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中国简史——嘉靖禁海与倭寇之患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6-28 23:20:43 0

关键词:大礼议/戚家军

明朝嘉靖时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倭寇、海患最严重的时代。为此,明朝长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其结果却大出明朝君臣的预料,海患愈演愈烈。到了嘉靖年间,皇帝崇信道教,不理朝政,首辅严嵩专权,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开始猖獗横行,大肆扰乱沿海秩序。这时,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局势不稳,各诸侯对商业的要求已是勘合贸易远不能满足的,于是组织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任意抢掠。中国沿海的海商也常常勾结倭寇谋取私利,形成一些亦商亦盗的海盗集团。嘉靖时期的倭患由于有中国海商集团的加入,显得越发棘手。

世宗崇道

由于明武宗无子,因此其去世后,皇太后张氏与内廷大太监张永、谷大用,以及内阁大学士杨廷和反复商议后,决定迎立宪宗之孙、孝宗之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位。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朱厚熜以藩王的身份继承皇位,是为明世宗,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世宗即位不久,就在与杨廷和等文官势力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争执。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虽然依祖训兄终弟及之意拥立世宗,却把世宗继位看作是孝宗过继皇子,因而坚持世宗应尊孝宗为父考,而以其生父为叔父,这当然是世宗所不能同意的。杨廷和等阁臣联络朝官,一再抗疏,希望迫使世宗就范,屈从廷议。世宗尊崇父母,要维护皇权,自然不甘受人摆布,自削权柄。于是“大礼之议”成为新帝与旧臣的一次全面的较量,历史上称为“大礼议之争”。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开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世宗一方胜利结束,以杨廷和为首的朝臣受到打击,以慈寿皇太后(明武宗母后张氏)为代表的皇族、勋戚势力也被削弱,世宗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世宗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把精力都投入到大礼议上,绝不仅仅只是为其父母争夺皇考及皇太后的空虚名位,其真正目的在于加强皇权、冲破内阁制约,就其实质而言,嘉靖大礼议之争实为皇权与阁权的争斗。世宗则借大礼议风波巩固了帝位,实现了他对明朝长达45年的统治。

中国简史——嘉靖禁海与倭寇之患

五彩鱼藻纹盖罐·明

这件瓷罐为明嘉靖年间所制,罐体绘有彩色鲤鱼畅游于莲藻之间,生动传神。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世宗即位之初,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打击宦官势力,抑制外戚勋贵集团,减缓了土地兼并的速度。然而随着登基日久,权力巩固,世宗开始崇信道教方术,愈演愈烈到了执迷不悟的地步。嘉靖三年(1524),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被召进京,被世宗封为真人,总领道教,还在城西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真人府”。嘉靖十五年(1536),世宗有了儿子,认为这是因为邵元节祈祷有功,于是赐予后者蟒衣玉带,还加官为礼部尚书。邵元节死后,方士陶仲文又得到世宗的宠信,受封礼部尚书、太傅,世宗给予其一品官员的薪俸待遇。嘉靖二十一年(1542)二月,世宗险些被不堪忍受虐待的杨金英等16名宫女勒死,杨金英等人事败后被杀。这一年是农历壬寅年,因此这一事件被称作“壬寅宫变”。经过这一场事变,世宗更加不理朝政,躲入西苑永寿宫不出,二十多年的时间没有上过朝,朝政先后由当权的内阁大学士把持,其中擅写青词(斋醮祈福活动时,向太上尊神呈奉奏章的祝词,因为通常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而得名)的奸臣严嵩是专权时间最长的一个。上有崇道的君主,下有专权祸国的大臣,明王朝一度陷入了贪贿成风、国困民穷、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窘困境地,时人因此讽刺说“嘉靖、嘉靖,家家干净也”。

禁海与倭患

明世宗的不作为不仅导致了国家政治、经济问题严重,也严重损害了国防安全。嘉靖时期,蒙古鞑靼部在俺答汗的统治下兴盛起来,不断侵犯明朝北部边境。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汗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史称“庚戌之变”。次年,明朝迫于俺答汗威势,开马市于宣府、大同等地,后又因闭市而战事复开,北京城多次戒严,直到隆庆初年俺答汗受封顺义王,双方互开边贸,北部边患才得以控制。

除了北部有鞑靼入侵外,明朝南方的倭寇之患也在嘉靖一朝为祸最烈。倭寇入侵中国,在明朝初年就已经出现,当时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落败的一些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抢劫烧杀。明初,明太祖严厉打击倭寇,在沿海兴建防倭城,布置数万兵力,倭寇大为减少。但到嘉靖年间,明朝国力渐衰,君主荒怠无能,奸宦把持朝政,倭寇入侵事件频繁发生。嘉靖二年(1523),日本左、右京兆尹大夫分别遣使宗设、瑞佐和宋素卿至宁波。宋素卿事先贿赂宁波市舶使,得以先办入境手续,宗设不平,追击瑞佐、宋素卿二人,却波及明朝官兵及居民,都指挥刘锦战死海上,指挥袁琏被俘,而明军竟无力抵抗。世宗闻后大怒,罢市舶司,下令寸板不得下海,断绝了与日本的一切官方贸易。然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民间走私贸易日益猖獗,倭寇与海盗、沿海豪族、商人,甚至是官员结合起来,形成规模庞大的走私团伙。此后的40年,是明代倭寇为害最烈的时期。

中国简史——嘉靖禁海与倭寇之患

抗倭图卷(局部)·明

此图卷描绘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画卷。画面从海面出现倭寇船只开始,由倭寇登陆、烧杀抢掠、居民避难、明军出阵、水上激战、倭寇被歼、报告胜利等组画面组成。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当时的倭寇之中,“华人所居七八”,除中国人和日本人之外,还有部分马来西亚人和葡萄牙人。“倭寇”演变成一个国际性的武装走私团体。在各股倭寇中,以王直的实力最强。王直(《明史》作汪直)原是徽州海商,后来因为贸易不通,而转以走私抢劫为生,流亡海上。王直在日本平户建立基地,并联合葡萄牙和日本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王直海商集团成为中国海商集团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支,拥有兵众二十余万人及载重百吨以上巨舰百余艘。王直海盗集团不断在舟山、定海一带抢劫、杀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王直率领巨舰百余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影响甚大,史称“壬子之变”。

嘉靖二十六年(1547),因为倭患日盛,明朝命右副都御使朱纨为浙江巡抚,负责浙、闽海防。朱纨到任后,雷厉风行,擒杀海盗及奸商90余人。但因触及当地官僚牟利的关节,竟被诬告擅杀良民,被迫服毒自杀。此后,倭寇在沿海如入无人之境。嘉靖三十二年(1553),南京兵部尚书张经奉命征讨,取得了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大捷,而严嵩党羽赵文华的到来,使得这位抗倭英雄背上畏敌失机、糜饷殃民的罪名,被押回京城斩首。之后,出任浙江总督的胡宗宪因为无法以武力消灭王直,于是利用其迫切要求通商的心理诱捕王直。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直被捕入狱,两年后被杀。王直被诱杀后,他的养子和下属大肆报复,四处作乱,海患愈演愈烈。

中国简史——嘉靖禁海与倭寇之患

日本浪人使用的武士刀

戚继光抗倭

倭寇的不断骚扰让数十万百姓被杀或被俘,无数财产被劫掠,农、工、商业的生产秩序被严重打乱,整个东南沿海的富庶之地遭到了巨大破坏,解除祸患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就在这时,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让人们看到了抗倭胜利的希望,这个人就是明代中晚期的军事家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山东蓬莱人。他出身将门,17岁就承袭其父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开始了金戈铁马的一生。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于浙江总督胡宗宪的极力推荐,戚继光调任浙江任参将,负责镇守倭寇出没频繁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及所辖各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针对沿海卫所废弛、旧军战斗能力低下的情况,亲自去义乌等地招募了一支由4000多名农民、矿工组成的新军。这支部队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精通战法,军纪严明,战斗中屡战屡胜,被誉为“戚家军”。戚继光结合实战需要,根据东南沿海沼泽多,倭寇惯用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将盾牌、长枪、叉、狼笎、棍、刀等肉搏武器配备火器、弓箭远射兵器,通过灵活变换队形,发挥各种武器和士兵的整体作战威力,在对倭作战中表现出巨大的杀伤力。

中国简史——嘉靖禁海与倭寇之患

福船·明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在明代,福船也被作为战船使用,一般能容纳水手、战士百余人,装载有红夷炮、佛郎机炮、火铳、火药弩箭等武器。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倭寇数千人驾驶百余只战船大举入侵台州。戚继光得到战报,紧急部署兵力,戚家军神速迎敌,与敌人在台州展开了激战。戚家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作战,九次皆捷,共歼灭倭寇五千多人,史称“台州大捷”。仅此一战,戚家军就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名声,令倭寇闻风丧胆。戚继光在战场上看到了义乌人的英勇,于是又亲自到义乌招兵三千多人,扩建了队伍,补充实力。在戚继光和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抗倭寇战争节节胜利。九月,浙江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分别率军在宁波、温州等地与倭寇交战十余次,大获全胜。至此,窜犯浙江的倭寇基本荡平,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日趋安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

中国简史——嘉靖禁海与倭寇之患

戚继光故里“父子总督”牌坊

牌坊位于山东省蓬莱市区内戚家祠堂南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朝延为褒扬明代抗倭戍边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及其父戚景通功绩而建。“父子总督”坊正间东立面单额枋雕刻“双龙戏珠”,龙门坊雕刻“戚家军凯旋图”,小额枋雕刻“狮子绣球”。西立面单额枋雕刻“凤凰牡丹”,龙门坊雕刻“鱼龙云海”,小额枋雕刻“威凤祥麟”。次间雕刻分别雕有凤凰、仙人、麒麟、神兽等吉祥图案。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世宗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负责福建用兵事宜。俞大猷(1504—1580)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福建晋江人,历任参将、总兵等职,转战东南沿海,战功卓著。戚继光和俞大猷相互配合,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戚继光被倭寇称为“戚老虎”。此后,戚继光第三次赴义乌招募新兵万余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戚家军在平海卫战役中,率中路军与右路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左路广东总兵刘显相互配合,取得“平海卫大捷”。这次胜利,战果累累,歼敌两千多人,救出被掠走的百姓三千多人,收复兴化城(今福建莆田)。不久,戚继光升为福建总兵,负责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华、温州两府。这年冬天,一万多名倭寇围攻仙游,戚继光率军驰援,三战三捷。至此,入侵福建的倭寇基本被荡平。此后,俞大猷和戚继光又率军清除流窜在广东沿海的残余倭寇。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

抗倭战争胜利结束后,明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倭寇产生的主要根源,认为海禁过严,使沿海百姓失去谋生的手段,是倭寇问题屡禁不绝的根源,逐渐形成“弛禁派”。到隆庆时期,明政府逐渐放开了海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575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