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王朝解读——秦朝建立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0 09:40:12 0


秦朝建立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在首尾十年间,秦王政陆续攻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从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殷、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秦王政并六国后,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下令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认为,秦王政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上尊号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秦王去“泰”取“皇”,用上古帝位号,称“皇帝”,其他如议。并废除谥法,自号“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①。秦朝皇帝虽然二世而亡,但“皇帝”这一名号却为历代封建王朝所袭用。

为加强中央集权,秦王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在皇帝之下,中央设丞相(掌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辅助丞相,主管监察、执法)、太尉(掌全国军事),合称三公。下设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皇帝侍从警卫)、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经济)、典客(掌对外及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卫尉(掌宫廷警卫)、太仆(掌皇帝车舆及马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皇室),合称九卿。此外,还设有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通古今以备顾问的博士,掌征伐的前后左右将军等。上述官僚,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丞相王绾认为:“诸侯新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②要求恢复分封制。始皇下其议于群臣讨论,群臣皆表示同意。只有廷尉李斯持异议,他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③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分全国为内史、北地、陇西、上郡、九原、三川、砀郡、颍川、南阳、邯郸、上谷、巨鹿、渔阳、右北平、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辽东、辽西、东郡、齐郡、薛郡、琅邪、泗水、汉中、巴郡、蜀郡、会稽、九江、鄣郡、南郡、长沙、黔中等三十六郡④。此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又增立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共四十郡⑤。郡置守(掌一郡政务):尉(辅助郡守并掌军事)、监(掌监察,直属御史大夫)。郡下设县,县设令、长(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主管一县政务。县以下还有乡、亭两级行政组织,“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续汉书·百官志》五:“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注引《汉官》云:“乡户五千则置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巡禁贼盗”⑥。

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秦王朝,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统一制度的措施。秦统一中国以前,货币异常复杂,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秦始皇下令以原秦国制度为基础进行统一。货币:战国时钱币形制不一,三晋为布钱,燕、齐为刀钱,楚有铜贝(蚁鼻),秦、周为圆钱。当时,黄金为各国通用交换媒介。秦始皇改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重二十两(一说重二十四两);以圆形方孔之铜钱为下币,文日半两,重如其文。废除原在秦国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度量衡:以秦国“衡石丈尺”为标准,全国划一。度以寸、尺、丈为单位,采取十进位制;量以龠(音月)、合(读葛)、升、斗、桶(斛)为单位,基本采取十进位制(其中二龠一=合是例外);衡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规定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与此同时,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建议,下令对各国原来使用的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⑦,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小篆为公文法令的标准文字。为推行统一书体,秦始皇命李斯、赵高、胡母敬分别用小篆字体编撰《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作为标准文字范本。以后因为政府公文繁多,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加以省改,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虽然如此,但大篆、小篆仍为一般著作家通用的文字。

秦始皇还依据秦法,统一法律制度,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根据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区出土的秦代竹简,有《田律》、《厩苑律》、《金布律》(关于国家财会、物资管理、借贷等的规定)、《关市律》、《置吏律》等约三十余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此外,秦统一后,还下令统一全国车轨,规定轨距宽六尺;统一田亩,每亩定为二百四十方步。

战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争,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全部壁障。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筑令坚实而使隆高),树以青松”⑧。为加强关中与河套地区的联系,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命蒙恬修建一条从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的直道,凿山填谷一千八百里,至三十七年(前210)始初步完成⑨。以上“驰道”、“直道”,再加上统一中国后在西南边疆修筑的“五尺道”(栈道,广五尺),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

为了防止封建贵族割据势力再起,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移民。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⑩。与此同时,“收天下兵(古者以铜为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云:“各重二十四万斤。”)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而且还采用战国时期阴阳五行之说,来为秦朝统治寻找根据。终始五德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水色黑,因此秦国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记数用六(阴数),如六尺为一步,驾车用六马,车轨宽六尺,符长六尺,冠高六寸。历法以亥月(亥属水)即十月为岁首,等等。

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为宣扬皇帝声威,扩大政治影响,巩固新建的秦王朝,大规模出巡天下五次,主要是到华中、华东、华北等六国旧地。沿途祭祀名山大川,刻石颂扬秦功德。这些与他的上述作为,对于巩固秦的统一,都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注释①②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④《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

⑤《晋书·地理志》。此外,秦郡还有四十二郡(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和四十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载《浙江学报》第二卷第一期)、四十八郡(王国维《秦郡考》,栽《观堂集林》)诸种说法。

⑥《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

⑦许慎《说文解字叙》。

⑧《汉书》卷五一《贾山传》。

⑨⑩《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儒秦始皇称帝前,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大业。他在帝位十二年,又采取了整齐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对巩固秦统一具有一定意义。然而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公元前221年称帝之初,在建立国家体制问题上就曾发生过一场争论,最后采纳李斯意见,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但政治思想方面的斗争并未因此终结。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在宴会上,仆射(音叶)周青臣颂扬始皇功德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①始皇听后十分喜悦。可是复古派、博士齐人淳于越,却站出来反对周青臣的颂词,再次提出恢复殷周分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同“猝”突然之意)有田常(齐世卿,杀简公)、六卿(晋国智、范、中行、韩、赵、魏,共分晋)之臣,无辅拂(通“弼”,辅弼即宰相),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②秦始皇听后,未置可否,将两种不同意见交臣下讨论。针对淳手越反对郡县制的主张,丞相李斯指出,古今时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不同。他说“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接着就将矛头对准“诸生”,说这些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③,统一可能遭到破坏。

于是他向秦始皇提出如下的建议:史书非《秦纪》皆烧之。博士官可藏《诗》、《书》、百家语,除此外凡天下有私藏者,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有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者,黥为城旦(四岁刑)。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严禁私学,有愿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并付诸施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极力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一些方士即投其所好,骗取富贵。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巡行至东方齐国故地,有齐人徐市(音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④,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⑤。因事本虚妄,徐等乃谎言:因风“未能至,望见之焉”。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巡行至碣石(河北乐亭西南),又派燕人卢生去寻求仙人,继而又令韩终、侯公、石生等去求仙人及不死之药。卢生等当然无处寻觅仙人与仙药,于是向始皇献伪造《录图书》(如后世谶纬之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当时称匈奴为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卢生又说始皇“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毋令人知”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⑦。始皇帝果真照办,但不死之药仍不可得。

秦法规定:所献之方无效验者,就要处死。卢生便与另一方士侯生相谋:始皇如此专断暴戾,“以刑杀为威”,博士“备员弗用”,“未可为求仙药”⑧,于是乃亡去。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终)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⑨这时,方士卢生早已逃去。始皇鉴于方士对他的欺骗并勾结儒生暗中诽谤其“贪于权势”,“刚戾自用”⑩,便派御史案问在咸阳的诸生,诸生互相举发,始皇亲自圈定四百六十余人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加以逮捕,皆坑杀,“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至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监蒙恬军。

秦王朝对于怀有复古思想的旧贵族(儒生),在这次坑杀和流徙之后,接着又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大屠杀。始皇“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十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其后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宣言者,又数十人。马端临对此发为议论说:“然则秦之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澌尽泯没矣。叔孙通面谀,脱虎口而逃亡,孔甲(即孔鲋,孔子的八世孙)持礼器,发愤而事陈涉,有以也哉”。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于先秦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巨大损失,但是秦始皇并未达到其“燔灭文章以愚黔首”(鲁迅语)的目的。当时民间私藏书籍仍不少,《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火。惜哉!惜哉!而不少儒者,或者隐逸山林,皓首穷经,如伏生(原为秦博士,治《尚书》,秦焚书,伏生壁藏之,汉文帝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田何(今文《易》学的开创者)、浮丘伯(治《诗经》的学者)等;或者怀抱志气,等待时机,如孔鲋及鲁国诸儒;或则隐姓埋名,致力于反秦运动,如张良、陈余、郦食其、陆贾等,即是最好的说明。

注释①②③④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⑥⑦《通鉴》卷七,秦始皇帝三十五年。

⑧《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⑨《史记·秦始皇本纪》。又据日本史籍《神皇正统记·孝灵天皇》记载:“四十五年乙卯,始皇即位,始皇好神仙,求长生不死之药于日本。……其后三十五年,彼国因焚书坑儒,孔子之全经遂存于日本。”在日本南至九州,北达北海道都广泛流传徐福东渡的故事,尤其在纪伊半岛上的和歌山县的新宫市相传为徐福的旧地,许多徐福的遗迹至今犹存。其中有“秦徐福之墓”(前208年病死),墓侧尚存有“七冢之碑”(他的七位家室)。在徐福墓北有阿倾贺神社,内设有徐福祠和徐福宫。在新井町的大明神社和佐贺市金立町金神社中,所供奉的神像,都是徐福的塑像,其神采奕奕,终年香火不断。今天,和歌山县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已把徐福墓和祠字列入保护史迹,并成立了“徐福会”。每年八月,日本各地的人民纷纷前来凭吊这位伟大的中国古代航海家。

⑩《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学校考》。

据《汉书·叔孙通传》: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政蕲入陈,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叛乱)将则反,罪死无赦!’二世怒,作色。通前曰:‘诸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且明主在上。法令具于下,吏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郡守尉今捕诛,何足忧?’二世喜……乃赐通帛二十疋,衣一袭,拜为博士。通已出,反舍,诸生曰:‘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亡去,之薛(今山东曲阜)”。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学校考》。经略边疆秦灭六国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虽已结束,但在边境上,秦国军队仍在继续进行着战斗,通过战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终于建立起来。

秦统一前,在今天我国的浙江、福建、汀西、广东、广西、湖南一带居住着与中原华夏族语言、风俗不同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统称为“越”人,因其分部众多,又称为“百越”。越人“断发文身,错臂左衽”①。依山傍海,从事渔猎和农业。其中著名的则有于越(今绍兴一带)、瓯越(亦称东瓯、东越,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为中心)、闽越(在今福建沿海一带,以福州为中心)、南越(在今广东岭南地区)和西瓯(在今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等。

秦始皇在公元前223年灭楚之后,就降服了于越,在那里设置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又发动了统一百越的战争。首先征服了东瓯、闽越地区,在那里设置了闽中郡,随后又命令尉屠睢指挥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向岭南和西瓯地区进军。秦军遭到越族的抵抗,同时因运粮困难,相持达三年之久,未能获得胜利。秦始皇为了支援征服岭南一带的战争,命令监御史禄,在广西兴安县北开凿了一条运河,即灵渠。

灵渠是一条长约三十公里的渠道,用来连接湘水和漓水,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的交通,解决运输粮饷的困难。灵渠的规划布局,和都江堰十分相似:有分湘江人漓水铧嘴;有防洪设备一大小天平,以宣泄湘江汛期多余的水量,工程十分复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几千年来,灵渠对促进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它在世界航运工程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直到明、清时期,灵渠仍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②。大约在始皇二十八年,灵渠凿通后,粮道打通,对南越的进军才得以顺利进行。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军遭到越人袭击,屠睢被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指今五岭以南地区)③,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桂林、象、南海三郡。次年,又迁徙了五十万罪徒戍守和开垦五岭,与越人杂居,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和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在西南地区,今天的云南境内,以滇池为中心,散布着氐、羌、百濮和百越等族群。滇西北有笮人,滇东北有焚人,滇东有夜郎,滇池及其周围是以“滇”人为首的“靡莫之属”居住地,洱海及其附近地区则是“离、昆明”人游牧之地。在统一中国之前,秦国的统治势力,曾经通过蜀郡太守达到今天云南的北部和西北部。但是,由于交通阻隔,西南边疆同内地的联系仍然十分困难。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皇曾派常頞(音鄂),在原来焚道的基础上,修了一条通往云南、贵州地区的道路,约五尺宽,称为“五尺道”。它的修成,加强了西南边疆同中原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使这些地区的各族人民都处于统一的秦王朝统治之下。秦统一六国后,就在这里“置吏”,把关中和四川、云、贵连成一片,使这里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

在东北和北方,是“胡”人和匈奴聚居、游牧的地方。东胡人分布在辽河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一直到今辽阳、锦西、旅大一带。匈奴人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南至阴山,北至贝加尔湖附近,很早就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商朝时称为荤粥(薰鬻),西周时称为严允,是胡族的一支。战国时期始称匈奴,当时还处于奴隶制萌芽阶段。由于它同秦、赵、燕三国接壤,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骚扰三国边境,掠夺牲畜、人口和财物。

秦、赵、燕三国都在与匈奴交界处修筑长城,并派重兵戍守。长城在防御上有一定作用,但它并不能阻断民族之间的矛盾。所以,战争一直未断。战国末年,赵名将李牧曾出动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与匈奴展开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匈奴势力大大削弱,此后十余年间,不敢南犯。后来秦与六国进行兼并战争,匈奴又乘机发动进攻,各国忙于火拼对匈奴不能进行有效的抗击。秦的北方河套地区曾被匈奴占去,对秦后方造成极大的威胁。当时在秦民中就流传着“亡秦者胡也”⑤的说法(匈奴也称为胡)。

秦统一六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同匈奴族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⑥,一举夺回了河套南北地区,取得了军事上统一的重大胜利。在河套设置了三十四个县⑦,重新设置九原郡。公元前211年,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东北岸)屯垦。当时人们把这一新开垦的地区,叫做“新秦”。这一次大规模移民,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起到阻止匈奴军事进扰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边境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匈奴族虽然受到严重损失,但其实力尚未受到彻底打击,对内地的威胁依然存在,所以,秦一直不敢回师,需要时刻防备匈奴人的进攻。秦始皇三十四年(前1213),征调民夫,大规模修筑长城,把以前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再加以修补和扩充,西起陇西郡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境),东至辽东郡的碣石,沿广阔的黄河,依峻峭的阴山,经蒙古草原,蜿蜒曲折,筑成一条长达五千余公里的城防。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秦代万里长城。秦长城遗址在山西大同和甘肃岷县仍可见。以后历代对长城又有所增修,特别是明代,又对长城进行了一次全面整修改建,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秦统治者为了修长城,动用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由于无限制地役使民夫,致使十分之六的人民被折磨死,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虽非事实,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秦朝繁重徭役的控诉。长城作为一项建筑则是十分伟大的,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

秦朝通过数年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及对边疆的经略,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简称北户,泛指五岭以南地区。一说指今越南中部一带),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这样广大的地区,居住着各族人民,他们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生活,这对于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加速民族融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利的。秦朝在古代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欧洲人至今仍称中国为China,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就是由“秦”演变来的。

注释①《战国策》卷一九《赵策》。

②《修复陡河碑》。

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④见《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

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⑥《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为十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为三十万。

⑦《史记》《汉书》中的《匈奴传》记载为四十四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为三十四县。

⑧《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淮南子·人间训》。

秦之暴政早在秦统一全国之前,就有人说过,秦始皇“少恩而虎狼心”,“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尉缭语),虽然全国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但是秦始皇的卑劣本性恶性发展,他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严重违反了人民的愿望,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

陶俑秦始皇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和满足他穷奢极侈的生活,修建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土木工程。在京都咸阳和故都雍(今陕西凤翔东),本已有不少豪华宏丽的宫殿,但始皇并不满足,在与东方六国战争过程中,他就在咸阳大兴土木,每灭一国就仿造其国的宫殿样式在咸阳“北阪”依样修造,共造一百四十多处宫殿,以至“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①,在消灭六国后,更是大肆修造,如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作信官渭南”②。信宫又称咸阳宫,“因北陵宫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21)决定兴建朝宫于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这座朝宫的前殿就是有名的阿房宫④。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庭中可容纳万人,殿中能立五丈高的大旗。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中形容这一工程的修建说“蜀山兀,阿房出”,工程之大可想而知。此外还在关中修建宫殿三百所,关外四百多所,又“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⑤,这么多的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⑥,在咸阳附近的宫殿都以“复道甬道相连”⑦。以上的诸书记载,已经得到考古材料的证明⑧。

秦始皇不仅为他生前修建了豪华的宫殿,而且还为他死后准备了同样豪华的陵墓。这就是与阿房宫齐名的骊山墓。此墓位于骊山北麓(今陕西临潼县东南),高五十余丈,周围面积五里有余。墓内建有各式各样的宫殿,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象征天体;用水银做成江湖河海,象征地形;以人鱼膏为烛,以期长明。还有各种珍奇异宝,陈列其中。

我们仅从现已发掘的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坑,就可证明史书上记述并非夸大。在目前试掘的一号、二号、三号墓,面积共约二万七千多平方米,陶俑、陶马、步骑兵、武士俑共六、七千件。这仅是始皇陵整个工程中较次要的一部分,至于陵墓的主要部分一墓室内部的豪华宏丽从秦俑坑即可推知。秦始皇的穷奢极欲,充分反映了他和他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贪婪、腐朽、暴虐的本性。

秦朝的徭役是极其繁重的。秦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左右,秦始皇把大批农民罚做刑徒,驱使他们终年从事奴隶式的劳动,仅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工程,就役使了民工“七十余万人”⑨。从各地运送材料,临时征发的人还不在其内,像这移大规模的工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惊人的。再加上防备匈奴的士卒三十万⑩,戍守五岭的五十万,如果再加上修驰道及从事运输的人员,全国服役人数不下三百万,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以上。

使用民力如此巨大急促,实非民力所能胜任。秦法规定,间左贫民本来不应和罪人、赘婿和贾人一样被“谪戍”(充军),但由于戍役项目繁多,大量农民动辄被罚作罪人派去从事各种劳役,实际上等于部分的发闾左。甚至男子不够,由女子担负苦役即“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董仲舒说秦的“力役三十倍于古”,虽不免夸大,但秦朝力役比前朝繁重确是事实。

秦的赋税也像徭役一样残酷。田租、口赋、刍藁以及各种杂税,据《汉书·食货志》说就要“收泰半(三分之二)之赋”,这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史书记载,秦朝官吏用清查户口的办法,按人口数目摊派赋税,即人头税,用簸箕夺走了农民仅有的一点粮食,这就是所说的“头会箕敛”。而所有收上来的赋税,全部“输于少府”,供皇室享用。在统治者敲骨吸髓的苛敛下,出现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的严重局面,许多人走投无路,“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秦朝严刑酷法更是令人发指。除在黥、劓(音义)、笞、院、腰斩、车裂、枭首、弃市等等外,还动辄“族诛”、“连坐”(即一人犯法,罪灭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各级官吏多为杀人刽子手,“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由于刑罚繁苛,造成了“赭衣塞路,图圊成市”的惨状。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陨石堕于东郡(今河南濮阳县),有人在上面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字,秦始皇派御史去查捕,无结果,于是就把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死。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他在出巡途中病死,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矫诏逼死应继承帝位的始皇帝长子扶苏,捕杀大将蒙恬,立少子(第十八子)胡亥为二世皇帝。秦二世异常昏庸,比秦始皇更为残暴,在葬秦始皇时,他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又怕泄露陵墓内的机密,把修陵的工匠全部活埋在墓中通路。他继续修建劳民伤财的阿房宫,为了防范农民的反抗,他又征发五万人到咸阳服役,专门为他豢养大量的狗马禽兽,以供游猎取乐。咸阳的粮食不足用,便下令郡县大规模调运谷物、草料、运输的役夫还需自带干粮,不许食用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谷米。

胡亥信任宦官赵高,赵高是一个阴险毒辣的小人阴谋夺取帝位,他唆使胡亥,大杀功臣和诸公子,到后来连丞相李斯也受他陷害,被腰斩于咸阳市。胡亥在赵高的怂恿合谋下,任意胡为,本来已很严酷的刑法,更加严酷,人民随时会遭到残害,以致“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如此无度的浪费社会财富和滥发徭役,给生产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加上“法令诛罚,日益深刻”,激起人民群众的愤怒和反抗,以致“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暴动终于爆发,导致秦王朝的迅速灭亡。

注释①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③《三辅黄图》。

④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诸书颇不一致。据《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这里所说的阿房宫的规模为三百余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这里说“阿房”只是朝宫的前殿。又《水经注·渭水》引《关中记》云:“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万人。”这里明确地说是阿房殿。观上述诸说,朝宫之前殿应为阿房宫。但也可称朝宫为阿房宫。

⑤⑥《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⑦《三捕黄图)。

⑧参阅《文物》1976年第十一期。

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⑩《淮南子·人间训》载“发卒五十万”。《续汉书·郡国志》引《帝王世纪》载“四十万”。

林剑鸣《秦史稿》第393页。《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福建人民出版社)第264页为二百万。

《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

《淮南子·兵略训》、《史记·淮南王传》中均有记载。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淮南子·汜胜训》。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

《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

《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

《汉书》卷二三《刑法志》。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

《汉书》卷五一《贾山传》。

大泽烽火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冬十月,始皇东巡,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北归途中,至平原津(今山东德州市南)病重。乃令赵高作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①书已封,在赵高处,未付使者。秋七月,始皇死于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丞相李斯以始皇病死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不发丧。棺载韫辌车中(韫辌,音温凉,有窗牖之灵车),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独胡亥、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赵高生而隐宫,通狱法,始皇曾使其教胡亥决狱。尝犯法,蒙毅依律断高死罪,后为始皇赦免。高由是与蒙氏结怨,因乘机与胡亥、李斯谋议,篡改始皇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赐扶苏、蒙恬死。扶苏见诏书自杀,蒙恬疑有诈,不肯死,下狱。胡亥至咸阳发丧,袭位,是为二世皇帝。

二世任赵高为郎中令,掌领宿卫侍从。赵高于二世面前日夜毁恶蒙恬、蒙毅兄弟,求其罪过。二世兄子子婴谏其不可“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二世不听,遂杀蒙毅,蒙恬吞药自杀②。二世谓赵高曰:“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终吾年寿,可乎?”高曰:“此贤主之所能行,而昏乱主之所禁也。……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陛下安得为此乐乎?”③赵高因劝二世严法刻刑,诛灭大臣及宗室,然后收举遗民,贫者富之,贱者贵之,远者近之,使成亲信。于是二世“更为法律”,愈加严酷,杀公子十二人,公主十人,株连者不可胜数。于是,“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客,黔首振恐”④。秦既发生内变,民久郁思动,遂乘间而起。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二世发闾左(据《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间,里门也,言居在里门之左者一切发之。”)九百人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行到蕲(qí奇)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预计不能按期到达。秦法,“失期当斩”。时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雇农陈胜(字涉)与阳夏(今河南太康)贫农吴广(字叔)亦在戍中,为屯长。(据《商君书·境内篇》:“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二人私下计议:“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为国事而死)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⑤吴广以为然。

为了号召群众,陈胜、吴广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制造起义舆论:“大楚兴,陈胜王。”并伺机杀死两名押送将尉,令其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⑥众皆从之。陈胜遂以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名义,为天下倡,筑坛为盟,称大楚,并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首先攻下大泽乡,进而攻占蕲县及附近各县。及攻占陈县(今河南淮阳)时,义军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古代木马陈中豪杰父老谓陈胜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⑦时魏国名士张耳、陈余亡匿在陈,献议陈胜“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增加)敌”⑧。陈胜不听,决心建立政权与秦对抗,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即大楚。《广雅》张,大也。)陈余劝陈胜在西攻咸阳前,应派兵攻取河北。陈胜乃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此时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全国,诸郡县之民苦秦苛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争杀长吏以应陈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起义军内部,除大泽乡起义骨干外,参加者越来越多,其中有旧六国贵族、官吏、游士,如魏咎、周市(fú福)、蔡赐、张耳、陈余、周文、朱房、胡武等,还有以孔鲋(孔子后裔)为首的一些儒生。

秦使从东方至咸阳,告义军蜂起。二世怒,下吏治罪。后至使者曰:“群盗鼠窃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⑩二世悦。

陈胜封吴广为假王,监诸将西攻荥阳。除派武臣、张耳、陈余攻取赵地外,又令魏人周市攻取魏地,令汝阴人邓宗攻取九江郡。陈胜闻周文(即周章)习军事,颁给将军印,使攻关中。周文收集沿途义军数十万人越过函谷关,一举进攻至戏(今陕西临潼关)。二世大惊,因发近县兵马不及,采纳少府(秦九卿之一)章邯献计,下令赦免骊山刑徒,发给武器,令章邯率领,抗击周文。周文军败,向东撤退。武臣进军至邯郸,闻周文败退,在张耳,陈余等谋划下,自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陈胜大怒,但为促其西击秦兵,接受柱国房君谋,派人往贺。张耳、陈余察觉陈胜用意,拒绝西进,令部将韩广攻燕,李良攻常山,张黡攻上党,欲承秦楚之敝,争夺天下。

秦二世二年(前208)十一月,周文退出函谷关,屯兵曹阳(今河南灵宝东南)二月余,章邯追击至渑池(今河南铁门),周文兵败自杀。秦三川郡守李由(李斯之子)守荣阳,吴广久攻不克;将军田臧闻周文已败,秦军将至,遂与诸将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兵至,必大败,不如少遣兵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指吴广)骄,不知兵权,不足与计事,恐败。”因相与矫陈王令杀死吴广。陈胜使人赐田臧楚令尹印,以为上将。田臧留李归等少数兵力围困荥阳,自率主力至敖仓(今荥阳西北)迎击秦军,兵败身亡。章邯击李归于荥阳城下,李归败死。

先是,陈胜既遣周章,以秦政之乱,有轻秦之意,不复设备。博士孔鲋谏曰:“臣闻兵法:‘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今王恃敌而不自恃,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陈胜拒绝了孔鲋的正确意见。此时,起义军处于极其不利地位,陈县只有张贺率领的一支军队,形势非常危险。陈胜见秦军已逼近陈县,乃亲自出城督战。十一月,张贺战死,陈县已不能守。十二月,秦二世增派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楚。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为其车夫庄贾杀害,庄贾投秦,陈县失守,起义军主力溃败。不久,陈胜部将吕臣率“苍头军”收复陈县,处决庄贾,葬陈王于碣(今安徽碣山县),谥为隐王。正月,秦军再攻陈县,吕臣退出陈县,与英布(尝受黥刑,遣戍骊山,故亦称黥布)领导的起义军数千人汇合,击败秦军,再次收复陈县。

陈胜王凡六月,当他在陈县为王时,其故人尝与佣者闻之,前来求见,宫门令不肯通报。陈胜出门,故人遮道而呼陈涉之名。陈胜乃载与俱归。后客出入放纵,与人谈论陈胜昔时情况。陈胜部下谓陈胜曰:“客愚无知,专妄言,轻威。”陈胜下令将客斩首。于是陈胜故人纷纷离去,无敢近者。陈胜以朱房为中正(掌管人事之官),胡武为司过(掌纠察群臣过失之官),专管考核群臣。朱房、胡武擅权跋扈,为陈胜所信用,诸将以故不亲附;再加起义军战略和军事指挥的错误,竟致败亡。司马迁说:陈胜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终亡秦,由涉首事也”。

注释①《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乃为玺·

书赐公子扶苏”。

②《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史记·李斯列传》称:“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在外。”

③《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

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⑤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

⑦⑧《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

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语。

⑩《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

《资治通鉴》卷七,秦二世皇帝元年。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豪杰亡秦秦二世二年(前208)腊月,陈胜败死后,反秦斗争暂时受挫,但为时不久,斗争的新高潮又复兴起。领导这次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

项梁,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出身于楚国旧贵族,项氏世代为楚将,封于项(今河南项城东北),故以项为氏。项梁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子,因尝杀人,与兄子项籍(字羽)避仇吴(今江苏苏州)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陈胜、吴广起事消息传到吴时,项梁、项羽杀死会稽郡(治所在吴县)守殷通,响应起事,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任会稽守,项羽为裨将(副将,裨读皮),占领会稽郡所属各县。项羽当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项梁叔侄举事的同时,沛(今江苏沛县)人刘邦亦起兵响应陈胜。刘邦,字季,初为泗水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中途逃亡。自度至则皆亡,到丰(今江苏丰县)西泽中亭,他停下来饮酒。至夜,他释放全部刑徒,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①刑徒中有十余名壮士愿意跟随刘邦。他们夜从小道过泽中,有一大蛇当道,刘邦说:“壮士行,何畏!”于是拔剑斩蛇,从此隐藏在芒、砀(今安徽砀山东,芒山在其北)山林水泊之间活动,沛县农民闻讯纷纷前来参加。陈胜起事后,在沛吏萧何、曹参支持下,杀死沛令,收兵二千余人,起兵称沛公。

秦二世二年(前208)正月,奉陈胜命进攻广陵之召半,得知陈王兵败,章邯将至,乃渡江矫陈王令,拜项梁为楚上柱国,使引兵西击秦。于是项梁、项羽率领八千江东于帚兵渡江而西。二月,项梁军渡江后,东阳(今江苏盱眙东)令史陈婴率领二万人来会。渡淮以后,英布、蒲将军也率部来归,反秦队伍迅速扩大到六、七万人,屯军下邳(今江苏宿迁西北)。

是时,吴广部下秦嘉得知陈胜兵败,乃立楚国旧贵族景驹为楚王,驻军彭城东,欲与项梁对抗。项梁对军吏说:“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背)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②乃进兵击秦嘉,在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击杀秦嘉,收降了他的部众,景驹走死梁地。项梁率军西进,与秦将章邯遇于栗县(今河南夏邑)。项梁令部将朱鸡石、余樊君与战,余樊军战死,朱鸡石败走至胡陵。项梁率军取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并诛朱鸡石,以惩其败军之罪。与此同时,项梁使项羽攻打襄城(今属河南省),由于秦军坚守,久攻不下。及城克,项羽坑杀全部守城士卒③。

项梁得知陈胜已死的确实消息,乃召集诸将在薛商讨大计。此时,正在率兵与秦军苦战不利的刘邦亦应召前往。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蠭午(犹言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④因劝项梁立楚后,以便号召群众。项梁采纳他的建议,于民间求得为人牧羊的楚怀王之孙名心者,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立以为王,仍称楚怀王(义帝),以陈婴为上柱国,封五县,佐怀王都盱眙(今安徽盱眙北),项梁自号为武信君,实际上已成为各地反秦势力的领袖。

这年七月,项梁引军击败章邯军于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章邯西走。项梁独自率兵追击,又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东将秦军打败。与此同时,项羽、刘邦率领的另一支部队也攻下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八月,项梁又亲自率兵北到东方重镇定陶(今山东定陶北),再破秦军。而项羽、刘邦统领的楚军则西向与秦军激战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刘邦部下五大夫将曹参在战斗中斩杀秦三川郡守李由(李斯之子)。楚军取得连续胜利,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向项梁进谏说:“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⑤项梁并未在意,乃遣宋义出使齐国。宋义于途中与齐使者高陵君显相遇,知其欲见项梁,遂对他说:“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⑥秦果乘项梁轻敌麻痹之际,补充了章邯军,乘夜偷袭定陶,楚军大败,项梁被杀,定陶落入秦军之手。其时,项羽、刘邦正在率兵攻打陈留(今河南陈留东北)未下,闻项梁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俱引兵而东,从怀王自盱眙都彭城。吕臣和项羽分别驻军彭城东西两面,刘邦率领本部人马驻扎砀郡,以成犄角之势。楚怀王任命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反秦军在怀王的统一号令下,重整旗鼓,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章邯在攻下定陶,斩杀项梁之后,“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领兵渡河向赵进击,大败赵军,攻人邯郸。此时,赵王歇和国相张耳等皆被逼入巨鹿(今河北平乡)城中。只有陈余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驻扎在巨鹿城北。章邯令秦将王离、涉间率领秦军将巨鹿城紧紧围住。章邯则领兵驻扎在巨鹿南之棘原,作为后援;同时在棘原至巨鹿之间筑成一条通道,为秦军运送粮秣。在形势危急下,赵王歇曾多次派人向楚怀王求救。先是高陵君显在楚,曾向楚怀王称赞宋义“知兵”,怀王召见宋义,与计事而大加赏识,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主力军前往救赵,所有将领皆归宋义统领,号为“卿子冠军”。同时,另派刘邦率领一部分军队西进,直取关中(今陕西中部地区)。

秦二世三年(前207)冬十月,宋义率领援军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留屯四十六日仍不肯前进。项羽进谏说:“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⑦宋义不顾大局,竟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先使秦赵互斗。他认为若秦“战胜则兵疲,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⑧。下令对军中勇猛好斗、强不可使之士卒“皆斩之”。宋义还遣其子宋襄赴齐为相,亲自送至无盐(今山东东平东),饮酒高会。当时,岁饥民贫,军中已无现粮,士兵只能食芋菽,又值天寒大雨,士兵冻饥。项羽非常愤慨,对宋义说:“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⑨项羽在盛怒之下,利用辰朝之机,于帐中杀死宋义,然后下令军中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诸将一致拥护项羽诛杀宋义的正义行动,共同商议立项羽为假上将军,并派人追杀宋义之子宋襄,然后命桓楚向楚怀王报命。怀王于是封项羽为上将军,英布和蒲将军所部统归项羽指挥。

项羽遣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二万士兵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粮通道,使秦将王离军队粮饷无以为继。然后,项羽亲率全部兵马渡过漳水,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⑩。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全军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来到战场,首先将秦将王离的军队加以包围,以雷霆万钧之势,同秦军展开激战。在战斗中,楚军“无不以一当十”,向秦军猛冲、猛打、猛追,“呼声动天地”。经过九次激烈战斗,大败秦军。章邯引兵退走,援赵的燕、齐等路诸侯兵乃敢协助楚军向秦军进攻。在战斗中,楚军杀死秦将苏角,俘虏王离,涉间自杀。当楚军同秦军激战时,各路救赵诸侯军将领皆畏敌如虎,只能筑垒自保,“从壁上观”。楚军打败秦军,项羽召见各路诸侯将,“人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从此威震天下,成为“诸侯上将军”,各路诸侯军皆受其节制。

王离军被项羽消灭以后,章邯退守棘原,项羽驻军漳水之南,两军暂时形成对峙局面。由于秦军屡次败退,秦二世使人责备章邯;丞相赵高怕受连累拒见章邯使者长史欣。长史欣向章邯报告赵高专权朝中,并有加害之意。恰在此时,陈余亦致书章邯,劝其倒戈反秦。陈余以白起、蒙恬大有功于秦,最后终不免被杀害为例,指出秦朝对待大臣,“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向他分析当今形势:“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提醒他为自身计,莫如“还兵与诸侯为从(合纵),约共攻秦,分王其古代地,南面称孤”。章邯狐疑,暗中派人向项羽求和。约尚未成,项羽派蒲将军率一部分兵力昼夜兼程追赶,渡三户津(今河北临漳西),击败秦军,切断章邯军的退路。项羽又率主力猛攻,再破秦军于汗水(漳水支流,在今临漳附近)上。章邯迭遭失败,既无援军,又恐为二世和赵高加罪,再次派人乞降。项羽因军粮不足,准其所请。秦二世三年(前207)七月,章邯率领秦军二十多万人,在洹(音桓)水南岸的殷墟(今河南安阳西)投降。项羽领导的反秦军获得了全歼秦军主力部队的重大胜利。

在项羽率军北进的同时,刘邦率领的万人小部队也开始向西进攻。为了完成早日进入关中的艰巨任务,刘邦受命后,立即积极准备,整顿内部。一路上,刘邦收集陈胜、项梁的散卒,不断壮大军事力量。秦二世三年(前207)春二月,刘邦乘巨鹿决战之机,由砀率军北上,联合彭越领导的反秦军千余人,进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不利,还至栗县,编并了刚武侯(史失其名)的部队四千余人,声势渐大。然后折而向西,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时,采纳里监门郦食其(yìjí异基)的献计,首先攻破天下要冲且积粟甚多的陈留,得到充分的补给,并收编郦商(食其之弟)军四千人,为西进击秦壮大了战斗力量。四月,刘邦率军南下,攻占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张良率军随之。刘邦留韩王成守阳翟,以牵制河南的秦军,自率大军进逼南阳。六月,刘邦在南阳郡大破南阳守龄(yī倚)龄退守宛城(今河南南阳)。

刘邦急于入关,准备越宛西进。张良谏阻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刘邦采纳张良建议,乃乘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后接受南阳守舍人陈恢意见,与守宛秦军“约降”,乃以龆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宛城和平解决后,刘邦率军继续西进,一路势如破竹。至丹水(今河南浙州),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刘邦又东取胡阳(今河南唐河南),西克析(今河南内乡西北)、郦(今河南内乡东北)两城,肃清了南阳地区的秦军。所过之处,刘邦下令军兵不得掳掠,受到广大秦民的欢迎。此时,“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成率其众西向”。秦王朝已处于土崩瓦解之中。

八月,刘邦攻破关中的险要门户武关。赵高恐二世罪及其身,乃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及其弟郎中令赵成密谋,逼杀胡亥,另立子婴为秦王,准备重整旗鼓,进行反扑。几月,子婴诛杀赵高,灭三族,并派兵防守蛲关(今陕西蓝田东南),企图阻止反秦军西进。崤前据崤岭,后枕蒉山,地形险要,是武关以西靠近咸阳的最后一关。刘邦采用张良献计,一面派人于山上多张旗帜,作为疑兵;一面遣郦生、陆贾往说秦将,诱之以利,以松懈其斗志。然后乘其无备,绕过贿关,翻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粉碎了秦王朝的最后抵抗。

汉高帝元年(前206)冬十月,刘邦率军进至霸上(今西安市东南),进逼咸阳,仅仅做了四十六日秦王的子婴只得“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在轵道(今西安市东)旁,向刘邦大军投降。秦王朝十五年的残暴统治,终于被埋葬在农民战争的烈火之中。

注释①《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资治通鉴》卷八秦二世皇帝三年。鸿门宴秦二世二年(前208)闰九月,楚怀王命宋义、项羽、范增北上救赵,又派刘邦西进咸阳,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为王。

秦二世三年(前207)春二月,刘邦趁项羽正在巨鹿与秦主力决战之机,取道南阳,乘虚西进。八月,刘邦攻破关中的险要门户武关(今陕西商南县东南),进逼咸阳。这时,赵高已逼死秦二世,另立二世的侄子子婴为秦王,其后子婴又杀赵高。汉高帝元年(前206),刘邦率军进驻霸上(今西安市东),秦王子婴自知无力抵抗,向农民军投降。

在豪杰亡秦后,农民军的首领项羽、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方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展开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秦亡,刘邦进入咸阳,见到宫室富丽堂皇,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欲“止宫休舍”。诸将也争先恐后去抢夺金帛财物。刘邦妻妹夫樊哙进谏说:“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侈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①张良亦劝刘邦采纳樊哙之言。刘邦接受劝告,封闭了秦朝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十一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②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③宣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表示“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④。于是派人偕同秦吏将此决定告谕诸县乡邑。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谦辞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⑤这些措施,深得人心,秦民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因此刘邦迅速占据关中地区。

与刘邦相反,年仅25岁的项羽在臣鹿九战章邯获胜后,随即统率各路诸侯军和秦朝降军向关中进发,准备最后推翻秦王朝。秦朝降军沿途受到诸侯军的侮辱,私下多有怨言。项羽恐其发生变乱,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真心不服……不如击杀之……”⑥于是在大军到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时,乘夜把二十万秦降卒坑杀在县城南,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音易)三名降将,随同人关。

当项羽率兵向函谷关进发时,刘邦惟恐当不成关中王,早已派军拒守,项羽不得入关。义听说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立即派英布等人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旬,项羽率大军来到戏(今陕西临潼东北)下,屯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与刘邦军直接对峙。

刘邦部下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对刘邦十分不满,便乘机讨好项羽,以求封赏。他派人密报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的谋士范增亦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今崤山之东),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忽失。”⑦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⑧设宴犒劳士兵,定于翌日晨出兵灭刘邦,由曹无伤做内应。当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号称百万,驻扎鸿门。刘邦只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屯扎霸上,在军事力量上处于劣势。两军相距仅四十里。

楚左尹项伯,系项羽叔父,早年曾因杀人,逃至下邳,投奔张良,张良收留他,成为好友。这时张良已从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要张良随他一同离去,以免此难。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⑨于是乃具以事实告刘邦,刘邦大惊。张良乃出邀项伯一同来见刘邦,刘邦敬酒祝贺,并与项伯约为婚姻,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背)德也。”⑩项伯许诺,临行时嘱咐刘邦明日要亲自早来面谢项王。项伯连夜刚到军营,将沛公所言一一转告项羽,并借机向项羽进言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允诺。

沛公翌晨率百余骑来至项羽军中,只见军营戒备森严。刘邦偕张良入内,见项羽,便主动谢罪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误会)。”项羽闻言,脱口答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由于沛公小心恭谨,解除项羽疑虑,于是项羽在军营设宴款待沛公。

宴席上,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两向侍。席问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并曾三举所佩玉殃(晋决)暗示项羽,杀死刘邦,项羽却置之不理。范增焦急,起身出召项羽叔伯兄弟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不忍,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项庄应诺,于是来到酒席宴前敬酒,请以剑舞助兴。

项伯察觉出项庄舞剑的真意,于是亦拔剑,与项庄对舞,常甩身体保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击杀刘邦。

张良见此情景,连忙离开座席,到军门外去找樊哙,告知他今日情况紧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听后,急切地说:“此迫矣,臣请人,与之同命。”说罢,一手持剑,一手持盾,撞倒卫士,闯人营门,赶到宴前。面对项羽怒目而视,头发竖起,目眶瞪裂。项羽见此大惊,按剑问是何人?张良说:“沛公之参乘(卫士)樊哙。”项王说:“壮士!赐之卮酒,”樊哙拜谢而起,一饮而尽。项羽又命人赐与一生彘肩(生猪腿)。樊哙置盾牌于地,将生猪腿置于盾牌上,用剑切割食之,项王问其能再饮否?樊哙回答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接着樊哙义正辞严地对项羽说:“秦王有虎狼心……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羽听后,未加置答,赐他在张良身边坐下。

须臾,刘邦起身去厕所,因招樊哙一同离席。刘邦犹豫不辞而别,恐有失礼。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菜刀和案板),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刘邦决定留下张良,向项羽辞谢,并将带来的一双白璧和一对玉斗交给张良,要他献给项羽和范增。刘邦弃置车骑,单人独骑,由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员大将护卫着,从骊山脚下,经芷阳(今陕西长安县东白鹿原霸川上的西陂),从小路,奔回霸上军营,较大路约近二十里。

张良估计刘邦将至军营,便回到宴席上向项羽辞谢说:“沛公不胜木否杓(酒量小也),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羽连忙说:“沛公安在?”张良回答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他),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席上。范增接过玉斗,放在地上,、用剑击碎,气愤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项羽见范增动怒,不与计较,起身入内,范增亦去。项伯与张良相顾微笑,徐徐引退,刘邦逃回大营,立即诛杀卖主求荣的曹无伤。

鸿门宴后数日,项羽进入咸阳,杀掉秦王子婴,烧毁秦宫室“大火三月不息”。收刮民财,秦民大失所望。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又以盟主的身份,号令天下,列土分封十八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接着,项羽又杀楚怀王。项羽的分封措施,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因分封不均引起各集团间的矛盾。因而分封未久,田荣即在齐地起兵,自立为齐王;彭越在梁地起兵,反抗项羽。刘邦早已心怀不满,这年八月,也乘机进兵关中。从此,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注释①《资治通鉴》卷九,汉高帝元年。

②③③⑤《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⑥⑦⑧⑨⑩《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汉书》卷一《高帝纪》上。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5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