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简明正史——慈禧太后 同治帝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23 13:38:48 0


慈禧太后(1835—1908) 即那拉氏,因祖居叶赫,故又称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的联系始于明万历年间,时努尔哈赤娶叶赫那拉之女为妻,即清史所称孝慈高皇后,生子皇太极,即后来的清太宗。后金天命四年(1619),努尔哈赤统军征服叶赫部,但叶赫那拉家族并没有被消灭,在随后的清王朝建立过程中还屡建功勋,因而在有清一代始终是满洲八大世家之一。叶赫那拉的子孙多有在清王朝担任要职者,叶赫那拉的女儿也不乏被清帝选为妃嫔者,咸丰帝的妃嫔中除慈禧以外,璷妃、简明正史——慈禧太后 同治帝嫔、玉嫔也都姓叶赫那拉。坊间流行的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为世仇,清皇室祖制“宫闱不选叶赫氏”,以及慈禧为叶赫部复仇等传说,均为无稽之谈。

同样,野史中有关慈禧“生长南中”,“雅善南方诸小曲”,以及早年丧父,贫乏不能自存,曾当过丧娘,受过吴棠解囊相助的记载,也都属于子虚乌有。今人依据大量档案和文献资料所作考证揭示,慈禧母家隶籍满洲镶蓝旗,在她成为皇太后后抬入镶黄旗。她的曾祖父吉郎阿先后担任过户部和刑部的员外郎,祖父景瑞官至刑部郎中。她的父亲惠征,早年入国子监学习,后来当了吏部的笔帖式——一种在部院衙门主要从事文书事务的小官,再后来逐级升任主事、员外郎和郎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出任山西归绥道,咸丰二年(1852)慈禧入宫前夕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次年太平军进逼芜湖,他携带饷银印信出逃江苏镇江,被开缺查办,不久病死于镇江府。她的母亲也出身大家闺秀,外祖父惠显官至归化城副都统,是位居二品的封疆大吏。

慈禧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从未到过南方,早年家境也并不贫寒。咸丰元年十六岁时应选秀女,次年五月入宫,封为兰贵人。咸丰四年进封懿嫔。咸丰六年生皇长子载淳,当日晋为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她生来聪明伶俐,容貌出众,据称也曾诵读经史,初通文墨。时咸丰帝为内忧外患所困扰,身心疲倦,疏于朝政,常让她代笔批答章奏,她趁机预闻政事,乃至“渐思盗柄”,表现出极强的权力欲望,引起咸丰帝的警觉和反感。据称,咸丰帝曾对皇后钮祜禄氏说过:懿贵妃“机诈”,需要小心。

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慈禧随咸丰帝出逃热河。第二年七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行宫,六岁的载淳即位,定年号为祺祥,尊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不久又分别上徽号为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俗称东太后和西太后,合称两宫皇太后。当时,清朝统治集团中间除了两宫太后以外,还存在着另外两股对立的势力: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北京派”和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而以肃顺为主心骨的“热河派”。奕?集团在咸丰帝出逃时被留在北京主持对西方议和事务,咸丰帝死后被排斥在顾命大臣之外,但却时时觊觎着最高权力。肃顺集团随咸丰帝出逃热河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地位日渐显赫,咸丰帝死后又以顾命大臣身份赞襄政务,实际上掌握了清廷的最高权力。

慈禧与肃顺集团之间早有嫌隙,出逃热河途中因饮食车马等细故又屡生怨恨。咸丰帝病危之际,肃顺为防止慈禧日后以母后擅权,曾建议咸丰帝仿效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那拉氏,以免后患。咸丰帝下不了狠心,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事后又在无意中透露了风声,从而使慈禧对肃顺等人更加恨之入骨。咸丰帝临终前,在指定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的同时,又赐给皇后和皇太子载淳(实际上由慈禧掌管)各一枚随身私章“御赏”和“同道堂”,作为皇朝权力的象征以及日后颁发诏谕的信符,试图通过垂帘与辅政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牵制的格局,确保清朝皇权牢牢地掌握在爱新觉罗家族手中。

咸丰死后,慈禧与肃顺集团之间围绕最高权力展开的争夺很快白热化。肃顺等人仗恃顾命大臣的地位力图大权独揽,慈禧则拉拢慈安太后,凭借手中掌握的“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以拒绝在顾命八大臣发给内阁和地方官员的咨文上钤印相要挟,迫使肃顺等同意将官员的疏章送两太后披览,谕旨呈两太后钤印,任用高级官员由枢臣拟名交两太后裁定,任用一般官员在御前掣签由两太后批准。接着,慈禧又通过醇郡王奕简明正史——慈禧太后 同治帝夫妇以及亲信太监、侍卫,设法与留守北京的奕?取得联系,并利用奕?赴热河“叩谒梓宫”之际商定了回銮北京、除掉政敌的计划。随后,慈禧又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请由两太后垂帘听政,并另简近支亲王辅政。肃顺等以本朝向无太后垂帘之礼为由拟旨批驳董元醇,并要求两太后钤印下发。慈禧将折、旨俱留中不发,并特召顾命八大臣再议董元醇请求。肃顺等骄横跋扈,当面驳斥慈禧,声震殿阶,吓得小皇帝“遗溺后衣”,气得慈禧“手战不已”,随后又以搁挑子相威逼,迫使两太后违心地在切责董元醇的谕旨上钤印。肃顺等人在这场较量占据上风后掉以轻心,慈禧则紧锣密鼓地加速了政变的进程,于回銮京师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同时抵京的载垣等人以及尚在途中的肃顺一举逮捕,随后将肃顺处死,载垣、端华赐令自尽。

政变成功后,载淳正式即皇帝位,而奉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实行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同治者,两宫太后共同治政也。由于慈安太后秉性懦弱,事无巨细皆听慈禧裁决,所谓两宫共同治政实际上很快成了慈禧一人独裁专政。

在夺取了最高权力后,慈禧面对内外交困的危难局面,在中央任命奕?以议政王身分主持朝政,对外一改肃顺集团的强硬立场,奉行“守定和约”即承认列强在华既得权益的方针,谋取了列强对新政权的承认和支持,进而使中外之间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好”局面;对内依靠曾国藩和李鸿章统领的湘军和淮军,并通过“借师助剿”,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的反清起义,使奄奄一息的清朝统治终于得以苟延残喘。在这以后,她又依靠统治集团内部一批被称作洋务派的官员,发动了一场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心内容,以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运动,亦称自强新政,使晚清统治进入了“同治中兴”时期。与此同时,她也支持统治集团中的一批顽固派官员,对洋务派进行攻击和牵制,以确保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

为了牢牢把握最高权力,慈禧可谓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同治四年(1865)三月,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慈禧对奕?权势的增长早心存疑忌,于是趁机下令革去奕?一切差使,在遭到许多亲王和大臣的反对后,她仍然革去了奕?的议政王名号,使奕?的权势大大削弱。同治十二年正月,两宫太后撤帘归政于年已十八岁的同治帝,可是不及两年,同治帝便因事事受到慈禧掣肘郁郁寡欢,一病不起。为了重新获得垂帘听政的地位,慈禧选择醇亲王奕简明正史——慈禧太后 同治帝之子也是她的外甥、时年仅四岁的载湉继承皇位,是即光绪帝。光绪七年(1881)三月,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病故,尽管人们认为慈安系慈禧毒死之说并无实据,但从此以后慈禧大权独揽的地位无疑更加稳固了。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慈禧借口奕?“因循委靡,决难振作”,终于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代之以虽才具平庸却惟慈禧之命是听的礼亲王世铎和庆郡王奕劻分别主持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事务。光绪十二年,光绪帝已届亲政之年,慈禧仍以训政的名义,继续把持最高权力。到了光绪十五年,慈禧被迫撤帘归政,但在这之前她却强行将自己的胞弟桂祥之女塞给光绪当了皇后,在这之后她仍在幕后操纵着最高权力。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中西矛盾重趋激化,冲突和战争不时发生,慈禧从巩固权位的目标出发,对外时而主和,时而主战,与此同时又置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于不顾,极力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同治十三年,边疆危机此起彼伏,慈禧为了庆贺自己的四十寿辰,亲自绘制图样准备重修圆明园,因朝臣极力反对而中止。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方兴未艾,慈禧为了庆贺自己的五十寿辰,耗银六十三万两重修储秀宫作为自己的寝宫。此后,她又不惜动用筹办海军的经费大兴土木,修建三海和颐和园,以供自己“颐养冲和”。光绪二十年,前线将士在战场上与日军浴血奋战,慈禧在后方仍忙于自己的六旬庆典,当有人发出反对的呼声时,她却愤怒地表示:“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时人悲愤地嘲讽道:“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痛赤县祁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中日甲午战后,列强在华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年轻的光绪帝决意实行变法以挽救时局,甚至悲愤地表示:“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慈禧听说后生气地说:“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因囿于形势不便强行阻止,她对光绪帝采取了“由他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的策略。当变法节节深入之际,她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悍然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将一切新政全都废除,进而以训政的名义重新执掌了最高权力。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她又下令立端郡王载漪之子年幼的溥简明正史——慈禧太后 同治帝为“大阿哥”即皇位继承人,试图取代光绪帝。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慈禧出于对列强反对其废除光绪帝的不满,决定招抚义和团,抗击西方列强,趁机实现废立的目标。五月二十五日,她又以光绪名义发布诏书,对列强宣战。七日二十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于翌日凌晨仓皇出逃西安,随后任命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议和。在获悉列强并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求她归政光绪帝后,她指示奕劻和李鸿章全盘接受列强提出的各项条件,进而与列强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回到北京后,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她采纳了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重臣的建议,陆续下诏变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政治、财政、教育、司法等方面的新政措施,进而于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然而此时清王朝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在西苑度过了她的七十四岁生日。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在瀛台含恨去世。为了能继续拥有最高权力,她下令将光绪帝的同父异母弟醇亲王载沣之子、时年仅三岁的溥仪立为皇位继承人。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是,仅相隔一天,她本人也一病不起,其长达四十七年的统治遂告结束。

同治帝(1856—1875) 名载淳,爱新觉罗氏,咸丰帝的独生子,生母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虽然五岁时就跟从翰林院编修李鸿藻读书习字,但因贪玩而学业长进缓慢。

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载淳随父母亲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次年七月咸丰帝在承德病危,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吏部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卿焦佑瀛等召至病榻前,宣布立载淳为皇太子,命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载淳;同时规定以“御赏”和“同道堂”两颗印章为日后下达诏谕的符信,须同时印鉴方才有效,前者交皇后钮祜禄氏掌管,后者交载淳,因其尚年幼,实际上是由其生母叶赫那拉氏掌管。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载淳即位,年号祺祥。此后,两皇太后与赞襄政务八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日趋尖锐,两皇太后遂暗中联络恭亲王奕?、兵部侍郎胜保等人策划政变,铲除八大臣。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咸丰帝的灵榇从承德启运北京。依两皇太后与奕?等人的密谋,八大臣的核心人物肃顺被委派护送灵榇缓慢行进,载淳随两皇太后及其他七名赞襄政务王大臣轻装返京。九月二十九日载淳一行抵京。次日,两皇太后与奕?等人即发动政变,分头逮捕了八大臣,肃顺被处斩,载垣、端华被赐令自尽,其余五名大臣或被革职,或被革职并充军;恭亲王奕?则出任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实际执掌军机处。十月初五日,载淳在太和殿正式举行即位大典,尊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太后,年号改为同治,“示两宫太后临朝而治也”。以后,同治帝与两宫皇太后同御养心殿,清王朝的最高权力实际把持在“垂帘听政”的两皇太后,特别是慈禧太后手中。

同治帝正式即位后,每天还得用半天时间诵读诗书、习字作文,老师有慈禧委派的礼部尚书前大学士祁寯藻、管理工部事务前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藻等人。除了习汉文书籍外,同治还要从醇郡王奕简明正史——慈禧太后 同治帝等人学满文、蒙古文;同时按清宫旧制,还须兼习骑射。但他仍贪玩,静不下心来,学习时“毫无神采,且多嬉笑”,学业无甚长进。

同治十六岁时选后,因与生母慈禧太后意见不合,彼此都感不快。在候选人中,慈禧看中的是将军凤秀之女富察氏,慈安则喜欢户部尚书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两人相持不下,最后便由同治自己决定。结果同治选定阿鲁特氏,这令慈禧大为恼火。次年九月十四日,同治举行大婚典礼,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

同治帝大婚后,慈禧太后对皇后阿鲁特氏仍左右看不顺眼,甚而“谓帝行将亲政,国事繁颐,宜节欲,勿时宿内寝”,结果同治时常独宿乾清宫,不敢与皇后相聚。日子一长,在一些贴身太监的导引下,同治竟干出微服出游风月场所的荒唐事。

同治帝十八岁亲政,但实际权力仍在慈禧太后手中。在位期间,同治帝参与处理了一些外交内政事务。同年底,法军侵犯越南,越南国王求援,清廷决定由两广总督瑞麟派兵由钦州出关,援助越南抗法。同治十三年,日军武装进犯台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与日方交涉;后同治帝又批准沈葆桢的奏请,在台湾各海口添设炮台,加强了台湾的防务。内政方面,同治帝主要是部署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曾命人先后扑灭云南、西北等地区的回民起义。

同治帝亲政后,仍时常暗中微服出游,恣意寻欢作乐,有时竟通宵达旦,以致耽误次日上朝,虽有身边大臣劝谏,他却置若罔闻,依然如故,毫无节制。

亲政次年十月,同治帝病倒,且病情日趋加重。初期为天花,后痘疹余毒导致“走马牙疳”,毒热内陷,御医束手,无法救治,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病死于养心殿东暖阁,时年仅十九岁,无子嗣。对于同治帝死后的皇位继承问题,慈禧决定不为他立嗣。因为如果立嗣,阿鲁特氏就是皇太后,慈禧成了太皇太后,依清制,“垂帘听政”的将是阿鲁特氏,慈禧当然不会愿意。所以同治病死后,慈禧即宣布由奕简明正史——慈禧太后 同治帝的儿子也就是她自己的外甥、年仅五岁的载湉承嗣咸丰,是为光绪帝,她则继续垂帘听政,牢牢把持着最高权力。阿鲁特氏见慈禧不为同治立嗣,觉得以寡嫂身份留居宫中不合体统,终日闷闷不乐,在同治病死后的第七十五日绝食自尽,亦年仅十九岁。

评:晚清七十年,慈禧先后以垂帘听政和训政的名义执掌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七年,在有清一代历史上仅次于康熙和乾隆。她长期生活在深宫,缺少康熙、乾隆那样的雄才大略,但却不乏玩弄权术的心计和手腕。在中央,她先后将同治、光绪、宣统(还试图将溥简明正史——慈禧太后 同治帝)这几个小皇帝扶坐在龙椅上任其摆弄,又精心选择了奕?、奕简明正史——慈禧太后 同治帝、奕劻这些亲王充当管家,而一旦他们触犯了她的绝对权威(如奕?和光绪帝),她便易如反掌地将他们打入冷宫。在地方,她对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这些汉族地主武装实力派,既加以利用,又加以牵制,使他们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她顺应时势,支持奕?、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发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却又时时利用顽固派和清流派对他们加以掣肘,而这一切又都是围绕巩固她的最高权位展开的。她一死,各派力量之间便失去了平衡,晚清统治于是也很快分崩离析。有人曾经推断,倘若慈禧不死,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也不会在三年后便寿终正寝。此话不无道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2780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