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5 00:24:48 0


一 冠制与冠式

从夏商的头饰看,一般总有多少不一的饰物,简单者施簪插笄,复杂者有玉冠饰、绿松石镶嵌冠饰等,均见于考古发现,大体不外两类:一类以发为饰,另一类戴冠增饰。

据《开元礼义鉴》云:“古者先韬发而后冠帻卷梁。”《释名·释首饰》云:“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白虎通·冠绋篇》云:“冠者,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也,所以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持其发者也。”知冠的主要作用,固然有避寒暑保护头部的一面,但增添头饰发型的完美,展示人的精神信仰、气质素养、身份尊卑与举止仪态,是更深层次的一面,等级社会中的冠冕制度,实缘后者而起。从这一意义上说,冠式属于头饰的繁化,冠制则是冠式的等级礼仪规范。

前面已提到,古代礼书中讲的玄冠、缁布冠、皮弁、爵弁、冠卷、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巾帻等七种等级制冠式,大体均能追溯到夏商时期,其在玉石人像雕刻中有所揭示。

(一)玄冠

玄冠以玄色帛为冠衣,是贵族男所戴的冠。《仪礼·士冠礼》云:“主人玄冠。”郑注:“玄冠,委貌也。”《仪礼·士冠礼》云:“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释名·释首饰》亦云:“章甫,殷冠名也。甫,丈夫也,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

玄冠,文献中谓夏代称“毋追”,商代称“章甫”,周代称“委貌”,三代异名。夏商时期以丝、麻、革、葛何种质料做冠衣,今已难悉,所知者,冠上当缀有华饰。商代的“章甫”冠如何“表章丈夫”,其义不明,考之地下出土文物,可知是一种前高后低,顶作斜面的高冠,玉雕形象或作透空而周边有扉棱(见前第10、11、16—20、25例),推知其冠当遍缀玉、石之类饰品。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出土早夏时期残器盖线形抽象“鬼神面”,头顶的装饰纹样,似也在表现冠上华饰的意匠。戴此类冠者是高级权贵一类人物。

(二)缁布冠

缁布冠,顾名思义,是以黑色布为之。《礼记·郊特牲》云:“太古冠布,齐则缁之。”《仪礼·士冠礼》云:“缁布冠缺项青组。”郑注:“缺读如有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者弁之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缁布冠无笄者,著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项中有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亦由固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为之耳。”

商代人形玉雕有一种布质帽冠,齐齐罩覆额头发际及后脑,冠顶四周有缀物固冠,当源出后述巾帻之一类,疑缁布冠的前身(见前第32例)。戴此冠者,为中上层贵族或近臣亲信。

(三)皮弁

皮弁,以皮革为冠衣。《释名·释首饰》云:“弁如两手相合抃时也;以爵韦为之,谓之爵弁;以鹿皮为之,谓之皮弁。”《三礼冠弁图》云:“皮弁以鹿皮浅毛黄白色者为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杜注:“弁以鹿子皮为之。”《五经通义》云:“皮弁冠前后玉饰。”知皮弁冠上当有玉饰品。

《后汉书·舆服志》谓:“皮弁与委貌同制,似覆杯,前高广,后卑锐。”是说皮弁前高后卑,形制与用皂绢制作的委貌冠接近。玉石人像雕刻中有一种前高后卑,冠前冠顶有扉棱饰物的中高冠,冠者身份是贵族或近臣亲信(见前第21、22例),可能为皮弁之属。

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冠制
a.新砦器盖鬼神面“毋追”冠饰 b.故宫兽首“章甫”冠玉佩 c. A. Salmony Ⅻ.6玉皮弁冠饰鬼神面 d.龙噬皮弁冠饰人形玉佩 e.昆山赵陵山M77扁平额箍人形玉饰(良渚) f.小屯M331鱼龙饰“頍”人首玉笄头 g.加拿大安大略玉石缀饰“頍”人首玉雕 h.藁城台西M85角形“頍”人面玉饰 i. A. Salmony Ⅸ.4扁平额箍人面玉饰 j.故宫扁平冠饰人首玉雕 k.小屯南地圆箍形“頍”陶人头像

(四)爵弁

郑注《士冠礼》云:“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白虎通·冠·绋篇》云:“其色如爵《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弁冕”,汉何休解诂云:“所谓皮弁,爵弁也。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加旒曰冕。”《仪礼·士冠礼》和《礼记·郊特牲》均谓:“周弁,殷辱,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释名·释首饰》云:“冔,亦殷冠名也;冔,幠也,幠之言覆,言以覆首也。”所谓“殷冔”,可类前卑后高似倒爵底而无饰物的革制帽冠。

玉石人像雕刻中有一种家臣贱奴戴的前卑后高冠,革制,冠顶形似倒爵之圆底(见前第23、26例),当属这一类冠。

(五)冠卷

冠卷,《礼记·玉藻》云:“镐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郑注:“武,冠卷也。”《礼记·玉藻》又云:“居冠属武”。郑注:“著冠于武。”唐贾公彦《仪礼疏》卷四十一云:“冠卷以冠前后皆缝著于武。”江永《乡党图考·冠考》云:“冠以梁得名,冠卷谓之武,梁属于武。”知此种冠饰包括“冠”和“武”两部分,“武”指冠上的卷状饰件。

妇好墓圆雕玉人(见前第2例),为贵妇形象,头戴一圆箍形冠,冠前端横饰一卷筒形饰物,当即文献所称之“武”。“居冠属武”,意谓冠前加一卷状饰物,由此玉人冠饰可以确知。旧注谓“著冠于武”,视“武”为围于发际之一圈,实因不明其冠饰致误,应该乙正为“著武于冠”。

(六)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源起额带,以布或革条箍于发际,是束发的一种形式。《诗·小雅·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弁》云:“有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者弁,实维在首。”《说文》云:“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举头也。”段玉裁注:“举头曰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故载弁曰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士冠礼》郑注说:“未冠笄者著卷帻,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象之所生也。”《后汉书·舆服志》云:“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所以安物,故《诗》曰‘有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者弁’,此之谓也。”

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在史前时期已经很流行(见前第24例)。史前之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有的已非临时用布革围箍于额发际,而是制成扁平圆箍帽形式,有的还在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结处缀以玉石类饰物,如湖北天门肖家屋脊出土石家河文化时期三件人面玉饰,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两件龙山时期玉人,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龙山透雕鹰攫人首玉佩,江苏昆山市赵陵山M77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人形玉饰,甚至连浙江余杭瑶山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牌饰中的人头形,余杭反山出土的良渚神人面玉冠饰,都多少能够看到这类由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演变来的扁平圆箍形帽。

另外有的扁平额箍前端还有制作成角形者,可见诸上海博物馆藏龙山玉雕“鬼神面”,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山“鬼神面”玉饰,《古玉掇英》插图2之1收录的一件龙山兽面玉饰,等等。

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至商代仍相当流行。戴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者,有贵族(见前第28例),也有一般贱民(见前第5、24、34、35例)。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是额箍,通常缺顶,但商代“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同如龙山时期也往往制成扁平冠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商代圆雕玉人,前揭第28例传安阳四盘磨村出土殷商圆雕石人像,戴的就是这种“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形冠。

因“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在当时社会广泛流行,故形制变化也颇为繁多。这里可举以下六式:

1.有的高级贵族有在“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冠的顶上别饰一倒立鱼龙形饰物,高高耸起,前述1937年小屯M331出土的玉雕高冠人首笄头,人首戴的就是这种豪华型“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形冠。

2.故宫博物馆藏商代青玉贵族女子头象,“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冠顶上还别缀相向双立鸟饰。

3.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商代玉女像,“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箍的头顶束双缳髻总角。

4.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商代圆雕人头像,双耳佩珥,“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形冠正前方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结处缀有玉石类饰物。

5.藁城台西M85出土商代人面玉饰,扁乎额箍前端为角形

6.安阳小屯南地出土过一件陶人头像,头戴一圆箍形“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以上六式当均为“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的改变形。

(七)巾帻

巾帻,似亦由“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演化而来。《急就篇》云:“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头也。”《方言》云:“复结谓之帻巾。”《仪礼·士冠礼》郑注:“未冠笄者著卷帻,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象之所生也。”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与巾帻的区别,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为额箍,而巾帻是以布巾裹摞头上,可做成各种帽式。

商代的巾帻已知者有两类:一类为高巾帽,在头上卷帻至四层高,前高广,后低卑,帽顶呈自前向后倾斜形,为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所戴帽式(见前第31例)。《后汉书·舆服志》谈到一种诸侯大夫行礼时戴的“委貌冠”,冠型前高广,后卑锐,以皂绢为之,殆与这类高巾帽有渊源关系。另一类为覆罩式布质帽冠,齐齐罩覆头顶及后脑,冠顶四周有缀物相固,疑后世淄布冠是由此演变而来(见前第32例)。

二 特殊冠式与皮甲

1989年长江中游南方地区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一种玉雕鸟形羽冠人像,冠后有链环(见前第29例)。这可能是与某种宗教信仰或礼仪活动有关的冠式。

除此之外,殷墟甲骨文中有称作“胄”(《合集》36492)的武冠,字形写作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像胄顶有缨饰。《说文》云:“胄,兜鍪也。”清段玉裁注:“兜鍪,首铠也。按古谓之胄,汉谓之兜鍪,今谓之盔。”胄,是军事交战时用来保护头部的特殊帽冠,又称“兜鍪”,今俗称头盔。胄非常人所冠,十分沉重,有达二、三公斤以上者,属于战斗护首装备。商代胄主要有青铜制品与皮制品两种。

1935年殷墟西北冈1004号大墓南墓道曾出土大量青铜胄,总数约在141顶左右,形制似头罩,正前下方开一长方形面门,露出脸部少许,胄中部有脊棱,顶部有一小瓴管可用来插缨饰,胄表铸有各种纹饰,如在面门上方饰牛角兽面或羊卷角兽面,侧面护耳饰涡纹,有的涡纹内心圆圈又加入目纹、虫纹或蟠龙纹,制作十分精美。胄上还有单个铭文如“殳”、“贮”、“围”、“五”等等,共16种47字,可能记其属性、来源或编号之类。其中一顶残重达2.62公斤。同出还有皮甲遗痕,可辨者两件,皮甲上段饰卷须纹,夹以菱形带纹及平行直线纹,涂有朱色间白色。下段纹样模糊不清,或以朱、白、黑、黄诸色相配。

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甲骨文“胄”字(《合集》36492)殷墟1004号墓青铜胄(《侯家庄第五本·1004号大墓》)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顶晚商青铜胄,传安阳出土品,形制与上述胄接近,面门上方铸一简化粗重的双卷角兽面,两侧铸耳纹,顶部有直上的一小瓴管以插缨饰。

除青铜胄外,殷墟西北冈1001号大墓东侧一殉葬坑M2124出土有一顶皮冑,唯形制已不详,护耳两侧残留有铜圆片饰品。

山东滕州市前掌大M11大墓内出土青铜胄13顶。

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故宫藏青铜胄、新干大墓青铜胄、太原拣选青铜胄
(据《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上、《新干商代大墓》、《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

1978年山西柳林高红一座商代武士墓中,也发现一顶青铜胄,呈圆帽形,素面无纹饰,重1.35公斤,近似今日钢盔,前后有半圆形开口,两侧护耳下缘各有六个小方孔,戴时能系带不致脱落,也可能用来连结皮革类披肩,以保护颈部。胄顶有钮,可作系缨之用。这类形制的晚商青铜胄,1963年山西太原电解铜厂曾拣选到一顶,两侧下缘则为三个小方孔,显示出西北地区的风格。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也出有一顶青铜胄,重达2.21公斤,正面偏下缘开一长方形小面门,胄中部有脊棱,正面以脊棱为中线铸一浮雕式大饕餮面,顶部一瓴管朝后方,可知插缨是向后飘,与故宫青铜胄稍异。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一类青铜人头像(编号K1:5),头戴双角形“头盔”,前卑后高,上作圆形,角似爵足外侈,冠后直遮颈部,仅露后脑勺,后脑勺处有一插笄痕。这类胄很别致,与中原王朝及长江中游地区方国所见的胄均不同,显示了蜀地自有的风格。

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西北岗1004号大墓皮甲(据《侯家庄第五本·1004号大墓》)

三 履制

古人称鞋为履。《说文》云:“履,足所依也。”《小尔雅》云:“在足谓之履。”履是足衣,也即今人说的鞋。履又有许多异称,《说文》中有:“屦,履也。一曰鞮也。”“屝,履也。”“鞮,革履也。”《玉篇》谓:“鞮,单履也。”《急就篇》颜注:“鞮,薄革小履也。”诸如此类,不备列,这里举出的履、屦、屝、鞮四种,主要因见于下文所述夏商前后时期的古文物。它们同是一物之别名,若按清桂馥的说法,“履者,足践之通称。”

履的产生,是对跣足行走原始生活习性的一种进步。履有御寒暑和护足的实际功能。《诗·魏风·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进入文明社会,履成为一项关及形象仪态的社交标志,并演成一种“礼”教文化范畴和等级制服饰系统的要素。故《释名·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履既然在古代有各种异称,除了有地缘人群各自习惯称法上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当是主要的。《世本》云:“于则作屝履。”宋衷注:“于则,黄帝臣,草履曰屝,麻皮曰履。”其在《字书》则说:“草曰屝,麻曰屦,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仪礼·士冠礼》云:“夏用葛,冬皮屦可也。”《方言》又立一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屝。”由此看来,古代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屝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说去,履的制工精,而屦、屝无疑粗些。《左传》僖公四年云:“共其资粮屝屦。”杜注谓:“屝、屦,皆古之粗履。”言黄帝臣于则发明履,无非是一种托古。今所知者,新石器时代已有之。甘肃玉门出土一件立式人形彩陶罐,双足着翘头鞋,相当肥厚,类似今所见胖靴,显然已非初制。

前揭夏商跪、蹲、箕踞、立式玉石陶人像雕塑,足部着履者约占总数20%左右,推想当时许多人尚未脱却跣足的生活古习。跣足者中,有高级权贵,有普通贵族或亲信近侍,也有平民和罪隶,尤以第三类人差不多均作跣足形象,反映了在古习相沿中,已注入了社会贫富分化的经济因素。富者跣足,固因之习惯偏好,贫贱者无履,恐每因生活所困。

商代履制构形初具。高级权贵好以皮革或布帛裹腿,足着翘尖鞋。此种形象见诸西北冈M1217大理石圆雕人像(见前述第1例),翘尖鞋的款式厚而不肥,平底,高帮,圆口,不用系带,颇如《古今注》所云:“履者,屦之不带者也。”从其外表挺括坚实而十分合脚看,似属一种单层革履,用《说文》中的一个现成名词,可称为鞮。鞮有作翘头者,如《说文》云:“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角,鞮属。”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就是指鞮上翘的履头。《广韵》:“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履头。”《广雅》则称之为“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角履”。

山西柳林高红一商代贵族武士墓,除出有铜胄及一批青铜兵器外,又发现铜靴一只,靴尖上翘,平底无跟,靴底横纹11道,帮为高长统,脚面两边各有直纹八道,高统近脚弯处有四道弦纹,靴筒口缘下一边有一圆穿,另一边有半月形穿。靴为窄瘦型,制作精致,当亦为鞮之一型。此铜靴高6.3厘米,靴筒口径1.3厘米,脚长4.1厘米,宽1.1厘米,重50克。显然非实用品,乃是仿自实际生活中的鞮或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角履,然革制的意味是十分浓烈的。前揭第9例圆雕跪坐玉人,为中下层贵族、一般臣属或亲信近侍形象,着低帮平底翘头履,似革制。可见商代高级权贵和各地的贵显或贵族武士,广为流行穿革制之鞮,鞮有高帮、长统之分,均为平底无跟,履头上翘,穿之而显出一股练达英爽气概。

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山西柳林县离红发现商代铜靴形器(《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

但商代高级贵妇好穿平头高帮履,亦无系带,圆履口,平底无跟。妇好墓所出圆雕跪坐贵妇玉人像(见前第2例),穿的就是这种履,履形鼓满,鞋帮面上饰有圆环纹样,疑为丝履,也可能是以麻类织物衬里,外罩丝帛,宜于暧足而增雍容富态。这种鞋面鼓满的平底高帮丝履,亦见诸殷墟小屯大连坑与四盘磨所出大理石圆雕箕踞人像(见前第27、28例)以及《古代中国的玉雕》Ⅸ.2著录的商代浮雕立式玉人像,大致身份为上层贵族(见前第33例),其中四盘磨箕踞人像丝履的鞋帮上饰有圆环,内带十字交花纹。

商代中下层贵族或近臣亲信,穿对襟华饰长袖短衣,束腰,花长裤,着花鞋,似为布帛制品,不妨以后世的“软履”称之(见前第30例)。

商代中下层贵族或亲信近侍包括一般臣属,还有穿素面鞋者,如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安阳殷墓出土圆雕立式玉人,及妇好墓所出圆雕猴脸跪坐玉人均是(见前第31、4例)。鞋作高帮,平底无跟,圆鞋口,比较合脚,鞋面鼓形逊于上述丝履,素而无华,疑指麻、葛制品,或即文献所称“麻屦”、“葛屦”。

商代还有一类粗屦,见于中下层社会。河南柘城孟庄商代遗址,在一座烧陶窑址紧挨的灰坑中,发现一只商代鞋底的中段,形状与现在的草鞋相似,束腰,系用四经一纬绳子穿编而成,绳子用两股线拧成,经线粗0.5厘米,纬线剖面为椭圆形,直径0.5—0.7厘米。鞋底的编法是以经绳一上一下压纬绳,周而复始,层层抵紧。据北京造纸研究所检测,样品已炭化,用各种方法处理均分散不开,只有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分散,其纤维较粗,视野中无禾草类杂细胞,均为纤维状纤维,鉴定为韧皮类纤维,属树皮的可能性较大。这只宽约9.4厘米的粗屦,尺幅与成人脚宽相一致,是目前所见唯一商代鞋的实物。

据《方言》云:“屝,粗屦也。”凡麻类、树皮类、草类制成的粗屦,古代常称之为屝。这只粗屦可定名为屝。另据《释名》云:“草屦曰屝。屝,草屦也。”《说文解字义证》谓:“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有耳有鼻。”今之草鞋也是以耳、鼻穿系脚上。孟庄出土的这只粗履,形同今之草鞋,穿着法当亦同,则其命名既可称屝,又可称为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河南柘城孟庄出土商代草鞋(《考古学报》82—1)

在周代金文中恒见一种贵族穿的“赤舄”(《师虎簋铭》),是双重底鞋。《释名》谓:“复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复其末下使干腊也。”《古今注·舆服》云:“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九年卫鼎铭》有云:“舄踊皮二。”可知舄是干皮底下再安木底的长统履,能用于湿地行走,以其涂染红色,故称“赤舄”。殷墟甲骨文中有一地名字作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甲》3867),从止从隹,严一萍先生谓金文舄字与之形似,可释舄若鹊,后借为履舄义。不过,商代是否有履下安木底的双底履,因无明证,不敢遽信。

商代的履制大致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为高级权贵、各地贵显或高级武士,所穿为皮革制高帮平底翘头鞮,或长统平底翘头鞮,也可称作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角履。

第二层面为上层贵族集团成员或贵妇,所穿有高帮平底丝履。

第三层面为中下层贵族、一般臣属或亲信近侍,所穿有麻屦、葛屦,款式亦为高帮平底。也有穿革制低帮平底翘头鞮者,或布帛制品的“软履”式花鞋。

第四层面属下层社会,所穿粗屦是用草、麻、树皮制之,类似今日民间之草鞋,式样简单,仅做一鞋底,其上用绳纽系于脚上,可称为屝,也可称为古代生活史——冠制和履制

总之,商代在习于跣足的同时,作为一种时代进步形态的鞋履之用,也已得到相应推广,特别是在中上层社会更为明显,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与等级制服饰紧相联系的履制。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516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