得以遵行,如贵族重视祭祀和聘享,宴会时奏乐赋诗,诸侯国之间有事互相通报(赴告),治国讲究礼义信誉。人们互相施礼,跪拜时,头至地者叫做稽首,以头叩地叫做顿首,头至手者叫做空首。但已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况,臣弑君,子弑父,父子兄弟相残,国异政,家殊俗,嗜欲不制,僭差无极。齐桓、晋文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称为霸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变化。

其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国命,人心不古,宗法制度被破坏,等级秩序被打乱。孔子以救世为己任,提出恢复周礼,以仁义道德挽回世风。春秋战国之际,适应生产力发展和新兴阶层的形成,社会风俗发生大转变。诸侯们凭借武力和欺诈,以强凌弱,互相兼并。宗姓氏族观念削弱,诸侯网罗士人,不论贵贱,惟才是举,使贵族再也不能独霸政权。士人凭其口舌游说,由布衣可以骤至卿相。游侠兴,信义衰。民众的地位有所上升,民贵君轻思想出现。华夷之辨也有所松动,故赵武灵王能实行胡服骑射。各国风气逐渐出现差异。秦人朴实畏顺,尚武,重农,不敢私斗;赵、燕人剽悍,好气任侠,悲歌慷慨;齐人宽缓阔达,聪明而好议论,怯于众斗,却有劫人者;鲁人好儒,重礼,俭啬,怕犯罪,远奸邪;魏人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节俭;韩人敦忠,俗杂好事,多为商贾;越、楚民俗,西部剽轻,东部清刻讲信誉,南部好言辞,巧说少信。秦始皇统一后,采纳六国礼仪之善者,对风俗进行整顿,禁止男女淫佚,不许有孩子的寡妇改嫁,并迁移北方之民与南越人杂处,以改变其好相攻击的旧习。但秦实行愚民政策和残酷统治,使民众与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其转变社会风气的目的也成为泡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718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