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简明正史——张之洞 刘坤一 盛宣怀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23 13:39:21 0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又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1837年9月2日)出生于贵州兴义。其父张锳时任兴义知府。张之洞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稍长从胡林翼等学习史学及经世之学。十三岁在南皮入县学,成秀才。咸丰二年(1852),应顺天府乡试,名列第一,时方十五岁,受人瞩目。

次年贵州苗民及农民起事,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张之洞自京师赴兴义,帮助其父对付农民军。咸丰五年,奉父命回南皮故乡。咸丰九年,办团练抵御捻军。同治元年(1862),去河南先入督办团练大臣昶熙幕府,后入其堂兄、署理巡抚张之万幕府,协助抵挡捻军并清理漕运事务。次年入京会试,得中一甲三名,习称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元年至光绪二年(1876),先后奉旨出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等职,期间曾在武昌建经心书院,在成都建尊经书院,著有《简明正史——张之洞 刘坤一 盛宣怀轩语》和《书目答问》,选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年轻学子。

光绪二年张之洞回到京师后,仕途顺达,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左中允、司经局洗马、詹事府右庶子转左庶子、翰林院侍讲、侍读、内阁学士等职。作为“清流”健将,他锋芒毕露,以敢言著称,光绪六年曾参奏两江总督刘坤一疏于政事,致使刘坤一被免职。次年,张之洞以内阁学士补授山西巡抚,逐渐由清流党人转化为洋务派成员。在晋两年,整顿吏治、荐举人才、奖励农工、减免苛税、禁止种植吸食鸦片,颇有作为。同时张又聘请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为顾问,传授近代科技知识;设桑棉局,请苏州工匠前来教习等。此外,他还议办山西练军,筹款购买外国军火,挑选防勇精壮者加以操练。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前夕,张之洞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履任后,他即与钦差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等筹划加强海陆战备,并亲自巡视海口。中法战争爆发后,除以饷械兵员支援闽、台地区的抗法斗争外,张之洞又奏请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率军迎敌,一举取得镇南关大捷,歼灭法军千余人,但清廷却未下令乘胜追击,而是妥协求和,订立了《中法天津条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对这一结局,张之洞深感不满,自陈“愚侮如此,愤愤欲死”,但亦无可奈何。以后,张之洞更积极地筹办洋务,“以为非效西法图强无以保中国”。他在广东陆续创建了枪弹厂、枪炮厂、机器铸钱厂,用西式枪械操练军队,试造轮船加强水师,设立水陆师学堂培养近代军事人才,筹办织布局、炼铁厂发展近代工业,用力甚勤。

光绪十五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此后十余年,他着力经营湖北新政,颇有成就。其业绩,主要是办厂、练兵和兴学。他就任伊始,即电请将原先广东炼铁厂在英国订购的设备改运湖北筹办汉阳铁厂,并于光绪二十年建成投产。后因经费拮据,转而交由直隶海关道盛宣怀招商承办。光绪三十四年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是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张之洞还把原广东枪炮厂在德国订购的一部分设备移运湖北,创办了湖北枪炮厂,后称汉阳兵工厂,是为晚清规模最大的枪炮厂,所造步枪俗称“汉阳造”广为人知。民用工业方面,张之洞办有湖北织布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局和制麻局等。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给张之洞以很大的刺激。光绪二十一年底,他就着手聘请外国教官,编练湖北新军。光绪二十三年他在湖北设立武备学堂,以后改名武备高等学堂,学员多为本省举人、贡生和监生,毕业后多出任军官。光绪二十七年,湖北武普通学堂设立,后改建为湖北陆军小学堂,专门训练各标营识字士兵。次年增设湖北将弁学堂,后改为湖北武师范学堂,选拔在职军官培训。此外,张之洞还陆续派人去日本留学,培养高级军官。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决定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后实际编成未及一半,其中湖北就有两镇,实力仅次于袁世凯麾下的北洋新军。张之洞编练新军时,始终强调招募的兵员应是“能识字写文并能略通文理之人”,因此科举制度废除后不少青年学子加入了湖北新军。这些人,对时局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爱国热情,经过革命党人的鼓动和组织,很多人参加了革命团体,成为日后武昌首义的成员。

张之洞在湖北较早地开办新式教育。光绪十六年开办的两湖书院,除传统课目外,已新设天文、地理、数学、测量、化学、兵操等课程。光绪二十四年,经心书院又分设外文、天文、格致、制造等课程。在此前后,他还创办了各类实业学堂,有矿业学堂和工业学堂,附设在矿业局内;有湖北自强学堂,是外语学校,后改为文普通学堂;有湖北方言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有湖北方言商务学堂,是外贸学校;有湖北算术学堂;有湖北农务学堂等。同时张之洞又派遣不少人出国留学,人数居各省前列,其中黄兴、吴禄贞等人后都成为革命志士。

光绪二十四年春,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力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教忠明纲,“斥民权之乱政”,与主张变法的戊戌维新派唱反调。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始,张之洞就主张镇压,后又联合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策划与列强联手,推出“东南互保”,阻止义和团运动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当时,原维新派成员唐才常等暗中组织自立军,总部设在汉口英租界,计划乘慈禧逃离北京之机兴师勤王,拥戴光绪帝复辟,被张之洞知悉。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张之洞得英国领事同意派兵进入汉口英租界,一举破获自立军总部,捕杀唐才常等二十余人。次年清廷宣布推行新政,并设立督办政务处负责实施,张之洞遥为参预,不久便与刘坤一连续会奏,对新政提出各项具体建议(习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得慈禧太后赞许,影响很大。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张之洞奉调进京任军机处大臣,并任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地位显赫。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因病去世,时年七十二岁,清廷谥号文襄,晋赠太保。其奏稿、诗文等,收入《张文襄公全集》。

刘坤一(1830—1902) 字岘庄,湖南新宁县人,廪生出身。咸丰五年(1855),他率团练在湖南与太平军交战,后随道员刘长佑先后攻陷茶陵、郴州、桂阳、宜章等州县,得清廷嘉奖。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进击江西,曾国藩统率的湘军遭围困,刘坤一随刘长佑赶往救援。袁州(今宜春)一战取胜,刘坤一被保以知县、直隶州知州,次年以知府选用,赏加道员衔。咸丰八年,刘长佑因病回原籍休养,刘坤一代领其军,自袁州东下,渡赣江,连克抚州、建昌等府,以道员归部即选。随后,又解宁州、新宁之围,加盐运使衔,并追击石达开部太平军入广西境内,攻占柳州等城。咸丰十年闰三月,刘长佑任广西巡抚,所统军队全归刘坤一率领,刘以布政使衔驻柳州。咸丰十一年,在浔州府(今桂平)镇压了陈开、李文茂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后,刘坤一补授广东按察使,次年赴广州就职。不久又奉命回广西统率军队,镇压贵县黄鼎凤等农民起义。同治四年(1865),刘坤一出任江西巡抚。

刘坤一刚抵南昌履任,即奉命赶赴赣南围剿由康王汪海洋统率的太平军余部。刘坤一坐镇赣州,固守南安、赣州、吉安、临江、袁州、瑞州等府州县,阻止太平军从广东进入江西。同年底,困守广东嘉应州城的太平军受到聚歼,汪海洋战死,刘坤一得赏头品顶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刘坤一署理两江总督,同年八月又奉命调补两广总督,次年八月曾兼管粤海关监督。光绪五年十一月(1879年12月),沈葆桢病逝,刘坤一继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光绪七年六月,张之洞参奏刘坤一“比年来精神疲弱,于公事不能整顿”。次月,刘坤一奉召晋京述职,九月被免去两江总督,由左宗棠继任。此后,刘坤一在家赋闲近十年,直到光绪十七年三月才再次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并帮办海军事务。时曾国藩、左宗棠均已去世,刘坤一成为湘系官僚势力的首领,颇具声望。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淮军为主的清军节节败退,日军攻入辽东半岛,全国上下震惊,很多人抨击淮军无能,要求调用湘军挽回败局。同年底,清廷委任刘坤一为钦差大臣,驻节山海关,指挥关内外清军对日作战。刘坤一以自己年已衰老为由推辞,未得允准。延至次年正月,刘才从天津动身抵达山海关,然亦未能挽回战局。辽河一战,以湘军为主的清军惨败,辽东半岛尽入敌手。次年正月,刘坤一仍回任两江总督。

光绪二十五年,华北地区的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纠集成八国联军悍然进犯津、京,清廷在是否对外宣战问题上举棋不定。时为湘系首领和长江流域地方实力派人物的刘坤一,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会衔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要求“速剿”义和团以杜外人口实。五月二十四日,刘坤一和张之洞又联合长江巡阅水师大臣李秉衡、湖北巡抚于荫霖、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江西巡抚松寿、湖南巡抚俞廉三等联名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要求“速剿”义和团;饬令驻各国使臣分别向各国道歉;明令各省保护洋商教士,认为如此“庶可徐商挽救”。然次日清廷仍对外宣战。于是刘坤一和张之洞便自行指令督办芦汉铁路大臣盛宣怀会同上海道余联沅在上海与各国驻沪领事会谈,并于五月三十日订立《东南保护约款》(又称《中外互保章程》)。该章程共九款,明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并强调“禁止谣言,严拿匪徒”,联手遏制义和团运动扩大至长江流域,阻止了义和团在江南地区的发展。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匆忙逃往西安。避居西安期间,慈禧曾下诏变法,表示朝廷要力图振新,推行“新政”。为此于光绪二十七年三月设立督办政务处负责实施新政,任命奕劻、李鸿章等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和张之洞遥为参预。不久,刘坤一和张之洞即联名连上三道奏折。五月二十七日一折,就“兴学育才”建议设立文武学堂,酌改文科科举、停罢武科、奖励游学。六月初四日一折,就整顿中法建议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课官重禄、去书吏、去差役、恤刑狱、改选法、筹八旗生计、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次日一折,就采用西法建议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多译东西各国书籍等。上述三道奏折人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慈禧太后读后,认为“事多可行,即当按照所陈,随时设法,择要举办”,俨然成为推行新政的蓝本,此后的很多新政措施,亦多源自上述三折。

次年九月初六日(1902年10月7日),刘坤一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时年七十二岁。其奏疏、文稿等,被收入《刘坤一遗集》。

盛宣怀(1844—1916) 字杏荪,又字幼勖,号愚斋、次沂、补楼,晚号止叟、思惠斋等,江苏武进人。父亲盛康曾中进士,历任知府、道员,注重经世致用之学,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在父亲的督导下,盛宣怀自小习文学字,并好思考提问。同治五年(1866),盛宣怀参加童子试,得中秀才。但此后三次参加乡试,均榜上无名。同治九年,李鸿章奉命赴陕西镇压回民起义,盛宣怀经人荐举,得入李鸿章幕府办理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因办事干练,盛宣怀得李鸿章赏识,先后被保举为知府、道员,会办陕甘后路粮台、淮军后路营务处。同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盛宣怀随同前往。

作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盛宣怀参与了晚清一批近代企业的创办和经营。同治十一年,李鸿章筹办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盛宣怀鼎力相助,为之拟订章程,多所筹划。次年该局正式开办,盛宣怀出任会办,他又举荐熟悉近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徐润、唐廷枢入局,亦任会办。在他们的经营下,轮船招商局顶住了外国在华轮船公司的倾轧,逐渐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开办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一千三百万两”。

光绪元年(1875),盛宣怀又受命去湖北负责勘查和开办煤铁矿。次年湖北开采煤铁总局成立,盛宣怀任督办。他延聘英国地质师,采用近代科学方法,对湖北、江西境内的煤铁矿产资源作了较大规模的勘察,先后探明了大冶、当阳、兴国、广济等地的矿藏,其中大冶铁矿的勘查,直接推动了以后汉阳铁厂的兴办。

光绪三年,正当盛宣怀在湖北着力经营煤铁总局时,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决定出售在华产业,回国投资。盛宣怀闻讯,认为这是轮船招商局扩充发展的好机遇。同年十一月十三日,他会同唐廷枢赶往南京面见两江总督沈葆桢,力陈这是收复利权的一次好机会。沈葆桢被说动,奏准清廷拨贷款给轮船招商局买下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在华产业。这次盘购,使轮船招商局实力大增,轮船一下子增加了二十多艘,总吨位超过另两家外国在华航运企业(英商怡和、太古轮船公司)的总和。但不久,盛宣怀就遭到御史董翰的参劾,指责他在轮船招商局“安插私人亲信”,图谋私利。虽有李鸿章的回护,盛宣怀仍被调离轮船招商局,于光绪五年回天津任署天津河间兵备道。

回到天津后,盛宣怀仍是李鸿章举办洋务企业的好帮手。光绪六年八月清廷命李鸿章统筹办理电报事宜,李鸿章随即命令盛宣怀具体负责。经谈判,盛宣怀与丹麦大北公司达成协议,雇请丹麦技师来华承造。同年,中国电报总局在天津设立,盛宣怀任总办。次年十月天津至上海间电报线架通,它从天津开始,沿京杭大运河南下,跨长江,经镇江而达上海,全程约二千五百公里,使中国大江南北有了第一条便捷的通讯线路。以后,盛宣怀又拟订了全国电报电线计划,会同各省逐年兴办,至光绪二十三年,全国已有二十二个省架设了电报线。

光绪十年,盛宣怀任署天津海关道,不久又升任轮船招商局督办。中法战争期间,为防止法军海上袭击中国船只,盛宣怀曾主持将轮船招商局暂售美国旗昌洋行代为经管,次年如约收回,避免了战时可能发生的损失。光绪十二年,盛宣怀出任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后又调补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光绪十九年,开业才三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失火焚毁,李鸿章急派盛宣怀前往上海处理善后。经过一年的努力,盛宣怀重新招集了商股,在原址另建华盛纺织总局,拥有纱锭六万五千枚,布机七百五十台,他任该厂督办。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盛宣怀作为李鸿章的僚属,在配合军队调遣、饷械补给等后勤保障方面,出力不少。战争失败后,李鸿章被撤销直隶总督的要职,盛宣怀的地位也受到影响。于是他在光绪二十二年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前往湖北接办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后又兼营萍乡煤矿,将原先的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企业渐有起色。盛宣怀的经营才能得到张之洞和恭亲王奕?等人的赏识。次年,官办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上海成立,盛宣怀被委任为督办,负责芦汉等铁路的修筑。不久,由他主持的中国通商银行总行也在上海设立。盛宣怀成为清政府倚重的近代企业经营主管,声誉日隆。

在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的过程中,盛宣怀深感培养人才的重要。光绪二十二年他曾在天津创办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学生除学习语言文字外,主要学习理工方面的知识,包括“制造、汽机、化矿诸学”。同年,他又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前身),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光绪二十六年华北地区义和团运动兴起后,盛宣怀力主镇压,并游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倡言“东南互保”。同年五月三十日,他代表刘坤一和张之洞与上海道余联沅商议,由余联沅出面同各国驻沪领事会商,约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举还得到时任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的赞同。“东南互保”遏制了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南方的发展,客观上也使这一地区免受了战火的破坏。

光绪三十四年,盛宣怀被授以邮传部侍郎,但未及赴任,即遭李鸿章病逝后接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的排挤,盛宣怀轮船招商局和中国电报局督办的职务也已被削夺。他无可奈何,转而着力经营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办组建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自己由督办改任总理。在他的操办下,该公司成为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钢铁生产联合企业。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摄政王载沣实际主持朝政。此后袁世凯的权势被削夺,自请回乡养病,暂时退出政坛。盛宣怀得有机会重回轮船招商局,于宣统元年(1909)改轮船招商局为股份有限公司,自己担任董事长。宣统二年,他奉召进京任邮传部右侍郎,次年又出任邮传部大臣,不久便奉命与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签订了总额六百万英镑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把原先清政府已答应由本国商人举办的川汉、粤汉铁路,转交列强承办。此举立刻遭致这些铁路所经省份民众的反对,并很快演变成声势很大的保路运动。为了平息民众的愤怒,清政府于是年九月二十四日宣布将盛宣怀革职,永不叙用,一些官员还要求将他处死。惊恐的盛宣怀在革职令下达的次日深夜,就匆匆坐火车赶往天津,然后搭乘德国轮船前往青岛,后又避居大连。1912年1月2日,盛宣怀渡海去了日本的神户,直到是年10月才回到上海,时清朝已覆灭。

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病逝,时年七十三岁。

评:张之洞和刘坤一,是继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后的晚清重臣,他们所做的仍是企图支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受时代潮流的驱动,他们推行的新政,诸如倡导教育改革等,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和盛宣怀,又都与“东南互保”有关联,应该看到,“东南互保”在遏制东南各省反帝斗争开展的同时,客观上也使中国经济相对较富庶的这一地区免于战火的破坏,这是需要作全面分析的。盛宣怀还较多地参与了晚清的实业活动,在为自己积聚大量资财的同时,也多少推动了近代中国工矿、电讯、金融和交通运输等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2781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