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简明正史——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23 13:38:53 0


曾国藩(1811—1872) 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白杨坪一户地主家庭。幼年在其父执教的家塾中熟读诗书,少年时已小有才名。相传十四岁那年,他父亲的好友欧阳凝祉前去访友,看到曾国藩的诗文,大为赞赏。曾国藩的父亲亦有意显露一下儿子的才学,便请命题试之。曾国藩即席赋诗一首,欧阳凝祉读后大喜,认为前途无量,遂将自己的女儿许与曾国藩为妻,是即曾国藩的正室欧阳氏。二十岁时,曾国藩先后赴衡阳唐氏家塾和湘乡涟滨书院求学。道光十三年(1833)考中秀才后,入著名的长沙岳麓书院学习。次年肄业后,考取举人。同年底赴京参加考试,未中返乡。此次赴京,虽会试落榜,却使他眼界大开,抱负更大。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赴京参加会试,以第三十八名中式。殿试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道光二十年庶吉士散馆,列二等第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官从七品,从此开始了他颇为顺达的京宦生涯。

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擢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年后,任礼部右侍郎。以后四年,历任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官至二品。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因母殁回籍守丧,时太平军已兵出广西,攻入湖南。次年初,清廷命他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湖南省团练乡民。随后他坐镇长沙,以“湘乡练勇”为基干,抽调各县“壮健而朴实”的勇丁成一大团,后又招募兵员,扩编成为湘军。咸丰四年春,湘军水陆两军练成,计有各式船只四百三十余艘,各式炮五百七十余门,陆营、水营各五千余人,外加水手人等,全军总计约一万七千余人,于长沙会齐后,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向太平天国宣战。在曾国藩的率领下,湘军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与太平军激烈交战,互有进退,成为太平军的主要敌手。咸丰十年,清廷授曾国藩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又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官员悉归他节制,后又为协办大学士,权势显赫。他力主“借洋兵助剿”,协力扑灭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被镇压,曾国藩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

咸同年间的连年战火,使苏南地区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这一地区,自明清以来就是包括实物田赋——漕粮在内的重赋区。面对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残破局面,曾国藩认为再要在该地区科以原先的赋额,既不现实也无可能。另外,刚经历过太平天国起义风暴猛烈冲击的曾国藩,不希望看到因赋税负担畸轻畸重而再激发起新的农民起义;同时,他也需要笼络为数甚多的中小地主,以集结地主阶级的力量,尽快在原太平天国占领区或活动区重建统治秩序,于是便有同治初年由他倡议推行的苏南减赋和整顿漕弊等措施。虽然此举在具体执行时大打折扣,但毕竟使各级官吏及土豪劣绅有所收敛,漕粮负担严重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自耕农和一些中小地主有所得益。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等人得以在苏南地区很快稳定局势,当地的社会经济得以渐趋复苏,与曾国藩的这些措施不无关系。

同治四年,曾国藩又奉命督办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前去镇压捻军。因屡战无功,于同治五年冬奉旨回两江总督原任,镇压捻军之事由李鸿章接替。

曾国藩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咸丰四年,他就请两广总督叶名琛帮助购置洋炮以装备刚组建的湘军。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不久,他就明确提出要“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来巩固清朝的统治。次年他在安徽安庆设立内军械所,以土法即手工制造子弹、火药和炸炮,供湘军与太平军交战之用,这是晚清洋务派仿造西式兵器的开端。同治二年,曾国藩派遣归国的早期留美学生容闳赴美采购机器。两年后,容闳自美国购置的机器运回,曾国藩将这些机器,连同李鸿章原设上海、苏州的炮局以及新买下的美商旗记铁厂合并,在上海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用机器仿造西式枪炮舰船,装备清军。

同治七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天津发生反洋教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强占民地,设立教堂,民众怨恨。同治九年,天津时有拐骗幼儿的案件发生,据拿获的人犯供称系天主堂指使,传教士主持的育婴堂这时又因传染病死去婴儿三四十名,消息传开,群情激愤。是年五月二十三日,天津地方官员带同拐犯前往天主堂对证,近万名群众围聚教堂前要求惩办凶犯。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闻讯,胁迫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弹压,路遇天津知县刘杰时,又开枪打死刘杰的一名随从,结果被民众殴毙。随后,天津城内的外国教堂、育婴堂、领事馆等建筑被愤怒的群众焚毁,二十名外国传教士、商人被打死。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联名向清朝政府抗议,并集结军舰于天津、烟台海口示威,曾国藩奉命急赴天津处置。迫于列强的压力,最后曾国藩代表清朝政府答应处死所谓肇事的民众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流放黑龙江,派崇厚为钦差大臣赴法国道歉,并付“赔偿费及抚恤费”五十余万银两。这样的处理结果,招致舆论的猛烈斥责,很多人直指曾国藩为汉奸、卖国贼。清廷为找替罪羊,也为着压抑湘系集团的势力,于同年八月下令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由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面对千夫所指,曾国藩有苦难言。

在两江总督任上,曾国藩参与筹划了赴美留学生的派遣。同治十年,他接受容闳的建议,上奏清廷要求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具体办法是,每年选派幼童三十名,四年共计一百二十名,先入美国中小学,毕业后再入军政、船政学院学习,一切费用由中国自备,十五年后学成回国。次年秋,首批三十名幼童在容闳的带领下抵美,至光绪元年(1875)先后派遣了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后因守旧官员的反对,清朝政府于光绪七年下令提前分批撤回留美学生。在这些未完成学业中途被撤回国内的留学生中,日后仍出现了如詹天佑这样的杰出人才。

对“天津教案”的处置,令曾国藩成众矢之的,也使他从此心情郁闷。两年不到,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在南京病死,时年六十一岁。其奏疏、信札、诗文等,后被辑成《曾文正公全集》,现有新编《曾国藩全集》出版。

左宗棠(1812—1885) 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父亲是乡村塾师。五岁时,全家迁居长沙,后就读于城南书院。二十一岁中举,后会试失败,未再赴考,回家乡买地置业。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入湖南,左宗棠以幕僚身份助湖南巡抚张亮基遣兵抵挡。张亮基以左宗棠防守湖南有功奏告清廷,得旨以知县用,并加同知衔。后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左宗棠未随往,告辞回乡。咸丰四年,左宗棠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深得重用。咸丰十年,左宗棠由曾国藩保举,以四品卿衔襄办皖南军务。受命后,左宗棠遣人招募兵勇,组成一支约五千人的“楚军”,赶赴江西与太平军交战。他先后攻陷德兴、婺源,又在乐平挫败太平军李世贤部的进攻,晋升为太常寺卿,襄办江南军务。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自缢身亡,经曾国藩保荐,由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随后,左宗棠率兵入浙作战,并于同治二年(1863)任闽浙总督兼巡抚事。几经交战,次年清军攻陷杭州、湖州,平定浙江,左宗棠被赏加太子少保衔,并赏穿黄马褂。同年冬,左宗棠又率部入闽作战,先后攻陷福州、漳州。继而又追击至广东,于同治五年正月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扑灭了太平军余部。旋左宗棠由粤返闽,被清廷赏戴双眼花翎。

在闽浙总督任上,左宗棠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造船厂——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旋因奉命督办陕甘军务,船厂由沈葆桢接办。抵兰州后,他设立了甘肃制造局,制造新式枪炮。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又从德国购置设备,创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拥有洗毛机三台,粗纺锭一千零八十枚,毛织机二十台,染整机全套,二十四匹和三十二匹马力蒸汽机各一台,厂房二百三十余间,占地二十余亩,雇用德国工匠十三名,是晚清首家机器毛纺织厂。但因所购机器性能与当地所产原料不合,产品质量差,销路不广,经营困难。光绪八年德国技师合同期满回国,次年厂内锅炉爆炸,无力修复,只得停工。

先是,左宗棠于同治六年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部入陕镇压西捻军。次年西捻军告败,左宗棠又率军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同治十二年攻占肃州(今甘肃酒泉),剿灭了回民起义,次年晋升东阁大学士,并留督陕甘。这时,新疆的局势已相当危急。同治三年,新疆库车、伊犁等地相继发生反清起事,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乘机入侵新疆南部,建立残酷统治。同治十年,沙俄悍然出兵强占伊犁地区。面对危局,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驱逐阿古柏,抵抗沙俄的入侵。光绪元年,左宗棠受命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在兰州制定西征战略,筹办粮饷,整编军队,为进兵新疆做准备。次年春,左宗棠移驻肃州,采取“先北后南”的战略,在新疆军民的配合下,至同年秋率军相继收复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底定天山北路。到光绪三年底,左宗棠率部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重创阿古柏军队,阿古柏身亡,残部逃往境外,清军取得粉碎阿古柏殖民政权的胜利,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光绪十年,清廷根据左宗棠的多次建议,在新疆正式建省,进一步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阿古柏政权被肃清后,左宗棠即筹划收复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光绪五年,派往俄国的谈判代表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除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斯河流域大片领土外,还赔款五百万卢布。左宗棠闻知,极为愤慨,奏请出兵屯驻哈密,规复伊犁。清廷亦震怒,宣布将崇厚治罪,改派曾纪泽赴俄谈判,同时命左宗棠统筹兵事,部署备战。光绪六年,年近七旬的左宗棠率军离开肃州,出嘉峪关向哈密进发。为表示自己的抗俄决心,左宗棠命人替他带上棺材随行,情景壮烈。同年五月,左宗棠开抵哈密。沙俄也增兵伊犁,并派舰队东来武力恫吓。清廷为避免冲突,于七月召左宗棠回京。次年初,《中俄伊犁条约》订立,中国虽然挽回了一部分权益,但仍遭受不少损害。

左宗棠奉召入京后,先以大学士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管理兵部事务,后离京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履任后,他重视兴修水利和整顿盐务,试图推行票盐制,即取消官府授予某些商人的运销特权,允许商人领票买盐,在按规定纳税后自由贩运食盐,旨在“裕课、便民、恤商”,增加税收,便利民生,发展经济。他推动建立了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并为该矿申请减税,扶持商人资本的经营。光绪九年,法国加紧侵略越南,继而进犯中国。左宗棠力主抵抗,以七旬之身亲自巡视长江防务,指导战备。不久,清军在越南北部败退,左宗棠应召进京,入值军机。

光绪十年夏,法军突袭马尾军港,中法宣战,左宗棠出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时福建水师和马尾船政局已被摧毁,基隆、淡水失守,形势危急。左宗棠受命后,即赶赴前线,于同年十月底进驻福州。随后便组织防务,遣兵援台。这时在中越边境也传来冯子材率部挫败法军的捷报。然清廷却下令停战求和,并于光绪十一年四月签订了有损主权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左宗棠深为叹息。出于对国事的担忧,他于同年六月上书清廷,针对中法战争期间各省督抚各自为政、互不呼应的状况,奏请专设“海防全政大臣”,统一指挥海军兵船。因积劳成疾,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临终时仍念念不忘处于危难中的祖国,遗嘱道:“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其著述文稿等,后被收入《左文襄公全集》,现有新版《左宗棠全集》问世。

李鸿章(1823—1901) 字少荃,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属肥东县)一官宦人家。少年饱读四书五经,道光二十七年(1847),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有机会在京城拜见曾国藩等达官贵人,其后,任翰林院编修。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李鸿章奉旨回乡督办团练,抵挡太平军。咸丰八年底(1859年1月),他投入曾国藩的麾下,充当幕僚。

李鸿章在晚清政坛的发迹,始于同治元年(1862)春。当时太平军兵锋直逼上海,为增援上海,李鸿章得曾国藩准允,在庐州府一带紧急招募团练、乡勇,编成一支直接归其统领的淮军,共计十三营六千五百人,并于同年夏全部开抵上海。后淮军又不断扩充,成为继湘军后太平军面对的又一主要敌手。

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失败,李鸿章因镇压有功,接连升迁,时任江苏巡抚,封为一等肃毅伯。次年署两江总督,调集淮军六万人赴河南与捻军交战。捻军被镇压后,于同治六年授湖广总督。同治九年擢升直隶总督,不久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李鸿章开始了历时二十五年的直隶总督生涯,直接参与清朝政府许多内政外交的决策。

身居高位的李鸿章,依据他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认识,提出了“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方策,即对外妥协求和,对内改革图强,两者互为联系,互为依托。他在上海期间,就已着手创办洋务企业。同治二年李鸿章在沪设立了三所洋炮局,一所由英国人马格里主持,另二所分别由丁日昌和韩殿甲负责。同年底李鸿章攻占苏州后,马格里主持的炮局迁至苏州,称苏州洋炮局。同治四年李鸿章在上海买下美商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购置的机器,以及丁、韩两局并入铁厂,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成立江南制造总局。这是晚清规模最大的军工厂,以制造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舰船,并附设译介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馆。以后,李鸿章又推动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他是晚清举办洋务事业用力最勤的一名官员,成为公认的洋务派首领。

同治十三年日本军队悍然侵袭台湾,引起清廷警觉,次年李鸿章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负责组建北洋海军。光绪五年(1879),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营务处,总管海军的日常事务,并调淮军提督丁汝昌前去主持北洋海军。光绪十一年清朝政府设立海军衙门,总管海军和海防事宜,任命醇亲王奕简明正史——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为总理大臣,庆郡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但实权握在李鸿章的手中。他着力扩编北洋海军,拨巨款修建旅顺、威海卫军港,营造船坞,修筑炮台,聘请外国教员训练海军官兵。光绪十四年北洋舰队正式建成,拥有新旧大小舰船二十五艘,一时颇有声势。

对付欧美列强,李鸿章认为中国国势贫弱,一旦发生纠纷,很难占据上风,更难以决胜于疆场,因而力主妥协求和。在此思想指导下,他曾代表清朝政府相继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和《中法新约》,丧失了中国的很多权益。在处理对日外交时,他也取同样方针,持息事宁人的态度,结果事与愿违,野心勃勃的日本帝国得寸进尺,不断进逼。光绪十年日本乘中国忙于中法战争,在朝鲜策动亲日势力发动“甲申政变”,攻入皇宫,挟持国王,建立了亲日政权。事变很快被朝鲜军民和驻朝清军平定。之后,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若朝鲜发生事端,日本则与中国同样享有派兵权。伊藤博文得意而归,因为该条约为日本以后向中朝两国发难提供了借口,埋下了伏笔。

光绪二十一年初,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李鸿章被紧急召见入京,委以赴日议和的使命。这时中国败局已定,李鸿章深知此次东瀛之行,与国与己都将蒙受羞辱,他硬着头皮接下了这宗注定被人唾骂的使命。随后李鸿章在天津登轮悄然开赴日本,同行的有其儿子即曾任中国驻日公使、通晓日语的李经方,还有美籍顾问科士达,中国官员马建忠、伍廷芳等。李鸿章一行抵日后,即在马关与日方代表伊藤博文等开始会谈。日方蛮横地提出,中国若想求得日本停战,必须交出大沽、天津和山海关,听由日军进驻,旨在将北京直接置于日军的炮口下,以进一步逼迫清廷就范。面对如此苛刻的停战条件,不管日方如何强逼,李鸿章坚持表示不能答应。这时,日本国内一部分战争狂热分子按捺不住,认为李鸿章妨碍了日本的在华战略意图,决定行刺。同年二月二十八日李鸿章结束仍无结果的第三次会谈,返回旅舍途中,突遭枪弹袭击,其左面颊中弹,血溅轿帘,顿时晕眩昏倒,后经救治才苏醒。后李鸿章仍带伤参加会谈,日方的要挟也稍有收敛。同年三月二十三日中日《马关条约》订立,中国蒙受割地赔款等一系列巨大损害。李鸿章虽是奉命而行,仍觉愧对国人,返抵天津后便告病请假,居家不出,让别人回京复命。《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李鸿章遭到人们的猛烈谴责。后李鸿章不再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名曰奉旨入阁办事,实是被解除了实权,仅保留文华殿大学士头衔闲居京城。

次年春,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奉派前赴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对这次出访,李鸿章期望颇大,认为是“联俄制日”的一次好机会。他与沙俄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习称《中俄密约》),规定日本如侵犯俄国远东或中国和朝鲜,中俄共同出兵并互相接济粮食、军火;战争期间,中国口岸应对俄国军舰开放;中国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这是俄国精心策划的阴谋,它打着共同对敌的幌子,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过境铁路的特权,并为其海陆军伺机侵入中国领土提供了方便。李鸿章却一味相信“联俄制日”,接受了这份密约。

离开俄国后,李鸿章又去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和美国访问,历时一百九十天,行程数万里,这在晚清外交史上实属空前举动。他肩负的外交使命主要有二,一是“联俄制日”,一是商洽提高关税。结果后者处处碰壁,毫无进展;前者订了《中俄密约》,貌似成功,实则“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后患无穷。此次欧美之行,使李鸿章有机会实地考察西方社会,所见所闻,对他触动不小。回国后他在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禀告出访经过时,曾当面历陈各国强盛,中国贫弱,亟须设法图强。他也曾同情康有为等人的变法维新,但终究慑于慈禧太后的淫威,不敢太多表露。光绪二十五年底(1900年1月),他奉命出任两广总督,暂时离别了闲居数年的北京城。

光绪二十六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达到高潮。为扑灭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列强纠集成八国联军攻占天津,进犯北京。时慈禧太后态度游移,一面令李秉衡率兵出京迎战,一面又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赶赴北京,与各国议和。不久北京沦陷,慈禧太后一行逃往西安,留庆亲王奕劻在京会同李鸿章议和。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朝政府签下了《辛丑条约》,其内容多依据先前由列强拟具的《议和大纲》,这是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野蛮践踏。回到寓所,李鸿章神情呆滞,瘫倒在床,调治二十天方有好转,又力支病体与俄国谈判,促其撤出中国东北。虽经多次交涉,俄方仍胡搅蛮缠,拒不撤军。李鸿章胸闷气喘,病情加重,于是年九月二十七日在北京病逝,时年七十八岁。其著述文稿后被辑成《李文忠公全集》行世。

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发迹的,他们的崛起,给晚清政治、经济、军事诸多方面带来变动,举其大要,清廷原先严密的中央集权统治发生松动,地方督抚的权势逐渐抬头,这对晚清历史的演化影响甚大。而在对外关系方面,左宗棠率兵西征、收复新疆失地的壮举为人称道,曾国藩和李鸿章则更多的是妥协退让。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晚清,国力的衰弱暴露无遗,清皇室又不思振作,苟延残喘,曾国藩、李鸿章与左宗棠不同,他们不是立足自身,而是寄望于虚幻的“以夷制夷”,其结果便是一次次出场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2780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