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简明正史——陈蕃 李膺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22 22:59:36 0


陈 蕃(?—168) 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祖父曾任河东太守。

陈蕃年少时已有廓清天下之志。曾闲处一室,其父有友来访,见庭宇芜秽,便对陈蕃说:“孺子为什么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慨然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怎能以一室为事?”友人见陈蕃年仅十五便说出这样的话,感到十分惊奇。

待年纪稍长,陈蕃被举孝廉,任用为本郡郎中,因母亲病逝而弃官行丧。后被刺史周景征召为别驾从事,又以谏争不合,弃官而去。此后官府屡次征辟,陈蕃皆不愿出仕。直到太尉李固表荐,陈蕃才应征担任议郎,后来又升迁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为青州刺史,治事威严,州郡官属纷纷自行引去,唯独陈蕃以治绩清正而留任。

陈蕃虽然只是一个太守,但却刚直不阿,绝不向权贵低头,更不攀附奉迎。大将军梁冀执政,威震天下,得知陈蕃名声,不时派人致信,有所请托,然而陈蕃一律不予接待。使者编造了理由求见,结果激怒了陈蕃,将使者鞭笞而死。陈蕃因此而降职为修武县令,但他宁折不弯的脾性丝毫不改。

后来,陈蕃又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逐渐升迁为尚书。时值零陵、桂阳二郡山民起事,陈蕃反对出兵征讨,认为是郡县官吏贪残所致。应该隐蔽地核查牧守令长,凡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都应加以举奏,另选清贤奉公之人。陈蕃的意见,触怒了执政者,结果被调任为豫章太守。

陈蕃生性方峻,不交接宾客,当地士民都畏惧他的清高严峻,及至他被征召为尚书令时,送行者都不送出外城门。

延熹二年(159),白马令李云对宦官专权深为不满,露布上书,公开揭露宦官的罪恶,由此而触痛了宦官,结果被逮捕下狱。此时陈蕃已升任大鸿胪,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上书桓帝,极力营救李云,自己却被免官归乡。

未几,陈蕃又被征拜为议郎,数日后升任光禄勋。他针对其时封赏过滥、内宠猥盛的弊端,上疏劝谏说:“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授位不料其任,裂土莫纪其功,以至一门之内,侯者数人,所以导致阴阳谬序,稼用不成,民用不康。如今连年歉收,万人饥寒,却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费用无数。所谓不有臭秽,则苍蝇不飞。陛下宜采求失得,择从忠善。”陈蕃的恳切言辞,总算使桓帝多少有些触动,因此而裁减了宫女五百余人。

延熹六年(163),桓帝前往广成苑校猎。陈蕃再次上疏谏阻,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使在安平之时,也宜有所节制,何况当今之世,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有三空之厄呢!再加上兵戎未休,四方离散,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怎能扬旗耀武,贪求车马之娱呢?”这一番议论,无疑给兴致勃勃的桓帝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根本不可能被采纳。

陈蕃自担任光禄勋以来,典掌选举,但他不避强御,不偏袓权贵及其子弟,自然得罪了权势之家。在遭到谮毁的情况下,陈蕃再一次被免官归田。

不过,陈蕃的耿直、忠谏虽然不讨人喜欢,一次又一次地被罢官,可他又总是很快又被重新起用,这一次也不例外。陈蕃回乡不久,又被征拜为尚书仆射,接着转任太中大夫。延熹八年(165),陈蕃被任命为太尉,以接替刚刚去世的杨秉。陈蕃谦让再三,认为自己不如太常胡广、议郎王畅和弛刑徒李膺,可是桓帝不许,陈蕃才接受了任命。

此时朝廷大权,由宦官独霸。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敢于抨击宦官势力的反对派人物,如河南尹李膺、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均因得罪宦官,而被输作左校。陈蕃就任太尉后,一再为三人诉冤,请求桓帝宽宥他们,言辞恳切,以至流涕,乃使李膺等三人得以免刑。

延熹九年(166),山阳太守翟超、南阳太守成瑨、太原太守刘简明正史——陈蕃 李膺、东海相黄浮等人又因与宦官势力斗争而被捕下狱,面临弃市之险。陈蕃再次挺身而出,与司空刘茂一同为翟超等人请命,不仅惹恼了桓帝,而且遭到了有司的劾奏。刘茂不敢再说,陈蕃却毫不畏惧,又独自上疏,竭力为翟超、成瑨等人辩护,劝谏桓帝宜割塞近习豫政之源,引纳尚书朝省之事,简练清高,斥黜佞邪。无奈桓帝看了奏章益发恼怒,竟一点都听不进去。宦官们自此更对陈蕃恨之入骨,只是因为陈蕃名声太大,才不敢轻易加害。

陈蕃的冒死谏诤,未能使翟超、成瑨等人得到解救,但他并未因此就知难而退。时隔不久,司隶校尉李膺捕杀宦官的爪牙术士张成,被诬为与太学游士共为部党,诽讪朝廷。桓帝震怒之下,下令州郡逮捕党人。文案送到三府,陈蕃拒绝在上面连署,理由是:“今所按之人,皆是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岂可罪名尚不清楚就予以收掠?”但陈蕃毕竟无力回天,李膺、杜密、陈寔、范滂等二百余人还是被收捕下狱。

事情已到了这种地步,陈蕃仍不放弃努力,又一次上书极谏说:“臣闻贤明之君,委心辅佐;亡国之主,讳闻直辞。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朝焚书坑儒有什么不同?臣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偷生,坐观成败。如蒙采录,即使身首分处,异门而出,也不怨恨。”这封谏书让桓帝看得无话可说,只得借口陈蕃辟召用非其人,将他予以罢免。算起来,这已是陈蕃第三次被免官归乡了。

永康元年(167)十二月,桓帝病死,窦太后临朝,立即发布诏书,起用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此时桓帝刚死,新君未立,诸尚书都畏惧当权的宦官,托病不朝。陈蕃见状,写信指责说:“人主虽亡,法度尚存。现今帝祚未立,诸君怎可丢下国家多难不顾,在家休息呢?连道义都谈不上,又怎么称仁呢!”诸曹尚书见信,惶恐不已,纷纷起而视事。

灵帝即位后,窦太后嘉奖陈蕃的忠孝之美,封他为高阳乡侯。陈蕃坚持不受,前后十次上疏辞让,窦太后拗不过他,终于还是没有受封。

陈蕃既为太傅,便与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共参政事,深得天下士人之心。他时常疾恶宦官弄权,立志诛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恰好窦武亦有此意,两人不谋而合。陈蕃自以为深孚众望,又有恩德于窦太后,必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料当他向太后提出诛杀宦官的建议时,竟然未被太后采纳。陈蕃无奈,只得与窦武另谋良策。

可是,陈蕃与窦武的密谋已经泄漏。中常侍曹节等人抢先行动,假传诏书,收捕窦武等人。陈蕃得知曹节发难,不顾自己已年逾七十,率领着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拔刀冲入承明门,意欲救援窦武。但毕竟寡不敌众,被王甫率剑士捕获,押往牢狱,于当日被害。他的宗族、门生、故吏,都被免官禁锢。

李 膺(110—169) 字元礼,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身衣冠望族,祖父李修,安帝时曾任太尉,父亲李益担任过赵国相。

李膺生性简亢,没有什么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举孝廉后,被司徒胡广征辟,得中高第,逐渐迁升为青州刺史。属下郡县守令畏其威明,竟至纷纷望风弃官。其后,李膺又相继担任过渔阳、蜀郡太守。在蜀郡任内,李膺修建学校,申明法令,恩威并举,当地所出珍玩,一概不入家门。以政绩突出,被朝廷调任为护乌桓校尉,担负起守卫边塞的重任。

其时,鲜卑一再侵扰边塞。李膺时常身先士卒,率步骑临阵交战,即使身负创伤,也拭血再战。李膺的勇猛,令鲜卑士卒闻风丧胆。

在边塞数年,李膺因公事免官,回到故乡,教授生徒,慕名前来就读者,常多达千人。其师荀淑的儿子荀爽,也是小有声名之人。荀爽曾来拜见李膺,并为李膺驾车,回去之后,竟十分欣喜地说:“我今日终于为李君驾车了。”李膺受人仰慕的程度,于此可见一斑。

永寿二年(156),鲜卑军队侵扰云中(治所在今内蒙托克托东北)。桓帝得知李膺的才能,重新征拜他为度辽将军。自李膺来到边塞后,先前屡次袭扰张掖、酒泉、云中诸郡的羌族及疏勒、龟兹的首领,都望风畏服,过去掳掠去的人口,也全都送到塞下归还。从此之后,李膺的威名声振远域。

延熹二年(159),李膺被召回京师,升迁为河南尹。数年后,曾任北海郡守的宛陵大姓羊元群,因贪污敛财,声名狼藉而罢官,竟把郡舍的奇巧之物带回家中。李膺闻知,准备追究羊元群贪赃之罪。不料羊元群竟以贿赂买通了宦官,李膺反而获罪,成了左校弛刑徒。幸亏太尉陈蕃和司隶校尉应奉极力为之申辩,才免于受刑。

延熹八年(165),李膺重获起用,被任命为司隶校尉。他并未因曾遭受宦官打击而退缩,仍然强硬地与宦官势力相抗衡。当时,中常侍张让的弟弟张朔为野王县令,在任贪残无道,甚至杀害孕妇。得知威严肃厉的李膺出任司隶校尉后,张朔情知自己罪恶深重,害怕受到严惩,便畏罪逃回京师,藏匿在其兄张让家里的合柱中。李膺得知消息,即率领吏卒来到张让家中,击破合柱,把张朔抓走,交付洛阳监狱。李膺担心夜长梦多,一旦审讯完毕,立即将张朔杀了。

张让自然不甘罢休,去向桓帝诉冤。桓帝即诏令李膺进殿,责问他为什么不先请示便杀了张朔。李膺毫不畏惧,理直气壮地答道:“《礼记》上说公族有罪,虽然可以宽宥,但主管者执行法宪可以不服从。昔日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上任七天就杀了少正卯。现在臣到任已有十天,私下里担心因办事拖延而犯错,没料到却得了个办事快速利落的罪名。臣自知罪责,死期就在眼前,无话可说,只请求留任五日,除灭元凶,然后受死。”一番话说得桓帝无言以对,只能回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罪有应得,司隶有什么过错呢?”

李膺此举,使他的名望越来越大,士大夫都把得到他的接待视为莫大的荣誉,称之为“登龙门”。他与太尉陈蕃、南阳太守王畅都受到士大夫的敬重,在太学诸生中,更是流传着“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的赞誉。

而大小宦官则对李膺又恨又怕。自从张朔被杀以后,宦官们都低头小心,连休假日也不敢走出宫门。桓帝感到奇怪,询问其中缘故,宦官们都叩头流泪说:“畏惧李校尉。”

延熹九年(166),李膺又做出了一件令宦官切齿痛恨的事情。河南术士张成,自以为方术灵验,推占朝廷即将大赦,竟唆使其子杀人。李膺自然不肯放过,督促手下予以收捕。但张成亦非等闲之辈,他平时经常以方术与宦官交往,连桓帝都向他询问过推占之术。凭借着这层关系,张成不久就被免于追究。李膺对此极为愤慨,竟不顾已有赦免之令,将张成杀了。

李膺的这一举动,无异于捅了马蜂窝,也给了宦官以反击的口实。宦官们嫉恨不已,教唆张成的弟子上书,诬陷李膺与太学生及郡国生徒朋比为奸,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本来就对李膺擅自行事感到恼火,见到上书更是震怒,当即诏令全国,逮捕党人。太尉陈蕃有心拯救李膺等人,不肯在文案上连署。谁知更加激怒了桓帝,下令将李膺等人投入宦官设置的黄门北寺狱,并在全国大肆搜捕,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及陈寔、范滂等二百余人相继被收执。

李膺等人被捕入狱,在朝野上下引起很大震动。外戚窦武及尚书霍谞等纷纷上疏救援。李膺在狱中又多牵引宦官子弟,此招果然有效,宦官们害怕自己的子弟也被牵连进去,不得不请求桓帝适时大赦。

永康元年(167)六月,桓帝宣布大赦天下,李膺等被捕的二百余人全都免归乡里,禁锢终身,不得做官。李膺回到故乡,居住在阳城山中。此时的李膺虽然倍受压制,但天下士大夫却都钦佩他的高尚情操,而以朝廷为污秽。

灵帝立,窦太后临朝,窦武与陈蕃共同执政。李膺被征召为长乐少府。但时隔不久,即建宁元年(168)九月,陈蕃与窦武密谋诛杀宦官的计划泄漏,两人均被宦官所杀,李膺等人再次被废黜。

宦官嫉恶李膺等人,虽然未下毒手,但每次颁发诏书,都要重申党锢的禁令。建宁二年(169)九月,中常侍侯览指使其乡人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共为部党,图危社稷,朝廷因此下令收捕张俭。次月,宦官曹节又借题发挥,指使官府收捕李膺、杜密等人。

消息传出,有人劝告李膺赶忙逃走。可是李膺却坦然答道:“事不辞难,罪不逃刑,是为臣之节。我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往哪里逃!”随即挺身而出,自赴诏狱而死。李膺的坚毅无畏,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侍御史景毅之子景顾亦为李膺门徒,但景毅并未被列入禁锢名册。事发之后,景毅慨然说道:“本来就是因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拜他为师的,怎么能因为脱漏名籍,就苟安呢?”因而自己要求免官归乡。

评:陈蕃生性方峻,立志扫除天下,虽三落三起,依然不畏强御,仗义直诛,表现了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他之得到士大夫的普遍崇仰,是顺理成章的。可惜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仍不免书生气十足,过于信赖窦太后,以致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李膺在险恶的环境中,亦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才干。他上马能杀敌,归隐授学业,堪称文武全才。在与宦官势力的抗争中,他有勇有谋,胆略过人,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敬仰,跻身“八俊”之列。尤其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李膺以“事不辞难”的坚毅精神,挺身殉节,确实无愧于“天下楷模”的盛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726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