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王朝解读——商鞅变法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0 10:04:16 0


商鞅变法商鞅的个人经历是一个悲剧,但其功绩却让秦国事受无尽。

遍地求贤才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他的儿子渠梁即位。渠梁即秦孝公。他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继位时年方21岁。他看到东方国家,在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革后,国力都加强了。特别是当时的齐威王、魏惠王,是当时七雄中力量最强大的两霸。

孝公在东方各国的影响下,为势所迫,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要使秦国很快地强盛起来,以恢复春秋时代秦穆公的霸业。于是,秦孝公广泛地收揽人才。他下了一道求贤的诏令。

这个求贤诏令的大意是说,过去在秦穆公之时,实行德政,加强武装力量,平定了晋国的内乱,东边国土直达黄河,西边征服了戎翟少数民族,开拓了上千里的大片国土,天子和诸侯都来祝贺,为后世开创了基业,好不荣耀!

只是到了厉公、躁公、简公和出子之世,由于内部扰乱,没有力量抵御外患,才把先君开辟的国土河西地方丢失了(被三晋中的魏国所夺),诸侯都瞧不起秦国,想到这里,感到脸上很不光彩,非常痛心。

如今要下决心光复穆公之业。在宾客和群臣中,如果有谁能出奇计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的官职,赏给他土地。

孝公一面下令求贤,一面又在国内赈济孤寡,募集战士,严明赏罚,设法使国富民强。

在异国他乡寻找机会就在这时,有个叫做商鞅的人,从魏国来到秦国。这个人原是卫国的贵族子弟(所以又叫卫鞅),他从小就好“刑名之学”,曾受过法家李悝、吴起的影响。当他还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叔痤手下做小官时,公叔痤见他很有才能,在临死前,曾推荐给魏惠王,要惠王委之以国政,用他为相。并说,如果不用就把他杀掉,不能让卫鞅离开魏国。魏惠王还以为公叔痤病重在说胡话,因而没有用卫鞅。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正下令求贤,就到了秦国。

商鞅到秦国后,先住在孝公的亲信景监家里,并通过景监的关系得与秦孝公三次相见。头两次游说孝公要学尧舜禹汤的仁义,行所谓帝王之道。秦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孝公生气地对景监说:“你的客人简直太迂腐了,我哪能用他呢!”景监告诉商鞅,孝公对他的谈话很不满意,商鞅要求再和孝公谈一次话。过了不久,孝公第三次接见商鞅。这次因为他前两次已经摸透了孝公的心里是迫切要求使秦国富强起来,不愿意慢慢顺着平常人的想法去实行王道。于是就大谈其富国图霸之术。这一下可把秦孝公的心给打动了。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越听越爱听,高兴地对景监说:“你的客人果然是好样的!”一连和商鞅谈了好几天。于是秦孝公就决定要重用商鞅,准备实行变法图强。

立木求信于是,商鞅开始推行新法。首先,他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并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10两金子。”不一会,很多人都围过来,议论纷纷。有的摇头说:“这根木头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10两赏金?”还有的说:“这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总之,没有人相信是真事。商鞅等了一个时辰,没有一个人去扛木头。

商鞅知道,秦朝廷自始以来很少讲信义,老百姓还是不相信他的命令。他想了想,就把赏金提到50两。正在大伙议论的时候,有一个人跑出来,走到商鞅面前,说:“我来试试。”商鞅点点头,那人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直奔北门。

商鞅立刻传出话来,赏金50两,一分也不能少。这件事,像疾风一样,立即传开去,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称赞说:“左庶长的命令真不含糊。”

商鞅知道,老百姓已经相信了他,这是他的命令起了作用。于是,他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军事力量强大了,农业发展了。

秦孝公见商鞅的改革措施成功了,更加重视他,信任他。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县的组织,加强国家的权力,迁都咸阳等。第二次大规模的改革,引起上层社会激烈的反对。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王族的人不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了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孝公无法,只有依从了商鞅。商鞅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其他贵族、大臣都不敢反对和触犯新法了。

商鞅变法推行了10年,秦国越来越强盛。中原的诸侯国纷纷向秦国道贺,有的就与秦国交好,连周天子也打发使者送祭肉给秦国,封孝公为“方伯”。商鞅变法所以得以实施,与他当初立木为信有很大关系。

孙膑和庞涓斗智当年的恩怨,终于可以有个了断。

庞涓获得赏识魏惠王也学秦孝公那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被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话。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

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

孙膑与庞涓的交锋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会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去做。果不出孙膑所料,庞涓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庞涓大败。

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

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攻进魏国了。

庞涓中计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5万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2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10万大军到了魏国,才3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

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

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邹忌讽齐王纳谏向君主进谏,一向是很让人胆战心惊的事情,看邹忌如何做的。

弹曲的道理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国力强盛。不过,到了齐威王时,他倚仗势力强大,一天到晚只是吃喝玩乐,不问国事。这时其他几国,如楚、鲁、晋等见齐王如此腐败、荒唐,接连向齐国进兵。齐国连吃败仗,齐王仍不闻不问,置边防急奏于不顾,照吃、照玩不误。曾鼎盛一时的齐国,就这样越来越衰弱了。

齐人邹忌善于弹琴,他心怀治国强兵之道,听说齐威王喜欢音乐,一天从家乡赶来求见齐王。

齐王听说求见者好弹琴,心里非常高兴,立即将邹忌请进宫。邹忌刚进宫,威王即刻叫他弹奏,可邹忌却把琴往旁边一推,并且口里还说着:“我一向重视研究弹琴的道理,至于弹不弹曲子,那就没什么了。”

威王不解地问:“这弹琴,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吗?那你就说说看。”

邹忌心想,齐王真没恼怒,这正好与他多交谈交谈。于是,邹忌就先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威王听得津津有味。邹忌讲得越是头头是道,威王越想听他弹曲,于是打断邹忌的话,说:“先生,您说得太好了,也说得太多了,您快给我弹一段听听吧!”

齐威王怎么也没有想到,邹忌不但没有立刻弹琴,反倒板起面孔,质问起威王来了:“大王,我是琴师,以弹琴为业,故整天琢磨弹琴的道理。可大王您,是一国之君,身居王位,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却不管国家大事,这跟我按着琴不弹有何不同?我有琴按着不弹,大王您很不高兴。同样道理,您掌大权却不治理国家,全国老百姓就高兴吗?难道您不怕全国老百姓反对吗?”

邹忌的话句句入理,说得威王心服口服。这番铿锵有力的话,与其说是规劝,不如说是警告吧!齐王身上已冒出冷汗,他连说:“对!对!我一定听先生的话。”当即将邹忌留下来,待如贵宾,并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治国安邦大事。在邹忌的劝说下,弃酒色歌舞而广招人才,考察官吏,操练兵马,发展生产,奖励耕织。这样,齐国又渐渐强盛起来了。

关于妻妾的感悟国家又渐渐强盛起来,百姓安居,说奉承话的人也多了,齐王听了也乐滋滋的,整日飘飘然,对不同意见就有点听不进了。邹忌认为骄者必败,防患于未然,要提醒齐王必须把这毛病改掉。可如何与齐王说呢,他苦苦思索着。

一天,他要上朝,早早起来,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照了照。只见他若有所思地照着镜子,问妻子:“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些?”妻子笑道说:“当然是您漂亮啦,城北徐公怎么比得上呢?”

邹忌身长八尺有余,身材匀称,相貌端庄,的确挺漂亮。但是,城北徐公是当时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夸赞的话,有点怀疑,又去问侍妾:“你看看,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侍妾回答说:“徐公怎能跟您比呢?您比他漂亮多了!”过了一会儿,来了客人,邹忌又问客人,回答与前二者同。正在邹忌深深思索时,第二天,城北徐公来拜访。这时,邹忌把徐公仔仔细细,上上下下打量个够,又偷偷照照镜子,看看徐公,更觉自己比徐公差远了!心想,可这些人为什么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呢?晚上,他躺在床上继续思索这两天的事,终于恍然大悟。

第二天一大早,他穿戴好,就上朝见齐王去了。见到齐王,原原本本将这件事讲给齐王听。齐王听了先是哈哈大笑,后又不解地问邹忌:“他们为什么都说你比徐公漂亮呢?”邹忌接着说:“您想,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她怕我;客人说我美,是他们有求于我啊!”

威王听了,点着头说:“对啊,对别人的好话也得多想想。”邹忌机敏地接上话茬,稍严肃地说:“大王,您听的好话最多,受的蒙蔽也多呀。”威王听了有点不高兴,沉着脸说:“你这是何意?”邹忌却从从容容地说:“大王,您想,说我美的人都是为了讨好我才蒙蔽我。现在,齐国有广阔的土地,方圆有上千里,数百个城镇,数万百姓,直到宫中侍女、美妾、朝廷大臣,哪一个不偏爱大王、害怕大王呢?由此看来,大王受的蒙蔽不是比我深多了吗?”

威王开始听不进,经邹忌这么一说,他顿时醒悟。不由地说道:“知我者先生啊!你说得太好了!”于是,他向全国下了一道命令:“不管什么人,当面能指出我的缺点、错误的,受头等奖;用书面给我提意见的,受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我的过错的,传到我耳里,也给下等奖。”这道命令传出后,朝廷内外,提批评建议的,络绎不绝。几个月以后再来提意见的人就少了,一年后,人们便觉得没的说了。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又加强了调查,严惩了颠倒是非,贪赃枉法的污吏。从此,齐国更强大了。

窃符救赵智勇双全,朋友相助,才是成功的关键。

想要出手却又无从下手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嫠王派大将晋鄙率兵救赵国。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嫠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嫠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嫠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麓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朋友的锦囊妙计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赢。信陵君跟侯赢去告别。侯赢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赢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侯赢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了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赢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

信陵君一愣,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赢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用武力夺取军权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

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锺,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

成功一战,名扬天下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龀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像山崩似地倒了下来。

秦国多少年来,没有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王龀带兵败退,还有二万名秦兵被赵兵围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黄金台黄金台储藏的并非是黄金,而是为了招揽人才。

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大张旗鼓的招贤纳士之举,莫过于燕昭王高筑黄金台。他的这个作法,被后世之人历代传诵。诗人李白有一首五言古风,写道:“燕昭廷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314年,燕国的国君燕王哙让位给燕相子之,引起国内大乱。齐渭王乘机发兵灭亡了燕国。燕国的老百姓不甘心亡国,联合起来把齐国人赶走,又找到了燕太子职,立他为国君。这个国君,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继位时,燕国国内一片混乱,田地荒芜,房屋倒坍,到处是废墟。老百姓啼饥号寒,一派凄凉景象。燕昭王决心要复兴燕国,洗雪亡国之耻。他知道,治理国家千头万绪,最要紧的是要有众多的人才。有了人才,才能百废俱兴。

燕昭王寻思着如何招揽人才,食不甘味,睡不安寝,为了这件事焦虑得面容憔悴。

重金买马骨当时,有个叫郭隗的人看透了燕昭王的心事,绘声绘色地给他讲了一个“重金买马骨”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君,想得到一匹千里马,悬赏1000两黄金,也没有得到。他就派一名亲信,带着1000两黄金到处去买千里马。那个亲信跑了好多地方,也没有买到。

有一天,这个亲信走在半路上,看到许多人围着一匹死马啧啧叹惜。他走上前去打听,得知这匹死马,原来是千里马。他想了想,灵机一动,立刻拿出500两黄金,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

这个亲信把马骨头带回去,恭恭敬敬地献给国君,还喜滋滋地念叨:“千里马来也!”国君看他带回来的是马骨头,还花了500两黄金,气得大骂:“你这个傻瓜,马骨头有什么用呢?还花去这么多金子!”

这个人振振有词地说:“大王息怒,天下人知道您连千里马的骨头都肯出重金收买,会认为您爱千里马心切,一定有人把千里马送上门来!”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那位国君就得到3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完故事,说:“寡人明白你的意思,可是广招贤人这个事,具体怎么办才好呢?”

郭隗站起身,深深地向燕昭王施礼之后,说:“臣下不才,请大王把我当作‘死马’供奉起来,活的‘千里马’一定会找上门来。”

四方豪杰乘风来燕昭王按照郭隗出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选择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亲自恭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每天,燕昭王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燕昭王还在易水河畔,修筑起一座高台,在台上举行庄重的接见仪式,接待各地前来投奔的贤人;台上放置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人的进见礼,因此,这个高台叫做“黄金台”。

这件事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有才能的人,络绎不绝地跑到燕国。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燕昭高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当时,燕国集聚了很多贤才。

燕昭王最重用乐毅,乐毅是被魏文侯重用为帅的乐羊的后代,是个军事家。他为燕国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后来,燕国又联合赵、韩、魏、秦等国一起讨伐齐国,乐毅当上五国联军的统帅,率领着各路大军,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几乎使齐国遭到灭亡,终于为燕国报仇雪恨。

燕昭王依靠得到的众多人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使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的强国。

胡服骑射不管是哪里的经验,只要对自己有益,就应该学习。

失败换来的教训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北部的中山国。但打到中山国的南境重镇房子(今河北高邑县东)时,就遭到中山国的顽强抵抗,难以深入了。赵国庞大的车兵部队被中山国车兵和锐卒打得节节败退。赵国的前沿重镇——鄙邑也失于中山国之手。

在赵国对中山国发起进攻时,燕国为报宿怨也乘机起兵,从中山国北部与燕境相接的那块缺口打了进去,一直攻到中人(今河北唐县)。但也被中山军打退。

房子之役后,赵武灵王带领随从北上伐郡,最北到达了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南),接着又西折至黄河,登上黄华山巅,纵览北方形势。赵武灵王从分析首战利弊中,认识到中山国不能轻取,要实现攻取中山国的夙愿,还得将赵军建设得比现在更加强大,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实行军事制度的改革。他的视线紧紧地追踪着山下一股股剽悍的北方部族的游骑,一个念头涌上心来:假如打破传统的车战编制,将几十万赵军训练得像眼底的游牧骑兵这样,打起仗来如风驰电掣般地奔袭敌人,那近取中山,远开胡地,不就易如反掌了么!但要学胡骑,必得胡服。

华夏士兵袍长袖大,身裹重甲,系扎繁琐,单骑作战很不方便。

而胡人穿着紧身的短衣、长裤,外套轻甲,就极便于单骑,弯弓射箭甚是利索。想到这里,赵武灵王赶紧将大臣楼缓召至近前,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了他。楼缓当即表示赞同,但左右随行的大臣却一致反对。返回国都后,赵王又向贤臣肥义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并征求他的意见:“我若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人们一定要议论我,怎么办?”肥义听后鼓励赵王说:“办任何事不能持疑虑畏难的态度,不然就一事无成。相传帝舜曾向有苗氏部落学习南国舞蹈,大禹治水路经‘裸国’,也入乡随俗,袒露着上身。因此,移风易俗也不是不可能的。”肥义的一番言辞,坚定了赵王的决心,他当即穿上胡服发誓道:“我再也不犹豫了,就让举世皆笑我谵妄。胡地、中山必归我手!”接着,就派臣下王蝶转告自己的叔父公子成说:“我已改穿胡服了,准备明早即以这身装束面见群臣,在这件有关国家命运的大事上,您应听从我的,请叔父也改穿胡服吧,如果您不愿服从,那么,我的这项改革就很难推行下去了。”

赵王的劝说遭到了公子成的拒绝。公子成告诉来者说“胡服骑射是。‘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其后果是被中原诸国摒出华夏之外,视为戎狄之邦。”公子成的反对,正是赵王预料中的。

于是他决定亲自登门说服公子成。赵王对公子成说:“服装是为了便用,礼是为了便事,地方不同,服装礼仪也就不同。我们赵国东边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为邻,但却没有‘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我们西与楼烦、秦、韩相连,可是却没有‘骑射之备’。

往日中山倚仗齐势,侵占我们的国土,先王感到耻辱,抱恨而终。今天胡服骑射,就是要报仇雪耻,可是叔父却为了顺从习俗,而悖逆先君简子、襄子的意愿。这既对不起列祖列宗,也辜负了我对您的一番厚望。”

公子成听毕,连声称罪,诚恳地接受了赵武灵王赐予的胡服。第二天,赵武灵王、公子成、肥义、楼缓、王缲等都穿着胡服上朝。

百官见状,也纷纷改穿胡服。赵武灵王见“胡服”在朝廷得到了推行,便向全国下达了“胡服令”。

力排众议但“胡服令”在推行中仍遇到了很大阻力。原来,王族赵文、赵造、赵俊和大臣周绍反对胡服。他们说:“衣服有常,礼之制也”,“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赵武灵王针锋相对地驳斥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昏聩的君王不变易先王之礼,照样免不了灭亡,而贤明的君主,不沿袭前代也能成就王业”。赵文等人也被赵王说服了。最后还剩下一个王族公子赵燕反对胡服,赵王断然下令说:“如你不立即改换胡服,我将对你处以极刑以利法令推行。”赵燕吓坏了,也慌忙找来胡服穿上。就在赵王与一些顽固分子争辩的时候,赵国上下普遍改穿了胡服。

在胡服的基础上,赵王广泛地招募骑射之士和训练现有的士兵掌握骑射之术。不到一年,赵国就建成了一支人数众多、兵力强盛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取代了赵国过去的车兵的地位,成为赵军的主力。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亲率这支新建的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取了中山国的宁葭(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北)。这里离中山国都灵寿仅有咫尺之隔(灵寿在宁葭西北),灵寿与宁葭之间横亘着滹沱水。

赵王估计强攻灵寿不利,便主动西折,然后北进千里,大破林胡和楼烦部落,兵锋直抵榆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黄河北岸),林胡王献马乞和。在赵国骑兵的打击下,林胡、楼烦开始了大规模北迁,其中留下来的一部分就归属于赵了。赵武灵王在新辟土地上建立了云中、雁门两郡,在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专设了“骑邑”,用来训练骑兵。这时有个叫牛赞的大臣出来反对说:“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赵武灵王反驳牛赞说:“古今异利,远近异用”,“令重甲修兵不可以腧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坚持了集训骑兵,建立大规模的训练基地。为了巩固北疆,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还“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命将军、大夫、适子、代吏皆貂服”,进一步推广胡服骑射。

赵王归国后,即派楼缓到秦,仇液到韩,王贲到楚,富丁到魏,赵爵到齐。这种同时间一国使者兼程并出,分别游说争取各国的外交举措,即使在纵横捭阖、瞬息万变的战国政治舞台上也是罕见的。与此同时,赵王还委派代相赵固专门负责联络和训练胡兵。另外,赵国对周边的军事戒备也相当严密。一部分骑兵被抽调到戒备“燕、三胡、秦、韩”的前线。在黄河和漳水两岸训练出的水军,也严密地守卫着“河、薄洛之水”,以备齐患。经过这番部署,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将士第二次进攻中山国。

数月收复七十城数月之间,收复城池七十多座,的确是千古奇事。

英雄横空出世齐国北邻的燕国,曾受过齐国欺负,决心报仇。齐王自从将孟尝君逐出京城,命其回封地薛以后,他一心想称霸,于是更加骄横,由此,列国诸侯大多对他不满。

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联络了几个诸侯国,其中有秦国、韩国、越国、魏国,由大将乐毅率领,浩浩荡荡杀向齐国。不足半年时间,这五国兵马,已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时,齐国只剩下菖城(今山东菖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一带)两个地方。

就在国家危亡之际,齐国即墨城里有个大将,名叫田单,他整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在守城大夫阵亡以后,大家一致推举他为守城统帅。田单不仅有勇有谋,而且与士兵同战斗,还把他本族人和自己亲属都编在队伍里,因此,即墨人非常敬佩他,守城的士气旺盛起来。

乐毅围困即墨达3年之久,也未拿下。乐毅威望高,有人妒忌他,说他的坏话。但燕昭王不信,还派人去慰问。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索性封乐毅为齐王,但乐毅不肯接受。这样,乐毅的威信更高了。

挑拨离间两年以后,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惠王。这时,即墨仍未拿下。田单听到燕惠王即位,灵机一动,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便暗中派人到燕国散布流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上齐王了,为讨先王的好,当时没接受封号,如今新王即位,乐毅便高兴了,他要留在齐国做王了。如果燕国换个大将,即墨和菖城早就攻下来了”。

燕惠王听了传言,很不高兴,又因早与乐毅有点矛盾,就决定另派大将骑劫到齐国代替乐毅。乐毅本来是赵国人,就投奔赵国去了。

乐毅被撤换,燕军将士人心浮动,都不服气。骑劫到了齐国后,未做周密的调查了解,下令围攻即墨,围了好几层。这时,城里的田单,早已把决战的方案准备好了。

过了不多久,燕国兵营里就听到附近老百姓议论纷纷。有的说:“以前乐将军太好了,捉了齐国人还好好对待,城里的人当然就不用担什么心,用不着怕。要是燕国人把捉到的俘虏的鼻子削去,齐国人还敢打仗吗?”也有的说:“我们的祖坟都在城外,要是燕国军队真的刨起坟来,那将如何是好?还是劝田单不要打了,投降也罢!”没想到燕国新派的这个大将军骑劫,听到老百姓的这些议论,就真的动起手来。他派人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士兵把齐国城外的坟都刨了。即墨城里的人听到燕国军队这些残暴的行为,都气愤填膺,他们在城上亲眼见到燕国的士兵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齐国将士,纷纷向田单求战,要与燕国人拼个死活,报仇雪耻。

决战时刻的来临田单认为决战时机已到,他又派人装作即墨的富翁,暗地里给骑劫送去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哀求他们说:“城里的粮食已吃完了,人心慌乱,不出几天就要投降。我们请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保全我们的家小。”骑劫听了很高兴,竟然信以为真,满口答应。

这样,燕军只等着即墨人开城出来投降。城里的齐国人,个个斗志昂扬,人人积极准备参战。田单挑选了一千多头牛,叫人把这些牛打扮起来。牛身上披着一床被子、上面画着红呀、绿呀的稀奇古怪的图样。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草。田单见牛阵准备好了,又挑选了5000名“敢死队”,人人拿着大刀长矛,个个义愤填膺。

一切准备停当,一天午夜,田单一声令下,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着了火。牛尾巴一着火,一千多头牛被烧得哞哞直叫,朝城外狂奔。着火的牛群直冲向燕国兵营。齐军的5000名“敢死队”,手执兵器,紧跟着牛队,向燕军兵营冲杀过去。

城里的齐国百姓,一起来到城头,为齐军助威。有的敲着铜壶,有的打着铜盆,个个劲头十足。

霎时,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夹杂着鼓角声、铜器敲打声,惊醒了燕国人的酣梦。他们睡眼朦胧,只见火光耀眼,上千头脑袋上长着大刀的怪兽向他们冲过来。燕国大多数士兵被吓得魂不附体,个个犹如一团泥,何谈抵抗?

一时间,牛头上捆的尖刀扎死的人,那5000名敢死队手起刀落砍杀的人,火牛狂奔踩死的人,燕国军队自己乱窜撞伤踏死的人,不计其数。

燕将骑劫惊醒后,坐上战车,想杀出一条活路,但未能冲出去。最终被齐兵所杀。

齐军在田单的指挥下,乘胜直追,进行大反攻。整个齐国都轰动了,纷纷夺回燕军占领的城池。田单的军队,一往无前,只几个月功夫,在全国将士、百姓的配合下,就将被燕等五国占领的七十多座城,全部收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单的火牛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活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

生活中的启示各诸侯国都想不断扩充自己的疆域,增强实力,因此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劳民伤财,往往两败俱伤。一些头脑清醒的大臣,对侵略性的战争,持否定的态度,或直言相谏,或巧妙隐喻,以此制止危害巨大的战争。一次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想到这个计划一定会有不少大臣反对,于是在朝廷上严肃地对群臣说:“谁要对我攻打楚国有意见,我就让他去死!”群臣都了解吴王的脾气,他说到做到。虽然不少大臣都知这次攻打楚国对吴国很不利,但一想到劝谏不成反遭杀身之祸,于是皆缄默不语。

吴王在积极准备打仗,群臣心急如焚。吴王的一名叫少孺子的近侍看到这情形,心里也异常着急。想前去直言劝谏吴王不要伐楚,但又怕劝不成。伐楚的时间越来越迫近。少孺子整天蹙眉深思。然而,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

一天早朝,吴王发现他的侍臣少孺子浑身都湿漉漉的,心里挺奇怪,便问他:“早上你干什么去了,怎么弄得全身上下都湿了呢?”少孺子赶紧回答说:“我早早起来,带了弹弓,在后花园散步闲逛,想打只鸟什么的。我走着走着,发现了一件让我不能忘怀的事情。”吴王插话说:“什么事让你不能忘怀,说说听。”少孺子接着说:“我看见一只蝉在树上凄厉地鸣叫,喝着露水。可这蝉怎么知道,有一只螳螂这时正在下边悄悄地向上爬,紧紧地盯着它,想作为一顿美餐呢!再细看那螳螂,屈着身子,张伸着足爪,一步一步接近了蝉。可是,螳螂又怎么知道,这时正有一只黄雀隐藏在离它不远的一根树枝上,两眼死死盯着螳螂,准备振翅飞起啄那专心专意向前爬的螳螂!黄雀呢,伸着脖子心想那螳螂一定跑不了了,也来顿美餐。可黄雀哪里会想到,这时有人正用弹弓瞄准它,它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哎,这三个小东西,都是只顾前,不思后,它们的处境真是太危险了啊!大王,您看,这事多么精彩,这场面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呀!我站的时间长了,让露水把衣服都打湿了。”

臣子的苦心吴王一边听,一边思索,听完这番话,恍然大悟,幡然警醒,这时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苦心。吴王哈哈大笑着,一手指着少孺子,说:“你这个聪明鬼,小滑头,竟把我说活了,攻打楚国的事就停了吧。”满朝文武大臣,奔走相告,吴王在朝廷上又正式宣布:“伐楚的计划作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54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