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简明正史——萧望之 石显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22 22:40:14 0


萧望之(?—前47) 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出身世代农家。萧从小勤奋好学,喜习《齐诗》,随同县人后仓学习十年。后地方郡国推荐他到太常署学习,先随博士白奇,后跟夏侯胜习《论语》、《礼·服》,由于成绩优异,得到京师儒者的称赞。

大将军霍光秉政时,长史邴吉推荐王仲翁和萧望之两人在他手下任职。当上官桀和盖公主妄图谋害霍光、篡位自立的阴谋败露后,京城局势一度非常紧张,百姓在街上行走,会遇到全副武装士兵的全身搜查。萧望之对此很有意见。他对霍光说:“大将军以功德辅佐幼主,以教化为治国之本,得到黎民百姓的拥戴。如今却到处看到士兵对百姓全身搜查,这恐怕不是周公辅成王时的一套做法吧!”由于批评了霍光,他未能得到重用,而王仲翁却受霍光赏识,成为大将军属吏,后又官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只是一个郎官。王仲翁从官府进进出出,前呼后拥,很有气派。一天,他见到萧望之还是一个小官,讥讽他说:“你就是不肯顺从上面的意旨办事,到如今还只是一个小官吏。”萧望之回答他道:“人各有志。”

因他的弟弟犯法,萧不能在宫内服务,回到故乡。后御史大夫魏相推荐他为属吏,并由郡国察廉推举他为大行治礼丞。

大将军霍光死后,儿子霍禹继任大司马,侄子霍山领尚书事,霍氏的其他亲族仍官高权重,把持朝政。地节三年(前67)出现暴雨、冰雹的灾害,萧望之上书对宣帝说:“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求贤心切,这是有尧禹的遗风。但如今善祥未臻,阴阳不和,是大臣专权,一姓擅政的缘故。”他建议宣帝“选同姓,举贤材,立公道”,这样才能“奸邪塞,私权废”。他上书的目的很清楚,希望宣帝不要只重用霍氏家族。宣帝对他的奏章很欣赏,遂任他为谒者,不久又升迁为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之中连升三级,官阶至二千石。

霍氏谋害许皇后的事败露后,霍氏家族在政治上逐渐失势,萧望之日益得到汉宣帝的重用。他先到平原郡任郡守一段时间,后调入朝廷任少府,继而出任左冯翊,掌管京师地区的事务。

宣帝时,生活在今青海、西藏和甘肃部分地区的羌人叛乱,汉朝派赵充国将军出征。京兆尹张敞向朝廷建议:由于远征西羌军旅费用浩大,除杀人及罪不可赦者外,允许一般的罪犯包括死罪者,用金钱或粮食来赎罪。对此萧望之以汉武帝天汉年间曾用五十万钱减罪一等做法的历史教训,据理反对。他认为正是由于这样做,其结果是武帝后期“奸邪横暴,群盗并起,攻城邑,杀郡守,充斥山谷,吏不能禁”,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允许用钱、谷赎死罪的结果,因此他竭力反对。他在京师地区任左冯翊三年,社会秩序井然,得到朝廷的赞扬,升为大鸿胪。前59年(神爵三年),他又代邴吉任御史大夫。

当时匈奴发生内讧,出现混战,“五单于争立”。朝廷中不少人认为要趁此机会发兵征伐,一举消灭匈奴。对此,萧望之上书,希望汉廷对匈奴实行安抚政策,派使者前去吊问,辅其弱者,救其灾患,而不应乘匈奴之乱而灭之。如发兵征讨,会使匈奴更远离我大汉王朝。汉宣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并派兵支持呼韩邪单于。最终呼韩邪单于消灭了其他几支割据势力,统一了匈奴,并表示愿意归汉。在这一点上,萧望之是有功的。不仅如此,他还建议宣帝对呼韩邪单于来汉觐见时,安排其位置要在诸侯王之上。他的这些做法,使汉匈关系得到缓和。

后萧望之任太子太傅,他专以《论语》、《礼·服》教授太子。

甘露三年(前51),宣帝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施雠、梁丘临、周堪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开会,讲论“五经”异同。石渠阁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最后由宣帝亲自裁定。经过此次会议,儒家的统治地位进一步确立,萧望之在这中间起了重要作用。

前49年,汉宣帝临终前,召太子太傅萧望之,授以前将军光禄勋;侍中乐陵侯史高,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少傅周堪,为光禄大夫,共同受遗诏辅佐幼主。同时,萧望之的画像入麒麟阁。在十一位大臣画像中,萧望之是唯一在世的一位大臣。其他十位是: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车骑将军龙简明正史——萧望之 石显侯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阳侯邴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以及典属国苏武。第一位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实指霍光,因霍氏后谋反,故有姓无名。萧望之位在第十,在苏武之前。此也因苏武子苏元参与上官桀叛乱诛死,苏武因而免职,故列在最后。画像悬于麒麟阁,反映了萧望之在朝廷中的地位。

宣帝时,有鉴于霍氏擅权,在霍氏势力逐出政治舞台后,起用宦官弘恭和石显。弘、石两人都因犯罪,受腐刑,入宫中服役。元帝即位,由于他优柔寡断,体弱多病,常不亲政,二人遂得到重用,弘恭为中书令,石显任中书仆射。他们还与外戚史高勾结,朋比为奸,把持朝政。受诏辅佐皇帝的萧望之、周堪和刘向对弘、石擅政非常不满,多次上书元帝,要他远离二人。萧望之在奏章上说:“中书是政府的重要部门,应由贤明的人来担任。武帝游宴后庭、起用宦者,这不合旧制,又违背了古代不得任用刑人(宦者)的规定。”元帝明知萧望之指的就是弘、石二人,但他对萧、周、刘等人的奏章留中不发,不予处理。

会稽人郑朋看到宫廷里的这场斗争,开始阴附萧、周等人,在他们面前揭发外戚史高、许章等不少罪行。后萧望之发现郑朋品行不端,有不少劣迹,遂疏远了他。此时郑朋反过来又投靠许、史及弘、石等人。并诉说过去揭发史、许等人罪行,都由萧、周等人唆使。弘、石等认为抓住了机会,可对萧、周等人施行报复,于是一面要郑朋上书揭发萧、周等“奸情”,一面又趁萧望之休沐出宫之日,上书弹劾萧、周、刘等人。在奏疏中说:“萧望之、周堪、刘向互结朋党,相互荐举,毁诬大臣,叛离骨肉,专擅权势,为臣不忠,并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召致廷尉”意为逮捕下狱,可是糊涂的元帝竟不懂此意,以为是令廷尉调查,于是御笔一挥批准了这一奏章,这样他的两个老师萧望之、周堪及宗室刘向被捕下狱。隔了一段时间,元帝有事欲询问周堪和刘向,内侍告诉他二人已在狱中。元帝闻讯大惊,问弘恭、石显是怎么回事。弘、石忙答:“前曾蒙陛下批准,才敢将他们几人逮捕下狱。”元帝说:“你们不是只说‘召致廷尉’吗?怎么把他们下狱治罪呢!”萧望之、周堪和刘向后来虽然出了监狱,但元帝又听从弘、石两人的主意,收了萧望之光禄勋的印绶,周堪、刘向两人免为庶人。几个月后,元帝记起老师萧望之,赐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弘恭、石显却又加僭害,借口其子萧伋上书讼冤为有失大体,以不敬罪要下令逮捕萧望之。当石显发兵包围萧府时,望之仰天长叹道:“我尝备位宰相,年过六十,还要再入狱受苦吗?这有何面目?还不如速死!”即饮鸩酒自尽。

元帝得知萧望之自尽的消息时正在吃饭,不禁流涕道:“我原知望之不肯就狱,今果如此!杀我贤傅,可惜可恨!”于是有诏加恩,赐其长子萧伋为关内侯。元帝也每年到萧望之墓上奠祭。萧望之有八个儿子,其中萧育、萧咸、萧由后来都做了大官。

石 显(?—前32) 字君房,济南人,宣、元时期的宦官,他与弘恭及外戚史高勾结,一度权倾朝野。

弘恭和石显,都是在少年时触犯刑法,受腐刑,入宫中服役。汉宣帝鉴于霍氏擅权,在发觉霍光妻子谋害许皇后而族灭霍氏后,为防止政出外戚,便重用宦官弘恭和石显。弘恭为人聪敏,熟习法律典章制度,还能缮写奏章,得到宣帝重用,任中书令。石显为中书仆射(副职)。

元帝即位后,弘恭、石显和位居首辅但毫无才能的外戚大司马史高勾结为奸,典掌枢机,控制朝政。元帝师傅,时任光禄勋的萧望之和光禄大夫周堪,以及宗室大臣、谏大夫刘向,曾多次上书劝元帝不要亲近小人,远离弘恭、石显。元帝把这些奏章留中不发,不予处理。从此,弘恭、石显对萧望之等人恨之入骨,总想找机会报复。并且利用元帝昏庸,终于达到了目的,使萧望之饮鸩而死,周堪、刘向废为庶人。

不久,弘恭病死,石显代恭为中书令,擅权更剧。同时,石显又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等结成一伙,凡依附者皆得高官,显官要职均被这些人占据,当时有歌谣说:“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自此,朝政为石显等宦官所把持。元帝反而“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还要不断封赏他,讨好他,赏赐及赂遗资达一万万。

萧望之死后,元帝曾擢任周堪为光禄勋,结果又被石显调出京城,为河东太守,最后被迫害病死。前长沙太傅贾谊的曾孙贾捐之,是为待诏,屡言石显劣迹,石显就抓住他与长安令杨兴的关系,诬陷他们隐怀诈伪,更相荐誉,欲得大位,罔上不道,判贾捐之死罪。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京房,是专攻《易》的儒生,长于说灾变。他见朝政为中书令石显把持,多次上书规劝元帝,他问元帝:“陛下以为当今是治世呢,还是乱世呢?”元帝听完颓然地说:“乱透了,也糟透了。有什么好说的呢?”京房接着问:“陛下信用的人是谁啊?作为明主,应该知道。”元帝答:“不知是谁,如果知道是谁,何必用他呢?”京房说:“陛下最信任的人,每天同他在帷幄之中商量进退天下之士的那位便是。”昏庸的皇帝这才明白,京房指的是石显。石显知道此事后,先借故把京房徙为魏郡太守,后又陷诬他与岳翁、张博两人同谋,诽谤政治,诖误诸侯王,狡猾不道,一并弃市。御史中丞陈咸和萧望之的门生槐里令朱云晤谈时常诋斥石显用权。一次显党五鹿充宗开会讲经,仗着权阉势力,趾高气扬。朱云见此情景,独摄衣趋入,与充宗辩论,驳得充宗垂头丧气,怅然退去。有人据此作歌云:“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后来石显等党羽也未放过此二人,一并捕治,下狱论罪。

石显狡黠取宠,权倾朝野,为试其权势,特向元帝密奏道:“宫中有所征发,不论早晚,若夜间宫门早闭,不及呈入,请陛下准令开门。”元帝不知有诈,便即同意。石显得到元帝允承,往往深夜出入宫内,故意延迟,待至宫门已闭,他即传诏开门,并成惯例。他这样做果然有人上告元帝,说石显矫诏开门。由于事先已得元帝同意,故元帝对此一概不理,而石显更得到重用。总之,在元帝统治的十余年中,实际是宦官石显把持朝政的时代。

竟宁元年(前33),四十三岁的元帝去世。成帝即位后不久就将石显及其党羽牢梁、陈顺罢官,后又令显徙归故里。石显失势,忧懑不食,死于途中。与石显勾结的少府五鹿充宗迁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为雁门都尉。当时长安有歌谣曰:“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72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