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

元光三年黄河溃决

河水(黄河)全长9400里,江水(长江)仅2660里。汉代人认为河水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因为他们不像今天我们这样了解长江的源头。现在的黄河全长为5464公里。长江是6300公里,乃中国第一大河流。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

89 黄河下游变动图

秦汉时期,黄河称“河”或“河水”。汉代开始被称为“黄河”,宋代以降成为定名。在此权且以后起名“黄河”来叙述“河水”。黄河在文帝时曾一度在酸枣决坏,又在金堤决口,但很快被堵上,没有遭受大的灾害。当时的黄河与今天的河道不同。今天的黄河并不流经汉代经常决口的地方。现在黄河河道,本是一条叫做济水的另一条河流。“河、江、淮、济”即黄河、长江、淮水(3240里)、济水(1840里)四大河流,又称“四渎”。其中最长的是黄河。

汉代的黄河,准确地说是从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之间的黄河,流淌于今天的黄河以北,河口在天津附近。流经黄土高原裹挟以大量泥沙的黄河反复肆虐。上游持续降雨的话,就会急剧涨水,从而造成下游地上河的堤防不堪重负。在海拔一百米以下的东方大平原,一旦决口,黄河就不断地改道。

这一黄河在武帝曾经决口。元光三年(前132)五月,濮阳的瓠子一带堤防决口。“瓠”即瓢,因河道在此弯曲而得此地名。涨水时,这里的堤坝受到激流的强大压力。河水注入了巨野泽,湖水又溢出,进而涌入淮水、泗水,使“四渎”之三条河流相互连通。水害受灾区扩展至十六个郡。武帝急忙派遣汲黯、郑当时,动员了十万人企图修复决口,但为时已晚。

武帝由于异父兄弟丞相田蚡的观点而产生了犹豫。武侯田蚡作为列侯,他的封邑在当时黄河决口之处的下游北岸,因为决口的黄水从南面流过,所以没有受灾。田蚡说,江水、河水决口乃属天意,以人力勉强阻塞的话是逆天。在他这种怪异理由的影响下,武帝在位的二十余年、准确地说是二十三年之间,对决堤之事置之不理。这期间,黄河下游南岸的梁、楚之地,饱受水患之苦。虽然并非年年有洪水,但干旱、洪水轮番肆虐,造成谷物绝收。

可以说二十三年之间,对武帝来说,他认为治水是没有必要的。由于张骞西域远征的军事目的没有达到,所以每年都要派遣卫青、霍去病的军队与匈奴作战。治水和战争都需要人力。这样的时候受灾地就成为牺牲品,对匈奴的战争被放在了优先地位。

司马迁在二十岁旅行的归途中,曾经踏访过梁地受灾地区。第二次是作为郎中与武帝同行的。武帝在对匈奴战争告一段落之后的元鼎四年(前113)开始出巡。这也是有意效法秦始皇的行动。元封元年(前110),举行了泰山封禅。翌年发生旱灾。武帝派汲仁、郭昌动员数万人修复了决口的瓠子。武帝自己在从山东半岛的万里沙祭祀归来的途中,第一次亲眼见到决口现场的情况。武帝在此停留了二日,沉白马、玉璧于黄河,让同行的群臣自将军以下,都亲自负薪填堵决口。当时武帝曾赋诗二篇。

武帝求河神保佑诗二篇

司马迁在此前一年失去了父亲司马谈。深感父亲懊悔的司马迁,记录下了武帝的瓠子诗,后来又据此编纂了《史记》八书之一的《河渠书》。司马迁也曾在现场亲身负薪。“薪”本是各种树枝,此时与土一起被用来堵漏,或被编成筐用来盛石、土。对于二十三年间不治黄河决口的批判,蕴藏在司马迁所撰《河渠书》的论赞之中:“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其中“悲瓠子之诗”的“悲”字,表达了司马迁强烈的感情。作为史官在记述事实的同时,还能够以一字评价事件,这是学自《春秋》的笔法。

“瓠子之诗”特意做了两篇。项羽曾咏于垓下,刘邦在故乡吟咏。皇帝如此公然吐露肺腑之言是罕见的。听众是那些一道同行的臣下。第一篇感叹洪水骇人的样子,说由于封禅外出才首次闻知事态,为自己辩解并请求河伯(黄河河神)的解救:“瓠子决兮将奈何?晧晧旰旰兮闾殚为河!”

意思是说:“瓠子决口如何是好,溢水泛滥白光灿灿,村落淹没于河中。”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

90 1933年黄河决口时的河南滑县

瓠子之诗就是这样开头的。黄河洪水的威力的确令人难以想象。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南省长垣县(今濮阳西南70公里)黄河决口时的照片,古代洪水的样子也浮现在了眼前。照片中堤防决口,黄河正在向东岸这边溢出。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说:修复工程必须进行,我们不得已将山土削平。巨野泽亦泛滥,只有鱼儿在跳跃。五月开始的洪水,一直延续至初冬。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意思是说:“溢水涌出河床流淌,形态似蛟龙(蛟,即水之灵,引发洪水之龙)蜿蜒远去。回到原来的河床去吧,若非由于封禅之仪,是难得知外面的形势。”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意思是说:“河神因何如此不停止泛滥,执意使我等痛苦?水漫啮桑街,淮水、泗水亦满溢,已经长久不复返,水流缓缓慢慢。”

第二篇很短。讲薪荆不足,责任在于当地卫人焚烧了树木,只好砍竹林之竹,制作笼筐作土囊阻塞缺口,辩解自己行为的正当性。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

91 宣房宫 据说这就是堤防上所建祈祷治水的宣房宫遗址

“宣房塞兮万福来。”这是最后一句,意思是在堤防之上造宣房宫以求安宁。司马迁将此诗一字不漏地记载下来,传达了武帝的心情。我们虽说不知武帝何等相貌,却能从这些记载中读出古代帝王的心情。

2004年笔者曾站在宣房宫旧址的高台上,眺望西汉时期的黄河古河道。在绵延黄河留下的黄土大地上,仅存这一抔渺小的土丘。这曾是宫殿的基础,当地人说这就是宣房宫的遗址。近旁的发掘现场出土了木材,地下是黄土高原常见的黄色粉状土壤,这是黄河河床的遗址。

李陵之祸降临

司马迁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后,成为太史令。“史”的官职虽说是世袭的,但太史令并未世袭化。升职应该是对他作为郎中任职评价的结果。然而,自认为作为太史令也很顺利的司马迁在天汉三年(前98)因李陵之祸被逮捕入狱。《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这样写道:“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虽然文中使用了第三人称的“太史公”,其实是作为史官在叙述自身罹祸的笔法。“缧绁”指的是捆绑犯人的黑色绳索。因卷入李陵事件而遭受宫刑,不亚于父亲不得参与泰山封禅愤愤而死的灾祸。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

92 李广骑射图壁画砖(敦煌市博物馆藏) 敦煌市西晋墓壁画(《中国文物精粹》1997年)

李陵出身于陇西郡成纪县(六盘山以西,天水以北),乃秦代抓捕太子丹之李信将军的子孙,李氏一族虽经过秦汉之间的改朝换代,仍作为武将延续发展。祖父李广是文、景、武三代守卫北部边境的名将,广为人知。匈奴人很害怕他的战略,士兵都愿意追随他。李广在景帝时曾以百骑遭遇匈奴千骑人,匈奴认为是小股部队的诱饵,予以警惕。骑兵急于逃跑时,李广做出英明判断:“如果逃的话尚未回到本队,必已全军覆灭。留下来让敌人觉得我们是诱饵。”于是李广面对匈奴阵营,下马解鞍,示以信心十足、果敢进攻之状。匈奴军一方反而认为是伏兵,唯恐中计而撤退。

司马迁在《李广列传》中因李氏的“李”字,使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句成语。意思在于表明:桃、李虽不会说话,但人们都来观赏其花朵,树下自然就形成了小路。其孙李陵身上也有着李广的影子。

在1990年出土的甘肃省敦煌市西晋墓墓室的壁画砖上,绘有李陵祖父李广形象的彩绘。画砖上画的是西汉名将军李广骑马向后方张弓射箭的姿势。李广在年过六十之前,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战果累累,人很高,有着猿一样的长臂,擅长骑射。

李陵之降匈奴

李陵受到武帝的高度信任,年轻时就任监督骑兵的职务。曾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领地两千余里,侦查了沙漠环抱的地形之后,由居延要塞安全返回。“居延”是对匈战线的最前沿基地,出自祁连山北流至沙漠的额济纳河就注入居延泽。额济纳河是现在蒙语地名,当时的汉语名叫弱水。300公里长的大河滋润着沙漠。汉代的弱水,本是长达2100里的羌谷水,以发源于羌人领地的祁连山而得名。这里被认为是与匈奴作战的理想战场。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在居延城筑起叫做“遮虏障”的要塞,并在张掖郡以北的居延县、酒泉郡以北的休屠县屯驻了十八万军队。

李陵就任骑督尉,这次他率领了来自长江流域不熟悉骑术的五千士兵,这些丹阳郡、淮北楚国出身的士兵,曾在酒泉、张掖郡驻屯并接受训练。天汉二年(前99)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在祁连山攻击匈奴右贤王。匈奴单于在蒙古高原中央设置据点,称东西方为左右,分三部统治。尤其重视西方,以单于太子为右贤王。

李陵的任务是对抗八万匈奴,保护李广利的本部队伍。他盲动地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纵深挺进草原千余里,目的在于阻断匈奴的军队。杀伤匈奴一万余人之后,武器用尽,人员减半。

八日之间且退且战,在距居延百余里的地方,道路断绝、粮食殆尽、援兵未至,李陵最终投降匈奴。据说此时李陵说“无颜面对陛下”。生还的士兵只有四百余人,李陵则受到匈奴的优厚待遇,并娶匈奴女为妻。汉得知此事,将李陵母亲、妻子处以死刑。名门李氏名声扫地。

宫刑之屈辱

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进行了辩护。司马迁在致友人益州刺史任安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史官司马迁在个人书信中有着直率的真情吐露。这篇长文不见于《史记》,但被收入《汉书·司马迁传》。《文选》也将其作为《报任少卿书一首》予以收录。这是司马迁死后问世的,作为汉代书信的实例故而非常珍贵。信中用任安的字,称其为“少卿足下”,而以“仆”自称。信中称武帝为“上”。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是如此超脱利害关系地为李陵辩护的,却被判罪:


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以欺君之罪受到腐刑(宫刑)。但这不是实刑,仅是赎刑。缴纳与刑罚相当的黄金即可免除肉刑。汉代具律(总则)规定:腐刑的赎罪金额为金一斤四两(一万二千五百钱)。但是,如后面将要提到的,这虽说仅相当司马迁两个月的工资,但即便如此他也难以筹措,“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汉书·司马迁传》中收录了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信,在信中他感慨道:


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蚕室”是指养蚕的密闭暗室,此处比喻宫刑的行刑室。司马迁在不通风、不透光的密室,忍受了切除生殖器的屈辱。

这一事件曾造成他编纂黄帝至武帝记录工作的暂时中断。司马迁在四十八岁遭受腐刑,也因此得到了处理宫中文书、诏敕的中书令一职。这使他比起做太史令时期,更有机会深入到武帝的生活空间。总之,所谓太史公书最终是作为中书令时完成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151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