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儒教的时代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5-21 15:59:17 0 董仲舒

罕见的思想家,孔子引起的共鸣

司马迁在《史记》中设置了《孔子世家》一篇。所谓“世家”记述的是吴、齐、燕等王国的历史,所以将孔子个人列入世家有其特殊的意义。就汉代司马迁来看,孔子(前551—前479)的时代是五百年前的过去。司马迁从父亲司马谈那里已听说过:“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正是继承过去全盛时代的机会!”实际上五百年只是个概数。从孔子之死至司马谈之死,其间不过三百七十年而已。周公旦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辅佐武王讨伐商纣,武王亡后又辅助年幼的成王执政,是公元前一千年的人物,所以实际是在九百年前。“五百年”前的孔子与“一千年”前的周公子一样,在汉代人看来都是理想的人物。也许称为“圣人”更好。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司马谈曾论述了六家的学问。“六家”指的是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西汉初期的儒家不过是一家学问而已。司马谈其实更倾心于道家。但是,到了司马迁的时代,儒家压制道家等其他学问,与政治结合了起来。

儒教的时代

116 杏坛 据说是山东省曲阜孔庙中的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

司马迁二十岁旅行时造访了鲁国。那里有祭祀孔子的庙堂,祭祀的礼器一应俱全。诸生定期在孔子故居学礼。司马迁为那种光景所感,一时流连忘返。孔子以布衣(庶民穿着的麻衣)身份能使其学问流传十数代,是位罕见的思想家。由此,司马迁发现了将孔子作为世家予以记述的意义。被秦始皇毁灭的东方齐鲁国的学问,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被封杀的称为儒教的学问,在一个世纪之后与汉王朝权力相结合,恢复了权威。

《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的孔子言行录。《史记·孔子世家》则是孔子的传记,记述了其从出生至死亡七十二岁的人生。这是司马迁汇集了《春秋左氏传》等著作内容撰写的传记。

广博的思想与对政治的积极参与

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父亲叔梁纥与颜氏之女野合而生孔子。据记载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因出生时头部中央有凹陷,故取名“丘”。孔子本名为孔丘,字仲尼,尼丘来自孔子出生的曲阜南部的山名。家虽贫,幼时学习经书的学识使他成为了鲁国季氏的官吏。他掌管财务很公平,管理家畜则牲畜增殖。然而,他离开鲁国,在齐遭到排斥,从宋、卫逃脱,受苦于陈、蔡。生平曾向七十多位君主请求官职,均未得到厚遇。因为感叹鲁国政治的混乱,孔子最终回到鲁国,召集门人,专心传授学问。据说孔子叹息周代礼乐的衰退,致力于礼乐的重建,所以他纠正诗(《诗经》)、书(《尚书》或《书经》)中的错误、复兴礼乐,写成《春秋》,倾心于易(《易经》)而作系辞传。孔子所传授的“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再加上乐的话,就是六艺。

儒教的时代

117 孔子墓 位于曲阜孔林(孔子一族的墓地的中心,立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

直至景帝时期,儒者没有显著的地位。在武帝时代才迈出了走向儒教国家道路的第一步。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建元元年(前140)设置五经博士。但是《史记》未见此记载,实际情况不明。由博士传授儒家的教科书,一个博士并不能精通所有五经或六艺,因为儒学已经形成为庞大的学问体系。

儒家主张君臣父子之礼和夫妇长幼有别之说,因此儒家的学问被选中为维护帝国体制的学问。的确,从祭祀、葬礼直至封禅、外交,礼都不可或缺。但解说礼的秩序的仅是六艺之中的《礼》,儒家学问并不限于此。《诗》是讽刺政治的,《书》是称赞先王事迹的,《易》的革命思想是讲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春秋》旨在以史为鉴,《乐》乃宗庙祭祀所必备的。儒家有着如此广博的思想体系。

儒教的时代

118 四川的讲学画像石 作为维持汉帝国体系学问的儒学,由博士向弟子口头传授(《巴蜀汉代画像集》)

汉代的儒家之所以能够被封为儒教,就在于其所具有的广泛性。由此,形成了各个专门领域。进行各专门领域传授的,专治《尚书》有伏生(文帝时期人物,以下同),《诗》有申培公(高祖)、辕固生(文帝)、韩婴(文帝—武帝)、王臧、赵绾,《春秋》有董仲舒(景帝—武帝)、胡母生(景帝)、公孙弘(武帝),《礼》(《礼记》)有高堂生,《易》有田生等人传授。博士弟子是从全国召集来的优秀人才,包括数百名的贤良方正、文学之士。

在武帝时代这些学者并不仅限于成为博士,正像孔子那样,作为丞相等高官积极从政。董仲舒作为景帝时期的博士时向弟子口授过《春秋》,后来做了武帝两个兄弟所在江都国、胶西国的丞相。他以《春秋公羊学》和灾异学为理论基础,提供政策性建议。建元六年(前135)地方上辽东郡的高祖庙发生火灾,首都也发生了高祖长陵陵园便殿的火灾。武帝因此向董仲舒咨询,董说此乃天意。孔子出生的鲁国定公、哀公时代的宫殿也曾屡屡失火,是鲁国违反礼而建庙、建宫殿所致,同时也暗示了鲁国有乱臣季氏。董仲舒是将过去的历史与武帝时代进行相互对照。

救助农民、富强国家的政策性建议

作为儒家的理想时代是五帝及夏商周三代。政治的基础是满足民众的温饱,在此基础之上开始发展经济。董仲舒以井田制为理想:即按“井”字形状平均地划分出九块耕地,由八个家族各持一块私田,剩余的一块作为公田。这是一种实现平等、公有的土地制度。由于自秦以来允许土地买卖,造成了贫富差别悬殊。这种情况被看做是战国以来实施富国强兵政策、掠夺民力的结果,受到了批判。虽然秦的政治至汉朝得到继承,但如今的汉则试图通过儒家予以改变。贫困者承受着沉重的徭役负担:一年的国境警备兵役,或一年的首都警备任务,此外还要负担一个月的郡县劳役。田租、口赋(人头税)负担也很重。耕种豪族土地的小农,收获的十分之五都被掠夺了。

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一家五口,有百亩之田。一百亩土地是100平方步至240平方步的面积。“一步”的长度相当于左右脚之间一步的步幅,大约1.3米,由此可以想象出长24步、宽10步的面积。农民在这样一块土地上种植收获谷物,储存足够生活需要的谷物之后,把剩余部分卖给国家换取钱币。人头税是要用钱交纳的。衣料等生活用品也需要用钱从市场购买。董仲舒为了救助这些农民,提出了限制土地所有的“名田”政策。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曾向文侯提出了土地与富国的政策,其中详细讲述了农民的家庭收支情况。以他的计算方法换过来考虑现在汉代农民的情况的话,一家五口,百亩之田。谷物在北方是粟或小米,在南方生产的是水稻,虽不好一概而论,但是如果以一亩收获一石半计算的话,则是一百五十石。实际上很多农民没有百亩之田。首先要交纳收获物的三十分之一,即五石作为田租。余下的一百四十五石之中,一家口粮如以每人每月消费一石半计算的话,五人一年需要九十石,换算起来仅剩余五十五石。以此换钱,按一石三十钱的话,可以换得一千六百五十钱。人头税是成年人一年一百二十钱,三至十四岁儿童一年二十三钱的口赋,一家三个成人、两个孩子的话,每年须缴纳四百零六钱。结果,剩余一千二百四十四钱。乡里的祭祀费用须出资三百钱,衣服每人每年三百钱的话,五人需一千五百钱,至此已经出现五百五十六钱的赤字。如此吃紧的生活,每年还要受到气候、灾害的左右,将难以维持。

儒教的时代

119 粟 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粟

淮南王与衡山王的谋反事件

元朔六年(前123)发生了一起打击武帝的事件。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事件发生,数千人受到处罚。这是一起在与匈奴战争正式爆发时的内乱。甚至董仲舒曾经供职的江都王和胶东王也试图响应。吴楚七国之乱未必不会再度发生,所以必须及早处置。

刘安为高祖之孙,乃淮水河畔的淮南王。父亲刘长本是拥有四郡领域的大国王,因谋反罪王国被一分为三,刘安继承的是其中的淮南国。他身边集结的食客编纂了《淮南子》这部被称为杂家的著作,书中特别以道家为中心汇集了各种思想。这位淮南王因为太子的一些琐碎事件,被中央削减了领地,还不断地被中央怀疑为有谋反的企图。

严厉制裁谋反的法律,是中央为了抑制诸侯国所设立的。张家山汉简《贼律》规定:谋划反乱的“谋反”,不仅本人处以腰斩,父母、妻子、同产(同母兄弟)不问年龄一律弃市。刘安的反乱并未实施。其王后、太子被捕,数千人连坐。详细提供谋反经过的证词的人是在刘安身边供职的伍被。他供认准备了进攻长安的武器,还企图伪造皇帝玺印和高官印章。博士出身的丞相公孙弘也是治《春秋》学的,他严厉处置了这一事件。最终,淮南国灭亡,改置为九江郡。

借儒家之学讽刺武帝

董仲舒被东汉人称为“儒者之宗”。儒学不是书桌上的学问,就像孔子当年那样,儒家总有着关心现实政治的意识。但是,一旦对现实绝望的话,就归而从事学问。董仲舒也是如此。

儒家参与政治方式也各有不同,像司马相如是作为诗人参与政治的。他创作了《大人赋》《子虚赋》等,以诗的形式讽刺现实。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种表现形态。司马相如还批判了武帝攻打南夷、侵略北狄的行动。司马相如本人出身于蜀郡成都,对自己家乡成为战争牺牲品感同身受。巴蜀即现在的四川省,战国时期的秦国征服这里以来,不断得到开发。与贫穷的司马相如私奔的卓文君之家,就是秦在攻破赵国之后,被迁徙至蜀、最终成功发展为制铁巨富的,拥有奴隶上千人。司马相如以与蜀父老对话的形式,讽刺了发动西南夷战争的武帝。可以借儒家学问讽刺皇帝的汉王朝体制,应该说是还一种健全的体制。司马相如的文章采取了自己作为使者与蜀父老对话的形式。下面将对话内容择其要摘引如下:

蜀父老曰:“天子与夷狄的关系,国交勿绝而已。如今,巴蜀、广汉人人为牺牲,为开辟通往夜郎的道路已经劳苦三年尚未完成,民已疲惫。如今要关注西南夷,可又为的是什么呢?”

使者(我)曰:“《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若有未得沐浴天子恩德者的话,乃天子之耻。四面都已德化,愿西夷、南夷也能够接受天子的爵位。民虽困苦,王业却不能不继续。”

蜀父老叹息曰:“汉的恩德很伟大,百姓虽已怠倦,我们自己努力吧。”

文章讽刺了汉天子的无义战争,坦率地表达了蜀地人民的心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152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