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5-21 15:59:19 0 桑弘羊

支撑汉代财政的货币

武帝时期的人口数虽不清楚,但一百年之后西汉末是5959万人、1223万户。为了维持这样的帝国,官僚制当然是必要的,同时财政制度又是至关重要的。汉对匈奴战争动员了几十万兵力,为此需要庞大的军粮、武器、奖赏支出等临时费用。由于在通常国家体制运营的财政支出之外,附加了军事财政,武帝时期国家财政勉强得以维持。

汉代是明显的货币经济时代。延续秦始皇时代的半两钱,汉代也实行货币财政。方孔圆形的秦青铜货币,在汉代仍然继续发行。吕后时期的八铢半两钱、文帝时期的四铢半两钱虽说都延续了秦半两钱的面额和形状,但重量是不一样的。半两的“两”与“铢”的关系,由于一两为二十四铢,半两就是十二铢(7.8克)。八铢、四铢的重量与面额有差异。文帝时期民间私人铸造货币是被允许的,景帝时期再次受到禁止。允许民间私铸货币,在现代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货币铸造并非特别困难之事。从实际的货币即可知其铸造过程:用黏土制成铸模,加热熔化铜、锡后,灌入模子即可。形状、字面都很简单。有些时期只要能流通使用,谁都可以制造货币。吴国或邓通个人铸造的货币就曾是通用货币。

为了发展货币经济,国家大量铸造货币并非易事。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发行三铢钱,元狩四年发行五铢钱,使面额与重量一致。从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五铢钱,后来一直到唐代高祖时期,沿用了七百年。元狩五年开始至平帝元始年间,共铸造货币二百八十亿万钱。每年发行二亿二千万钱的货币量。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120 五铢钱 元狩四年(前119)武帝发行的五铢钱,面额与重量青铜)一致,一直到唐代高祖时期,沿用了七百年

汉代官吏的薪俸

汉代的基本税收是人头税,当时叫做算赋。十五岁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课税一算即为一百二十钱。按这一年龄层有一千万人计算的话,是十二亿钱的收入;两千万的话,就是二十四亿;三千万的话就是三十六亿。但是卫青、霍去病发给士兵的奖金就要二十亿至一百亿,所以仅支付此一项就根本不够。

就前汉末的官吏数来说,从最高的一万石丞相,直至不满一百石的佐吏,共计十二万人。汉代官吏的等级是以谷物换算薪俸的“石”来表示的。西汉初期的《秩律》(张家山汉简)中有两千、一千、八百、六百、五百、四百、三百、二百、一百石的递减顺序。两千石是中央政府各官厅长官的御史大夫、廷尉、内史、典客、中尉、太仆、少府、奉常、郎中令等九卿的等级,地方上是郡太守的等级。一千石在中央是上述长官以下的官吏,在地方是大县的县令。县令根据县规模的大小,从一千石至六百石不等:长安、洛阳、成都县为一千石,咸阳、长陵、江陵县为八百石,安陵、荥阳县为六百石。一百石以上是中央任命的长吏,一百石以下是地方采用的少吏。

官吏的等级以“石”表示。“石”既可以用作容量的“斛”,也可以用作重量单位,不易分辨。金属等固定形态物用“权(秤砣)”计量,液体、粉末等非固定形态物用“升”计量。谷物的话,两种计量都可以。秦始皇每日批阅审判文书的定额是一石的重量,一石是一百二十斤,约三十公斤。文书是竹简,所以只能用重量单位计算。

司马迁一年的薪俸是六百石,月工资相当于七十斛谷物的价格。一斛是十斗、一百升的容量。一斗相当于日本的一升,一斛是十升,一百合。用货币换算,按一斛七十、八十钱的话,合四千九百至五千六百钱。每月七十斛,十二个月是八百四十斛,相当于六百石的重量。太史在《秩律》中的确是六百石之职,武帝时仍没有变化。司马迁这样六百石的官吏,如果有五万人的话,一年薪俸的支出额就得二亿五千万钱。仅此一项就超出了一年的货币发行量。

稳定国家财政之策

物价是变动的。谷物价格受着丰产、欠产的左右,直接影响到农民和城市市民的生活。一石谷物数十钱的价格,发生饥馑时上涨至数百钱至数千钱,有时甚至上万钱;丰年则相反,一石甚至降至数钱的价格。秦始皇三十一年上升至一千六百钱的价格,楚汉战争的农业停滞时期,进而攀升至一万钱。文帝时又落到数十钱的水平。

为了安定国家财政,必须抑制谷物价格的上下波动。治粟都尉桑弘羊掌管国家财政。他本是洛阳商人之子,他把商人的计算能力很好地运用于管理国家财政。元封元年(前110)他提出了在地方县设置均输官、中央设置平准官的财政方案。顾名思义,“均输”旨在物资流通的平均化,“平准”旨在物价的稳定化。在幅员广大的中国,发生地域性饥荒或灾害时,既有物资缺乏的地方,也有充裕的地方。商人们介乎于这些地域之间,低买高卖,获取利益。

后来,元帝时期,谷物连年歉收,京师一石为二百余钱,边地城市四百钱,关东五百钱,地域性差价明显。商人们观察时机,关注物价的升降,由此盈利。低价时买进,高价时待价而沽。与此古代自由经济相反,国家采取了行动,向物资不足地区运送物资,物价高涨时抛出物资以便降低物价。此乃安定国家财政的政策。

盐铁专卖使国家获得巨大利益

在此之前御史大夫张汤已经形成了盐铁专卖的基本构想,并于元狩四年(前119)提出了方案。国家独占、专卖生活必需品的盐铁,保持稳定的价格,作为财政来源。实施此项政策时,借助了两位大商人的智慧。起用南阳制铁商孔仅、齐地盐商东郭咸阳作为大农丞。孔仅、东郭咸阳以自身的经验为指导,在全国设置盐铁官后,又设置了酒榷官。在全国各地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不久,桑弘羊任治粟都尉,取代孔仅掌管盐铁。

人的身体中出于对体液的调节,必须摄取盐分。在古代盐作为最重要的调味料和保存料,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万能的作用。生的鱼类和贝类很快会腐败,撒上盐的话,不取掉水分也可以短期保存,如果再将其干燥或发酵的话,还可以长期保存。蔬菜用盐腌制后,冬天也可以食用。动物的肉在取出内脏后撒上盐,可以挂在钩子上干燥保存。汉代画像石就画有兔、猪、鱼吊在厨房里的场景。

盐、大豆、谷物、鱼、肉类发酵的话,可以制成各种酱,创造出多彩的味道。盐在各地都可以生产,如沿海的海盐、内陆的池盐、岩盐等。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将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太行山以东)、山西(不是今天的山西省,而是太行山以西)分开来看的话,黄河下游的山东产海盐,山西产池盐、岩盐,另外岭南(广东)和沙北(北方沙漠地带)也产盐。

与日本列岛单纯地依赖于海盐不同,中国大陆自古代起就品尝着各种食盐的味道。岩盐在地下经长时间结晶化过程,盐化钾的纯度很高,海盐虽纯度低,但矿物质多。盐化钾越多越甜,盐化镁越多越苦,盐的味道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三十六处盐官之中,有十六处设在渤海、黄海沿岸的海盐区。为了结晶出盐,或将海水放入锅中直接煮沸,或仅靠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齐地生产海盐,在内陆的巴蜀有四处盐官生产井盐。将溶解有岩盐的高浓度地下水汲出、贮水、在锅中煮沸,使之结晶。四川画像砖上描绘了这样的工艺流程。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121 全国盐官、铁官分布图

此外,在内陆也有井盐、岩盐的分布。现在尤为人知的有山西省运城县的解池。盐商腰缠万金。有时候国家向他们出租煮盐工具让他们生产,而国家实行专卖获取巨大利益。

铁制农具促使生产力飞越发展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出现了需要1100度至1300度高温熔解铁矿石的铸铁工艺。铸铁适用于农具,促进了生产力飞速发展。战国中期以降,铁农具在富裕层得到广泛使用,到了汉代已经在一般农民中得以普及。战国时期遗址出土了锹、镰、斧等农具,汉代制铁遗址也已经发现。战国时期民营制铁业主赵的卓氏、齐的程氏很有名,卓氏、程郑、孔氏都是靠铁业致富。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以一或二头牛牵引铁犁耕作的牛耕法。犁的三角形的掘土犁先和推土的犁铲用铸铁制成,犁的本体(由牛牵引的长柄、手扶的犁柄、垂直立着的犁柱、在地面上滑动的犁床等)因为是木制的所以腐蚀殆尽,但出土了犁先和犁铲。

铁的生产中首先需要通过木炭的燃烧从铁矿石(酸化铁)还原出一氧化碳。为了燃烧木炭还需要大量运送空气的风箱和冶炼炉。四十八处铁官都设在具备铁矿石和木炭的地方。其分布为:山东丘陵周边地方有十二处,沿太行山脉南北有七处,太原至洛阳、颍川、南阳有十一处,从关中到垄西、汉中有五处,蜀地有三处、长江下游有四处,桂阳一处。

专卖制实施之后,博士徐偃去地方巡视风俗时,曾伪造敕命,令胶东国和鲁国制盐,并使用风箱铸铁。从张汤开始,伪造敕命相当于死罪会受到弹劾。当时,年轻的终军以能辩博学出任武帝近臣的谒者给事中(皇帝身边掌管文书及人员出入之官职)。终军认为徐偃的行为很不实际,于是有了以下的诘问:“胶东国和鲁国的盐铁都由周边各郡供给,本无任何不便可言,你是经过对人口、耕地面积认真调查之后得出有必要从事盐铁生产的结论吗?再者,春耕时期要制作农具,秋天又是必须向火炉加火的时期,这些准备都已经做好了吗?”据此,他认定徐偃有罪。在这样的争论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冶铁业的实际形态。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122 铁制农具 (河南博物馆藏) V字形器具套在犁先上起到深翻土地的作用。U字形器具是套在木锹头上的耕具

酒也是居家及乡里祭祀所不可缺少的。禁止酒的私营之后,酒的走私横行一时。霍光儿子霍禹被揭发在他家私自造酒,以致酒缸被砸毁。赵广汉的食客也在长安市场上私卖酒。

建造白渠消除盐害

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上奏请求凿渠引泾水以利灌溉,于是开始施工。地点就在公元前246年秦嬴政即位秦王伊始,让郑国凿渠的地方。从郑国渠到白渠的建设,其间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秦始皇的遗产在武帝时期得以继承。

回忆起来,当年负责灌渠施工的是邻国韩国的水工郑国。其实他本是韩国派来的间谍,旨在使秦的国力从军事转向土木工程,以便达到削弱来自秦侵略威胁的目的。从中山流入平原的泾水在瓠口形成了葫芦形的弯曲河道,从这里引泾水沿北山向东至洛水,修筑了全长三百里、约一百二十公里的水渠。间谍身份暴露之后,秦王命他做完工程。含有大量黄土高原泥土的河水,可以不间断地向农作物供给锰、钾等无机物。还可以冲走地表的盐分,使泥土堆积,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其效果很是可观。以四万余顷(约七百二十八平方公里)土地与约一百二十公里的郑国渠的长度相换算的话,宽幅六公里的土地得到了灌溉,产量高达每亩一钟(六斛四斗,约49.7升)。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123 徐州牛耕画像石

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秦始皇的遗产已经无法原样继承了,出现了泥沙和盐分的问题。黄河下游由于没有倾斜度,泥沙堆积于河床,而泾水由于有倾斜,所以河床被侵蚀而不断地加深。泾水的引水口在一百五十年之后,由于河床变低而丧失了机能。引水口必须溯流向上改在与耕地高度相当的地方。另外,露出地表的盐分暂时可以依靠灌溉水冲刷,长此以往的话反而诱使地下水位上升,盐害会变得更加严重。所谓盐害,指的是由于干燥土壤的水分剧烈蒸发,造成土壤中的钙、钠盐分浮出地表,形成结晶的现象。置之不顾的话,将导致农作物枯死。

白渠建成之后,农民对其流经区域的丰饶歌颂道: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锹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124 郑国渠和白渠 与秦始皇遗产郑国渠并行,赵白公上奏凿渠而动工

但是,渠水从谷口县至栎阳县全长二百里,灌溉面积四千五百顷,还是不及郑国渠。

武帝时期的关中开发

郑国渠与白渠现在作为泾惠渠仍在使用。笔者在1985年、1998年、1999年对那里的遗址作过调查。在三原县龙桥的郑国渠古道上架有清代的桥和现代的桥,在泾惠渠水坝有历代渠首(取水口)遗址。如今还可以见到郑国渠渠首的断面,三限闸(三叉分开的水闸)是白渠向北中南三方分流的地点。郑国渠的灌溉地是沿渭北平原北边,向东西扩展的地域。在海拔492米至380米倾斜地带上开凿了水渠。白渠流经的地域比郑国渠的位置要低。在东西主干渠两侧,南北向又分出支渠,扩展为更加细小的灌溉网。秦始皇时期的智慧确实在这里得到了继承。

更早些时期的龙首渠,也是为治理盐害的水利而建造的灌溉工程,由庄熊罴提案修造的。临晋县人民希望引洛水灌溉重泉县以东的万余顷恶地。只要有水,每亩产量可达十石。当时动员了十万人力。将洛水引至临晋县,必须穿过土质疏松易于崩塌的商颜山。人们挖十米的井,采取从地下横向连接的井渠方式。与中亚的基什岛坎儿井(qanat)一样。由于施工时挖出了“龙首(可能是恐龙化石)”而起名龙首渠。此渠现在作为洛惠渠仍在使用。1950年大兴水利,反而诱发地下水位的上升,加重了盐害。20世纪70年代设置了排水系统,让灌溉水流入排水沟,控制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创造出新的方法。

武帝时期,就这样推动了包括首都圈在内的关中地区的开发。秦王时期出于对付东方六国的战略开凿了郑国渠,武帝时期是在对抗匈奴的战略中纳入关中开发规划的。

武帝时代的结束

武帝在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于长安以西的五柞宫。这是一座因五棵柞树并立而得名的离宫。武帝在未央宫前殿出殡,三月下葬于茂陵,十六岁即位后在位五十四年,终年七十一岁。他是秦始皇以降在位期间首次超过了三十七年的皇帝。较五十岁的秦始皇而言,其追求长寿的实践应该说是成功的吧。五十四年之间,武帝的臣下已有许多长眠于茂陵的陪葬墓。如卫青、霍去病是也。为武帝效力而未能进入陪葬墓区的人也很多。张汤、张骞被埋葬在了故乡。张骞的墓在汉中。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125 茂陵 边长230米,高46.5米,在西汉十一陵中格外壮观

武帝之子除了齐王闳、燕王旦、广陵王胥三王之外,还有太子据(又称卫太子、戾太子),以及与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髆。征和二年(前91)暴发的巫蛊事件,迫使卫皇后与其子太子据自杀。所谓巫蛊,指的是把虫放入容器,使其互食,用剩余者诅咒于人,以期达到杀人目的的方法。据说使者江充在太子宫殿中挖出了蛊。受这一事件牵连,死者数万。卫皇后的墓在长安城南,未能进入茂陵。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得宠,但未当上皇后就去世了。茂陵周围没有皇后陵,仅有李夫人墓孤单单地立在那里,其子也英年早逝。武帝六十之后丧失太子,最终的继位者是钩弋夫人赵婕妤所生之子。武帝六十三岁所生此子,八岁即位,成为昭帝。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126 武帝系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1523.html

上一篇:儒教的时代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