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出土文书所述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5-21 16:30:23 0

东海郡的地方行政

1993年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出土了二十四枚木牍与一百三十三枚竹简。内容是西汉末期东海郡官署文书的副本。

这些文书除一枚木牍之外,都出土于六号墓。墓主是一位叫做师饶的人物,职务是成帝的时期东海郡的功曹史。出土文书包括该郡年统计文书的集簿、官吏名簿、所辖县官吏名籍以及不在者名籍,还有永始四年(前13)的武器库登记簿、赠钱名籍、神龟占、博局占,元延元年(前12)历谱,元延三年(前10)五月历谱、衣服疏(随葬品目录)、名谒,元延二年日记、刑德行时、行道吉凶、神乌赋等,可谓丰富多彩。墓主担负着东海郡基层政治的重要职务。由于是在地方被提拔的官吏,所以比那些从中央任命来的太守等长官更植根于地方社会,更注视地方社会的动向。

东海郡太守每到年度末要做一年的行政报告。从出土文书来看,全郡包括三十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东海郡东西551里,南北488里,占地大约方圆五百里,即方圆二百公里左右的面积。人口1,397,343人,266,290户。一年增加了42,752人,11,662户。男女比例为51:49,男性较多,年龄人口统计为:六岁以下占18.79%,八十岁以上占2.4%,九十岁以上0.8%。这份文书是了解两千年前中国大致人口金字塔结构的珍贵统计数值。

出土文书所述

138 尹湾简牍 包括有东海郡各县官吏名簿、统计文书、武器库登记簿、历谱等形式多样的文书(《尹湾汉墓简牍》

男女比例自古以来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六岁以下的比率由于幼儿的高死亡率而偏低,八十岁以上的长寿年龄的比率出乎意料地高。1999年中国五十岁(周岁)以下为30%,日本2000年也超过20%。日本1999年九十岁以上占0.005%,所以0.8%是相当高的了。当时的九十岁以上年龄层应当是于公元前100年,即武帝强盛期出生的一代。

东海郡有三十八个县和十八个侯国。这一地区的行政由2203个官吏承担。各县在县令(一千石)或县长(四百石。一万户以上的县长官为“令”,以下的为“长”)之下有丞(二百石)、尉(二百石)等长吏,此外还有令史、狱吏、官啬夫、乡啬夫、游徼、牢监、尉史、官佐、乡佐、亭长等掾史。县长吏中是没有东海郡出身人士的,这关系到本籍官僚任用的原则。出土文书中有名簿。盐官、铁官的长、丞中也是没有东海郡出身人士的。这是出于保证公平的考虑。郡的一年的收入是266,642,506钱,支出为145,834,391钱;谷物的年收获量为506,637石2斗2.33升,年支出为412,581石4斗数升。郡的财政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谷物收入。

出土文书所述

139 尹湾简牍名谒 古代的名片(《尹湾汉墓简牍》)

一枚木牍正面写:“进长安令儿君。”背面写:“东海太守功曹史饶谨请吏奉谒再拜请。威卿足下。师君兄。”这是一张古代的名片。看来是地方官吏师饶(字君兄)向长安令儿君有何请求,希望会面。虽有首都长安,同时也有长安县。地方官吏必须每年一次去长安报告地方政府的行政工作。东海太守委托功曹史师饶去中央时,拜访侍谒者徐中孙、中郎王中宾、丞相史后中子。当然,递上名片是要附带礼物的,这是当时的习惯。师饶还与东海郡周边的郡太守或国丞相进行交际,元延二年(前11)上半年他去楚国出差,下半年去琅邪郡出差。郡功曹也负责对郡外的外交事务。

僮约:奴隶买卖契约

蜀郡王子渊去煎山出差时,途中停留寡妇杨惠家中。其家有奴隶名为便了,王子渊让他买酒来。他却拒绝说:“主人买便了时,契约只写明守墓冢,没有约定替别人家的男子买酒!”子渊大怒道:“这僮奴是打算卖吗?”杨惠要王子渊当即立约,便了亦正襟危坐。王子渊所撰约文如下:“(宣帝)神爵三年(前59)正月十五日,资中县男子王子渊,向成都安志里女子杨惠,买她亡夫时属下的络腮胡奴仆便了,决定卖价一万五千钱。家奴应当听从各种驱使,不得有二言。”[1]

这一篇韵文是前一世纪王褒所撰。遗憾的是《汉书·王褒传》中没有收入此文。我们只能在七世纪《艺文类聚》的逸文中见到。宇都宫清吉《僮约研究》(载于《汉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对原文进行了细致的校勘,是将此幽默作品翻译为口语的出色研究。

《僮约》的王子渊就是作者王褒本人,王褒,字子渊。当时的宣帝自养育于掖庭宫开始有机会学习学问,学了《诗》《论语》《孝经》。继位皇帝之后,在宫中也聚集学者。神爵、五凤年间(前61—前54)连年丰收,外交安定。宣帝也借瑞祥渲染时代的繁荣,让文人在宫中作诗。“神爵”即祥瑞雀。宣传当时出现了五色鸟、黑黍子、白虎、河鱼、甘露、黄龙、凤凰。王褒曾为益州刺史作诗,并在雅乐伴奏下吟唱。王褒的才华被宣帝知道了,宣帝让他发表了圣主得贤臣的颂歌。自此,他在宫中创作了许多诗篇。

《僮约》的文章接下来写道,买卖契约一旦生效,王子渊可以任意使用便了。宇都宫氏以轻快的语气作了口语化的翻译:


清早起床,洒水扫地。吃饭以后,洗净餐具。在家中制作碓碾,捆扫帚,劈木柴。在庄园挥锄掘井、疏浚沟渠,修筑水塘,疏通水渠。去空场上平整土地,准备打谷工具。


以这种语调,一口气足足列举了“百役”。其中所见,与其说是奴隶劳动的悲惨,不如说蜀地的丰饶。作物有麦、粟、豆、芋;蔬菜有瓜、茄子、葱、紫苏、韭、生姜;家畜有猪、马、牛、驴、羊;水塘有鱼、鹅、野鸭、家鸭,还栽种蒲、蔺草等水草;果园有桃、李、梨、柿、柘桑。手工业制品去市场上贩卖,并且购买。来客人的话,提壶去买酒。准备烹饪所需蔬菜、肉类。去园内拔韭菜,切碎紫苏、干肉蒸芋头。精脍鲜鱼,烹炖团鱼,烧水煮茶。

便了的饭食只能吃豆饭,喝清水,不得饮酒。想喝美酒的话,仅可以用嘴唇沾一沾。屋后有树,应当砍来造船,以便从资中县顺流下至江州(现在的重庆),也可以溯流上至煎县。还要选购妇女用的“脂泽”(胭脂粉),去小市贩卖。利用水利扩大活动范围。

如此,《僮约》通过王褒(字子渊)之口叙述了益州(四川省)的富庶丰饶。这也许是王褒在地方时,为益州刺史写的作品。从契约所云“神爵三年”可知,这是通过蜀地庄园劳动奴隶的形象对宣帝时期的繁荣景象进行描述。

《汉书·地理志》的宏观世界

《汉书·地理志》所见全国各郡国的人口统计,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地方郡国向中央汇报的数据。东海郡358,414户、1,559,357口人的数字,与尹湾汉墓的数字合算可知,十年之间增长了92,124户、162,014口人。人口增长率为10%。包括自然出生人口与周边郡国的流入人口。全国总计12,233,062户,59,594,978口人。从现在算起正好是两千年前的正确人口统计。因为秦的人口统计没有保存下来,所以这是统一帝国最早的记录。

西汉末年全国共有103个郡国、1587个县(包括邑〈皇后、公主的食封〉、道〈边境的郡〉、侯国)。县之中一定有县城,以县城为中心的范围构成县的领域,平均十五个县设一郡国。实际上既有三十八县的东海郡、三十七县的沛郡、三十六县的南阳郡和西河郡这样的大郡,也有仅三县的玄菟郡和泗水郡、四县的赵国和真定国、五县的合浦郡和日南郡、六县的敦煌郡和南海郡等小郡。边境人口稀少,县也少。武帝时扩张而成的帝国,就是依靠全国1587个县为据点传达中央命令进行控制的。

1954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开始了编制中国历史地图的计划。以中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谭其骧为核心,1974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先在内部发行,而后在1982年全八卷正式出版(参见吉开将人《〈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论理——历史地理与疆域观》,《史朋》第36号、2003年)。按照各个王朝确定一个一个县的位置并标在地图上,进行了细致的工作。

这是清代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图》的现代版。其中第二册是“秦、西汉、东汉时期”。笔者也在1976年参考考古资料制作了私家版《汉代郡县地图》。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了《秦地图》、《汉舆地图》。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就引用过《秦地图》。

刘邦进入秦都咸阳时,曾在秦丞相府得图书。其中包括有地图,刘邦由此了解了秦领域的势力分布。武帝时为了在分封诸侯王时确认其领地,曾要求御史呈上《舆地图》。这些地图今天已经失传了。地图本是政治性的工具,历史地图也反映了对过去历史的评价。

逐渐清晰的汉帝国全貌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作为秦汉地图是水平最高、最值得信赖的历史地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编者在前言也涉及的几点:第一,并未反映出西汉二百年行政区划的变迁,而只是西汉末年行政地图。第二,如何标定国境线的问题。朝鲜半岛的乐浪郡、越南的日南郡、西南夷的益州郡之外侧当时是否有明确的国境线,西域都护府统辖之下的西域诸国是否应该涂以同样颜色等等。这些都是关系汉帝国构造的重要问题。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除中央的司隶校尉之外,全国设置十三个州,由刺史管辖。当时刺史的秩禄仅六百石,不及二千石的郡守。成帝时终于升为二千石,与之对等。秦郡尚不满五十个,汉代郡国数已经超过了一百,因郡国过多而设置州。刺史负责巡视各郡国,督察太守的不轨行为。

所谓“州”,是以夏禹贡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与周的九州(冀、兖、青、扬、荆、豫、幽、并州)为理想的。在冀、兖、青、并、徐、扬、荆、豫、凉之外,加以益、幽、朔方、交阯四州,为十三州。传统的九州之地,至武帝时已成为加上周边扩张地域之后的形状。现在河南省的简称为“豫”,河北省简称为“冀”就是古代豫州、冀州名字的残存。青州(山东省)、徐州(江苏省)、扬州(江苏省)、荆州(湖北省)等地名,在由郡县制转变为州县制的隋代以后还作为地名残留着,其位置与汉代州是重合的。

所谓“五服”(甸、侯、绥、要、荒服)是基于华夷思想的儒教地理观念。从中央向周边夷狄世界扩展开来:“甸”是天子周边生产谷物田园地带的可以参加祭祀之地,“侯”是诸侯国,“绥”是由王者政治安抚之地,“要”是甚至可以束缚其腰身的蛮夷隶属之地,“荒服”是荒芜远方的戎翟之地。《汉书·地理志》所载郡国相当于甸、侯之地,是从中央向远方扩展的顺序: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三辅是畿内,以此为中心向右旋转、涡流状扩展开、由内向外排列。这种郡国的配置是秦始皇帝国所没有的。

出土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方郡国的微观视角,正史则是对汇集于中央的行政文书进行整理之后,从宏观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当时帝国的形象。两者合参,第一次让我们看到汉帝国的全貌。

西汉十一代皇帝陵

西汉末年的元始二年(公元2)的长安人口,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为246,200人,长安自建立二百年以来,作为汉帝国首都的人口达到了近二十五万的大都市。虽然看起来比唐代长安的一百万人口要少,但是如果将实际上长安周边卫星城市合计的话,是一座超过唐代长安的大都市。

西汉十一座皇帝陵都建在长安周围。在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的九代皇陵,东西三十五公里排列开来。在渭水南岸,西安(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是文帝霸陵,杜陵原是宣帝杜陵、地面至今仍可见巨大的坟丘。西汉时期的特征是在陵墓旁建立城市。高祖刘邦至宣帝建了七个陵邑。陵邑始于公元前231年的秦始皇陵附近所建的丽邑。由居住空间体现皇帝威信的、特异的都市传统,持续存在了二百年。共设置了高祖的长陵邑、惠帝的安陵邑、文帝霸陵邑、景帝阳陵邑、武帝茂陵邑、昭帝平陵邑、宣帝杜陵邑等七座陵邑。

出土文书所述

140 西汉皇帝陵与陵邑图 西汉九代皇帝陵并排修造于长安近郊的咸阳原上

新皇帝即位翌年开始建造陵墓,死后完工。陵邑则在皇帝活着时候建成,像是在向当今皇帝宣誓忠诚似的,那里已开始居住人口,通常将地方的财主、豪杰迁移至此。从长安城的未央宫前殿高台基址上,不仅可以放眼望见陵墓,还可见陵邑的残垣断壁。

出土文书所述

141 宣帝杜陵 坟丘东南是已经发掘的寝殿、便殿等祭祀建筑

对于那些远离东方故乡迁徙陵邑人们的生活,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据《地理志》载:长陵人口179,469人,茂陵277,277人。西汉末茂陵人口已超过首都长安,也许是因为武帝的威信吧!长安与长陵、茂陵人口合计702,946人。所余五个陵邑没有人口统计数字,假设相当于长陵的17万人口的话,五陵邑就是85万,长安与七陵邑人口合计155万,是超过100万的大都市。长安与渭水北岸之间以渭水桥相连,霸陵邑与霸陵桥相连,为的是便于皇帝频繁地去陵墓和陵庙祭祀。当然,陵邑的居民也往来于陵邑之间。

陵邑本是地方民众移居的场所,所以相当热闹。所谓“五陵(渭水北之五陵邑)少年”指的是居住于陵邑都市群的无赖少年。如此人口集中的都市群,孕育了经营商业成功的富豪。大都市的消费商品有如:酒、酱、肉、谷物、薪、漆器、铜器、木器、铁器,胭脂红、丹砂、帛(白丝绢)、麻布、绫绢、皮革、麹、枣、粟、盐、豉(豆的发酵食品)、蔬菜等丰富多彩。在长安经营丹的王君房,经营豆豉的樊少翁、王孙大卿都成为富豪。

《汉书·游侠传》的豪杰

另一方面,大都市的任侠也在暗中活动。武帝的郭解、西汉末的原涉都是作为豪杰收入《汉书·游侠传》的。郭解很贫穷,就作为移居茂陵条件的财富三百万钱而论,无论如何相差甚远。但是,由于他的权势仅饯别金就能收到千余万,所以作为这样一位人物他也被命令移居。他不仅具有替人报仇、仲裁怨仇、藏匿逃犯的侠义之心,还私造铸币、盗墓掘坟,恶行不绝。最终因杀人,以大逆不道罪处刑。

原涉,祖父一辈作为豪杰迁徙茂陵,父亲作为南阳太守死时,县民送上的奠仪千万余钱,一概拒收。但是,为在茂陵造大墓,原涉买土地开墓道。叔父被杀时,报仇之后逃亡、隐匿一年,遇赦而还。当时,报仇这种复仇行为是得到社会认同的。他还不忘施舍穷人。一次偶然路过一无力为死人出殡的人家,原涉见其窘困,虽说是外人也伸手援助:在木牍具体写下死者用的衣被、棺木、饭含(死者口含之玉),让宾客速去市场购买。都会生活的葬礼看来是很费钱的。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遣策,是棺内随葬品的目录。

元帝时,以上的陵邑制被废止。永光元年(前43)将一直在太常管辖范围进行统一管理的陵邑,分属于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下。

秦咸阳城因为利用了咸阳原的丘陵,排水虽较方便但灌溉与生活用水很不方便,一直依赖井水。汉武帝以后终于修建了成国渠,咸阳原下的耕地灌溉得到改善。渭水以南地域则与此不同,像丰水、泬水、浐水、灞水等从终南山向北流淌的河流很多,具备了丰富而可利用的水资源条件。

在长安城东南,即后来建设唐长安城的区域,有汉代的乐游苑、宜春苑;再向南是东西向扩展开的上林苑。上林苑中饲养了许多动物,是皇帝狩猎场所,还栽培着从地方献上的三千种果树、花草,据说曾有离宫三十六所。当时,在长安城南面广泛分布着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葱郁森林。其间不仅河水流淌,还在上林苑修造了巨大的昆明池。来自昆明池的引水环绕于长安城周围(漕渠、王渠),又进入城中(明渠)。想来,作为城内的给水排水沟渠发挥了其有效的作用。

长安城周边丰饶的自然环境

武帝时有一位叫做东方朔的滑稽家很有名。所谓“滑稽”并非“怪异”的意思。意思是能言善辩,具有像酒从“稽”器流出那样流畅的辩才。他曾将自己的意见写满三千枚简牍,由两名男劳力抬着送到武帝那里,武帝花了两个月时间才读完。当武帝要扩大上林苑并建筑围墙时,东方朔也上谏提出上林苑已拥有广大土地不应再扩大的主张。

终南山将南面的长江、淮水与北面的黄河、渭水划分开来。关中是一块特别丰饶的地区,汉离开东方的三河地区,在泾水、渭水之南建都。这里不愧为“天下陆海”的丰饶土地,秦抑制西戎、兼并山东诸国正是由于以此作为根据地。玉石、银、铜、铁、豫樟、檀、柘桑之外,这里培育着丰富的秔稻(粳米)、梨、栗、桑、麻、竹箭(大小竹类),种植着姜、芋。如东方朔所说,西汉的终南山生长着茂密的竹林。但是,现在那样的风景早已不见了。因为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

出土文书所述

142 上林瓦当 刻有“上林”文字的瓦当。上林苑中饲养、栽培着大量动植物

当我在考察长安县斗门镇昆明池中所立牵牛、织女两座汉代石像时,对当地农民至今仍对石像热心崇拜的举动深感惊讶。同时也使我考虑到从这巨大池塘向长安城开凿漕渠的意义。两个石人像在池中东西各置一方,据说象征着天河。两米多高异样的巨大石像,与汉代画像石所绘牵牛、织女形象实在相去甚远,倒不如说与都江堰所见东汉李冰石像类似,都具有测量昆明池贮水量的水位计作用。如此贮量的昆明池水作为首都长安城生活用水的水源十分重要。长安周边水利与自然环境的实际状态,不仅通过文献,通过考古学资料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15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