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细说历史——“武伤百姓”的夏桀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4 00:00:32 0


从孔甲到亡国之君夏桀,中间隔着皋和发两代,这两代之君都是碌碌无为之辈,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一点有作为的痕迹。

司马迁除在《史记·夏本纪》中提到夏桀之外,《史记》其他地方提及他的竟还有二十九处之多。司马迁不是简单地把夏桀写成是一个暴君了事,而是要从这位亡国之君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中,提炼出“国所以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来。司马迁在《夏本纪》中写下的“武伤百姓,百姓不堪”八个大字,这是用历史的血泪凝成的。历史上的任何英雄好汉,他一旦站到了民众的对立面,敢于挑战民众,挑战历史,那么最终必然会闹到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地步。

据史书记载,夏桀是个身材高大、体格强壮、武艺高强的人物。“夏桀手缚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百胜。”可就是这样一个貌似十分强势的人物,一旦站立到了民众的对立面,那他势必“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史记·律书》)。

细说历史——“武伤百姓”的夏桀

夏桀

夏桀的“武伤百姓”首先表现在穷奢极侈、劳民伤财上。据说,夏桀不只体格健壮,还颇有点小聪明,建房用的瓦当还是他发明的。这在人类生活史上,是个了不起的创造发明。这一发明本可以为天下寒民造福,让更多的人有所居。可是他不这样,他把这一发明用作谋取私利的手段,为自己造了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有多少间的行宫。《古本竹书纪年》说,他为了“筑倾宫,饰瑶台”,“殚百姓之财”。为了自己的享乐,他把百姓的钱财都用尽了。他敢这样做,老百姓就敢起而反抗,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夏桀作为一个国君,不去组织生产。管子指出,夏桀沉湎于奢靡无聊的游乐生活之中,“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管子·轻重甲》),这个数字虽不一定是实指,也可能含有某种夸大的成分,但是,桀生活得极为荒淫那是肯定的。他把一个古老的部族有施氏攻打下以后,就把有施氏的“国花”末喜(即妺喜)纳入自己的后宫,从此日夜与这个美貌的女子嬉戏在一起,再也不理国事。一些大臣提醒他,他看作是故意跟他作对,动不动就把人杀了,到最后大家连讲话的勇气也没有了。“桀之放也以末喜”(《史记·外戚世家》),把夏之亡、桀之被放逐归结为女人误国是不对的,但桀的迷恋于声色犬马的确是其自取灭亡的极重要原因。

从个性上讲,桀是个暴虐狠戾之君,他就任夏君后,很快就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崇尚空谈、文过饰非、打压正气的谀臣小团体。桀有一个谀臣,名字叫赵梁。这个赵梁真可称之为无恶不作。一、他“教为无道,劝以贪狼”。当时桀还年轻,所有的“无道”之事,都是赵梁教唆的。后宫的那些宫女,也大都是他从民间弄来的。二、他让桀“系汤夏台”,也就是借故把商汤关押在夏台这座监狱里,使夏中央王朝与属下的商族之间的矛盾大为激化了。三、“杀关龙逄(páng)”。关龙逄是桀身边最忠贞的老臣,曾为夏王朝服务了三朝,可称为“三朝元老”,可是,在赵梁的挑唆下,关龙逄被遗弃、被关押,最后被杀害。关龙逄被后世誉为“死谏开先第一人”。关龙逄一死,就再也没有人敢面对桀直言谏争了。

在这个小团体中,除赵梁外,还有干辛、推侈等人。他们控制了朝政的方方面面,谁要是不听从他们的,轻则被监控,重则被杀害。造成了“桀之狗可使吠尧”的那种可悲局面。在桀的那个朝廷里毫无是非曲直可言,你要是当上了桀麾下的一只“狗”,你也可以对像尧这样的大圣人狂“吠”呢!

夏桀无道,众叛亲离。原先与华夏族关系长期良好的夷族,也与桀关系疏远了。商原本是夏王国的属下之国,现在也闹起独立来了。秦的首领大费是大禹治水的最主要助手之一,一直与夏关系良好,桀时是大费的后代费昌主政川地,这时也宣布“去夏归商,为汤御”,甘愿充当商汤的先头部队,去摧毁腐败不堪的夏王朝。最使桀伤透脑筋的是他最心腹的一些地域也正在准备起事。在十分危急的形势下,他召开“有仍之会”,结果连历来最为心腹的有缗氏部落都不参与大会,显露了反叛之心。为了显示夏王朝中央的权威,桀亲率部队征服了有缗氏,然而,“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左传·昭公十一年》)。桀是把有缗氏打下来了,而他的威望却江河日下。夏王朝的寿数已是屈指可数的了。

人祸又加遇上天灾。桀的晚年,夏王国的中州地区又适逢连年的大旱。圣人曰:“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上》)伊洛是夏王朝的生命源泉,大旱,大旱,接连二百多天的不下雨,使横贯华夏大地的伊洛这两条大河都干涸了,夏王朝还有几天的生命力呢?

司马迁之所以在那么多篇章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桀这个反面人物,目的是要后人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尚书大传》中说到,桀曾经自诩为是一颗经天纬地的太阳,可是,民众不需要你这样的“太阳”。民众的回答是:“时日何曷丧?予与汝皆亡!”他们愿与这样的“太阳”同归于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43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