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中国简史——帝师八思巴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6-28 23:06:54 0

关键词:乌斯藏行政/八思巴文

1235年~1280年

八思巴(1235—1280)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法主,藏族著名的佛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在中国元朝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为元朝的统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还促进了汉、蒙、藏三个民族之间宗教、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西藏地区的发展。因此,八思巴毕生为国为民的功德、业绩虽在元代,却泽被后世,值得缅怀。

八思巴及其家世

据《红史》《汉藏史集》等藏文史书记载,八思巴于1235出生于乌斯藏萨斯迦(今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家族为款氏。八思巴自幼就得到萨迦班智达的悉心照料和教育,深受萨迦第四代法主萨迦班智达的影响,这对八思巴的成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244年,受窝阔台第二个儿子阔端的邀请,萨迦班智达带八思巴来到了凉州,商妥吐蕃归附蒙古事宜。按阔端的安排,八思巴继续跟随萨迦班智达学习西藏佛教文化。但是萨迦班智达此时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很多事情不得不交于八思巴处理。在凉州生活期间,八思巴曾经代替萨迦班智达会见过忽必烈,这为以后二人关系进一步发展关系打下了基础。

中国简史——帝师八思巴

玉雕八思巴坐像

该像高55.7厘米。表现的是八思巴坐于宝座之上,宝座下部有长方形高浮雕玉嵌饰,镂刻有4个儿童在太湖石和芭蕉丛中戏耍的场景。从宝座的形制来看,它与汉地椅子的造型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于常见的藏式造像。这尊玉雕像不仅映射出汉族人对八思巴的认同,将其勒石成像,以示尊敬,同时也体现了汉、藏文化亲密和谐的融合。现藏于西藏萨迦寺。

1252年,蒙哥命令忽必烈远征大理,绕道迂回进攻南宋,藏族地区是其必经之路。1253年,由于忽必烈需要了解藏族地区的情况,派人到凉州请来了八思巴。次年,八思巴第一次以教主身份与忽必烈相会于六盘山。他向忽必烈介绍了藏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将佛教“慈悲护持众生”的思想与忽必烈的“思大有为天下”的思想结合起来,企图说服忽必烈接受佛教的护佑。但是忽必烈此时关心的是摊派差役、征集粮饷,为进军大理做准备,因此他没有理会八思巴。八思巴心中不悦,便要离开。关键时刻,忽必烈的王妃察必出来斡旋,说八思巴佛学高深、知识渊博,要求将八思巴留下来。察必还向八思巴请求传授萨迦派的密宗喜金刚灌顶法。这样,八思巴就成了王妃的宗教老师。后来察必又积极促使忽必烈接受八思巴的宗教思想。1254年,八思巴正式成为忽必烈的宗教老师,两人的关系逐渐深化。

中国简史——帝师八思巴

密集金刚像唐卡·元

西藏唐卡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瑰宝。密集金刚,又称集密金刚,是根据《密集经》织成的佛教密宗本尊像。

然而,八思巴真正取得忽必烈的信任和赏识,还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就是八思巴取信于危难之中。蒙哥即位后,命忽必烈管理中原汉地。忽必烈在汉地招贤纳士,实行新政,很得人心,这引起了蒙哥的猜忌。1256年年初,蒙哥汗借故忽必烈有足疾,解除了他的兵权,令他在家休养,又罗列罪名捕杀忽必烈的亲信,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但是八思巴此时没有选择离开忽必烈,而是继续待在忽必烈营帐中,在新年照常向忽必烈一家写新年祝词。这一方面是八思巴与忽必烈关系深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八思巴在向忽必烈表明自己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忠心之臣,以赢取忽必烈的信赖。

第二个原因是八思巴在释道辩论中的杰出表现。1258年,佛、道两教矛盾再度尖锐。蒙哥命令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主持佛、道两教辩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这次辩论会阵势庞大,佛教有300多人,道教也有200多人。在辩论中,八思巴反应灵敏、有胆有识,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迫使道教承认失败,会后有17名道士削发为僧。从此,八思巴在佛学界声名鹊起,更赢得了忽必烈的赏识。同时,通过这次辩论,八思巴对中原的佛教、道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以后担任国师、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创造了条件。

封为国师

中统元年(1260)十二月,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后返回中都,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颁给玉印,令他掌管全国佛教。此时八思巴年仅26岁,可以说,他的成功,既有偶然的因素,又有必然的因素。首先,蒙古王室向来信仰宗教,需要宗教领袖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持,忽必烈也不例外。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忽必烈需要的不只是宗教领袖,而且还需要西藏地区的政治代表。封赐国师的目的是为有效地管理西藏地区,故而国师其人必定在藏传佛教中选取。

其次,在选择藏传佛教领袖时,忽必烈一开始的选择并不是八思巴。噶玛噶举派的噶玛拔希曾处于比八思巴更有利的地位。但是噶玛拔希一开始就不愿意追随忽必烈,后来又站到忽必烈的对立面,帮助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这引起忽必烈对他的极大不满与愤恨,从而更加信赖八思巴。因此,正是错综复杂的历史造就了八思巴的国师地位。

当上国师后,八思巴既是忽必烈家庭宗教上的老师,又是元朝的高级顾问。在职期间,八思巴做出了以下三点贡献:首先,为忽必烈全家及皇室成员传法受戒,传授喜金刚灌顶法,为国家昌盛、社稷稳定祈福;其次,发现、培养了大批佛教人才,其中一些人成为元朝的栋梁之材,对元朝和西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作为藏族地区的代言人,八思巴还直接参与或间接影响了中央对西藏的施政,为巩固西藏地区统一于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晋封帝师

1270年忽必烈下诏封八思巴为帝师。元代以前有国师而无帝师,如果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只是沿袭旧有的传统,那么晋封八思巴为帝师,的确是忽必烈的首创。帝师制度也就成为元朝近百年历史的一项重要制度。元朝灭亡后,帝师制度也随之消失,因此帝师制度也可算是佛教史上的一个特例。

实际上,八思巴从国师晋封为帝师,职责和权力并没有相应增大。两者都是为皇帝及皇室成员传授喜金刚灌顶法;都是带领僧人为皇帝进行各种各样的法事活动,为国家社稷祈福;都是管理天下释教徒众和处理西藏事务,同时负责荐举僧人及西藏地区的行政官员。但设置帝师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古往今来“君天下者皆有师”。忽必烈由蒙古大汗改称元朝皇帝,晋封八思巴为帝师是必然之事,同时这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帝师位极人臣,受百官崇信、顶礼膜拜,但他的权力再大,也是世祖忽必烈赋予的。至多是世祖忽必烈任命的一个特殊官员,而他所管辖的西藏地区也只是世祖忽必烈统治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也正是忽必烈的用意所在。

八思巴是元代杰出的宗教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的贡献很多,除了在宗教上繁荣佛教文化事业外,在政治和语言文字学方面也有非常突出的贡献。第一是建立乌斯藏行政体系。1264年夏,八思巴离开大都返回西藏,经过长途跋涉,于第二年元旦到达西藏拉萨,在向忽必烈致新年贺岁后便赶回萨迦,立即着手建立乌斯藏行政体系。

在萨迦,八思巴建立了“剌让”制度,设立13名侍从官,即司礼官、掌内室和服饰之官、司宗教仪式之官、司礼宾官、司座经官、掌运输之官、掌马官、掌犏牛官、掌犬官等。表面上看来,这些都是负责八思巴起居与日常生活的官职,但这些官职的设置类似于蒙古王室的怯薛军组织。事实上,这些组织是八思巴代表元朝有效管理西藏的政治、军事组织。

它的职能主要有:管理各教派的僧人,使帝师的法旨与皇帝的命令并行于西藏;依据皇帝的授权,赏赐有功人员,对反对元朝和帝师的贵族加以处罚;向元朝皇帝推荐和任命西藏各级官员。这一体系对元朝统治西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中国简史——帝师八思巴

八思巴篆文“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百户印”·元

中国简史——帝师八思巴

壁画《八思巴会见元廷使臣图》

八思巴受封为元帝师之后,掌管全国宗教事务及管理吐蕃地区政务,为加强中央对吐蕃的行政管理和增进汉蒙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图为西藏萨迦寺壁画,描绘了八思巴会见元廷使臣时的情景。

第二是创制蒙古新字。1269年,八思巴回到大都,受到真金太子和王公大臣的热烈欢迎。八思巴此次远道而来的目的不是讲经诵法,而是向世祖献上新创的蒙古字。八思巴所创制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元朝没有自己成熟文字的缺陷,维护了元朝的威严,了却了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一桩心愿。紧接着,忽必烈下诏颁行天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157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